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汉语一级字,读作máng,最早见于
战国古鈢。本义指植物没有叶子的穗子外部起自我保护作用的针刺;由本义引申之则可指刀剑的锋芒;引申之又可指光芒。
芒,形声字。从艸,亡声。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无、没有。芒,古鈢(图B)=上半部分(草,叶子)+下半部分(亡,没有)。篆文字形(图C)与古鈢字形(图B)相似。隶书(图D)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艹”,将篆文字形中的(图C)下半部分写成“亡”。楷书(图H)继承隶书字形。
本义指植物没有叶子的穗子外部起自我保护作用的针刺,《
说文》:“芒,艸耑。” 《玉篇·艸部》:“芒,稻麦芒也。”由本义引申之则可指刀剑的锋芒。《
汉书·贾谊传》:“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引申之又可指光芒。《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十一》:“是以列舍无次,变星有芒。”《
明史·天文志》:“有星……芒长三丈余,尾指西南。”古文字单复无别,故战国文字中“芒”字或从“屮”。
《唐韵》莫郞切。《集韵》《正韵》谟郞切,𠀤音忙。《说文》:芒,草端也。《玉篇》:稻麦芒也。《周礼·地官·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注:芒种,稻麦也。《易林》:夏麦𪍿𪍿,霜击其芒。
又草名。《尔雅·释草》:葞,春草。注:一名芒草。《
山海经》:奸山有木,状如棠,赤叶,名曰芒草,可以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