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算
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战略决策形式
庙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战略决策形式。该词出自《孙子兵法》。
出处
始见于《孙子兵法·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注释
张预注:“古者兴师命将,必致斋于庙,授以成算,然后遣之,故谓之庙算。”
曹操注:“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十一家注孙子》)
运用
庙算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战略决策形式。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凡国家遇有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明堂,成为一种固定的决策形式。
“算”,原作“_”,是古代一种游戏计算胜负用的筹码,得算多者赢,得算少者输。古人把它借用在军事决策领域,并与庙堂决策的形式相结合,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最高层军事决策活动的专用语,所以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
庙算的基本内容就是《孙子》提出的从道、天、地、将、法等基本条件出发,对敌我双方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克敌制胜的方案。庙算作为战略概念,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运用,如《尉缭子・战威》说,“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有五个条件,其首要的是“庙胜之论”。《商君书・战法》说,“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即认为“庙算”的正确,可以弥补将帅的缺陷。
演变
秦汉以后,由于历史的发展、决策形式的改变,庙算在古代军事术语中逐渐淡出,在兵书中代之而用的是“略”“兵略”“战略”等。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9 13:08
目录
概述
出处
注释
运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