中国有着悠久的
军事史。
中国历史上历次王朝的更替都是以大规模的战争进行的。历史上不断有民变和起事。中国和周边的
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
游牧民族,有不断的冲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十九世纪末期以来,日本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中国在
美国,
苏联等国家的帮助下,终于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之后是国共内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参与了
朝鲜战争、中越战争等大规模战争。
台湾海峡依然存在较高的战争风险。
概论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是随着
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但是在
氏族社会,存在着
血亲复仇或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流血冲突这可称之为原始战争。到了距今五千多年前,进入“英雄时代”以后,原始战争日益增多,更出现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为此,一些部落结成联盟,进而发展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最高
军事首长出现,而且权利日益增大,为传子制取代禅让,最终废除
氏族制度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传说中的
五帝时代,公元前2000多年,“家天下”的
夏王朝在战争中诞生,400多年后又被
成汤伐灭。公元前1600年,商王朝取代
夏后氏的统治,历经500多年,频繁对外用兵,疆域扩大了,却导致了“
纣克东夷而损其身”,商又被周王朝取代。公元前1000多年,
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历经近300年的统治后,
内部矛盾和周边
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771年,
申侯联合
犬戎大军直捣王都,幽王被杀,
西周灭亡。从五帝时代到夏商西周三千余年的
军事史,是我国军事史的开篇。
夏商王朝
从五帝时代到夏商王朝,是从文明初曙迈入文明的门槛、
国家机器逐步走向完善的时期。军队组织、武器装备、
军事制度、
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等等或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或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军事史的开端,也是军事方面获得初步发展的重要阶段。
古史传说时代
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
繁衍生息了一两百万年,但直到夏王朝建立,原始文字的改进速度加快,才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在此之前,历史经验的传递靠口耳相传,故称“
传说时代”。
在传说时代,这时最活跃的有华夏、
东夷、苗蛮三大部族集团。华夏集团主要代表是
黄帝和
炎帝,其先世均发祥于
西北地区,后来子孙昌盛、四散开来,由于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有地成为
戎狄的祖先,有的则成为
华夏族的核心。如周代的骊戎、狐戎、白狄和黄帝一样都为姬姓,分布于西北广大地区的
古羌族则与姜姓的炎帝同源同祖。
黄帝后裔中著名的氏族有帝
尧陶唐氏、夏后氏、
斟寻氏、斟
戈氏等,后来崛起于西陲的先周也是姬姓,是这个古族留在陕西的分支的发展而来的。属于炎帝族系的有
共工氏,还有进入东夷集团
分布区的炎帝之孙逢伯陵。原属华夏集团又与东夷集团发生密切联系的
祝融、
有虞氏等。祝融的后裔一支迁往
江汉地区,成为楚人的祖先。东夷集团主要代表人物有
太昊、
少昊、
蚩尤。苗蛮集团最著名的代表是
三苗。
夏代军事
公元前21世纪,
黄河公共权力:军队、警察、监狱和各种
强制机关,更出现
什一税,这就是所谓“夏后氏
五十而贡”,要国民缴纳这种公共权力的费用。掌握着这种公共权力和
征税权的最高统治者不仅作为
国家权力禅让统治阶级的一厢情愿,尤其是在夏代,国家机器还很不完备,统治者抛弃了联盟领袖“慎乃在位”的传统,不在谨慎的恪守自己的职责,怠惰政事,放纵游田,奢靡腐化。不仅激化了
社会矛盾,而且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也相当激烈,致使夏王朝统治前期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夏后启通过对
伯益的斗争及
甘之战建立夏王朝后,又经武观之乱、
太康失国、后羿代夏、
少康复国、等反复斗争,夏后氏统治蔡基本得以巩固。
夏代武器装备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成果,另一方面则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获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进步。如就数量看,仍以木、石、骨、贝为主,但随手工业的发展,加工更精,数量更多了,尤其是青铜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杀伤力更强的
青铜兵器,与此同时
防护设施也更为加强。
夏王朝是夏后氏在
同姓或
异姓氏族部落贵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国家,这些氏族部落贵族是以夏王为顶端的金字塔式统治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又通过征伐、盟会,赢得一些小国的附属和支持不断扩大夏王朝的势力,所以夏王朝的的统治模式是王室、强宗
大族、诸侯、
方国并存。国家的本质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军队是他的重要构成部分,夏王朝的
武装力量是由王室直属的军队、强宗大族的族军及侯伯军队组成。
少康中兴以后,接受了太康失国的教训,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史书记载他任用商人先祖冥作水正,冥努力治水以身殉职,这就是文献所载的“冥勤于官而水死”,可见
夏代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渐强、
少康之子后抒时国力开始强盛,又经槐、荒、泄、
不降等数世
夏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开疆扩土,夏代中期以后,其疆域已从伊洛平原及领近地区拓展到西至太华山以东,东至
豫东平原,北至
晋西南,南达
南阳盆地的广大地域。土地和财富的增加刺激了统治者贪欲河骄奢,自
孔甲开始腐化,对内赋敛无度,民怨沸腾;对外大肆,引起诸叛夏。至
夏朝后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与此同时,
商族崛起,在
商汤大军的打击下,统治470多年的夏王朝终于被商王朝取代。
发展历史
清
晚清军事改革
中华民国
苏援
中华战争史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
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
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
抗美援朝纪念日。中国
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63万人。中国方面统计,中朝军队共毙、伤及俘虏“
联合国军”共1093839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
美国政府承认有近6万人阵亡在朝鲜。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我军俘获歼灭印军9000余人打死敌准将师长一名,损失2000余人,战争的顺利一边倒是双方都没想到的,但由于
西藏补给困难,中国并没被胜利冲昏头脑,果断回撤。
1974年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一部与陆军分队、民兵协同,对入侵
西沙群岛的
越南共和国(南越)军队进行的反击作战。此战以
中国人民解放军完胜告终,从此中国牢牢控制
西沙群岛。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
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收复老山、
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对越拔点作战,
两山轮战,对越
坚守防御作战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虽然最终战胜,但也暴露出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严重削弱了
军队建设的问题,自此邓小平提出大裁军,以实现
军队现代化建设。
1988年中国和
越南发生海上冲突,
中国海军为保卫
南沙群岛,与入侵
中国领土的
越南海军展开了仅仅50分钟的近距离海战,中国海军以1人负伤的微小代价取得击沉越南海军2舰、重创1舰的一边倒胜利。
战斗规模虽然很小,却深刻影响了整个南海局势。
兵法史略
早在夏、商、周之际,
易经,便以象征天、地、雷、风、水、 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具体形象推测自然和 社会变化,就具有许多
军事谋略思想的内容。中国迄今发现约有 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兵书:
军志、军政,提 出了许多军事辩证观点,但此 书早已亡佚。又中国最早文献汇编尚书,诗歌总集诗经,也记述了夏、 商、周三代一些军事理论片断和谋略思想及战争情况。
春秋时期,诞生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圣典
孙子兵法。它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深刻的谋略思想,反映了战争的
一般规律。它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突破长朝鬼神论、
天命观的束缚,强调战争必取于人,具有朴素的
唯物论观点;它分析战争中的奇正、虚实、勇怯、强弱、安危、攻守等对立的现象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它揭示的某些
战争规律和作战原则,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怠、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致人而 不致于人一等,有其
科学价值。
战国时期,兵家著述纷起,为中国古代兵学著述的第一个高峰。具有
代表性的兵法有
吴子兵法、
司马法、
孙膑兵法、
尉缭子、
六韬等。吴子兵法强调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政治与军事兼重的战略;司马法提出仁、义、礼、让为本的治军思想;
孙膑兵法认为富国才能强兵;尉缭子提出
兵者,
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卓见:六韬言取天下及 军旅之事。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天子征战,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经史典籍、诸子百家 也无不言及谋攻
庙算、诡道用奇、应变用间的论兵谋略。儒家经典诗、
书、礼、乐、易、乐、春秋随处可见仁义为本、足食足兵的思想;
墨家经典墨子体现了
兼爱、非攻,休生养息和注重武器与
工程防护的主张;法家经典
韩非子、
商君书体现了讲耕战,重实力,贵权术,严刑赏的道理;
道家经典老子体现了慈故能勇、
柔弱胜刚强、进道若退的辩证命题;
杂家经典管子、荀子体现了成功立事,必须于义,故不理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天行
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
编年史左传、
国别史国语、
典章制度汇编
周礼、策士论集战国策等,亦记载战争历史,体现了谋略思想。
秦、汉、晋、隋、唐统一全国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中,各名将分别成功地创造运用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水陆并进、分进合击、先疲后打、奇兵突击等谋略和战术,黄石公三略,
诸葛亮将苑,
便宜十六策,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就是这些奇韬方略的具体记载。
宋朝统一了全国,为了巩固政权,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之政及 讨伐之事。元丰三年,
宋神宗下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
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核订孙兵子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
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书,作为考试武臣,选拔将帅的武学必读之物。
武经七书即源于此。
成吉思汗,采取远交近攻,联此击彼之策,兴兵破关,夺取中央政权,建立了元朝。
朱元璋先建立以金陵为中心的根据地,积粮练兵,扩充实力,尔后又采取先翦羽翼、后捣腹心的决策,北伐灭元。明朝实行睦邻自固的
国防政策,扩建
沿海卫所,加强沿边关防,整军练兵,备战慎战,巩固和发展了
多民族国家的安全与统一。
努尔哈赤先统一女真本族,尔后
集中兵力,选择有利时机,入侵中原,建立清朝。此期间,有
郑若曾针对
倭寇威胁,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的海防战略理论和绘制沿海地图、海防图的转海田编:
戚继光以练兵、
教战、用器、
布阵见长的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何良臣专讲选练实战之法的
阵纪:
茅元仪收有
郑和航海图和神火飞鸦等罕见资料的军事
百科全书武备志:
顾祖禹综述山川险易和用兵得失的地理学巨著读史方与纪要等等兵学著述问世,形成中国古代兵 学著述的第二个
高峰期,丰富了中国武学宝库。
中国内
古代兵法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吸引着广大的军事、政治、文、史、哲学、外交、
工商企业家的阅读与应用。
例如:欧洲叱咋风云的军事家
拿破仑,在战阵中,依然手不释卷地批阅孙子兵法。
德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
战争论中就继承了孙子兵法的许多思想。世界各国
企业界人士
将兵法运用到企业管理和兢争中,各种版本的兵法,被翻译成日、英 、法、俄、德等国文,更是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