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成本
购置固定资产的实际支出数
原始成本(Historical Cost)是购置固定资产的实际支出数,不包括资产取得后所发生的任何成本调整、变更或资产折旧、贬值等。在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分析评价中,现有固定资产的“价值”应按其“现时价值”进行计算,而不应按其“原始成本”进行计算。
基本介绍
释义
什么是原始成本(Historical Cost)?
亦称历史成本、实际成本。资产在其取得时为它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负债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为交换而收到的或为偿付将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资产一般一开始都是根据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入账的,所以资产的原始成本一般指取得成本,就是取得一项资产并使其适合于它的预期用途所支付的交换价格的总额。这项总额或其未摊销额列示在财务报表中。
会计模式
原始成本会计模式
原始成本会计模式以原始成本为计量属性,并将原始成本视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般原则。在这种会计模式下,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一律以原始成本为入账标准。各类资产都按原始成本转销。各类权益都以业务发生时实际收到的或承诺支付的货币数量计价。产品成本也按原始成本计算。这样,就把整个会计建立在原始成本基础之上。
优缺点
原始成本计量属性的优缺点
主要优点
原始成本计量属性的主要优点是:(1)原始成本是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交易客观的确定下来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2)原始成本可以验证。
(3)原始成本较近似于购置资产时的资产价值。
(4)原始成本数据易于取得,并且与收益计量上的实现概念相一致。
主要缺点
原始成本计量属性的缺点主要有:
(1)由于资产的价值经常发生变动,经过较长时期以后,原始成本作为企业可用资财的计量属性就缺乏重大意义。
(2)原始成本不能使利得和损失的实际发生期间有可能得到确认。
(3)由于资产的价值自始自终在变动,不同时期取得资产的成本在资产负债表早加在一起,缺乏可解释性。
原始成本的简单解释
原始成本是指资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也称历史成本,是企业购置、制造或建造各项资产所发生的全部实际支出,如购置一项固定资产,其原始成本是其发票价格加上使该项资产得以投入使用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如包装运输费、安装费用等。重置成本是指重新购置或建造同样生产(服务)能力的资产所要花费的全部支出。如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价或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时,必须要考虑重新购置或建造和安装同样生产能力的全新固定资产所需的代价。
原始成本的确定一般是以交易成立时的市场交换价格决定。由于数据易于获得和能够验证,在会计工作中历来被作为资产计价的最基本的标准,同样也适用于负债和权益的计价。用原始成本计价,能较真实和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其他计价标准无可比拟的。但在价格有持续较大波动时,用原始成本计价的信息便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近年发展起来的其他计价标准,如重置成本等,就是对原始成本计价局限性的弥补。我国长期以来都采用原始成本计价,但在清产核资工作中,也经常采用重置成本。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原始成本以外的计价标准也十分重要。
相关介绍
挑战
原始成本原则的产生和应用与持续经营概念密切相关。首先,在可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所掌握的各种资产可视为企业赚取未来收入的投入,一般认为它们只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出售或转让,而很少中途退出企业的正常经营循环。因此,相对于这类资产现行价格而言,其成本信息更为相关,因为这些成本需要通过经营得到弥补。其次,在持续经营条件下,资源提供者和企业管理当局双方最关心的财务信息是收益信息。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收益信息有助于资源提供者了解当期能得到多少回报,并且在稳定的持续经营假设条件下,投资者可以由当期收益大致推算出以后各期的收益,进而估计出企业的价值。对于企业管理当局来说,他们最关心收益信息的原因在于:收益信息有利于解除他们的受托代理责任。就这一类信息而言,可靠性是最重要的质量要求。而作为历史成本基础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无与伦比的。选择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计价基础因此成为坚持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选择。 随着会计环境的剧烈变化,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复杂化,致使原始成本原则赖以存在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而缺点日益暴露出来。在持续经营不确定的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收益信息的需求有所降低,原因在于其预测能力下降。造成收益信息预测能力下降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环境的不确定使收益信息缺乏统一的参考平台;(2)收益信息表中包含着越来越多由于不确定而产生的一次性和偶然性项目,使得收益表信息显得不是太重要;(3)无形资产投资在各个企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现在会计准则的严格确认使得大量无形资产投资费用化;(4)企业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往往提前报告亏损,也使收益表信息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与收益信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对有关企业价值即企业内部各种经济资源现行价值的信息日益关注。这是因为:21世纪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商品价格、利率汇率变动剧烈,反复无常;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产品的设备会很快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会在顷刻间被竞争对手夺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工具大量涌现,使金融市场更加变幻莫测,波动频繁。在这样的风险环境下,持续经营的美好愿望随时都可能被打破,企业随时都有被兼并、清算、终止的可能,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可能瞬间消逝,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破产停业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所有非现金资产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关于主体现行市价的信息才具有可信度。为了全面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与合理估计企业经营风险,信息使用者不仅要关注收益信息,同时也要关心资产的现行价值信息,以便为决策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标准来计算原始成本。
影响
原始成本计价原则是工业经济的产物,是由有形资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但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和进行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为量迫切需要的资本形式,即机器和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是工业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由于有形资产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它们可用于市场交换,所以,它们所代表的财富量只能由市场交易的价格来决定。但对于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而是企业自己采掘或制造的有形资产,其所代表的财富量则由采掘或制造的成本本身来决定。如果这一成本高于等量资产的市场价格,那么,就应取其市场价格而不是成本本身来代表财富量。这也是传统会计采用以交易为基础的原始成本计价原则的理由。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的提高,知识估价与人才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企业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动摇了原始成本的计价基础,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原始成本原则对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感到力不从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甚至在某些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但如果对知识资本按历史成本计价,可能只是几本书的价格,或是委托培养费以及其他为取得知识而花费的实际支出,这无疑极大地歪曲了知识资本的价值。实际上,许多无形资产是很难确定其历史成本的,例如:个人的点子,不费分文,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故而,忽视这类无形资产的计量显然是失策的。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原始成本计价模式。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预期合约,在签订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而由于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另一方面,任何一项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的平仓、交割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以签订合约时的价格人账,就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金融监管更是无从说起。如果从反映会计主体业务活动真实价值的变化出发,就应以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人账,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第三,企业兼并事件的频频发生,向以交易为基础的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发出了挑战。当兼并事件发生时,被兼并企业的整体资产的交易价值,往往大大超过了它所包含的单个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之和。为了处理这类交易中所出现的巨额差异,会计上便出现了“商誉”这一概念。由于商誉并不代表任何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并且很难通过单个实物资产的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于是,商誉便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而与企业本身的持续经营联系在一起。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有在企业被兼并或被收购时才确认商誉。但商誉并不是企业在兼并之时产生的,而是在兼并之前已经实际存在的,是建立在原始成本计价基础之上的会计所没有的、也无法反映的事项。兼并的频频发生,巨额商誉的出现,是对原始成本计价原则的挑战。
计量
人力资源原始成本的计量。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这三种成本均为历史成本,有明确的记录可查,容易计量。其中取得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开发成本主要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和脱产培训成本;使用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19:49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