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
南宋初年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人。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宰相。存世墨迹有《毓秀帖》和《赵鼎楷书札子》。
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赵鼎四岁时父亲去世,经母亲樊氏教育,博通经史百家之书。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赵鼎进士及第。他在对策时,指责哲宗时宰相章惇误国。
政和二年(1112年),赵鼎因为期满改京秩,调同州户曹。
政和五年(1115年),赵鼎调任河东县丞(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蒲州镇)。
重和元年(1118年),赵鼎调官安邑(宋属永兴军路解州,在州北四十五里)。
身处漩涡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因受宰相吴敏赏识,赵鼎被提拔为开封府士曹。六月,任置司干当公事,随解潜自威胜军救援太原。十一月,在开封,赵鼎论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不可割,说:“祖宗之地不可以给人,为何还要商议?”十二月末,赵鼎除直秘阁京畿提刑兼转运副使。同年,赵鼎在蜀地藏匿兵部侍郎司马朴的儿子司马倬,让他幸免于金军的掳掠。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二月初,赵鼎在开封,与宋齐愈胡寅过延真宫,同见府尹徐秉哲,讨论军情和国家大势。不久,发生靖康之变,开封失守,徽宗与钦宗被劫迫北行。二月,金人商议立张邦昌为帝,百官纷纷抵制,赵鼎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太常寺簿张浚等逃到太学中避乱,不书立张邦昌议状。三月初六日,百官议立张邦昌,赵鼎率先归家。四月,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王时雍意图让赵鼎掌管京畿地区,赵鼎由于不愿出任伪楚政权官职,百般推托。户部侍郎邵泽民劝他说张邦昌打算让孟太后垂帘,已经派人将大宋国玺送到太后处,赵鼎才答应除直秘阁、京畿提刑、兼权转运副使。四月十二日,至都堂阁子,见张邦昌,对饮茶汤。之后赵鼎开始任职,乞支降钱帛。四月,赵鼎上表请求康王赵构车驾还阙。六月,赵鼎到尚书省言事,请求早日派遣正官前来与他交割京畿地区的职权。九月,沿檄南渡。
直言救时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十一日,宋高宗下令各部郎官举荐人才,右司员外郎黄概推荐赵鼎代理户部员外郎。四月初十日,经知枢密院张浚推荐,赵鼎被任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五月初十日,赵鼎到建康。前两日,高宗也到建康府,诏令条陈秋防事宜。五月二十五日,赵鼎上《陈防秋利害疏》,说:“应该将六宫所驻足之处称为行宫,陛下车驾驻足之处称为行在,挑选精兵充备仪仗卫士,其余的军队分派于江、淮之间,让敌人不能猜到陛下固定居处的地方。”高宗采纳他的意见。
六月初二日,适逢久雨不晴,宰相吕颐浩等请辞,高宗不允,并下诏访求自己施政的阙失。次日,赵鼎上疏请罢王安石配飨,说:“从熙宁年间王安石执政,改变祖宗法度以来,百姓开始贫困。借开辟国土之名,造成边患;兴起理财之政,使百姓穷困;设立虚无之学,败坏为国家培养的栋梁。到崇宁初年,蔡京假托绍述之名,尽行王安石之政。凡是现在的忧患均开始于王安石,而形成于蔡京。现在王安石还配享庙庭,而蔡京的朋党未除,时政的缺失莫大于此。”高宗因此罢去王安石配享的资格,提升他为右司谏。七月初七日,赵鼎又升任殿中侍御史
七月初八日,大将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部将陈彦章,随后被下狱。赵鼎判决王德死罪,宋高宗以王德有战功为由特意宽免他。赵鼎上言说:“王德率兵在外,擅杀没有忌怕,这样不予治理,谁不会这样干?”高宗令赵鼎捕获王德,赵鼎又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而收其将吏交官府治罪,诸将肃然。随后,建康府知府汤东野在任期间时,浙江制置使韩世忠以其支援不力为由驱逐当时守卫保宁僧舍的建康府安抚使连南夫,并夺其治寺。赵鼎立刻弹劾汤东野管制不力、连南夫玩忽职守,并要求宋高宗对韩世忠进行责备。宋高宗听后说:“唐肃宗在灵武中兴时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受到尊重。现在朕得到你,无愧于古人了。”御史中丞范宗尹认为,旧制没有从司谏升任殿中的,高宗说:“赵鼎任谏官极称职,所讲的四十件政事,已施行了三十六件。”便升赵鼎为侍御史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十八日,金军大举南下侵宋。不久,赵鼎上乞下湖北帅司防托武昌等处状札子,请求在武昌等地设防。二十五日,高宗听从给事中汪藻建议逃至越州(今浙江绍兴),在河次亭上召台谏官员商议去留问题。宰相吕颐浩乃聚议航海。赵鼎则建议暂且退避,被授任御史中丞。十二月十七日,赵鼎扈从宋高宗至定海县。宋高宗下旨令赵鼎与汪藻留明州(今宁波),商量军事。十二月二十二日,得旨发回,赵鼎晚间再次登舟,此后一直跟随宋高宗漂泊海上。
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二十八日,赵鼎上《论敌退事宜》,陈战、守、避三策。请求督促王燮进军宣州周望分军出广德,刘光世渡过长江驻扎蕲、黄,作为邀击敌军的计划。二月,赵鼎有奏札《论驻跸戎服》进言高宗仪仗衣着不可过于简约,当正人君之威仪,备朝廷之典礼。还上《论畏避苟且欲上下任责》指出当今朝政主要弊端有台谏不尽言,朝廷不任责。指出为政者不该畏避苟且,当持志益坚,临机益壮,使公卿任公卿之责,将士任将士之责,则可内修外攘。三月初四日,赵鼎上《论回跸》札子,进言高宗不可立马回到建康。
四月初三日,赵鼎上札子《论西幸事宜状》,说:“经营中原应当从经营关中开始,经营关中应当从经营巴蜀开始,要到巴蜀应当从荆、襄开始。吴、越位在一角,不是进取中原的根据地。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南,而下俯京、洛,是三国必争之地。应该以公安为行宫,而把重兵驻扎在襄阳,转运江、浙的粮食以供川、陕之兵,经营大业,计策没有比这更好的。”四月初五日,赵鼎至余姚县,上《论放商税等事状》札。
一度起落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十三日,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被金军打败后,宰相吕颐浩请高宗从越州到浙西,下诏亲征。赵鼎上《论亲征》札子认为不能轻举妄动。不久后,吕颐浩厌恶赵鼎与自己意见不合,调任他为翰林学士,但赵鼎引用不发司马光故事,以不习骈俪之文不肯就职。于是改为吏部尚书,然而赵鼎还是不接受。赵鼎对高宗说:“陛下有听纳之诚,而宰相陈拒谏之说;陛下有眷待台臣之意,而宰相却仗势挫阻言官之威。”便闲居不出,上疏条列吕颐浩过失共上千言。高宗罢免吕颐浩,下诏复授赵鼎为御史中丞,并对他说:“朕每次听说先朝忠谏之臣,常恨不能结识,现在在你身上朕看到了。”再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赵鼎遂跻身宰执之列。
七月初四日,赵鼎因为宋高宗想要让刘洪道一起和建康府路大帅吕颐浩共事,奏令刘洪道往池阳措置防江。八月十九日,赵鼎欲遣张浚救扬州之危,张浚拒绝了他,遂遣岳飞、刘光世前往。赵鼎还申请朝廷赐刘光世银帛二万匹两,为渡江赏军之费。但是刘光世的幕僚意图阻止他渡江,便贻书刘光世劝他不要坐视不救,滋长敌军的势头,后患无穷。九月二十三日,御史中丞富直柔请罢新除右司员外郎侯延庆并推荐直龙图阁苏迟。宋高宗觉得台谏不应该推荐别人。赵鼎认为:“只可以讨论推荐台谏的下属官职。”
十月初四日,赵鼎指出,宋高宗开广言路,奖拔言官,是以人人得以尽言无隐,是朝廷的美事。十月十九日,赵鼎奏诘刘光世等违命不救楚州之罪,说他应当追袭金军到淮河,以功赎过。十一月,金兵攻楚州时,赵鼎建议派大将张俊前去救援。张俊按兵不动,导致楚州陷落。金兵留在淮河边,范宗尹认为敌人未必能再渡河。赵鼎上《乞下湖北帅司堤备贼马状》札子,说:“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要依靠自己有准备以待之。三省官员常以敌人退去而为陛下援引人才,整修政事,枢密院常考虑到敌人进犯而为陛下申明军纪、修治兵器,就可以两方面都得以兼顾。”高宗说:“你们能够这样,朕还有什么可忧虑呢?”赵鼎因为楚州的失陷,上疏请求去职。
十一月初五日,辛企宗被授任节度使,赵鼎以辛企宗没有军功为由表示反对,因此忤逆高宗旨意,出京奉祠。十月二十一日,赵鼎除知平江府,便中途改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他因为吕颐浩当政,两次上札辞免。十二月十二日,赵鼎至建康视察,当时参知政事权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孟庾,太尉江南东西路宣抚使韩世忠皆驻军府中,对赵鼎礼遇有加。当时两军中多招安强寇,见到赵鼎刚正如此,军纪肃然。
绍兴三年(1133年)三月初九日,赵鼎除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洪州。四月初一日,至境上视事,以脚疾乞除宫观。四月,赵鼎甫至洪州,即上札乞支降钱米等物,他还上章言洪州历遭兵火,人民被害深重,已无纸户,乞蠲免收买。当时,京西招抚使李横打算用兵恢复开封,赵鼎说:“李横部是乌合之众,不能挡敌,恐怕会失去襄阳。万一有警,难以抵抗。应当令岳飞以全军往岳鄂屯驻。不仅江西可以靠其声援保证无虞,而湖南、二广亦获安妥。”不久李横因作战不利逃走,襄阳终于陷落。五月二十六日前后,赵鼎上《奏乞应副李横状》诸札子。
九月十五日,赵鼎除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当时统帅李回和岳飞不和,而赵鼎对岳飞推心置腹,并督促漕臣曾纡搜集钱粮为岳飞军中五月之费,此举让岳飞十分信服。不久,赵鼎就当时“舒、蕲、黄三州行政上分隶大路、军事受江安抚司约束,平寇又发听淮西帅司约束,最后舒、蕲二州听岳飞节制”的混乱情况提出建议,让舒、蕲、黄三州受一个部门节制即可,于是宋高宗乃诏舒、蕲、州隶岳飞,黄州隶王燮节制。随后,赵鼎上书请求朝廷拨款供给岳飞军马钱粮。十月,因为沿江制置使岳飞屯驻大军,列戍江上而战船缺少,赵鼎上疏乞支降现钱打造舟船。十一月初,遣米船犒劳李横军。十一月,在洪州见李横、岳飞。十二月二十日,诏赵鼎遣官迎奉诸陵帝、后位牌赴临安行在。
荣登二府
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初八日,宋高宗提拔赵鼎为参知政事,赵鼎再入中枢。宋高宗命赵鼎荐举人才,赵鼎即以王居正吕祉、董律、林季仲陈橐朱震范同吕本中等人上报,宋高宗遂乃诏三省随便挑选任用。三月,随后与李横、牛皋、董先自南昌赴行在临安。四月,宰相朱胜非说:“襄阳是国都的上游,不可不赶紧夺取。”高宗问:“岳飞可以任用吗?”赵鼎说:“没有人比岳飞更通晓上游利害了。”素来看不起赵鼎和朱胜非的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却不以为然。果然如赵鼎所料,岳飞出师一举收复襄阳。随后,赵鼎请求令韩世忠驻扎在泗水边,刘光世出师陈、蔡。刘光世请求入奏,徐俯打算同意,赵鼎认为不可。伪齐宿迁县令归降,徐俯打算斩杀他送给刘豫,赵鼎又同他争论。徐俯愤积不能平息,便请求离职,宋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四月,赵鼎先后上《乞赐岳飞亲笔》《乞遣中使训谕诸帅应援岳飞》札子,请求朝廷给岳飞提供强大支持,帮助他全力抗金。之后,赵鼎请高宗亲笔诏监司帅守饷岳飞军,于是岳飞军声威大震,一举攻陷襄阳。五月初六日,赵鼎因为范冲是自己的亲家,请求罢范冲宗正少卿兼直史馆一职,宋高宗没有同意。
八月初三日,高宗授任赵鼎知枢密院、川陕宣抚使,赵鼎以自己不具才能辞谢。高宗说:“四川全盛,拥有天下一半的地盘,全部交付给你,升降官吏可以专断处理。”当时大将吴玠任宣抚副使,赵鼎上言说:“臣与吴玠同事,可以节制他吗?”于是在八月十一日,朝廷改赵鼎任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当时朱胜非兼知枢密院,有人认为当国者不知兵,请求让参知政事赵鼎同知枢密院。赵鼎从此被朱胜非忌恨。赵鼎有所条疏,朱胜非经常加以阻抑。赵鼎上疏说:“当初张浚出使川、陕时,国势比现在强一百倍。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势,君臣相互信任,古今无二,却最终导致非议,以致被贬逐。现在臣没有张浚那样的功劳而担当他的任务,远离朝廷,难道能免于议论纷纷吗?”又说:“臣所请求带领的兵卒不满数千人,一半都是老弱,所持金帛极少,举荐的人任命书刚下达,就冒出弹劾奏章。臣每日在宫中侍奉,有所陈述已很难,何况在万里之外?”当时士大夫都惋惜他的远去,台谏有人留行。恰遇边报纷至,赵鼎常陈述用兵大计,到入宫辞行时,高宗说:“你怎能远去,一定任你为相。”八月二十一日,再次乞罢范冲。
九月,赵鼎推荐熊彦诗、喻樗、王居修。不久后,朱胜非罢相,赵鼎前往饯行,朱胜非谢而不见。二十七日,朝廷授任他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诏令一下,朝臣互相庆贺。从此到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居相位。
位极人臣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伪齐皇帝刘豫之子刘麟与金朝合兵大举进攻,举朝震恐。十月初一日,赵鼎奏请高宗亲征。赵鼎提出战御之计,诸将各持己见,只有张俊认为应当进讨,赵鼎同意他的观点。有人劝高宗移驾其他地方,赵鼎说:“战如不胜,再去也不迟。”高宗也说:“朕一定亲率六师,临江决战!”赵鼎高兴地说:“多年退怯,以致敌人越是志骄,现在圣上亲征,必定成功。”便命张俊带领所部援助韩世忠,而命刘光世移兵建康,并且催促韩世忠进兵。十月初二日,赵鼎上《乞亲笔付诸将防托》札。十月初五日,赵鼎与孟庾、胡松年共荐马扩。十月初八日,赵鼎推荐因兵败富平而长期被废置的张浚,说他可担大任,高宗便召还张浚任知枢密院,命他前往长江视察部队。赵鼎还向宋高宗称赞打探情报有功的左直龙图阁知建康府吕祉
十月十三日,韩世忠报告朝廷因大雨阻滞在扬州无法前进,赵鼎告知韩世忠听机制变,并派胡松年前往视察军情,随后韩世忠大败金人于大仪镇。但由于沟通不畅,警报仍交替在前线和后方传播。刘光世知道后派人劝赵鼎说:“相公自行入蜀,何苦为他人任患。”韩世忠也对人说:“赵丞相真是敢为。”赵鼎听说,怕高宗中途改变主意,乘机会说:“陛下养兵十年,用兵正在今日。如果稍微退却,就会人心涣散,就不可能再依靠长江天险了!”于是宋高宗决定亲征。
十月二十三日,赵鼎扈从登舟,发临安府,晚泊临平镇。并进呈刘光世请求朝廷与对待韩世忠军一样支出钱粮,说朝廷举措既当,诸将自然服气。今不公如此,必致纷纷。应当让刘光世会合得钱米之数,然后再行军。十一月初三日,胡松年回来汇报,称韩世忠、刘光世军中将士奋励,必能屏护王室,建立奇勋。赵鼎表示他会躬闻圣训,敢不自竭驽钝。到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军(大仪镇之战)的捷报至时,高宗到了平江府,下诏声讨刘豫叛逆之罪,并派遣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诣江上,会诸将议进兵。自己还打算亲自领兵渡江决战。赵鼎说:“敌人远来,利于速战,与敌争锋,是失策。况且刘豫还只派他的儿子,怎么烦动陛下呢?”高宗因此作罢。不久,胡松年再次从长江上游回来,称金军大集,人们才知道赵鼎有先见。
十二月初二日,赵鼎召魏良臣问金国兵马数。十二月二十一日,金军长期驻扎淮南,知道宋军有准备,慢慢打算北归。赵鼎说:“金人不能有作为了。”宋高宗令诸将在诸淮间邀击金兵,接连大败金兵,金兵逃走。高宗对赵鼎说:“现在将士们奋勇争先,各地守臣也响应自效,是朕任用你的功效啊。”赵鼎谢道:“都出自陛下明断,臣哪出了什么力。”有人问赵鼎说:“金人倾国来攻,人们都很畏惧,只有您说不足畏,为什么呢?”赵鼎说:“敌兵虽然很多,但是应刘豫的邀约而来,并非本意,作战必胜不力,因此知道敌人不足畏。”高宗曾经对张浚说:“赵鼎是真正的宰相,上天让他辅助我中兴,可以说是国家的幸运啊。”
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初五日,赵鼎建议金人逃归,尤其应当博采众议,做好善后工作。高宗便令吕颐浩等人商议攻战守备,措置绥怀的策略。二月,高宗回到临安,升任赵鼎为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以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宋高宗将边务托付给张浚,将朝廷政务托付给赵鼎。赵鼎与张浚并相的时期被认为是南宋初年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有“小元祐”之称。在此期间,赵鼎对金军退去后的朝政建设颇有规划和看法,比如说对枢密院工作进行调整,对地方大吏工作流程的规范、三衙转员的办法。赵鼎把政事先后及应当召用的人才,分条列出放在座位边,依次上奏实行。
二月二十七日,赵鼎还负责起监修国史的工作。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给他,又把亲笔写的《尚书》一卷赐给他,说:“《尚书》所载为君臣相互戒饬之言,之所以赐给你,打算与你共保此道。”赵鼎上疏称谢。四月初六日,赵鼎率百官及宗室迎拜太庙神主于候潮门外。五月二十四日,高宗命贵州防御使赵瑗(即宋孝宗赵昚)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在行宫门外建资善堂。赵鼎推荐范冲翊善朱震赞读,朝廷舆论认为二人是天下最佳的人选。
九月十五日,赵鼎向朝廷进呈重修《神宗实录》五十卷并具《重修神宗皇帝实录缴进表》。高宗曾下诏说奸臣诬蔑宣仁圣烈皇后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还未实行,朱胜非为相,高宗告诉他说:“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不能传信于后世,应当让范冲刊定。”朱胜非说:“《神宗实录》增加了王安石《日录》,《哲宗实录》经过蔡京、蔡卞之手,议论大多不正确,命官吏删修,足以昭彰二帝的美德。”正好朱胜非去职,赵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九月十八日,赵鼎进左光禄大夫,上表辞免谢。九月二十日,赵鼎奏谢高宗赐《尚书》。
相位沉浮
绍兴六年(1136年)秋,刘豫派儿子刘麟、侄子刘猊分路进犯,当时张浚驻扎在盱眙杨沂中驻扎在泗水,韩世忠驻扎在楚州,岳飞驻扎在鄂州,刘光世驻扎在庐州,沿长江上下没有军队,高宗与赵鼎十分忧虑。赵鼎寄信给张浚,打算命他与杨沂中合兵剿敌。十月初九日,赵鼎进呈刘光世所奏事宜。宋高宗认为刘光世是想要抛弃庐州回到太平,又请求退保采石,赵鼎上奏说:“刘豫是逆贼,官军与刘豫作战而不能胜,或者甚至退守,怎么立国?现在敌人已渡过淮河,应当赶忙派遣张浚会合刘光世的军队扫尽淮南之敌,然后商议去留。”高宗赞赏他的计策,诏令二将进兵。张俊进军至藕塘与刘猊大战,大败敌军。赵鼎命令杨沂中赶到合肥援助刘光世,刘光世已放弃庐州回到江北。张浚写信告诉赵鼎,赵鼎请高宗下诏给张浚:有不听命者,听任军法处置。刘光世十分惊骇,又进兵至淝河与刘麟作战,打败敌军,刘麟、刘猊拔营逃走。
十月初,张浚在长江,曾经派其属官吕祉入京奏事,言词夸大,赵鼎常加以减抑。高宗对赵鼎说:“日后张浚与你不和,必定由于吕祉。”后来张浚商议政事,语言稍微冒犯赵鼎,赵鼎说:“臣当初与张浚亲如兄弟,因为吕祉离间,遂不和。现在张浚立功,应当让他施展全部才能,张浚应当留任,臣应当去职。”高宗说:“等张浚回来再商议。”张浚曾经上奏请求高宗到建康府,而赵鼎与折彦质请求回到临安府。张浚从前线回来后,请求乘机攻取河南,并且罢去刘光世军政职务。赵鼎说:“捉拿刘豫固然容易,但是取得河南,能保证金人不再入侵吗?刘光世历代为将,无故而罢免,恐怕人心不安。”张浚于是不高兴。十二月,在左、右两相不睦的情况下,赵鼎请求辞去相位,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绍兴府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十四日,赵鼎除万寿观使兼侍读。高宗到建康,听从张浚建议,罢免刘光世,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并受参谋兼兵部尚书吕祉节制。郦琼与王德有旧怨,向吕祉倾诉,不得雪怨,于是捉拿吕祉,率领全军投降伪齐(淮西军变)。九月十二日,张浚引咎辞职。九月十六日,高宗以万寿观使兼侍读之职召赵鼎急赴行在所建康,赵鼎认为“罢免刘光世十分不当,且引起诸武将的恐慌,反抗的心思产生,更加难以号令。”次日,朝廷授赵鼎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晋升四官。九月十八日,赵鼎再论淮西事,陈防秋大计。高宗说:“淮西之事开始报来时,执政大臣们奏事都不当,只有朕不为所动。”赵鼎说:“现在对待诸将,尤其应该静以待之,否则越会增加其骄蹇之心。”台谏交互指责淮西没有防备,赵鼎说:“行朝拥兵十万,敌兵攻来,自可足以抵抗,如有他变,臣身任其责。”淮西迄后没有骚动。
十月初一日,赵鼎曾经请求降诏安抚淮西,高宗说:“等发配了张浚,朕会下罪己诏。”赵鼎说:“张浚已失去职位。”高宗说:“张浚罪当贬到远方。”赵鼎说:“张浚的母亲已老,而且有保护陛下之功。”高宗说:“功过不能相抵。”十月初七日,宫内批下达,张浚被贬到岭南安置,赵鼎留住内批不发下去。并于次日早朝,邀约同僚们解救。高宗怒意一点不松,赵鼎竭力恳请说:“张浚的罪不过失策而已。凡人计虑,无不欲万全,如果因为有一次失误,便置之死地,后来者有奇谋秘计,谁还敢说出来?这件事关系到朝廷,并非只是臣私爱张浚。”高宗怒意才解,便命张浚以散官身份任分司,安置在永州
赵鼎再次任相后,有人指责他无所作为,赵鼎听见后辩解说:“今日事势就像人患了重病,应当静下来养护。如果再加以攻砭,必定伤了元气。”在他的力主之下,高宗从建康南下临安,从此临安正式成为南宋的行在所。金人废黜刘豫,赵鼎派间谍招抚河南守将,寿、亳、陈、蔡之间,往往举城或率部来归降,得到精兵数万,马数千匹,知庐州刘锜也上言说:“淮北归正者不断,估计今年可得到四五万人。”高宗高兴地说:“朕常忧虑江、池数百里间防御空虚,现在得到这些军队,可以没有忧患了。”
遭桧构陷
绍兴八年(1138年)春,金人遣使议和,朝廷舆论认为不可信,高宗大怒。赵鼎说:“陛下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屈己求和,不惜这样做,是因为二位先帝的灵柩及母后而已。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不可以成为罪过。陛下应当告诉他们说:‘讲和并非我本意,因亲人的缘故,不得已为之。只要得到二帝灵柩及母后(高宗生母显仁皇后)回来,敌人即使背盟,我也没有遗憾。’群臣看到陛下如此孝诚,必然会原谅。”高宗听从他的意见,群臣议论方平息。之后高宗派王伦入金议和,赵鼎面授二十余事,强调岁币银、绢不得超过25万两、匹,要求获得刘豫统治的全部土地、拒绝接受金朝册封等,可知他虽然主持议和,但极力维护宋朝的利益和国格。
七月初,潘良贵因为向子湮奏事太久,将其叱退。高宗打算治潘良贵的罪,常同为他辩护,高宗打算一并斥逐。赵鼎说:“向子湮虽然无罪,而常同与潘良贵不应贬逐。”二人终于被逐。给事中张致远认为不应因为向子湮而逐出二人,未书黄,高宗大怒,看着赵鼎说:“本来就知道张致远一定会缴驳。”赵鼎问:“为什么?”高宗说:“与潘、常诸人交好。”因为已有先入之言,从此不满意赵鼎。秦桧继续留下来奏事,出来后,赵鼎问道:“陛下说了什么?”秦桧说:“陛下没有说什么,只担心丞相不高兴而已。”
绍兴八年(1138年)初,高宗御笔亲授和州防御使赵璩节钺,封吴国公。赵鼎反对,称赵瑗所封的建国公是小国,而赵璩所封的却是大国,主张给赵瑗建节,或封一等小国,以安人心。高宗说:“都是小孩儿,且与放行。”最后在赵鼎等人的坚持下,高宗不得不收回封赵璩为吴国公的成命。秦桧趁机进谗言说:“赵鼎欲立皇子,这等于是说陛下终身都不会再有儿子。应该等到陛下有亲生儿子之后再立储君。”
赵鼎在议和问题上与金朝据理力争,与秦桧意见不合,到赵鼎因为力争为赵璩封国一事忤逆高宗,秦桧乘机排挤赵鼎,又推荐萧振侍御史。萧振本是赵鼎荐引的,进入台阁后,弹劾参知政事刘大中,使其被免职。赵鼎说:“萧振的本意不在刘大中。”萧振也对人说:“赵丞相不待指责,就会自行去位。”正好殿中侍御史张戒指责给事中勾涛,勾涛说:“张戒攻击我,是赵鼎的意思。”便诋毁赵鼎结交台谏官员及诸将。高宗听后越是疑心,赵鼎称病求免相,说:“刘大中持论公正,被章惇、蔡京之党所嫉恨。臣的意见与刘大中相同,刘大中去职,臣怎能留任?”
十月二十一日,赵鼎便以忠武军节度使出知绍兴府,不久加检校少傅,改任奉国军节度使。赵鼎罢相时,秦桧率领执政大臣前去送行,赵鼎对他不礼遇,一揖而去,秦桧越是恨他。
外放屡迁
绍兴八年(1138年),赵鼎被外放后,王庶入宫晋见,高宗对他说:“赵鼎两度为相,对于国家有大功,两次辅助亲征都能取胜,又镇抚建康,朝廷安全无患,真是他人不如啊。”此时,王伦与金使萧哲、张通古来临安,以抚谕江南为名,高宗叹息着对王庶说:“如果五天前得到这个消息,赵鼎岂能离去?”
绍兴九年(1139年),当初张浚推荐秦桧可共兴大事,赵鼎再次任相时也这么说。但是秦桧心机深险,外表随和而心中持异见。张浚当初求去,有旨召赵鼎。赵鼎罢相出知绍兴府后请求奉祠,秦桧讨厌他逼迫自己,便于二月二十一日,秦桧改任他知泉州,又嗾使谢祖信弹劾赵鼎曾接受张邦昌的伪命,便夺其节钺。御史中丞王次翁弹劾赵鼎治郡废弛,高宗遂命赵鼎回临安提举洞霄宫。赵鼎从泉州归来,又上书议论时政,秦桧怕他重新被起用,让王次翁又弹劾他曾接受伪命,贪污都督府十五万缗钱,贬谪于兴化军。弹劾他的人仍不罢休,朝廷命他迁移到漳州,又责授他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
赵鼎在潮州五年,闭门谢客,不谈时事,有人询问,他只引咎自责而已。御史中丞詹大方诬蔑他受贿,嘱令潮州知州把他迁移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上谢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往那样倔强。”
身死海南
赵鼎在吉阳三年,隐居深处,门下故吏都不敢通信问候,只有广西主将张宗元时时送些醪米。秦桧知道后,命本军每月开其存亡申报。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二十日,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没有忧患;不然,祸及一家。”他之前患病,自撰墓中石,记载乡里及任职年月。到这时,自书墓铭说:“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遗言嘱咐他的儿子请求归葬,便绝食而死,天下人听说后十分悲痛。
绍兴十八年(1148年),赵汾得朝廷旨意将赵鼎归葬。
宋孝宗即位后,追赠赵鼎太傅,赐谥号“忠简”,追封丰国公。淳熙十五年(1188年),赵鼎与吕颐浩、韩世忠、张俊得以配享高宗庙庭。其子孙十二人都被授任官职。
为政举措
政治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吕颐浩在赵鼎的弹劾下被罢相,赵鼎出任御史中丞,后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御营副使。在此期间,赵鼎对中枢官制进行了改革,对以后南宋的官制影响较大。
建炎初,为了把有限的兵力集中统一管理,置御营司。李纲为相,兼御营使,从此宰执兼御营使,三衙名存实亡,虽有枢密院,但是兵权在御营司,这就打破了北宋的军制,“国朝兵权隶于三衙,本之枢府,……今不复三衙而别置御营司,分委之枢府,而置御营使,其后专掌兵权,枢府不得而豫预。吕颐浩对中枢改革后,宰相仍兼御营使。这样,兵政基本归御营使司掌控,枢密院其实形同虚设。虽然这样有利于战时决策,但是随着南宋出现的暂时稳定,这种兵政结构出现了不便,“时宰臣未兼枢密,而同知枢密院周望平江府,故一院之事,金书得以兼总。前此兵政悉隶御营使司,事权既分,又再经大变,文移纷乱。”而且,此时的朝廷,军事上对诸大将的依赖渐强。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朝廷任命辛企宗为御营使司都统制,韩世忠不服。这样,在御营军外,又建立了不受御营使司统辖的御前军。
针对这种情况,赵鼎首先改革御营司,“御营使司并归枢密院为机速房,仍令宰相兼知枢密院事营使司,是政出于二也”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对朝廷所拥有的军事力量以及军事权力进行整合,提升朝廷的军事实力。存在四年的御营司被废除。同时规定“诏御前五军改为神武军、御营五军改为神武副军,其将佐并属枢密院。”实际上这是赵鼎和高宗迈出的限制诸将权力的第一步,朝廷收回将佐的人事权。
但是,此时的诸将对朝廷的规定置若阁闻。高宗接受吕颐浩的航海避敌之策后,高宗身边班直谋乱。平定叛乱后,高宗下令废除班直制度。这样对高宗的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此时,军队多数掌控在将帅手中,而高宗直接掌握的亲兵却很少,只有神武中军,绍兴三年时,这支军队只有七千人,而且经常被调往前线作战。据绍兴五年统计,殿前司只有九百人,侍卫马、步军只有六百人,此时应该更少。如果再废除班直,再发生类似苗刘之变,后果将不堪设想。赵鼎对高宗讲明利害,希望高宗恢复祖宗旧制。经过赵鼎的劝说,高宗恢复北宋以来的班直制度,消除了对皇室构成威胁的隐患。
南渡以来,吏治腐败,很大程度上缘于法令废弛,无法可依,“百司日有申明,皆临时裁决,初无定制,三省枢密尤为从冗。”由于没有成宪,临时决断,损害了中央权威。造成“官失其守,废法用例,其弊滋甚。所以恩归于下,怨集于上,人不退听,事益增多。”为了重塑中央权威,整顿吏治,“赵鼎因请,委都司取会前后所行之例,约以中制,立为定法,付有司遵守。”
赵鼎还进一步打击内侍力量,“内侍官两经大变,其势少敢而余风未珍。其后锋错稍出,如冯益者,尤为暴横。”甚至出现“士大夫有阴结内侍者”赵鼎认为,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政治风气,“坏风俗、紊纪纲、唱馅候之风、塞公正之路以及丧国亡家。”于是“鼎常论勃,至是奏斥去之,其党始知畏,中外称快。
南宋的地方行政组织,仍然实行绍圣法中的保甲制度。由于行之岁久,弊端明显,“乡村保正长最为重役,不专取物力厚薄而兼用人丁多寡,不通轮一乡点差,而但取逐甲人户官吏贪浊,差募之际,富者以贿赂幸免,贫者以诛求受害,被役一次,辄至破产愚民无知,巧为规避,遂有父亡,母改嫁,兄弟析生求免役。”这些弊端造成“重困民力”、“伤名教”、“坏风俗”。
为克服这些弊端,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赵鼎下令废除绍圣法,实行“乡村五保为一大保,通选保正,于免役令中去长字。”其中规定“充而居他乡别县或城郭及僧道,并许募人充役,官司毋得追正身”以及“官吏因役事受财者,重为典刑,以示惩诫。”这些措施防止了官吏科扰民户。对凝聚民心、恢复生产、巩固政权具有积极作用。实际上,赵鼎是恢复了北宋仁宗时期夏竦提出的“保五之法”。
经济
经过吕颐浩的财政整顿,南宋的财政经济有了明显好转,然而,并没有完全解决南宋政府面临的经济困境。随着吕颐浩的罢相,其经济改革划上句号,但是南宋经济依然不容乐观。早在北宋末年,吕颐浩即提出了常平法不可废的观点,但是一直没有实行。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在吕颐浩整顿南宋的经济之时,赵鼎再次提出常平法的问题:“恭惟陛下即位之元年,即降指挥罢常平官吏,镯免常平钱谷。诏下之日,无远无近,鼓舞欢呼,仰戴惟新之政。而去岁之冬,初复有指挥置提举官,根刷诸司侵支,催理民间旧欠,诸司侵支,固岂入己非军期,搞赏则月给钱粮,逼使拨还亦非已出,夺彼与此有何利害……复旧平来之法,不惟陛下恤民之诏,不为空言而使斯民复见祖宗之政矣。”高宗采纳了赵鼎的建议。
入相后,赵鼎恢复了常平仓的功能。常平仓本是地方政府贩济灾荒、平抑物价、应付危机的一种制度,历代政府都比较注重。然而,渡江之后,南宋政府削减了常平仓的功能,先是废除了常平仓的管理机构,然后又复置官吏,清理百姓积欠。常平机构反反复复,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扰民的工具。赵鼎最先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着力解决。如绍兴五年(1134年),时己任相的赵鼎进呈“湖南、江西岁旱,田亩灾伤,今秋成之际,民间已网食,恐至来春大饥。欲令常平司多方广来,以备贩济。”
赵鼎仍然重用吕颐浩任用的理财之士管理经济,使得赵鼎为政期间经济措施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孟庚以参知政事提领财用,孟庚在吕颐浩为相时,在经济方面贡献不小,而赵鼎仍然任用孟庚措置财用,经济政策方面承继了吕颐浩时的许多政策。孟庚创制经总制,实际上,总制司是吕颐浩经制钱的延续和发展,“因经制之额增析而为总制钱,而总制钱自此始矣。”经制钱、月椿钱、总制钱一直是赵鼎为相时的主要经济来源。
赵鼎在吕颐浩盐法改革的基础上,把盐法最终固定下来。“鼎请立对带之法,商贾听命,而盐法遂为定制,除去积年之弊。是秋,加以出剩,立为分数,计入纳与对带二法并行”。吕颐浩二次为相期间对盐法的整顿中,要废除对带法,但是当时并没有完全实行,实际上,对带与入纳二法并行。赵鼎为相时,对带法成为定制,于是“出入有常,源源不绝,始不为巨猾所制矣。”不但如此,对带法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盐利,“赵鼎得浚书云‘建康入纳盐场钱甚盛。”,高宗把其中原因归结为“法既可信,自然悠久。盖自立对带法二年不变,故比之常岁有增也。”从此,对带法成为南宋的定制,“章谊以对带之法已信于民,故不复改。”
赵鼎对经济的整顿中,明显与吕颐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赵鼎更强调“宽民”。在建炎三年(1129年)赵鼎的上书中,提出了“宽民”、“固本”的观念。“今自温、台复临吴、会,所至郡邑,悉经寇攘。无聊憔悴之民,欲赴诉于陛下者,不舍赤子之投父母。饥渴之丐,饮食嗽嗽之情,又非前日陛下怀恻但之心。视兹困弊,亦将哀其穷而副其所欲乎愿诏有司,严伤州县,应经残破之家,特镯今年赋役差率等事,及竹木、砖瓦、米麦之类,权与免税,使之营葺生理,以渐复业。起凋擦之疾,变愁叹之声,因之饵奸究以消无穷之患矣。敌骑长驱,肆行残杀,陛下无力以救之,固非得已,凡兹优恤之事,力所可至者,谓宜无惜,至诚而神孰不忻戴是乃固邦本之术,谋恢复之渐也。”
赵鼎所谓的“固邦本之术,谋恢复之渐”,是指对百姓实行宽松政策。被金兵残破劫掠州郡,减免租税,以宽民力,减少内乱,是为固邦本之术。在上书中,赵鼎朦胧含蓄地指出造成当时民穷状况的重要原因,与君主、政府行政无力有关,君主不能保护百姓,造成百姓贫困颠沛。因此,皇帝要尽力体恤百姓,实现宽民,只有这样,才能“固邦本”、“谋恢复,’在这样的理念下,赵鼎对经济的整顿中更注重宽民。在吕颐浩改在吕颐浩改革茶盐之法时,张浚也效仿,准备在四川实行,赵鼎上书坚决反对在四川、福建实行,“张浚申明,欲措置四川盐酒为经久之利,是何中外不谋而同远方之民亦不容其少安邪浚蜀人也,蜀之利病,宜自知之。愿陛下手诏谕浚,律令裁酌,及令三省详议福建盐法,所得所失,孰大孰小毋致重失民心,斯为尽善,惟祖宗肇造艰难,欲垂法万世,而一时建立扫地殆尽,独此民心未至离散,若并此而失之,则大事去矣。”
赵鼎强调,不应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失去民心。在宽民的理念下,赵鼎首先强调节约,并且继李纲之后,再次减少官吏的傣禄,“节省之道,始于宫庭,此陛下盛德也。甲申,自渡江后宰辅已减傣三之一,至是,赵等复请于内权减二分,从之。”在赵鼎的倡议下,朝廷上下,从高宗到臣僚都奉行节约的原则。
其次,在宽民的理念下,赵鼎为相期间,南宋下诏实行了一系列宽民的经济措施。例如,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诏诸路营田司,官给种粮者每一耕牛,岁课毋得过十硕民间自有耕牛者,除输纳税赋外,毋得抑令耕种营田。”十一月下诏,“预借民户和买绢触,二分止令输见络,毋得抑纳金银。除头子钱外,每千收魔费毋得过十文。”绍兴六年(1136年),赵鼎听从李纲的建议,废除了东南的交子,恢复为关子。避免了朝廷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而发行纸币。绍兴七年十月,赵鼎提议“榷货务出卖度碟,而远方不能就买,欲量付诸路。”但是高宗认为这样做无疑增加了地方的权力,地方政府或许会利用职权科扰百姓,赵鼎又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不责以限数,则无科敷之弊。”这些宽民的措施无疑会对恢复生产、争取民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宋政府经济拮据、百姓困苦的局面。绍兴六年五月,“江东转运使向子翘言本路上供岁入不敷,纲运留滞。”绍兴七年(1137年)十二月,赵鼎进呈了刘大中的札子,“浙东之民有不举子者。臣尝承乏外郡,每见百姓诉丁盐触绢,最为疾苦,盖为其子成丁,则出铀绢,终其身不可免,愚民宁杀子不欲输铀绢。又资财嫁遣力所不及,故生女者例不举,诚由赋役烦重,人不聊生所致也。”面对国穷民困,赵鼎提出在江淮一线屯田以解决经济困难。
军事
赵鼎曾采用优待措施,安抚了即将成盗的李成军。李成被吕颐浩打败后,率领残余力量归顺了伪齐政权。绍兴三年,李成攻下了邓州。当时伪齐军中有欲前往襄阳的兵士,而襄、邓、随、郑等州镇抚使李横,认为是李成率兵攻打襄阳,而且以襄阳军粮不继,无力与李成抗衡为由,率众弃城而逃。使李成毫不费力地占据了襄阳。“李横之去襄阳也,欲依解潜以埃命,其参谋官、直龙图阁赵去疾、属官右宣教郎阎大钧劝使归朝待罪。横曰:‘我有乌合之众,所至自谋衣食,人皆谓我为贼,万一诸郡不见纳,奈何二人曰‘我亦官军也,何至是。’已而,湖北安抚使刘洪道果拒之。横大怒,欲杀二人,皆呼曰‘江西帅赵枢密可归也。’横犹未决。”此时的赵鼎为江西安抚大使兼知洪州。在得知李横的状况后,趁李横还在犹豫不决之时,“赵鼎己遣粮舟至,其众遂安。时权商、貌镇抚使董先、蔡州信阳军镇抚使牛皋先已渡江,至洪州,鼎复以银数千两稿横之众,且檄知黄州鲍贻逊迎劳于境上。横大喜,以所部入洪州。”安抚了李横,避免了他沦为盗寇,危害南宋。
赵鼎认为百姓之所以走上反叛道路,并不完全由于他们自身的责任,“失业之民,率聚为寇。虽圣恩宽厚贷其胁从,亦既累年而犹家藏兵器,未尝输官州县,既不能止绝,又且听讼理狱,往往许以追证旧事。间里骚然,各怀反侧。则是朝廷已赦之罪,宫吏犹得治之,使德泽阻于布宣,人情积于忿怨。一旦奸心不能自惩,则投兵刻刃,势有必然者,因而聚众阻险,无由自新。”失业、地方官吏的弊政是造成他们走上反叛道路的重要因素。因此,赵鼎更加强调对兵变、民变“渐革凶残之气,化为良善之民,使安田亩,永绝后患。”提出了彻底从思想、物质方面解决兵变、民变问题。不仅要通过教化,使之成为良善之民,更要解决他们的物质问题,使之安于农业生产,以彻底防止他们再次走上反叛的道路。这是在吕颐浩平叛中,采取宽民措施以杜绝百姓再次走上反叛道路的基础上,赵鼎更加强调彻底解决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以及政府对百姓的思想教化作用,以彻底防止再次发生叛乱。这与李纲的平叛策略基本相同。他们的这种思想也影响到最高的统治者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在如何对待江西盗寇问题上提出了三项策略“一择帅臣以厌服其心,二任守令以劝课其业,三镯科役以优给其力。如此尚或为盗,联未之闻也。”最高决策者更加注重百姓的生计问题,缓和官民矛盾。
艺术影响
赵鼎善文、诗、词。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宋史》本传)。宋人黄升称其词“婉媚,不减《花间集》”(《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余,无忝作者,盖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绘句而工者”。
赵鼎一生经历风云变幻,笔下自然也就染上了时代变迁的色调。赵鼎时事性诗歌在其作品中占有相当数量,故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赵鼎的时事性诗歌对当时的许多社会事件具有实录的特点。其次,赵鼎的时事诗歌,在描写、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明确的表明了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叙论紧密结合,这可以说是其“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具体表现。如《次韵富季申雪中即事时闻北敌起兵京师戒严二首》其二“威棱徒料峭,生意自斓斑。谁是淮西将,提兵夜斩关。”深切表达了希望力挽狂澜的大将的出现,来拯救四面楚歌之中的危城而《泊小金山觉渡寺僧言建德知县桐庐知县婆州教授皆被召》“敢叹边氛炽,今闻公道开。中原非世事,南国自人材。朱履羞弹挟,黄金谩筑台。天涯转蓬恨,何地赋归来。”表达了对国家选拔人才政策的积极拥护和响应。
最后,赵鼎的时事性诗对时政弊病具有强烈的批判和讽刺色彩。如《会郑有功》“江流变血火连天,闻道舟行相后先。今世谋身无第一,政缘夫子爱逃禅。”此首诗批判了在国家危难之时,有的人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泊白鹭洲时辛道宗兵溃犯金陵境上金陵守不得入》“脱迹干戈幸再生,时时心折梦围城。南来客枕能安否,更作江湖盗贼惊。”“城头传令插军摩,城外行人泪满衣。处处悲风吹战角,沙洲白鹭莫惊飞。”这些都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当权者的愤慨。
综而言之,赵鼎时事性诗歌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对现实的反映,其载录了当时的许多时政大事。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秉承了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针贬时事,有感而发。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历这场巨变的赵鼎,像许多南渡士人一样,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心灵随着社会的动荡而发生着种种变化。表现在其词中,首先是题材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伤春悲秋、男女相思外,他更多地抒写了忧时念乱,贬滴羁旅,隐逸自适的情怀。如写于建炎元年(1127年)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怀念为金人占领的家乡,忧虑国家前途,真切感人。他的《点绛唇·春愁》等词,也是佳作。
书法
赵鼎 行书《毓秀帖》为宋代传世名帖。纸本,纵30.3厘米,横20.8厘米,盖有藏印二枚。现为著名书画家黄桢祥所藏。此帖笔画稳健多姿、真率蕴藉,婉转有致,章法洒脱自如,是赵鼎唯一存世的行书真迹。相传是宋朝蔡氏望族委托赵鼎等人为先贤蔡君山续写的赞铭手迹之一。
帖中赵鼎写曰:“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朝阳孤凤,盛世祥麟,九原不作,名重缙绅。”署款为“赵鼎(赞)”,款下有钤印。此行书淳淡婉美,笔法娴熟辞趣翩翩,自成一体又非常精妙,颇具大家风范。宋高宗在位时尤爱其书,即使处理军国要事,发布诏书,也多由赵鼎先行起草,主因赵鼎博学多才而深受重用。
历史评价
赵构:①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②朕每闻前朝忠谏之臣,恨不之识,今于卿见之。③近将士致勇争先,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④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⑤赵鼎两为相,于国有大功,再赞亲征皆能决胜,又镇抚建康,回銮无患,他人所不及也。
罗诱:而赵氏自播迁之后,钜公硕德随已灭,而所与谋事者,不过六七辈。……赵鼎虽大器,然孤身在外,进不容于朝。……是数子辈,皆阘茸之士,非宰相才也。
韩世忠:赵丞相真敢为者。
秦桧:此老倔强犹昔。
胡铨: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寄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
沈公雅:赵丞相镇静,德量之懿;而谙练事机,则恐于秦公不逮。
龚茂良:中兴名相如赵鼎,勋臣如韩世忠,皆未有谥,如朝廷举行,亦足少慰忠义之心。
杨万里: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所惮也。
宇文价:智虑湛明,学识醇固。北边受敌,力赞亲征。国本未正,建万世之长策。望实高劭,斯民具瞻。
朱熹:①赵忠简却晓事,有才,好贤乐善,处置得好,而大义不甚分明。②看他做来做去,亦只是王茂弘(王导)规摹。当时庙论大概亦主和议。……使当国久,未必不出于和。但就和上,却须有些计较。如岁币、称呼、疆土之类,不至一一听命如秦桧之样,草草地和了。后来秦没意智,乃以“不合沮挠和议”为词,贬之,却十分送个好题目与他。③意思好,又孜孜汲引善类,但其行事亦有不强人意处。如自平江再都建康,张德远(张浚)极费调护,已自定叠了。只因郦琼叛去,德远罢相,赵公再入,忧虞过计,遂决还都临安之策。一夜起发,自是不复都金陵矣。④赵丞相亦自主和议,但争河北数州,及不肯屈膝数项礼数尔。至秦丞相,便都不与争。赵丞相是西人,人皆望其有所成就,不知他倒都不进前!方子录云:“赵元镇亦只欲和。但秦桧既担当了,元镇却落得美名”。⑤赵丞相,中兴名臣一人而已,然当时不满人意处亦多。且如好伊洛之学,又不大段理会得,故皆为人以是欺之。⑥赵丞相收拾得些人材,然亦杂,如喻子才之徒亦预焉也。(《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陆游:呜呼!不可谓伟人乎?
辛弃疾:佐国元勋,忠简一人。
周必大:高宗中兴用宰相十五人,曰忠、曰正、曰德、曰文,兼而有之者,其惟赵公元镇乎。此非私言,高宗大书赐公云尔。暨入相,明元佑臣僚非辜,荐任申先、张焘、范冲、朱震、王居正等,布列清近,一洗章惇蔡京王黼轻用侍从之弊。金震合淝,决策亲征。江淮庶定,复还临安。皆身任安危,虑无遗策。盖公解梁,人气节端方,学术纯正,笔力又过于人。凡处分军国机务,多其视草,然后御札付外。惟德与文,又孰加此。当是时邪正洞分,纪纲大振。国势日尊,指期恢复。之后继以南迁言者,每指公不主和议,而公平居未尝有一偏之说也。高宗更化,复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孝宗继志,赐謚忠简。宠灵焜耀,已历三朝,公论既伸,九京可无憾矣。
脱脱:夫谋国用兵之道,有及时乘锐而可以立功者,有养威持重而后能有为者,二者之设施不同,其为忠一而已……及赵鼎为相,则南北之势成矣。两敌之相持,非有灼然可乘之衅,则养吾力以俟时,否则,徒取危困之辱。故鼎之为国,专以固本为先,根本固而后敌可图、雠可复,此鼎之心也。惜乎一见忌于秦桧,斥逐远徙,卒赍其志而亡,君子所尤痛心也。窃尝论泽、鼎之终而益有感焉。泽之易箦也,犹连呼“渡河”者三;而鼎自题其铭旌,有“气作山河壮本朝”之语。何二臣之爱君忧国,虽处死生祸变之际,而犹不渝若是!而高宗惑于憸邪之口,乍任乍黜,所谓“善善而不能用”,千载而下,忠臣义士犹为之抚卷扼腕,国之不竞,有以哉!(《宋史》)
欧阳玄:初临川王安石为相,以新学误宋,致天下骚然……及宋中兴,赵忠简公鼎为相。首罢王安石从祀,尊尚二程子书。凡其门人之仅存者,悉见召用,江左乃复振。不幸秦桧相,忠简公斥,程氏门人散亡……公当宋南渡,排王氏邪说,崇程子正学,以至于今有功斯世,近世儒者为学之邪正、有闗于国家之隆替、气运之盛衰、民物之荣悴,其可徴者葢如是于虖?(《宋赵忠简公碑记》)
吴师道:石麟已零落,宰树何披纷。其傍曾玄居,混迹随耕耘。亦有显仕者,远去忘榆枌。长吏类俗流,但识期会勤。葺治禁樵采,此事今无闻。堂堂中兴烈,忠正而德文。祸胎偃月奸,冤魄炎海氛。凄凉槥车还,仓卒书疏焚。谁知尉职卑,乃能杜使君。苍天佑贤俊,微尔几空群。兴怀慨前事,空山黯愁云。咸阳骨安在,唾骂奚足云。骑箕俨天上,千载弥清芬。(《过常山赵忠简公墓》)
商辂:①赵鼎说帝自将御金次于平江……建炎以来,中国微弱,江沱宴安,东奔西走。迄无寕嵗,而华夏之气大沮矣。高宗此举差强人意,宣九伐之雄,威奋六师之胜气。銮舆临江,士气百倍,盖由赵鼎之为相也。在真宗朝则有寇凖、在高宗朝则有赵鼎,皆安国家定社稷之忠臣也。②朝廷纳赵鼎言封瑗为建国公就学资善堂…赵丞相可谓名实相副者也,此举何其克当之甚耶。盖相业莫先于定国本,定国本莫先于教太子,教太子非硕徳钜儒、闻望素孚者不可也。赵丞相先见乎此故,以为首务,虽然此亦天使然也。使黄汪为相,安能望此举哉?③异哉!赵鼎之见也。向尝建防,以为越不可都,当都荆襄。高宗旣无意于荆襄,则建康不犹愈于临安乎?鼎于是时赞成张守之言,不亦美乎?今乃曰,不可则。鼎之聪明,不及于前矣,宜乎屡见斥于其君也。④赵鼎当国歩危疑之际,济艰难献,可替否?内足国用,外筹军旅,诚中兴之贤相也。贼桧防忌贬窜,遐方兹因,廹抑赍志以没。岂不深可惜哉!时鼎罢相既久,而犹书故相者,罢之非罪不与其罢也,此亦书法之深意。(《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五》)
王佐:身骑箕尾壮山河,气作中原胜概多。立赞建康开左纛,左挥羯虏倒前戈。孤忠惟有皇天在,万口莫如国是何?直待崖州沧海涸,英雄遗恨始消磨。(《赵忠简公鼎》)
薛应旗宋哲宗之世,非无范纯仁韩忠彦也;南渡之时,非无李纲、赵鼎也;其后非无真德秀魏了翁文天祥也,如不用,何哉?
王世贞:吾尝取宋南渡以后之才,而合晋南渡以后之才,比之大约谓宋略不如晋,止是缘餙儒术可观耳,缘餙儒术其可观者在此,其没世不振亦在此,又谓赵元镇可比吾家始兴(王导) ,然不如始兴巧,而善收采物情,其和平练事足相当,弱亦称是。后读朱子语录,与吾评合。(《王弇州崇论·卷四·赵鼎》)
王夫之:张浚、赵鼎力主战者,而首施两端,前却无定,抑不敢昌言和议之非。(《宋论·卷十·高宗》)
林时对:国之任相,犹室之任栋;用匪其材,鲜不颠覆。虽云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然转亡为存、图危于安,不乏斡旋补救之术。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即东晋偏安用谢安石(谢安)、桓玄叔(桓冲),遂延典午之祚。北宋南渡,用李伯纪(李纲)、赵元镇,再奠艺祖之基。国以一人兴,岂不诚然哉!(《荷牐丛谈·卷二》)
全祖望:中兴二相,丰国赵公尝从邵子文游,魏国张公(张浚)尝从谯天授游。丰公所得浅,而魏公则惑于禅宗,然伊洛之学从此得昌。(《宋元学案·卷四十四·赵张诸儒学案》)
嵇震:临江决胜阻投鞭,靖献孤忠誓补天。和议君臣甘一德,中兴元老死穷边。山河壮气存华表,风雨荒祠泣杜鹃。橐笔偶来炎徽外,一回凭吊一潸然。(《宋丞相赵公鼎》 )
黄锦祥:鼎继艺祖之德,力挽安邦,忠烈昭著。今见赵公遗珍,犹睹钜贤。千古名相,不朽颂传。
蔡东藩:①得赵鼎、张浚为相,得岳飞、韩世忠为将,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复之机,令其北向以图中原,不致终沦江左也。②将相和则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赵鼎、张浚为左右相,鼎居内,实握相权,浚居外,相而兼将者也。观刘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内外同心,因得奏绩,此非将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后以吕祉之谗间,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为得也……要之私心一起,无事可成,鼎与浚为宋良臣,犹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终南也。
历代群英歌》:①张浚经略有方,赵鼎力真宰相。②赵鼎秉衡朝士贺,魏公堂轴众心倾。
主要作品
赵鼎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年间刊本)。《直斋书录题解》有《得全居士集》3卷,已佚。《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1卷,今存词45首。《全宋诗》录有其诗。
传世墨迹有《毓秀帖》《赵鼎楷书札子》。
轶事典故
冯益风波
伪齐皇帝刘豫曾在山东张贴告示,散布谣言说:御医冯益派人收买飞鸽。告示中并有一些不敬的话。泗州知州刘纲将此事禀奏朝廷。张浚要求宋高宗斩冯益以释清谣言。赵鼎随即上奏道:“冯益的事暧昧不明,然而在若有若无之间,已关系着国家的体统。但是朝廷如果完全不加处罚,外面的人一定认为陛下确实派冯益做这种事,这会损害皇上的盛德,不如暂时解除他的职务,外放到别处去,以消除众人的疑惑。”高宗听后很高兴,便将冯益外放到浙东。
张浚不满赵鼎反对他,赵鼎说:“自古以来,想除去小人如果操之过急,小人一伙会团结起来,祸害就大了;如果缓慢渐进,可使他们自相排挤。目前以冯益的罪,虽处死也不足以大快天下人之心,然而宦官们怕陛下习惯用处死来处理这种事,一定极力为冯益开脱罪行;不如把他贬到远处去,既不抵触陛下的心意,宦官们看到贬谪的处分尚轻,一定不会极力营救,又庆幸出来一个空缺,一定一个个图谋进用,怎肯容纳被贬的人呢?如果现在就大力打压他们,这些人一定对我们起反感,那么他们的党羽组织将更坚固而不可破。”张浚这才叹服。
直言进谏
当初,高宗回到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宫,赵鼎看到,责怪说:“艮岳花石之扰,都出自你们这些人,现在想重蹈前辙吗?”便上奏此事,高宗改变脸色而道歉。有位户部官员送钱入宫,赵鼎召他到相府严厉指责。次日,问高宗:“某人献钱吗?”高宗说:“朕要求的。”赵鼎说:“某人不应献钱,陛下不应求钱。”便调此人到地方任职。
赵鼎曾经举荐胡寅魏矼晏敦复潘良贵吕本中张致远等数十人分布朝廷,再次任相后,上奏说:“现在清议赞善的,如刘大中、胡寅、吕本中、常同、林季仲等人,陛下能任用他们吗?嫉贤长恶,如赵霈、胡世将、周秘、陈公辅等人,陛下能斥去吗?”高宗为他调胡世将之官,而陈公辅等人不久被任地方官。高宗曾在宫中批示把两个人交付朝廷升迁。赵鼎说:“疏远小臣,陛下怎么知道他们的姓名?”高宗:“常同称誉他们。”赵鼎说:“常同知道他们是贤才,为什么不公开上章荐引?”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赵鼎墓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何家乡文图村
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五公祠为该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二层木质结构、单式斗拱的红楼,占地面积560平方米,楼高10米,人称“海南第一楼”。该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琼的赵鼎和李德裕李纲和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而建的,由于人们景仰先贤“五公”而得名。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有谏议大夫赵鼎劝说宋徽宗招安梁山众将,因此得罪蔡京等权臣而被革职的描写,这一赵鼎的原型或为历史人物赵鼎。
影视形象
1994年电视剧《岳飞传》:张铮饰演赵鼎。
2013年电视剧《精忠岳飞》:田京泉饰演赵鼎。
史料索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23: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