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分裂】(Schism)基督教教会史名词。指基督教教会的统一遭到破坏。公元4世纪末,随着
罗马帝国的分裂,原已存在于基督教内部的东派(传播于希腊语地区)和西派(传播于拉丁语地区)的分化逐渐加剧。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以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首的东部教会仍受东罗马皇帝控制;以
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则日益扩大权势。东西两派都力求削弱对方以扩大自己的影响。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互相宣布革除对方教籍,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东部教会以“正宗”自居,称
正教;西部教会以“普世性”自诩,称
公教或天主教。中世纪(1309—1377年)另一次重大分裂是罗马与
阿维尼翁两地的两个教皇(乃至三个教皇)形成并立局面。基督教最大的分裂是
宗教改革运动中
新教脱离罗马教廷。天主教法典规定,凡曾
受洗者,只要违抗
教皇,或与教内教徒断绝
团契,就是分裂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