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藏语(藏文:བོད་ཀྱི་སྐད་,英文:Tibetan,威利转写:bod skad,藏语拼音:Pögä,标准藏语语言代码:ISO 639-3:bod)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语的使用主体主要为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若干区域以及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四个国家部分地区的藏族人。除藏族以外,青海河南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门巴族、西藏的回族和洛巴族也局部地使用藏语;普米、纳西、土族、撒拉、保安、东乡等民族以及甘青一带的回族和汉族也都局部地兼通藏语。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21年,中国的藏语使用总人口为7060731人。藏语主要分为三大方言: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现代最通行的标准藏语源自卫藏方言中的拉萨方言。
藏语演变
上古语言学时期
上古语言学时期——古象雄文明时期,为古代藏族文明服务的象雄语言学。
在Legs bzhad rin bo chei gther mstod中和南喀诺布先生古代象雄和吐蕃文明史等资料中有介绍。
后世传播的《brda sprod nyi shu bdun pa》可以看作是这个语言研究传统的承继和发展。
虽然被赋予教派色彩并使其传播有所局限,但作为语言科学的历史文献以及一个未曾遗弃的语言学派,其价值丝毫不应该否定。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透过其对言语事实的描写和规则概括,常常认识到一些关于一个公认为死亡了的古文明载体——象雄语言文字的局部知识。
中古语言学时期
中古语言学时期——桑布扎文法时代:吐蕃梵语和藏语语法并行时期。
这是藏族语言学家学习和靠拢古印度语言学,继而套用其理论和方法,建立符合藏语的规范文字和语法体系的阶段。
吞弥·桑布札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语言学著作和创制的新规范文字,是藏族语言学发展史上不朽的里程碑。
这位“藏文之父”的功勋,对吐蕃赞布来说,是为了提升日益强盛的吐蕃王朝的威望和势力,也有可能是为了击跨敌对势力的文明传统——象雄文明,树立吐蕃文化的新旗帜。
雪域高原的人民和源源不断的文明长河来说,“语文功臣”的美德更是无以伦比。
吞弥在印度学了13年,回国后专门安排在拉萨附近的玛茹宫,系统地分析、研究本族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用规则。国王肯定提供了这些语言学家——吞弥和他的助手们——所需要的全部便利和服务。
通过筛选当时古印度的各种语言和文字,这位圣贤决定选择文字学和语法学高度发达、字母系统相当完善的古代印度文字做基础,依据故地雅隆或者新址拉萨的中古藏语语音特点加以改造,去掉不需要的音素字母,增添几个新的音位字母,成功地“创制了一套基本上反映当时藏语语音面貌拼音文字,用于记录藏语,从事翻译和著述,留下了浩瀚的文献典籍”(戴庆夏主编,1998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书海出版社:P69)。
与这个新创文字相配套,吞弥创作了8部语言学著作,绝大多数在与文明冲突中销毁或者其他原因失传,传播至今的主要著作是《文法三十颂》和《字性组织论》。
前者侧重讲解藏语辅音元音之分类、格语法虚词语法范畴和归类等;后者则是8部根本著作之第二篇第六章,重点探讨语音结构、字母搭配、动词屈折变化规律,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句法关系等。二者发展为藏语语音和语法研究系统的核心。
吉·曲周的《声明八卷》、在吐蕃王室支持下大译师噶、觉、象三位编纂的《翻译名义大集》《语合二卷》等,还保留了更多可贵的语言文献。
9世纪中叶,佛教和印度古文明遭受重大劫难后,同时导致吐蕃王室的四分五裂而很快得到重新在西藏本土崛起的机会。
地处后藏古格王国成为佛教发展的重镇,所谓佛教后弘期的代表译师仁钦桑布等推动了语言学科的传承和讲学,班智达弥底·占贝冶西创作《smra sgo msthon cha》,进一步补充文法和语音理论。
针对西藏语言的发展实际,俄译师著《常用正字法》,开始取消书面记录中的次后置辅音–d以及音节辅音尾小“阿”(v),树立了藏传语言学敢于突破前人、注重记录口语事实的典范,也适应了更通俗地传播和发展佛教文化和精神的社会需要。
中世纪语言学时期
中世纪语言学时期——言语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这是以学科理论为前提,从佛教理论和教义的需要出发,全面地研究和传播梵语语法,并独立记录和分析藏语的阶段,也是语言学科本土化的重要历程。
12–13世纪,藏语方言的划分日趋明显,萨迦·索南泽摩(1142–1182)著《藏文读法启蒙》,对标准藏语语音进行描述,奠定了基于佛教文化的标准藏语(chos skad)形成和延续的理论基础。
其后,13世纪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著《启蒙释文——利蒙》、《正字拼读宝海》,把语言研究推广到更高的层面。
他们对藏语复辅音的结构、读音及语音特征所作的描述,为今人研究断代语言提供了全面的语言科学资料。
随着佛教的大规模传播和寺院经院教育的空前发展,声明理论的讲习和研究得不断得到重视,佛教学者把内明因明和声明的知识积累提高到同等的位置,纳入佛教高等教育的正体体系,西藏的语言学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最优秀的语言学者莫过于噶玛司徒(名司徒·缺吉迥乃),这位精通梵文的17世纪学者,先后赴印度、尼泊尔等诸多外域,全面研究古印度声明。经与印度、尼泊尔学者校勘,重新翻译了该部《声明月八戒论》和《声明妙音论》。尤其对月八戒论所做注疏,深刻剖析,准确无误,胜过印度学者之解释,被誉为箴言至宝。该作名《司徒声明广注》(si tu sgra vgrel chen mo),共计三大卷,收入其全集,至今留传。
在当时政府高官的倡导下,他近14年连续游遍藏区中土边疆各地,深入调查研究藏族的语言和交际符号语法,于36岁修改完成初撰于30岁时的著名语法学著作《司徒藏语文法详解》(garma si tuvi sum rtags vgrel chen mkhas pavi mgul rgyan mu tig phring mdzes)。他对土弥·桑布札著作作了详尽的解疏,是讲解藏语文法的“三十颂”和“字性组织法”的权威著作之一。其声明广注和藏语文法详解,被称为两大司徒符号交际学著作,在藏族传统梵语语法和藏语研究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五世赛多·洛桑次成嘉措,也是藏族传统语言学的集大成者,对历代学者的语法著作做了周密和严谨的比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上个世纪,整理者还根据其著作第一次使用一目了然的表格形式分类各种语法现象、语音搭配形式和词语变化规则,成为多人参考和引用的直接成果)。
俄曲·达玛巴扎、觉顿·仁钦扎西、扎德·仁钦冬朱等,也同样是优秀的藏语语言学学家。周炜《西藏古代的文法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P29–34)以及其博士论文对这些学者和著作做了较全面的介绍。
通过德格版、纳唐版、拉萨版、北京版《甘》语言学部分,毛尔盖·桑木丹、才旦夏茸的历代语言学名著索引等,能够全面地领略到这些先辈语言研究的惊人成就。
近代语言学时期
近代语言学时期——早期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这是在记录和分析藏语言语事实的基础上,确立和巩固本土化现代语言学的尝试阶段。以根登群培为代表。
他在英国的亚洲皇家研究院服务起,接触并尝试把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引进藏学领域,对七世纪藏语语音系统、藏文的起源、断代复辅音特征、标准藏语的形成和书面优势、藏语方言的分布等进行初步和零星的分析,以开拓本族语言研究的历史比较手法及共时语言描写,但因其早年逝世(杜永彬先生的著作,为不懂藏语藏文的读者了解这位西藏人文主义先驱的传奇故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确实值得一读),后无从者,故这个新领域的成就不及传统文法研究。
藏文改革
在迄今的1300年里,藏文经历了四次改革。此四次改革分别发生在公元7世纪、公元8世纪、公元8世纪和公元1070年。四次改革先后整理规范了藏文字和语法、统一了用词用语、确立藏文字的书写法。
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促进藏语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国家和政府历时近20年的研究,于1987年制订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
1988年,西藏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兼任领导。各地市均成立了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
与此同时,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于1997年获国际标准组织的通过,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
藏语特点
藏语是我国藏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现代藏语有以下特点:
1、浊辅音趋于清化,局部地区所保留的浊辅音都是来源于古复辅音中的浊基本辅音
2、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局部地区保留带前置辅音的二合复辅音;
3、单元音增多,特别是鼻化元音;
4、元音有长短区别,并与声调有互补关系;
5、有鼻化和非鼻化两类真性复元音
6、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引起带辅音韵尾元音的简化;
7、有较完整而稳定的声调系统,而且数量有增多的趋势;
8、谓语是后置表达系统(即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部分表示);
9、构语和构形的语素之间有丰富的减缩变化;
10、动词只保留简化的屈折变化,而且它已失去独立表达语法意义的功能;
11、动词有丰富的体的范畴;
12、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有两种表示不同人称的词汇形式;
13、动词无人称和方位范畴;
14、单一部分表示否定(即在所否定的词的前或后加否定成分表示);
15、有丰富的助词,而且常常有减缩和独立两种形式;
16、形容词和部分派生名词有构词后缀;
17、有敬语和非敬语的区别。
藏语文字和语音
藏语自7世纪松赞干布王时开始有文字,是博学的吞弥·桑布扎去印度学习后创制的。
藏文字母表有30个基本字母,分八行排列,前七行四个字母、最后一行两个字母。
前五行前两个字母是清音、后两个字母是浊音,第六行全是浊音,第七行前面两个字母是浊音、后两个字母是清音,第八行前一个字母是清音、后一个字母是元音。
藏文字母在Unicode编码中的范围是0x0f00-0x0fff
0xf40-0x0f6f——辅音字母
0xf90-0x0fbf——辅音字母对应的下接形式
0x0f70-0x0f8f——元音部分
0x0f20-0x0f33——数字部分
其余部分——符号
藏文按音节拼写,音节间用“་”隔开,词尾用“།”终结。
图1所示的是一个典型的藏文音节(བསྒྲོནད་),由基字ག、下加字 ྲ、、前加字བ、元音符号 ོ、后加字ན、再后加字ད构成。
前加字
前加字有ག་ད་བ་མ་འ་
1.ག་ཇ་ད་བ་ཛ་等读低调的送气音前,加ག་ད་བ་变成不送气音;
2.ང་ཉ་མ་ན་等读低调的鼻音和半元音ཡ་,前加ག་ད་བ་读高调;
3.ག་ཇ་ད་བ་ཛ等读低调的送气音,前加འ་མ་增加对应部位的鼻冠音;
4.基字བ་,前加ད་,变半元音或零声母。དབའ་ wá、དབྱ་ yá、དབྲ་ rá、དབུ་ ú、དབུལ úe、དབོ་ ó、དབྱི í。
上加字
上加字有ར་ལ་ས་
1.ག་ཇ་ད་བ་ཛ་等读低调的送气音,上加ར་ལ་变成不送气音,
2.ང་ཉ་མ་ན་等读低调的鼻音,上加ར་ལ་ལ་读高调,
3.ག་ཇ་ད་བ་ཛ等读低调的送气音,上加ལ་增加对应部位的鼻冠音。
下加字
下加字有 ྱ(ཡ་བདགས། -yadâk)、 ྲ(ར་བདགས། -radâk)、 ླ(ལ་བདགས། -ladâk)、 ྭ (ཝ་ཟུར། -wàsùr)等四个。
1.下加字 ྱ(ཨ་བདགས།)的作用是基字的腭化,ཀྱ་ཁྱ་གྱ་ k/k’→c/c’、པྱ་ཕྱ་བྱ་མྱ་ p/p’→tɕ/tɕ’。
2.下加字 ྲ(ར་བདགས།)的作用是基字的卷舌,ཀྲ་ཁྲ་གྲ་ k/k’→ʈʂ/ʈʂ’/、ཏྲ་ཐྲ་དྲ་ t/t’→ʈʂ/ʈʂ’、པྲ་ཕྲ་བྲ་ p/p’→ʈʂ/ʈʂ’、ཧྲ་ x→ʂ。སྲ་和ས་发音一样,མྲ་和མ་发音一样。
3.下加字 ླ(ལ་བདགས།)的作用是边音化和鼻音化,ཀླ་གླ་ k/k’→l(高调)、བླ་ p’→l(高调)、ཟླ་ →nt’(低调);སླཚ、རླ་ 则相当于ལ་加上加字ར་、ས་,即由低调变为高调。
4.下加字 ྭ(ཝ་ཟུར།)的作用是圆唇,对发音已无影响。
后加字
后加字有འ་ག་ང་བ་མ་ར་ལ་ན་ས་ད་འ后加字是占位符,将前面的字母指定为基字。
1.ར་延长元音(a→a: / o→o: / u→u: / e→e: / i→i:);
2.ལ་、འི་改变元音(a→ɛ / o→ø / u→y / e→e: / i→i:);
3.འུ་、འེ་、འོ་与前面的元音构成长元音或复元音;
4.ད་改变元音(a→ɛ̃ / o→ø̃ / u→ỹ/ e→ẽ/ i→ĩ);
5.ང་、མ་形成韵尾ŋ、m;
6.ག་、བ་形成韵尾q、p,并触发变调(f→h、v→w);
7.后音节词尾བ་(wa)和前音节合并,构成长元音或复元音。
8.ས་、ད་形成韵尾ʔ,并触发变调(f→h、v→w);
9.再后加字ས་加在ག་ང་བ་མ་等韵尾后面(གས་ངས་བས་མས་),触发变调(f→h、v→w);
10.再后加字ད་加在ར་ལ་ད་等后加字后面(རད་ལད་ནད་),触发变调(f→h、v→w),九世纪时已经取消此写法。
拼读规则
藏文每个音节会有一个基字,基字是拼读的基础。
音节中带附标(元音符号或上下加字)的字母是基字;无带附标字母时,双字母音节前字母是基字;四字母时第二个字母是基字;三字母音节通常中间字母是基字(若后两个字母是གས、ངས、བས、མས,其前面的字母是基字)。
声母
基字和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构成声母,藏语总共有28个辅音,35个声母(27个单辅音、7个复辅音)。
复辅音主要是前加字འ་མ་和上加字ལ་加到ག་ཇ་ང་བ་ཛ等基字上。
声母演变
藏语的7世纪复声母向现代拉萨音单声母的演变
元音
元音符号、后加字构成藏语的韵母。
藏文是元音附标文字,基字自带元音a,当需要改变元音时,在基字上方或下方加标元音符号。
藏文有四个元音符号:
藏语总有15个元音,7个辅音韵尾,48个韵母。
15个元音:
ཨ་[a]、ཨལ་[ɛ]、ཨི་[i]、ཨུ་[u]、ཨུལ་[y]、ཨེ་[e]、ཨོ་[o]、ཨོལ་[ø]、ཨན་[ɛ̃]、ཨིན་[ĩ]、ཨུན་[ỹ]、ཨེན་[ẽ]、ཨོན་[ø̃]、ཨའུ་[au]、ཨིའུ་[iu]。
7个辅音韵尾:
ད|ས[ʔ]、ན[n]、ག|གས[k/q]、ང|ངས[ŋ]、བ|བས[p]、མ|མས[m]、ར[r]。
48个韵母:
a ཨ།、ar ཨར།、aq ཨག། ཨགས།、ap ཨབ། ཨབས།、am ཨམ། ཨམས།、aŋ ཨང་། ཨངས།、ɛ̃ ཨན།、aʔ ཨད། ཨས།、ɛ ཨལ། ཨའི།、au ཨའུ།、i ཨི།、ir ཨིར།、iq ཨིག། ཨིགས།、ip ཨིབ། ཨིབས།、im ཨིམ། ཨིམས།、iŋ ཨིང་། ཨིངས།、ĩ ཨིན།、iʔ ཨིད། ཨིས།、ii ཨིལ། ཨིའི།、iu ཨིའུ།、u ཨུ།、ur ཨུར།、uq ཨུག། ཨུགས།、up ཨུབ། ཨུབས།、um ཨུམ། ཨུམས།、uŋ ཨུང་། ཨུངས།、ỹ ཨུན།、uʔ ཨུད། ཨུས།、y ཨུལ། ཨུའི།、e ཨེ།、er ཨེར།、eq ཨེག། ཨེགས།、ep ཨེབ། ཨེབས།、em ཨེམ། ཨེམས།、eŋ ཨེང་། ཨེངས།、ẽ ཨེན།、eʔ ཨེད། ཨེས།、e ཨེལ། ཨེའི།、eu ཨེའུ、o ཨོ།、or ཨོར།、oq ཨོག། ཨོགས།、op ཨོབ། ཨོབས།、om ཨོམ། ཨོམས།、oŋ ཨོང་། ཨོངས།、ø̃ ཨོན།、oʔ ཨོད། ཨོས།、ø ཨོལ། ཨོའི།。
声调
藏文是按照七世纪的藏语拼写,随着时代的发展,藏语语言发生了和汉语类似的变化。
当代藏语拉萨音有四个声调:
1.高调f(标为ˊ或˥˥)调值55;
2.低调v(标为`或˩˨)调值12;
3.降调h(标为ˇ或˥˧)调值53;
4.升调w(标为ˆ或˩˦)调值14。
声调取决于基字、前加字、上加字和后加字:
⒈基字为清音字母
ཀ་ཁ་ཅ་ཆ་ཏ་ཐ་པ་ཕ་ཙ་ཚ་ཤ་ས་ཧ་和元音字母ཨ་的基础调是高调f,
⒉基字为浊音字母
ག་ང་ཇ་ཉ་ད་ན་བ་མ་ཛ་ཝ་ཞ་ཟ་འ་ཡ་ར་ལ་的基础调是低调v。
3.ང་ཉ་མ་ན་等鼻音字母加前加字、上加字时,改为升调(v→f)。
4.ག་བ་ས་ད་等后加字(入声韵尾)触发变调(f→h、v→w)。
连读变音
两个音节连读时会发生变音、变调。
1.低调在第二个音节,变高调;
2.降调在第一个音节变非降调;
3.低调送气声母在第二个音节,变高调不送气;
4.前音节韵尾ག་གསང་ངས་,后音节是词尾པོ,པོ可发གོ音;
5.高元音i、u、y同化低元音a、e、ɛ、o、ø;
6.前音节没有辅音韵尾,后音节的前加字、上加字可为前音节增加鼻音或唇音韵尾;藏语的数字༠༡༢༣༤༥༦༧༨༩་ཾཿ༜༉ ༕
转写系统
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系统是指将藏文字母转换成拉丁字母,从而使藏文罗马化的一套文字转写系统。
通用的是威利(Wylie)转写方案。
1959年,威利(Turrell Wylie)精炼了原有的转写方案,只使用基本的26个拉丁字母,而不需添加字母和添加符号。
在此之后,这套方案成为藏学界尤其是美国藏学界的标准转写方案,并以威利的姓氏来命名。
在以拼音文字为文字形式的语言中,藏语有其特殊的地方:文字系统与语音系统不一致。
现行藏文字母纪录的是11世纪的藏语语音,这与现代藏语的语音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西藏”一词,根据藏文字母的拉丁文转写为bod,而现代拉萨方言则是pö(音标为[pʰøʔ]),出现了声母清化和韵尾变化等现象)。
因此,任何一种藏文罗马化方案,都要从“描述现代藏语语音”和“转写描述古藏语语音的藏文字母”之间作出抉择。早期的方案试图采取折衷的方式,结果两边都不讨好。
威利转写方案则设计为准确转写藏文字母,而不顾及藏语词汇的现代发音,因此为学术和历史研究机构所接受。
藏语语法
藏语语法相当丰富,动词分四个时态,而且时态的系统呈现很多例外,意即藏语具有屈折变化(请参考 藏文用中国公认的拉丁字母转写系统)。
现在时 za
过去时 zos
未来时 bzav
命令时 zos
现在时 klog
过去时 bklags
未来时 bklag
命令时 klogs
由此可知,比起汉语诸方言,藏语语法较为接近屈折语综合语的语法。
另一方面,藏语的基本语序为SOV(主词─受词动词),且具有丰富的格变化,而其本身为一作–通格语言(ergative-absolutive language),意即其及物动词的主词为作格(藏文及物动词的主词要加后缀-gi、-gyi、-kyi、-'i或者为-yi,且此后缀和藏文工具格所使用者相同),而不及物动词的主词和及物动词的受词(都不加后缀)的语法格为通格
语言归属
藏语属汉藏语系,所以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并不遥远的关系,两种语言来自同一个原始语(此原始语又叫原始汉藏语)。
汉藏原始语分裂的时间,估计是公元前4000年到6000年左右。
藏语保留了上古汉语的古音,包括复杂的复辅音。藏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多同源词。但由于汉语经历过许多语音变化,不能直接把现今普通话的发音用来进行比较,必须运用上古汉语的构拟
以下举上几个有代表性的汉藏同源词(由于上古汉语的发音为后人所拟构,因此可能和实际的发音有所误差,所以在确定这些字的真实发音之前,所有的拟构字前方都加上*的符号):
三大方言
藏语方言,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
主要区别
(1)康、卫藏方言有声调,安多方言无声调。
(2)安多方言有较复杂的复辅音,而卫藏方言和康区方言只有带前置鼻音的复辅音。
(3)卫藏、康区方言有长元音和鼻化元音,安多方言则没有。
(4)卫藏方言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康区方言和安多方言则有这些声母。
(5)安多方言和康区方言都有送气清擦音声母,卫藏方言没有。
(6)康区和安多方言有清化鼻音声母,卫藏方言基本上没有。
(7)卫藏和安多方言有较多的单辅音韵尾,但具体有所差别。康区方言基本脱落或清化成喉塞音。
(8)卫藏和康区方言有复元音,安多方言则没有。
(9)央元音在安多方言中是一个重要的音位。
(10)卫藏方言中有舌面中塞音C、Ch,康区方言和安多方言则仅少部分地区。
此外,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差别:
(1)部分动词本身有自动和使动的曲折变化。在卫藏方言和康区方言里靠不同的声调来表示,在安多方言里则用辅音和元音的曲折变化来表示。
(2)卫藏方言里用附加手段来表示形容词的“级”范畴,即普通级、较高级和最高级。康区方言普通和较高级也靠附加手段,最高级则加副词来表示。安多方言里均用加副词来表示形容词的三个级。
(3)在卫藏方言中,疑问句是在动词后附加疑问语气词来表示,康区方言和安多方言则在动词前附加疑问副词来表示。
(4)经过比较,三大方言之间的同源词占百分之七十二至百分之八十六,非同源词占百分之十四至百分之二十八。
藏语卫藏、康区、安多方言,无论凭听力或科学研究结果都表明,卫藏方言与安多方言在“两端”,康区方言介于中间。其发展速度也不尽一致。即卫藏方言最快,次为康区方言,安多方言发展最慢,保留较早时期的藏语各要素特征也最多。
只有安多方言没有区别意义的声调。藏族不同方言的通话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纪录的是古藏语语音)。使用在:中国不丹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主要在西藏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区域。有关藏语言文字起源的问题,学术界仍在争论中,但主要形成几种观点。印度佛教界认为系吞弥·桑布扎所创;西藏本土佛教雍仲本教认为系本教佛祖辛饶米沃所创;还有学者认为系脱胎于伽湿弥罗文(今克什米尔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玛文或者黎宇(应该是李域)文(于田文)。
印度佛教史籍记载,公元7世纪上半叶,吞弥·桑布扎与其他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3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由于水土不服,除吞弥·桑布扎之外,其他一同前往印度的藏族青年病故他乡,他先后从黎敬和拉热白森格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其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获得天竺人的敬称“桑布扎”(意为贤良的藏人)。回归故里后,按照松赞干布的旨意,吞弥·桑布扎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被称为藏语的30个子音字和4个母音字。吞弥·桑布扎所造的论典中留世的只有《文法根本三十颂》和《性入法》两部,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规范工作。
参考资料
藏语方言.西藏藏语言文字网(中文).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09:48
目录
概述
藏语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