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中国古代职官。据著作记载始于
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
太傅位列三公,
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时时常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
太子太傅及
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
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
三国因置。
周官名,春秋时
晋国设置,为国王辅弼官之一,《
大戴礼记》说:“
召公为太保,
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战国后废。西汉
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复置,金印紫绶,以
王陵、
审食其等任之。后废。
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复置,以
孔光出任此职,位在三公之上。东汉亦置此官,掌善导,无常职,
刘秀命卓茂任之;卓死,省去此官。其后新帝初即位,又设“太傅,
录尚书事”,如
赵熹、
陈蕃、
胡广等均任过此官,赵等死,即废去此职。历代多有延置,或常设或虚职,如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清史稿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1、《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位在三公上。”《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世祖以
卓茂为太傅,薨,辄省。”
2、《汉书·卫绾传》:“上立
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
太子太傅。”《后汉书·百官志四》:“太子太傅一人,中三千石。本注曰:职掌辅导太子。礼
如师,不领官属。”
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
贾太傅、
贾长沙、
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汉族。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
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
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
过秦论》、《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
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
吊屈原赋》、《
鵩鸟赋》最著。
钟繇(151-230),字元常,
颍川长社(属今河南
长葛)人。官至太傅,故世称
钟太傅。 相传小时候有次和亲戚出去遇着个算命的,相者说:“此童有贵相,然而会遭水厄,小心啊。”结果没走几里,过桥时马惊,繇落水几死,于是他亲戚认为相者的话是对的,就很看重他,为之供资费,让他专心读书, 举孝廉,累迁
廷尉正、
黄门侍郎。
曹丕代汉后任
廷尉,封崇高
乡侯,与
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名显当时。曾先后数次向
曹操、曹丕上书减少
刑种,未得答复。
明帝即位,迁太傅,后卒,
魏明帝亲为送丧,子孙封
列侯。
陆秀夫(1236年—1279年),
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
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
建湖)人。
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
李庭芝幕僚,后官
礼部侍郎等职。
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
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
赵昰死,又拥
赵昺,奉皇帝居
厓山(今广东
新会南),任左宰相、太傅。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
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今
浙江杭州,一说
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1426),任命于谦为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正统十三年(1448),升
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
土木堡之战中溃败,
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升任
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
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战后,他首创团营
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 ,英宗借
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谦遭诬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赠太傅,谥肃愍,又改谥忠肃。遗有《
于忠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