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中丞,秦官也,掌贰大夫。汉因之。御史大夫本有两丞,其一曰
御史丞,一曰御史中丞,谓之中者,以其别在殿中,掌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
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休有光烈。至成哀间,改大夫为大
司空,而中丞更名
御史长史,出外为
台主。光武复曰中丞,与
尚书令、
司隶校尉专席而坐,京师号曰
三独坐。
汉献帝权置大夫,而中丞不省。
魏初罢大夫,改中丞名官正,复为台主,寻又改曰中丞。晋宋之后并因之。已上并见《
汉官》及《
齐职仪》。后《
魏书·官氏志》云:
后魏改中丞为中尉。《五代史·百官志》云:
北齐又改为中丞。隋室讳中,省中丞,增持书御史之品以代之。按:持书侍御史,本
汉宣帝时
路温舒上书,宜尚德缓刑,帝深采览焉。季秋后请谳时,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持书,故曰持书侍御史。后因别置,冠法冠,与
符玺郎共平理
廷尉奏事。其后历代并
置之。至隋增品,代御史中丞之职。
唐朝初因之,贞观末省之。唐初因之;贞观末省持书御史,又置中丞;
龙朔二年改为
司宪大夫,
咸亨初复旧。
唐代的
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是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其
副手。其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对国家的
法律实施负总责,“御史大夫之职,掌邦国刑宪、
典章之政令”;履行司法职责,“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指由御史大夫、
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组成的联合办案机构)诘之”;履行行政弹劾职责,“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小事则署名而已”;履行礼仪监督职责,“凡国有大礼,则乘辂车以为之导”。御史中丞,在会昌二年前基本上为
正五品上,会昌二年后升为
正四品下,作为御史大夫的助手,职责基本相同。
根据《
唐会要》卷六十:“御史
中丞为大夫(御史大夫)之贰。缘大夫(御史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为
宪台之长。”
【专席 分路】《
续汉书》云:傅巨公拜御史中丞,与
司隶校尉、尚书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
三独坐。《
魏氏春秋》曰:故事,御史中丞与洛阳令相遇,则分路而行,以丞主多逐捕,不欲稽留。
【石室 兰台】《环济要略》曰:御史
中丞有石室,以藏秘书图谶之属。《
汉官仪》曰:御史中丞二人,本
御史大夫之丞。其一别在殿中,兼典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
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休有烈光。【举劾案章 休有烈光】《
汉书》曰: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其一别在殿中,举劾案章,故曰中丞,休有烈光。见兰台注中。【肃内外 分黑白】《傅宣别传》曰:宣为御史中丞,
明法直绳,内外震肃,甚有威风。《汉书》曰:鲍宣,字贡君。宣为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
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由是知名。
【无回避 不吐茹】《续汉书》曰:
马严,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
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
王隐《
晋书》曰:
熊远,字孝文。迁御史中丞,
中宗每叹其公忠,谓远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劲,可谓王臣。”
【奏弹夜警法鞭储傅】《
晋中兴书》曰:王恬,字元愉,为御史中丞。值海西公废,
太宗即位。未解严,
大司马桓温屯中堂,夜吹警角。恬奏劾大不敬,请治罪。明日温见奏事,叹曰:“此儿乃敢弹我,真可畏也。”
梅陶《自序》曰:余居中丞,曾以法鞭
皇太子傅,亲友莫不致谏。余笑而应之:“堂高由陛,皇太子所以崇于上,由吾奉王者法。吾其枉道曲媚。”后皇太子将见延请,赐以清燕,于是太子礼敬之
如师。【
周处正绳 陈谦奉法】
王隐《
晋书》曰:周处,字子隐。为御史中丞;奏
征虏将军石崇、大将军梁王彤等,正绳直笔,权豪震肃。《
续汉书》曰:陈谦,字伯让,拜御史中丞。执宪奉法,多所纠正,为百寮所敬也。【隋江总《赠孔中丞奂诗》】我行五岭表,辞卿二十年,闻莺欲动咏,披雾即依然。畴昔
同寮寀,今随年代改;借问藏书处,唯君故人在。故人名官高,清简肃权豪;谁知怀九叹,徒然泣二毛。
【晋
傅咸《御史中丞箴》】百官之箴,以箴王阙。余承先君之踪,窃位
宪台,惧有忝累垂翼之责,且造斯箴。以自勖励,不云自箴,而云御史中丞箴者,凡为御史中丞,欲通以箴之也。
煌煌天文,众星是环;爰立执法,其晖有涣。执宪之纲,秉国之宪;鹰扬虎视,肃清违慢。謇謇匪躬,是曰王臣;既直其道,爰顾其身。身之不顾,孰有弗震;邦国若否,惟
仲山甫,山甫是明,焉用彼相;莫扶其倾,淮南构逆。实惮汲生,赫赫有国,可无忠贞。忧责有在,绳亦必直;良农耘秽,勿
使能植。无礼是逐,安惜翅翼;嗟尔庶寮,各敬乃职,无为罚先,无怙厥力。怨及朋友,无惭于色;得罪天子,内省有恧。是用作箴,惟以自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