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并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
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视觉与知觉的朴实性,强调的是写实。
史前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
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
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
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维伦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古代
西方习惯把
新石器末期到中世纪称为古代,具体来说就是指公元前4000年(文字的出现)到公元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主要包括
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术。
美索不达米亚(即
幼发拉底河和
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
两河流域)的雕塑,如
巴比伦王国的“
汉漠拉比法典”浮雕,
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
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
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
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
掷铁饼者》、《
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
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
万神庙是
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
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
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中世纪
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以公元476西罗马帝国崩溃作为标志)到15世纪(意大利
文艺复兴的黎明),它标志着西方进入了基督教时代。受基督教制约,
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
拜占廷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
宗教建筑相结合,雕刻、
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14-18世纪
国际哥德风格(International Gothic) -
文艺复兴(Early,14世纪)·
风格主义(16世纪)·
巴洛克艺术(17世纪)·
洛可可 -
新古典主义 -
浪漫主义(18世纪)
19世纪
现实主义·
巴比松派·
前拉斐尔派·
学院艺术·
印象派·
后印象派·
新印象派·Chromoluminarism ·
点描派风格(Pointillism)·Cloisonnism·
那比派风格(Les Nabis)·
综合主义(Synthetism)·
象征主义·
哈德逊河派(Hudson River School)
20世纪
现代艺术·
立体主义·
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派·
抽象艺术·Neue Künstlervereinigung München·
蓝骑士(Der Blaue Reiter)·Die Brücke·
达达主义·
野兽派·
新野兽派·
新艺术运动·
包豪斯·
荷兰风格派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
普普艺术·
未来主义·
至上主义·
超现实主义·色面派(Color Field)·
极简主义·
装置艺术·Lyrical Abstraction·
后现代主义·
概念艺术·
地景艺术(Land art)·
行为艺术·录影艺术(Video art)·
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Outsider Art·低眉艺术(Lowbrow)·New media art·年轻英国艺术家派(Young British Artists)·
反概念主义·Systems art
21世纪
Relational art·Videogame art·哲学星座原型批判美学
影响因素
纵观20世纪的
中国美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继承本民族的
传统艺术文化和吸收、借鉴现代西方
艺术思潮的历史。在100多年的发展、变革中,中国的一些美术家在自身的美术创作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将
西方美术作为自己
艺术创造的一种对比和参照对象。尤其对一些坚持从传统艺术本身来求新、求变的
中国画家,在保留中国画独特个性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吸收和鉴赏现代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来丰富自己的
艺术语言,具体地讲,大致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在现代西方的
非理性主义哲学影响下,彻底抛弃了古典艺术的
理想主义色彩,从而转向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表现。其实质就是,彻底否定
古典主义,运用古拙、深沉的表现技巧来表现庄严神圣的宗教理念,从现实生活出发,从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视角,真实科学地描绘
客观世界和艺术家身边的现实生活,以及表达自己的
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其二,注重形式,把“形式提高到独立地位”,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用新的技巧和形式展示了客观世界和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其三,积极吸收
科学技术进步的优秀成果,大量吸收、运用
人体解剖学、现代光学、化学、
色彩学、构图学、
透视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创造了既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又带有时代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上述三个方面不仅对西方
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而且对近、
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画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现代西方艺术思潮作为现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
文化现象,对当代中国美术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西洋诸多
画种的引进,丰富了我国美术创作的载体。另一方面,
西洋画的引进也打破了中国画长期以来的封闭、静止、缓慢变化的格局。中国画源远流长,是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
文化积淀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但是,中国画发展自清代中叶以后,确实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一是脱离生活,“标榜门户、陈陈相因、固步自封”“近亲繁殖”。①二是排斥科学,不重视发展。虽然在明代宫中供奉西洋传教士画家的风习一直沿袭到清朝,但它并没有对传统中国画家产生根本性影响,传统中国画仍然沿袭、继承古人“
随类赋彩”“
墨分五色”,注重强调“物体的
固有色”而发展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系统的中国画色彩
理论体系。三是形式的“程式化”,标志着中国画的成熟,同时它也是后人无法跨跃的障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注重科学、注重生活、注重形式多样化的创作思潮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过中国画坛,使中国画在观念上、
表现技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纵观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吸收现代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实现自身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学习、普及
西方绘画知识的时期)。虽然早在明朝时期,欧洲商人与传教士来华,在传播天主教和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
古典美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美术的交流。但并未引起中国画家对这种“
舶来品”的广泛注意。直到近代,许多有志之士,采取主动、积极的
态度学习西方现代艺术。
李叔同、高剑文、
陈师曾、
徐悲鸿等进步人士先后出国学习绘画。回国后,他们一方面兴办教育,普及西方现代艺术,另一方面积极主张“折中东西方”对传统绘画进行改造、创新。高剑文主张“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绘画技法,效法日本
画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改革中国画”。以徐悲鸿、蒋兆和等一代宗师为代表,首先扛起现实主义旗帜,积极吸收西方绘画的素描、色彩知识以及
人体结构知识,采用传统的笔墨,探索西洋画的
塑型观念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的方法,实现了贴近现实生活和面向人民大众的观念变化。
山水画家黄宾虹大师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知识,实现了由古代
文人画的符号化、抽象化的高逸境界向大自然和人生回归的历史转变。花鸟画家
潘天寿先生也认为:“对西洋画,搞中国画的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还要学习外来的东西,这才是中国画家的态度。”因此,在他的画中仍然能感受到
西画的影响。
第二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巩固、改造阶段)。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中华儿女壮志满怀,怀着极大的热情投身
社会主义建设,艺术家们亦满怀豪情,积极地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着一切。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接下来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
阶级斗争运动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这种特殊的
文化背景下,中国画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继续深化着对西方绘画的吸收、借鉴。具体表现在:一、当时
美术界在
“二为”方针指引下,鲜明地举起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旗帜,大批画家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工厂,创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大众的美术作品。二、当时虽然彻底抵制着西方社会的腐蚀文化思想,但又由于前
苏联的美术与西方绘画在表现材料、手法上属于同一个体系。所以,西方绘画的素描学、色彩学、透视学等
科学知识在我国仍得到了强化、巩固。三、彻底“与传统决裂”,要求中国画家,面对现代人的
精神面貌和服饰(即短衣、短衫)特点,对传统“以线造型”进行改造,来表现、反映
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了一种“半工半简”的语体形态。人物画家
叶浅予、
黄胄、
刘文西等一大批画家,仍然在探索中西结合,弱化了传统线条的独立性。山水画家
李可染、
傅抱石、
白雪石等人的写生山水,大量吸收西洋画的写实造型并且充分发挥水墨的特性,创造出了当代山水画的主流。
花鸟画方面,由于受政治的约束和花鸟画的自身限制,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发展,像
王雪涛、
郭味蕖的“半工半简样式”与当时人物画的
表现手法是相一致的。
第三阶段,1978年以来至今(变革、创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文化的裂变,使得
审美文化从其
泛政治化倾向中摆脱出来,出现了多元的发展势头。作为优秀
传统文化的中国画,则在这场裂变中,再一次陷入选择发展道路的困境之中:一方面它无法抵抗西方
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又不能从传统的精神中发展出新生命,因而在西潮与传统之间徘徊瞻顾、痛苦万分。一些青年画家喊出了“中国画穷途末路”的呼救声。②这呼声最终导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争论。即“中国画走向何方?”在这场争论中,有的主张坚持现实主义,注重写实、塑造典型;有的主张绘画不要与政治沾边;有的主张打破所有旧模式,寻求无法之法;有的却主张“
返祖”,召唤原始艺术;有的主张“纯绘画性”,形式大于一切;有的主张直觉、感知,排斥理性,如此等等。③这种思潮和现象,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这场争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已经看到了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确有其先进的一面,却苦于吸收、借鉴之观念、
意识模糊,而导致对中国画的反思。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中国画家们的不断努力,一些国画家们对西方艺术的吸收、借鉴意识逐渐清晰,行动更加坚定,加大了中国画与西方艺术融合的力度和速度。同时提倡传统与吸收西方绘画的斗争更为激烈,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将继续斗争、融合下去。中国画正是在这种矛盾和斗争中,不断变革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愈加焕发出它特有的魅力。
21世纪的中国画将如何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和
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就是以
公有制为主,其他
所有制形式为辅的体制,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指
绘画艺术领域)也将呈现出一主多辅的多样化趋势。所谓一主就是在内容方面强调
时代精神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形式上提倡现实主义手法。所谓多辅指中国画家们在继承传统艺术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西方绘画的诸多流派的各种形式特点、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的
绘画语言,更好地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审美要求。这“一主多辅”的格局也必将促使中国美术界在对待西方艺术的问题上,会有意无意进行吸收借鉴,从而实现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彻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