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素(英语:
morpheme),是
语言中最小的
音义结合体。例如“地”“民”“第”“仿佛”“了”“的”“吗”。在分析
词的内部结构时,有的语法著作把语素称为
词素。
语素的定义
语素的各家定义都大同小异。例如
吕叔湘说它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朱德熙说它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则说,“具有一定意义却不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叫
词素”。这里,出现了“语素”、“词素”两个概念。
吕叔湘认为,语素的划分可以先于
词的划分,它不以词为前提,语素合成词;词素的划分必得后于词的划分,词分割成词素,词素是从词分解出来的,没有词,怎么谈到词素呢?所以,用“语素”比“词素”好,语素才是最小的
语法单位。“暂拟系统”中的“词素”,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就改称“语素”了。
颜迈认为,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的、尚未自由运用的音义结合体,叫语素,又叫词素。语素是
构词的材料,它可以单独构成
单纯词,也可以和其他语素一起构成
合成词。
语素的特点
语素有以下几个特点:
有意义
这个特点可以把语素和
汉字区别开来。例如“葡”没有意义,“萄”没有意义,都分别是一个汉字。在“
葡萄干”这个词中,“葡萄”有意义,它就是一个语素。
语素的意义,有的是单一的,如“葡萄干”、“葡萄糖”、“葡萄酒”中的“葡萄”。这就是单义语素。有的是多义的,如“暴政”的“暴”是强暴,“暴卒”的“暴”是突然,“暴尸”的“暴”是暴露。这就是多义语素。
必须最小
许多
语言单位(比如
音素、
音节、语素、词),都有“最小”的特点。这些“最小”,各有各的前提。语素的“最小”是以“有意义”为前提的。例如:如果把“
枇杷”分割成“
枇”和“
杷”,小是小了,但无意义,所以“枇”和“杷”都不是语素,只是汉字;“我们”分割成“我”和“们”仍有意义(“们”表
复数),“我们”这个词中的“我”和“们”是语素。
尚未自由运用
有的论著说语素“不能自由运用”,这是不妥当的。“尚未”和“不能”的差别很大。语素和词的重要区别,在于“自由运用”:没有自由运用,是语素;一旦自由运用,则上升为词。
例如“蜘蛛”这个语言单位,在“
蜘蛛网”这个词中是语素,而在“蜘蛛结了一张网”这个
短语中则上升为词。
又如“珊瑚”这个语言单位,在“
草珊瑚”这个词中是语素,而在“海里有许多珊瑚”这个短语中则上升为词。
确定某一语言
片断(通常指汉字)是不是语素,可以运用
组合法:能按它原来的意义和别的语素组合成
新词,是语素;不能按它的原义和别的语素组合成新词,就不是语素。例如:
“自”和“愿”都可以按原义和别的语素组合成新词,是语素;“自愿”是合成词。又如:
“蜘”不能和“蛛”以外的语素组合成新词,不是语素,只是一个汉字;“蛛”可以按原义和别的语素组合成新词,在新词中是语素。“蜘蛛”的意义,是整体获得的,“蜘蛛”不是两个语素的组合,因此,它不是合成词,而是单纯词。又如:
“芒果”中的“
芒”,组合而成的“
芒刺、
芒硝、
芒种”都与“
芒果”的原义无关,“
芒果”的“芒”不是语素,只是汉字;“果”可以按原义组合成新词,在新词中是语素,“芒果”的意义是整体获得的,“芒果”不是两个语素的组合,因此,它不是
合成词,而是
单纯词。
语素和汉字的关系
汉字不是
语法单位,但研究汉字和语素的关系,可以增进对语素的认识和理解。
就数量关系说,汉字和语素的关系大致是:
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语素(一对一):例如“人民”的“民”,“电视”的“视”是一个汉字,也是一个语素。
一个汉字代表几个语素(一对几):例如“乐”是一个汉字,代表“(音)乐(yuè)”和“(快)乐(lè)”两个语素。
几个汉字代表一个语素(几对一):例如“玫瑰花”中的“
玫瑰”,“巧克力糖”中的“
巧克力”。这种语素经常自由运用,因而经常以词的身份出现。就是说,在词中,它“降级”为语素;离开词,它“升级”为词。
还可以换一个角度,以一个汉字为例说明汉字和语素的关系。
在
合成词“
马路”中,“马”是一个汉字,一个语素,不是一个词;在
单纯词“
马达”中,“马”是一个汉字,不是语素,更不是词。
在“马力”中呢?则有两种情况:如果指
物理学上的单位,“
马力”是单纯词,“马”只是一个汉字,不是语素,更不是词:如果在“
路遥知马力”这样的句子中,“马”就是一个汉字,一个词了。
在“
马上”中呢?也有两种情况:在“马上就走”中,“马上”是单纯词,“马”只是一个汉字,不是语素,更不是词;在“
墙头马上”中,“马”就是一个汉字,一个词了。
就汉字的音、义、形之间的异同情况看,汉字和语素的关系,有以下八种情况:
如果单独写出一个汉字,问是语素还是词,这是不能回答的;正如单独指定一个青年人,问是儿子还是父亲,是不能回答的一样:这个青年人,在他的父亲面前,是儿子;在他儿子面前,是父亲。这个汉字构成了一个
合成词,是语素,充当了一个
短语或
句子的某一成分或起到了构成短语、句子的作用,就是词了。
语素和词的关系
所有的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
例如“人”、“
仿佛”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这个语素叫
成词语素,其中“人”是
单音节语素,“仿佛”是
双音节语素。
又如“我们”、“讨论”、“美丽”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其中“我”、“论”、“美”可以单独成词,是成词语素;“们”、“丽”不能单独成词,是
不成词语素。“们”在词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只能在后),是
定位语素;“丽”的位置可前可后(如“丽人”、“美丽”),是
不定位语素。“讨”呢,要区别对待:“讨论”意义的“讨”是不能单独成词的,只能说“论美”,不能说“讨美”;“讨要”等意义的“讨”可以单独成词,如“讨饭”、“讨公道”等。
一个语素到底成词与否,是很复杂的问题,靠语素和词的定义,都很难找到答案。
吕叔湘为我们提出了两个办法:
第一,一个语素,如果可以单独作为一句话来说,比如可以回答问话的,就是词(即某些论著所说的“自由运用”或“造句”)。比如“谁敲门呀?”“我。”这里的“我”就是一个词。但不能用“们”来回答问题(即不能“自由运用”,不能成句),“们”就不是词。但是,
虚词不能回答问题。上述办法排斥了虚词。”“于是用第二个办法来补救。
第二,一句话里,把所有可以单说的部分都提出来,剩下来不能单说,可也不是一个词的一部分的,也是词。比如“我下午再来吧。”这句话中,把“我”、“下午”、“来”提出来,剩下“再”、“吧”,虽然不能单说,可它也是词。一般说来,能单说的多数是实词,少数是虚词;大多数实词是靠第一条划出来的,大多数虚词是靠第二条划出来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5页)。
吕叔湘的这个意见,跟
实词、
虚词的划分有关联。
副词、
叹词、
拟声词都可以单说,吕叔湘将它划归虚词,所以他在前边的叙述中,将“实词”、“虚词”的前边加上“大多数”的修饰;如果副词、叹词、拟声词划归实词,这“大多数”几个字就可以删去了。
语素的分类
语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按音节分类
一个汉字构成的语素,就是
单音节语素,如“道路、笔直”中的“道、路、笔、直”等。
两个汉字构成的语素,就是
双音节语素,如“玫瑰花”、“逍遥派”等三音节词中的“玫瑰”、“
逍遥”等。
多个汉字构成的语素,就是
多音节语素,如“白兰地酒”、“迪斯科舞”、“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多音节词中的“
白兰地”、“
迪斯科”、“
奥林匹克”等。
必须注意,“玫瑰”是词还是语素,要区别对待。在“送你一朵玫瑰花”中,“玫瑰”是“玫瑰花”这个词中的语素;在“送你一朵玫瑰”中,“玫瑰”就因自由运用而上升为词了。
按意义分类
具有概念意义的语素,通常叫“实语素”,只具有语法意义的语素,通常叫“虚语素”。例如“飞机”、“打击”、“富强”、“胖子”、“盖儿”、“念头”、“老鼠”这些词中的“飞、机、打、击、富、强、胖、盖、念、鼠”都是实语素,而“子、儿、头、老”则是虚语素。
虚语素可不可以离开
合成词呢?作为虚语素,它们是不能离开合成词的,离开后就不再是虚语素;作为汉字,它们是可以离开原来的合成词重新构成合成词而成为实语素的。例如在“子女、儿童、头颅、老调”中,“子、儿头、老”都是实语素。
按能否单独成词分类
从能否单独成词的角度,可以分成
成词语素和
不成词语素。成词与否的主要标准,是能否自由运用。因此,换一种说法,就可以分成
自由语素和
不自由语素,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
半自由语素。它们的关系如下:
自由语素在
合成词中,是语素;它可以自由地运用而上升成词。大多数
联绵不可分的
双音节词,大多数
音译的
外来词,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它们既然“已经构成词”,我们就不应叫它们语素,而应当叫它们词,如“
琥珀、
彷徨、
歇斯底里”等。
按结合位置分类
从结合位置的角度,可以分成
定位语素和
不定位语素。所谓“位”,指的是语素在构成词时的位置。
定位语素,包括前置定位语素、后置定位语素、中置定位语素。既然连位置都被确定,可见它是
不自由语素了。如“老师”的“老”是前置定位语素,“胖子”的“子”是后置定位语素,“糊里糊涂”的“里”是中置定位语素。
不定位语素,则有成词和不成词的,如“人民”、“军人”的“人”,是不定位成词语素;“民主”、“居民”的“民”,是不定位不成词语素。
语素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同一个语素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归类。例如“
草珊瑚”、“
珊瑚虫”中的“珊瑚”,就是一个
双音节语素、
实语素、
成词语素、
自由语素、
不定位语素。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称说它,是根据研究的角度来决定的。
语素的争论
关于语素,争论最大的是某一语素可否分成几个语素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一个
双音节语素可否切成两个语素的问题。有一些双音节语素,例如“
含糊”,可否分成“含(混)”和“糊(涂)”两个语素,就还有不同的看法。又例如“经济”,有人认为它跟“逻辑”一样,不能再分,是一个语素;有人认为它可以分成“经(世)”、“济(民)”这样两个语素。
另一方面,是一个
单音节语素可否剖开成几个语素的问题。例如“公”有“公共”、“公平”、“公开”、“公侯”、“公婆”、“公公”、“公母(雌雄)”等意思。其中,“公共”、“公平”、“公开”的意思有联系,可算一个语素;“公婆”、“公公”、“公母”的意思有联系,可以算一个语素。“公侯”是否单独算一个语素呢?
又例如“信”,有人认为,“
书信”和“
信用”的意思没有联系,应剖成两个语素,有人认为通过“
信使”可以把两种意思联系起来,因此不应该分成两个语素。
还有种情况是:某一语素,例如“在”,按
词汇意义说,只是一个语素,可是它却分属于几个
词类(“在家”、“在家吃饭”、“在吃饭”中的“在”就分属动词、介词、副词)。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三个语素。
以上两个方面既然都是某一语素可否分成几个语素的问题,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吕叔湘有个生动的比方,可以说明它们的不同:一个双音节语素是否切成两个语素,就好像一根绳子是否切成两段;一个单音节语素是否剖成几个语素,就好像一根绳子是否剖成几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