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百官公卿表》说:“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客之”也就是说,仆射本意就是领事,汉代的侍中、上述、博士、郎都有仆射,被指定为仆射的,就负责本部门的事务。后来其他仆射的名称逐渐不用,变为专官。
汉武帝至元帝时,兼用士人与宦官为仆射,
宣帝时,宦官
弘恭为中尚书令,宦官
石显为仆射;元帝时石显为令,
牢梁为仆射。均专权用事。至成帝时,罢宦官专用士人,置尚书五人,以一人为仆射。仆射“掌授廪、假、钱、谷”。大约当时尚书的机构较为简单,所以仆射主管具体事务较多。东汉时,尚书台称为“
中台”,主管全国机要政务,组织扩大,仆射与尚书令同为台中长官,与六曹尚书台合称八座,台中具体事务遂移归
尚书左右丞及诸曹尚书侍郎。
仆射初置一人,至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始分置左右仆射。自此以后,或二或一,置二人则分左右。左右仆射分领尚书诸曹,左仆射又有纠弹百官之权,权力大于右仆射。
尚书令阙,则左右仆射为省主。三国时,魏置尚书仆射二人秩第三品,蜀、吴但称仆射,不分左右。晋至南北朝,仆射设置无定制,置二,则为左右仆射,置一,则称仆射;尚书领缺,则左右仆射主持省事。南朝宋时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右仆射与祠部通职,若置右仆射,则无祠部,反之亦同。在此时期,仆射虽为令的副职,但与令的地位不相上下,所以当时令仆并称,令、仆,尚书令称为“朝端”或“端右”,而仆射则号称“端副”。例如东晋
谢安、北魏
李冲、
北齐杨等都是以仆射
分掌或专掌朝政。但自魏晋至南北朝,仆射之上还有
录尚书事、尚书令,至陈时,因其权重,此二职已基本不置,仆射的权力独重。
隋文帝时,废录尚书事,尚书令虽置而常缺。于是
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
高颎为左仆射达十九年,
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共掌朝政。杨素代高颎为左仆射后,隋文帝以其权重,对之疑忌,命他三五日一至
尚书省评论大事,表面对他体恤和尊崇,实则削夺他的权力。
隋炀帝时,杨素进位
尚书令,实不问事;杨素死后,尚书令位阙。大业三年
苏威被罢官后,
尚书仆射也不再补授。唐初,大抵继承
隋文帝时制度,尚书省置令而虚其位,仆射总领省事,与
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而左仆射为首相。
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号称贤相。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仆射当求访贤才为理由,命令尚书省细务悉由左右丞处理,有冤滥大故才呈报仆射,这就限制了仆射全面综理政务的权力。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高宗
李治即位后,李绩为左仆射复加
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自此,仆射入
政事堂议事,就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中宗、
睿宗时,还有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也不参加议政的仆射,
唐玄宗以后,仆射不再加此号。从此仆射就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
五代至宋代沿袭唐代后期之制。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
门下侍郎,右仆射兼
中书侍郎,均为宰相。徽宗时又改宰相为
太宰、
少宰。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复名左右仆射,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又改名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