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特人
埃及的主要民族
科普特人(Coptic),埃及的主要民族,多信仰科普特正教。“Copt”一词由阿拉伯语古希腊语转译而来,即“埃及”(Egypt)的意思。阿拉伯人误以为“Egypt”的词首“E”是冠词,可从略,为便于发音,将“gypt”读成“Qipt”,英语将其拼作“Copt”。
简介
他们是在一世纪时皈依基督教的埃及人的后裔,属尼格罗―欧罗巴混血人种。21世纪初,在埃及的科普特人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基督教民族,其人口约占埃及超过8千万总人口的10%左右。
今日科普特人基本上是古埃及人的直接后裔。古埃及人是非洲大陆最古老的民族,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发祥地为尼罗河中游。
名称由来
科普特(Copt)一词的词源较为复杂。据历史记载,亚述人称古埃及为Ki-Ku-Phon,意即“神祗之地”或“灵魂之地”。古埃及人借此作为自己都城孟夫的别名。希腊人占领埃及后,按自己的语法,将Ki-Ku-Phon写成Aegyptus,由此衍生出拉丁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中的埃及(Egypt)一词。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后,误以为“Egypt”的词首“E”是冠词,可从略,为便于发音,将“gypt”读成“Qipt”,欧洲文字中的“Copt”一词由此而来。
多数科普特人操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但在宗教仪式中仍使用科普特语,属闪含语系古埃及-科普特语族。他们保持着古埃及人固有的文化特色。
历史沿革
“科普特”和“科普特人”泛指埃及和所有埃及人。当时,科普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雅各派科普特支派,少数人信仰基督教麦勒卡派或犹太教。古希腊语虽被定为官方语言,但人们日常用语仍是代表古埃及语最后阶段、大多用希腊字母拼写的科普特语。
科普特是阿拉伯人对埃及的称呼,而科普特人在伊斯兰教初期则是对埃及原住民的统称,他们是古代埃及人的直接后代。当时的埃及科普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雅各派科普特支派(即“基督一性派”),少数人信奉基督教麦勒卡派(即“基督二性派”)或犹太教。古希腊语虽被定为官方方言,但是人们日常用语仍是代表古埃及语最后阶段的科普特语。虽然科普特人的含义在现代的穆斯林语境中发生变化,本文所指的含义以伊斯兰统治初期为准。
语言信息
(Coptic)的来源也较为复杂,它是古埃及文的最终形式,也是埃及在罗马拜占庭统治下希腊化的产物。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它们使直接描摹物体形象的文字符号,最初的使用者主要是僧侣。中王国时期开始以芦苇笔为书写工具,在纸莎草纸上书写,所以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形式,成为僧侣体。公元前7世纪中期左右,僧侣体又演变出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草书体文字,通常用于日常公文的写作,因而称之为世俗体(Demotic)。在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后,希腊语开始在这个国家通行。在之后的岁月里,以这位马其顿大帝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的规模逐渐成型,并很快成为希腊化世界(Hellenistic World)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它为首都的埃及在大多数行政领域中已经开始通用希腊语。受到官方影响,希腊语社群在整个尼罗河河谷地区的城镇迅速蔓延,以至于到了在2世纪到3世纪,有相当一部分的埃及人会说两种语言。科普特语文字系统在3世纪得以创立,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埃及双语精英阶层为了应对希腊语的挑战和复兴埃及语言的一种尝试;二是基督教在埃及的传播促使当地人必须把与传统宗教密切相关的古埃及语加以改进,以适应基督教的发展。这套文字系统应用了希腊语的字母,并从“通俗体”中借用了若干字母来表示希腊语字母中不存在的发音。早期的科普特文字主要用于对希腊语作品的翻译和誊抄,其中大部分都是基督教经文。从4世纪开始,尤其是451年卡尔西顿会议之后,埃及基督徒更加热衷于使用自己的语言,科普特语的原创基督教文学开始大量出现,它包括圣徒的生平、颂词、布道词、贤者问答、修行规则和书信,这些创作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埃及之后。
罗马拜占庭时
公元1世纪中期基督教由圣马可传入埃及,埃及人纷纷入教,以示对敬奉多神教的罗马统治者的抗拒。埃及不断增长的基督教人群一直遭到罗马政权零星的镇压,在3世纪时的两位罗马皇帝戴克留斯(Decius)和戴克里先(Diocletian)的统治下,基督徒受到的迫害尤其严重。在戴克里先的统治下众多基督徒的殉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之后的埃及基督徒把这位皇帝在284年8月29日的即位日作为科普特纪元的开始,它通常也被称为“殉道士纪元”(Era of the Martyrs)。尽管遭受着罗马人无以复加的迫害,科普特人依然坚强地坚守着基督教的信仰,并发展出之后在基督教世界影响很大的修道士制度。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改奉基督教,埃及亚历山大教会的势力盛极一时。但是在整个罗马帝国的各教会关于耶稣基督的性质争论不休,451年在卡尔西顿召开的全基督教大会把“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定为异端,亚历山大教会不服此说,公开与君士坦丁堡大公教会分裂。在拜占庭统治后期,亚历山大教会领导下信奉“基督一性论”的说科普特语的埃及土著居民遭到了信奉“基督二性论”说希腊语的统治者的残酷迫害。
伊斯兰初期
穆斯林军队征服埃及的初衷并不仅仅为了传播伊斯兰教,也是出于战略考虑:埃及邻近叙利亚和希贾兹,战略地位显要;它土地肥沃,盛产谷物,一向是君士坦丁堡的谷仓;首府亚历山大港,是拜占庭海军的基地,也是通往北非走廊其余地区的门户。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当穆斯林军队在叙利亚站稳脚跟后,便在阿穆尔·本·阿绥的率领下开始向埃及进攻,并于642年9月占领亚历山大,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步攻陷埃及全境。
为了维持埃及新兴政权的稳定性,伊斯兰初期的穆斯林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宗教政策。
政治军事政策
穆斯林统治者在埃及设立行省,包括上下埃及,阿穆尔·本·阿绥担任首任埃及总督。按照哈里发欧麦尔的政策,阿穆尔在巴比伦城堡外的营地——福斯塔特变成了新的都会,它在之后的300多年里一直是埃及的首府。阿穆尔严禁阿拉伯士兵与当地居民混住,并规定他们必须居住在福斯塔特或者地方驻地的军营里,随时待命出征或平叛。军队给养由在地方专门征用的税收保证,士兵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和拥有土地,以防止他们安定以后无心征战。
穆斯林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整顿埃及旧有的行政制度,而是保留和任用了大量的前政府基层行政人员,只是把身居高位的官员替换成了阿拉伯人指派的人选。由于对基督教徒的不信任,穆斯林政权严密监控着基层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当时,各地税收的收缴和分配都是靠埃及本地的科普特官员完成,政府则会派遣穆斯林官员巡视全国,以监督和视察税收工作的完成情况,并跟福斯塔特的中央政权保持定期的联络。同时,各地人民有义务为邮政人员和运输牲畜提供食品和饲料,以维持带有侦查功能的国有邮政系统正常运转。通过遍布全国的军事部署、税务巡查官和官方邮政系统,福斯塔特政权有效地控制着埃及全境。
从伊斯兰教征服初期的文献可以看出,穆斯林统治者们保留了希腊语科普特语作为埃及官方的行政办公语言。而阿拉伯语在一开始,只是福斯塔特政权与其穆斯林下属之间交流的语言,但随着穆斯林税务巡查官和军队深入全国各地,它也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开始流行开来。那一时期的纸草证实了,一些公共领域使用的文书如收据、公文、告示等都会由阿拉伯语和另外一种本土语言写成,这实际上是继承了拜占庭统治期间的双语传统。
从阿穆尔在占领埃及7年后开始的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也可以窥见穆斯林统治者对埃及行政管理的良好运转。为了从埃及运粮救济旱灾中的希贾兹,阿穆尔派人开凿了连通埃及盛产小麦的腹地和红海运河,同时也疏浚了古代的法老运河,称为“信士们的长官的运河”(Khalij Amir al-Muminin),通过希利俄波利斯使巴比伦堡北边的尼罗河与红海的古勒助木相联系。另外一项巨大的工程是,为了配合654年穆阿维叶对拜占庭的进攻,阿穆尔在亚历山大港建造了一支大型海军舰队。上述的浩大工程,均需要统治者对埃及本土可利用资源的深入了解和细致掌控,同时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和修缮过去的设施也是统治者良好的行政运作手段和效率的体现。
宗教政策
穆斯林统治埃及后,在宗教上实行了“以夷制夷”政策和“迪米”制度,服务于他们在埃及建立稳定和有效统治的战略意图
埃及当时的宗教环境相当复杂。在拜占庭统治期间,占埃及多数人口的科普特人信仰基督教“一性派”(Monophysite),而少数希腊罗马裔人口信仰拜占庭的官方教派基督教“二性派”(Melkite),还有少部分的犹太教群体。当穆斯林进攻埃及时,受到拜占庭官方迫害的一性派基督徒都采取了不抵抗穆斯林甚至与他们合作的态度,加速了拜占庭帝国在埃及的统治的灭亡。
公元646年,穆斯林军队在阿穆尔·本·阿绥的率领下最终击退了拜占庭企图反攻埃及的军队,重新占领亚历山大。此时的埃及仍有大批希腊罗马裔居民并未随拜占庭军队撤走,他们中很多都曾经在拜占庭埃及政权中任职,且大多信仰与埃及土著居民不同的基督教“二性派”。
埃及的穆斯林统治者,把当时埃及所有的基督徒统称为“科普特人”。不过埃及的基督徒在穆斯林的统治下并不是团结一致的,而是把拜占庭时代的教派分歧延续到了伊斯兰时代。他们为了维护自身派别的利益,都采取了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以确保敌对派别不会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两派的代表人物通常会把自己与对手的分歧向穆斯林统治者申诉,以期后者能帮助自己打压对手。通常情况下穆斯林政权都会在一定时期偏袒一方,打压另一方,他们采取的手段有:集体流放和关押、教堂财产充公、高额税金或罚和关闭教堂。埃及基督徒之间分歧被穆斯林统治者充分利用,用以打击异教势力和稳固政权统治。
穆斯林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也体现在对科普特人改信伊斯兰教的态度上。他们延续在其他征服地区一贯执行的“迪米”制度。在伊斯兰国家中受到宽容和保护的基督徒、犹太教徒和祆教徒都被称为“迪米”(al-dhimma),即“立约之人”。这些非穆斯林必须承认伊斯兰教的崇高属性和伊斯兰国家的主导地位,并经由一些社会上的限制和缴付一种穆斯林不需缴纳的人头税(jizya),以表示他们接受臣属地位。相对地,他们享有生活和财产的安全,可接受保护免受外敌侵凌,可以自由崇祀,并在处理自身的事物方面,享有很高的自主权
在伊斯兰初期,埃及的穆斯林统治者之所以没有在科普特人中强力推行伊斯兰教,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作为穆斯林统治下的“迪米”人,必须缴纳人头税、土地税和服徭役。埃及大量基督教徒的存在无疑成为伊斯兰国家潜在的收入来源。
生存状况
四大哈里发和伍麦叶王朝统治时期,埃及是阿拉伯帝国版图内富庶的一个行省,科普特人作为顺民的地位在这期间没有变化。总的说来,统治者对科普特人还是较为宽容的,这也和阿拉伯帝国极盛时期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关。在大部分时间里,科普特人的宗教得到尊重,穆斯林法官也不会去干涉科普特人的案件,这期间也鲜有统治者因宗教问题而迫害科普特人的记录。因此在伊斯兰统治初期,埃及科普特基督徒的生活和穆斯林来临之前并没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在中央和各地方行政中心和军镇驻扎着大批的说阿语的穆斯林外,广大城镇和乡村人口仍以科普特基督徒为主。
上埃及杰梅镇(Jeme)的相关文献和建筑遗迹是证明穆斯林占领初期埃及基督徒生存状况的最好例证。这个小镇位于卢克索城附近,是附近村落和修道院的中心城镇。和从前一样,商业贸易和农业生产是这一地区基督徒主要的收入和生计来源,唯一的变化是他们需要承担穆斯林统治者强加的税收和徭役。除了税收收据和与税收相关的信件,其他由当地官员签发的公共合同和通行证件都表明基督教人群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穆斯林总督和官员的名字通常只会出现在法律文件上,还有少量的商贸文本会提到阿拉伯名字。只有当出现如7世纪末8世纪初时基督教修道士群体拒绝缴纳税赋的时候,穆斯林统治者才会直接介入基督徒的生活。
科普特语
在穆斯林进入埃及之前,希腊语和科普特语是埃及的两种主要的语言。在穆斯林统治初期,希腊语继续作为埃及的行政和书面语言被使用,而科普特语则继续作为民间语言被基督徒们广泛使用。在穆斯林征服埃及后的几个世纪里,科普特语都一直是基督徒记录文档的专用语言。但是随着伊斯兰帝国统治的稳固,科普特语逐渐地被阿拉伯语取代。一是因为行政领域阿拉伯语的使用开始影响科普特人的日常生活,为了和穆斯林官员打交道和在政权中谋得职务,科普特人在不放弃母语的同时也必须学习阿拉伯语。705年后,阿拉伯语成为埃及的唯一官方语言,科普特语在公共场合的使用被大大减少,这也加速了科普特语的凋零。二是文化交流要求科普特人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帝国东方的兴盛的文化使阿拉伯语成为了解当时世界上先进科学与文明的语言,同时阿拉伯语也成为科普特人与其他地区同样处在穆斯林统治下的基督徒相互联络不二选择。与拉丁语相似,科普特语在失去活力之后,继续在教会仪式中作为宗教语言得以保留。
宗教机构
科普特教堂是穆斯林统治期间科普特基督徒群体赖以依存的宗教机构。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基督徒社群通常都聚居在教堂建筑附近。对于基督徒个人来说,当地的教堂是中心机构,他们根据教堂颁布的礼拜时间表和活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地方的教堂是基督徒聚会和接受精神指导的地方,兼有慈善和教育机构的功能,是基督徒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伊斯兰初期,在拜占庭时期遭到破坏的教堂得以修葺,并在穆斯林统治者的默许下新修了许多教堂。另外一个重要的基督教宗教机构是修道院。修道院为修道士提供了精神上的依托,也是他们工作、学习甚至避难的地方。修道院对普通科普特居民同样十分重要,它拥有大量的乡村土地,与周围村落城镇进行商贸交易,是埃及基督徒经济生活中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一环。拜占庭时期,科普特基督徒为了逃避统治者的迫害,纷纷进入修道院隐居。到了伊斯兰初期,基督徒的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了穆斯林统治者的保障,他们开始回归故土、重操旧业,修道士的人数大量减少。但是在这一时期,修道院仍有避世隐居的功能,有时会成为宗教异见分子的聚集地,许多基督徒起事反抗穆斯林统治的事件都是由修道院发起的。
在亚历山大的科普特大主教,是埃及科普特基督教徒的首脑,他领导的亚历山大教会和各主要城市的主教一起制定宗教政策、发布宗教命令,并负责代表自己的信徒与穆斯林统治者对话、谈判。哈里发委派的埃及总督有监督科普特大主教选举的职责,但这只是统治权威的象征而已,他们通常都不会反对教会推举出的人选。伊斯兰统治初期,亚历山大教会领导下的科普特宗教机构在穆斯林统治者的严密监控下,仍然保持了极大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生存状况
公元7世纪到公元18世纪间,大部分埃及阿拉伯人他们既掌握国家大权,又支配社会财富,维持基督教信仰的科普特人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19世纪初,穆罕默德·阿里将法国侵略者赶出埃及,确立了其家族在埃及近150年的统治,这期间科普特人的地位得到改善。一战后,大量科普特人积极投身民族独立运动,试图融入埃及社会,谋求与穆斯林的同等地位。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统治。因为革命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穆斯林,革命成功后,埃及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穆斯林把持,科普特人的地位滑向边缘。1970年纳赛尔去世后,萨达特继任总统,他利用伊斯兰组织对抗纳赛尔主义者,导致科普特人和穆斯林矛盾激化。1981年穆巴拉克就任总统后,曾支持大幅增加科普特人每年获得修建教堂许可的数量,但宗教冲突的根源远未消除。
总体而言,科普特人的受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高于穆斯林,还出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这样的名人。但在埃及这个伊斯兰文化的国家里,科普特人的“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依然狭小。他们不仅遭到民间普通穆斯林的歧视,还遭到极端伊斯兰组织发动的暴力袭击。自2011年1月埃及局势恶化后,基督徒和穆斯林关系加剧紧张。埃及两辆载有科普特基督徒的公交车2017-05-26日在南部明亚省遭不明身份武装分子枪击。据埃及国家电视台报道,袭击已造成至少26人死亡、25人受伤。就在一个多月前,埃及坦塔市和亚历山大市曾发生两起针对科普特教堂的恐怖袭击,造成至少45人死亡、100余人受伤。2016年12月,位于开罗市阿巴西耶区的一座科普特教堂也遭炸弹袭击,造成29人死亡。两起袭击均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所为。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构成众多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普特人以笃信科普特教为荣,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宗教信仰强烈地表现出来。公元二世纪中基督教经圣马可之手传入埃及,埃及人纷纷入教,以示对敬奉多神教的罗马统治者的抗拒。4世纪罗马帝国改奉基督教,主张基督神人二性并存。埃及基督徒反其道而行之,接受基督神人二性合而为一的教义,以便与罗马和拜占庭统治者抗衡。他们引用基督的圣谕:“你们须将凯撒的事交给凯撒,将上帝的事交给上帝”,来反对世俗政权干预教会事务,保持教会的独立性。45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将一性论斥为异端,埃及基督教会毅然和君士坦丁堡教会决裂。科普特人长期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状态,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但上埃及多于下埃及,城镇多于乡村。在城镇,他们相对集中在几个城区,如开罗的舒卜拉区、艾兹拜基耶区、新开罗区、老开罗区和萨希勒区;在乡村则聚居一隅。这种居住方式便于他们相互联系和开展宗教活动。科普特人和穆斯林通婚不足为奇,但现今一般实行内部通婚制。他们给孩子取科普特名。农村的科普特人还在手腕上刺上十字架标记。凡此种种都表达了科普特人自豪、自尊、自卫的情愫。
历史文化
科普特人由于其民族意识和科普特教密不可分,他们倾心推崇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确信埃及所以能延续至今是法老文明起了决定性作用的缘故。不仅如此,他们格外珍视纪元后六个世纪的历史-因为在这期间形成了科普特教,其教徒深受外族迫害,特别是在罗马国王戴克里先统治时期。科普特人为了生存,团结在教会周围,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为悼念无数英勇无畏的殉道士,将戴克里先登基之日(284年8月29日)定为科普特历的纪元,把这六个世纪的历史尊为“科普特史”,对官方教科书把这段历史称为罗马人统治下的埃及史颇有微词。科普特人由于其历史、命运和兴衰与埃及大地紧紧相连,因此理所当然地以强烈的感情认同于埃及的埃及属性。
参考资料
宗教争端与冲突.伊斯兰思想浏览.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21:33
目录
概述
简介
名称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