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质量,是指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的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
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
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
分类
资产质量的分类:
按照账面价值等金额实现的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
货币资金。这是因为,作为充当
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企业的货币资金会自动地与任一时点的
货币购买力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在任一时点的货币资产,均会按照账面等金额实现其价值。
二、按照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贬值实现的资产
按照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贬值实现的资产,是指那些账面
价值量较高,而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较低的资产。这类资产主要涉及:
1、短期债权。这里的短期债权,包括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和
其他应收款等。由于存在发生
坏账的可能性,因此,短期债权注定要以低于账面的价值量进行回收。企业计提的
坏账准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短期债权的贬值因素。但是,由于大多数企业采用
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较为详细的企业则采用
账龄分析法)或
销售收入百分比法,因此这种分析仍然难以恰当地反映
债权资产的质量。这是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对坏账准备计提的百分比的确定不一定能够反映债权的贬值程度—— 整齐划一的一个或若干个坏账计提百分比恰恰忽略了决定债权质量的首要方面:特定债务人的
偿债能力。我们这样认识,并不是要否认企业对外披露债权时计提坏账准备对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债权质量的积极作用。而是要说明,对债权质量的分析,仅仅靠
坏账准备披露的数字是不够的。必须结合企业债务人的情况(如地区构成、
所有制构成等)进一步分析。
2、部分
短期投资。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企业计提的短期
投资损失(即投资跌价)准备,反映了企业对其自己的短期投资跌价(贬值)的认识。在存在
公开市场的情况下,企业
资产负债表日有关证券的
收盘价可以作为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损失(即投资跌价)准备参照资料。应该说,以此参照资料计提的短期投资损失(即投资跌价)准备,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短期投资的贬值或跌价的程度。
3、部分存货。企业保有存货,主要目的是使其增值。但是,从企业管理的实践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的部分存货会以低于其
账面价值的金额变现。在会计上,对贬值存货的处理采取计提损失(即跌价)准备的方法。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在对存货质量进行分析、判断时,除了考虑企业披露的
存货跌价损失准备以外,还应结合对企业存货构成的分析、
存货周转率的分析以及
现金流量表中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金额与
利润表中“销售收入”或“
营业收入”金额的对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4、部分长期投资。关于长期投资的质量,我们有如下认识:
(1)企业“长期投资”项目的金额,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企业长期不能
直接控制的资产流出。从
股权投资的情况看,对无
重大影响投资,投资方仅有到期收取受资企业按其
经营状况好坏而发放
股利的权力;对重大影响和控股投资,虽然投资方对受资方的
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力或
控制权,但投资企业与受资企业毕竟是两个独立的
经济实体,这两种权力的行使与直接支配有关资源仍有距离。对债权投资而言,投资者将定期收取利息、
到期收回本金。由于其持有目的的
长期性,因而正常情况下在债权到期前企业不会通过转让或直接从债务人手中收回债权。
(2)企业的“长期投资”项目,代表的是企业
高风险的资产区域。对股权投资而言,在企业采取
有限责任制的条件下,投资方的股权投资,一般不能从被投资方撤出。投资方如果期望将手中持有的
股权投资变现,就只能转让其股权。而转让投资不仅取决于转出方的意志,还取决于转入方(购买转出方的投资的企业)的意愿与双方的讨价还价。这就使得投资方在
股权转让中的损益难以预料。在
投资收益的取得方面,股权投资方获取股权投资收益的条件有:①被投资企业有可供分配的利润;②被投资企业有用于
利润分配的现金,即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支付
股利。
显然,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只有同时满足,投资方才能获得投资收益。对债权投资而言,虽然投资者按照约定,将定期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但是,债务方能否定期支付利息、
到期偿还本金,取决于债务方在需要偿债的时点有没有足够的现金。
(3)长期投资收益的增加往往是引起企业业货币状况恶化的因素。企业的长期投资收益,就债权投资来说,其投资收益为定期收取的利息。在
西方国家,当企业购买债券时,通常半年或一年收取一次利息。对其他债权投资收益的收取则决于
投资协议。但一般不会迟于债权到期目,企业将收取全部
利息收益。从各国的情况看,除
购买国债等少数债券的利息收益为免税收益外,其他债权投资收益—— 利息收益均应纳税。如我国税法明确规定企业的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采用
权责发生制。按
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益既可能对应债权增加,又可对应货币增加,还可对应债务减少。对投资收益— —利息收益的确定,大多数情况是利息收益与债权首先对应,同时增加。
因此,在投资收益的确定先于利息的收取时,如果企业对此部分收益上缴
所得税,将导致其
财务状况恶化。就
股权投资收益而言,在
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时,企业所确认的投资收益,总会大于企业收回的
股利。这样,企业(投资方)在
利润分配与投资收益相对应的规模超过其收回的股利时,就会出现利润分配的规模所需货币大干收回货币的情况。为了揭示企业长期投资的贬值因素,企业可以在其产负债表中计提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在对长期投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时,还应结合对企业长期投资与方向构成的分析、报表附注中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说明、
利润表中投资收益与
投资规模的联系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中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金额与利润表中投资收益金额的对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5、部分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体现了企业的
技术装备水平。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一般不会将其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对外出售。因此,企业固定资产的质量主要体现在被企业进一步利用的质量上。但是,在
历史成本原则下,持续经营企业的
资产负债表通常将提供固定资产的原值、
累计折旧以及
固定资产净值。受企业
折旧政策的制约,企业披露的固定资产净值不可能反映在
资产负债表日,相应固定资产对企业的实际“价值”。实际上,企业的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在未来增值,如企业的房地产等。但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正在快速贬值,如
技术含量较高、
技术进步较快的高科技资产。但是,正在贬值的资产的贬值量与正在增值的资产的增值量不存在恰好相等的关系。因此,在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质量进行分析时,应当结合企业固定资产的构成、已经使用年限、企业的折旧政策等进行综合分析。
6、纯摊销性的“资产”。纯摊销性的“资产”,是指那些由于
应计制原则的要求而暂作“资产”处理的有关项目,包括
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除个别项目有可能包含对企业未来有利的资产性质的内容外,上述项目的主体并不能为企业未来提供
实质性帮助,没有实际利用价值。因此,上述各项“资产”的
实际价值趋近于零。
按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增值实现的资产,是指那些账面
价值量较低,而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可以用资产的
可变现净值或
公允价值来计量)较高的资产。这类资产主要包括:
1、大部分存货。对于以商品经营为主的制造业企业和
商品流通企业,其主要经营与销售的商品就是企业的存货。因此,企业的大部分存货应该按照高于
账面价值的金额增值实现。
2、部分对外投资。从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对外投资应该实现增值。但是,财务会计的
历史成本原则与
稳健原则均要求企业对那些能够增值的对外投资以较低的
历史成本来对外披露。
3、部分固定资产。前已述及,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可以增值。同样,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与稳健原则均要求企业对那些能够增值的固定资产以较低的历史成本来对外披露。
4、账面上未体现净值,但可以增值实现的“
表外资产”。账面上未体现净值,但可以增值实现的“表外资产”,是指那些因会计处理原因或计量手段的限制而未能在
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净值,但可以为企业在未来作出贡献的资产项目。主要包括:
(1)已经
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已经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由于其
历史成本与累计折旧相等而未能体现出净值。企业的建筑物以及设备、生产线等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类资产由于其对企业有未来利用价值,因而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资产。
(2)企业正在使用,但已经作为
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到费用中去、
资产负债表上未体现价值的资产。与已经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一样,企业正在使用,但已经作为低值易耗品一次销到费用中去、资产负债表上未体现价值的资产,由于其对企业有未来利用价值,因而也是企业的资产。
(3)已经成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的成果。按照一般的会计处理惯例,在企业的研究和
开发支出,一般作为支出当期的费用处理。这样,已经成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的成果,将游离于报表之外而存在。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于重视研究和开发、历史悠久的企业。
(4)人力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一项
无形资产。美国的
会计准则业已将人力资源列入无形资产。遗憾的是,目前财务会计还难以将人力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来纳入企业的
资产负债表。了解、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应该成为对企业整体资源分析的重要内容。上述分析表明,对企业资产质量的
整体把握,应当结合表内因素与表外因素综合分析。
分析方法
资产质量的分析方法:
(1)
资产结构分析法。资产分为
流动资产、
长期投资、固定资产、
其他资产(含无形资产、
递延资产)等四个部分;每一部分资产又可进一步分成若干项目和明细。因此,分析这些资产之间相互所占比重,能较直观地反映出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的内涵。例如分析
总资产中流动资产同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如果固定资产比重偏高,则会削弱
营运资金的作用。如果固定资产比重偏低,则
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分析流动资产中结算资产和
存货资产所占比重,如果结算资产比重太高,容易发生
不良资产,潜在的风险也越大。分析
存货资产时,
库存商品(
产成品)本是保证商品经营的物质条件,但应进一步分析其中
适销对路、呆滞积压、残损变质等各占的比例。在采用
结构分析的同时。还可采用比率法作补充。如:(1)
总资产增长率。计算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同年初
资产总额的比率,来评价
企业经营规模总量上扩张的程度。(2)
固定资产成新率。计算
当期平均
固定资产净值同平均
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来评价
固定资产更新的快慢程度和
持续发展的能力。(3)
存货周转率。计算企业一定时期
销售成本与
平均存货的比率,来评价
存货资产的流动性和存货
资金占用量的
合理性。(4)
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企业一定时期内销售收入同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来评价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是否会产生呆死帐,成为
坏账损失。
(2)现金流动分析法。
货币资金是资产中最为活跃又时常变动的资产。
现金流量信息能够反映
企业经营情况是否良好,资金是否短缺,资产质量优劣,企业
偿付能力大小等重要内容,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如
经营活动产生的
现金流量和总的净流量分别与
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
净利润进行
比较分析,就能判断分析企业
财务成果和资产质量的状况。一般说,没有相应
现金净流入的利润,其质量不是可靠的。如果企业
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就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
虚拟资产。如果企业的银根长期很紧,现金流量经常是支大于收,则说明该企业的资产质量处于恶化状态。
(3)虚拟资产、
不良资产剔除法。这是把虚拟资产、
不良资产从资产中剥离出来后进行分析的方法,实质上是对企业存在的实有损失和
或有损失进行界定。首先是进行排队分析,统计出虚拟资产和不良资产帐面值。然后进行分析比较:(1)把虚拟资产加不良资产之和同年末总资产相比,来测试资产中的
损失程度。(2)将剔除虚拟资产、不良资产后的
资产总额同负债相比,计算
资产负债率,以真实地反映
企业负债偿还能力和
经营风险程度。(3)将
虚拟资产、不良资产之和同
净资产比较,如果虚拟资产、不良资产之和接近或超过净资产,说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不排除过去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但最终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虚拟资产、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理,杜绝虚拟资产的存在,压缩
不良资产,尽量减少
资产损失。
(4)资产同相关
会计要素综合分析法。企业进行
生产经营活动时,
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利润)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分析资产质量。应与其他会计要素相结合。平时常用的方法有:(1)
总资产报酬率。计算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
利润总额加
利息支出)与
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来检测企业
投入产出的配比关系与实效。一般说。资产质量越好,投入产出的效能也越佳。(2)
总资产周转率。计算企业一定时期内销售收入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一般情况下,周转速度越快,
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离。(3)
流动比率。计算
流动资产同
流动负债的比率,来反映企业
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流动比率是测评企业
营运资金的重要指标。目前不少国有企业的营运资金出现
负值,即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从而也反映出
资产结构不合理性和流动负债及时偿还的
风险性。(4)
长期资产适合率。计算企业所有者权益与
长期负债之和同固定资产与长期投资之和的比率,分析资产结构来测评企业
长期资产与
长期资本的
平衡性与
协调性,是否会产生
财务风险。从理论上讲,该指标≥100%较好,即长期资本要大于长期资产。
评价分析
资产质量的评价分析:
一般来说,在评价企业
获利能力时常用的
财务指标有销售
毛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笔者认为虽然这四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体现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取利润的能力,但是比较而言,用
总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企业运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最恰当,最能反映
企业资产的质量。这是因为:
1.销售
毛利率主要体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获取毛利的能力。销售毛利率一(
主营业务收入一
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该公式反映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能为企业带来多少
毛利润。销售毛利率高表明企业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
竞争能力强,也可能是该产品或行业是
暴利产品或
暴利行业。该产品或服务的获利能力强,是资产获利能力强的
必要条件。
2.
销售净利率主要体现
企业产品或服务获取
净利的能力,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企业经营者的
经营管理水平销售净利率一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该公式反映每百元
主营业务收入最终能为企业带来多少净利润。销售净利率高说明企业产品或服务获取净利的能力强。由于净利润是
企业总收入与总耗费的差额, 因此销售净利率往往代表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3.净值报酬率主要反映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及其积累获得净利润的能力净值报酬率一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额×100 ,该公式反映企业经营者运营投资者
投入资本及其积累的效果。该指标不但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企业经营者运用
财务杠杆为投资者赚取
超额回报的能力。
4.
总资产收益率从总体上反映了
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说明企业运用其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总资产收益率:
息税前利润÷
平均资产总额×100,该公式可理解为运用每百元资产能够获取多少利润。该公式不考虑
利息费用和税收因素,涵盖企业全部资产,不问资产来源渠道,考察角度全面,因而最直接、最全面、最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及其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体现资产质量的最佳指标之一。
因此,在评价资产的整体获利能力时,应该重点比较和分析
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同时适当兼顾销售毛利率、
销售净利率和净值报酬率等指标。
营运能力指的是
企业资产的周转
运行能力,通常可以用
总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和
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五个
财务比率来对企业的营运能力进行逐层分析。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和利用的效率,营运能力强的企业,有助于获利能力的增长,进而保证企业具备良好的
偿债能力,冈此高质量的资产必定体现为高效的营运能力。
1.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
综合评价企业全部
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周转率一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平均资产总额×100。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出
企业单位资产创造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体现企业在一定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周而复始的流转速度,全面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质量和利用效率。一般来说,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得越好,取得的
主营业务收入就越多,资产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周转速度就越快。
2.
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评价
企业资产利用效率的另一主要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一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100。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即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周转率越高,表明
流动资产创造的收入多,实现的价值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就强,流动资产的质量就高。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在资产的利用上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合理持有
货币资金,
应收账款回收快,
存货周转快。
3.
固定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类重要资产, 在总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的
生产能力,关系到企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关系到企业的赢利能力。所以固定资产
营运效率如何,对企业至关重要。固定资产周转率就是用来反映其利用效率的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一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
固定资产净值×100%。企业要想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就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到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当、结构合理。规模过大,造成设备闲置,形成资产浪费,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下降;规模过小,生产能力小,形不成
规模效益。
4.
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是对
流动资产周转率的
补充说明。应收账款周转率一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天÷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
管理效率的高低。
周转率高,表明企业收账迅速,
账龄期限较短,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
坏账损失,从而相对增加企业
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因此,
应收账款的周转率高,代表应收账款的质量较高。当然,周转率太高,也不利于企业扩大销售,提高产品
市场占有率。
5.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对
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是评价企业从取得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收回等各个环节
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存货周转率一
销售成本÷
平均存货×100,
存货周转天数一360天÷存货周转率。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金额比重大,而且增值能力强。因此,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企业的
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越高,则存货积压的风险就越小,
资金使用效率就越高,存货质量高。相反,
存货周转率低,说明企业在
存货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存货质量较差。
资产结构是指企业各类资产之间构成的比例关系。
资产运营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即资源配置是否符合企业
生产经营内在需求,因此资产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
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
1.
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关系。流动资产比率一流动资产÷
资产总额×100%。流动资产代表企业短期可运用的资金,相对而言,它具有变现时间短、周转速度快的特点。因此流动资产的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大,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
变现能力越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但是,通常来说,流动性强的资产获利能力弱,因此过高的流动资产比率并非是好事。
2.
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是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固定资产比率一固定资产÷ 资产总额×100%。固定资产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比率过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受到限制,形不成
规模经济,会对企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
生产成本的降低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影响总资产的获利能力。但是若固定资产比率过高,超出了企业的需要,其增长超过了销售的增长,不但会影响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而且也会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企业生产用和
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应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
生产用固定资产应全部投入使用,能
满负荷运行,并能完全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应能确实担当起服务的职责。企业
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过大,会导致
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从而降低总体固定资产及总资产的质量。
3.
非流动资产比率。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及
其他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比率是指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非流动资产比率一(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及其他资产)÷
资产总额×100。非流动资产代表企业长期可使用的资金,需经过多次周转方能得到
价值补偿。过高的
非流动资产将导致一系列问题:一是产生巨额
固定费用,增大亏损的风险,二是降低了
资产周转速度,增大了营运不足的风险;三是降低了资产弹性,削弱了企业的相机调整能力。因此企业
应将非流动资产
比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为好。
除了利用上述指标对
企业资产做出相应评价外,我们还应该对每一种资产逐一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评价资产的质量。在对资产项目进行逐一分析时,应该把握以下问题:
应收项目包括
应收票据、
应收账款和
其他应收款等。由于存在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因此,应收项目的资产注定要以低于账面的价值量进行回收。企业计提的
坏账准备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该类资产的质量。
2.部分资产的减值问题
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在期末可能会发生减值,企业计提的各项
资产减值准备的准确与否也将影响该类资产的质量。
3.部分资产的增值问题
由于
历史成本原则和
谨慎性原则的原因,企业的资产按照企业取得该资产时的成本列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企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一部分资产的实际价值已经超过原来的列账成本。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在未来增值,如企业的房地产;由于非流通等原因未能在账面上体现其巨额增值的
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一旦实现销售就可产生利润但目前按照
历史成本计价的
产成品、半成品等。
4.纯摊销性的“资产”
纯摊销性的“资产”,是指那些由于
应计制原则的要求而暂作“资产”处理的有关项目,包括
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这些资产一般不能为企业未来提供实质性帮助,没有实际利用价值。
5.账面上未体现净值,但可以增值实现的“表外资产”,主要包括:
第一,已经
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第二,企业正在使用,但已经作为
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到费用中去、
资产负债表上未体现价值的资产。第三,已经研究和开发成功的成果。企业的研究和
开发支出,一般作为支出当期的费用处理。这样,已经研究和开发成功的成果,将游离于报表之外而存在。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于重视研究和开发、历史悠久的企业。
以上分析是从资产的
获利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指标以及
资产结构分析、资产
项目分析四个方面分别评价资产的质量。在具体评价资产质量时,应注意对上述指标和因素的综合运用,因为这些指标和闵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如果一个企业只有部分指标和凶素表现较好,而其他指标和因素表现较差,那么这个企业的资产的质量也很可能存在问题。
例如,一个企业的营运能力指标较强而获利能力指标较差,表明该企业只有效率而无效益,说明该企业的资产在做无效运转。如果一个企业
流动资产的比率较高,同时
流动资产周转率又较低,很可能说明该企业的流动资产过剩,超过了企业正常生产的需要。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其资产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较高的运营效率、合理的
资产结构、金额较大或较重要的资产项目不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时,才能说明该企业资产质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