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伯 (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
炎帝部落,姜姓,原名为姜方伯,
周厉王的妻舅,
周宣王的母舅,
申国(在今
河南省
南阳市)开国君主,《
苏辙集》称赞道:“
成王之母
邑姜,齐侯世受其祉;
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
毛诗正义
《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褒赏申伯焉。(尹吉甫、申伯,皆周之卿土也。尹,
官氏。申,国名。○崧,胥忠反。《
释名》云:「崧,竦也」。甫,本又作「父」,
音同。後人名字放此。复音服,又扶又反。褒,保毛反。)
疏「《崧高》八章,章八句」至「伯焉」。○正义曰:《崧高》
诗者,周之卿士尹吉甫所作,以美
宣王也。以厉王之乱,天下不安。今宣王兴起先王之功,使天下复得平定,能建立邦国,亲爱诸侯,而褒崇赏赐
申国之伯焉。以其褒赏得宜,故尹吉甫作此《崧高》之诗以美之也。《易·比卦·象》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桓二年《
左传》云:「天子建国。」《
祭法》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建国皆谓天子分割土地,造立邦国,以封人为诸侯也。唯《
周礼》「惟王建国」,郑以为建立王国,与此异耳。此与《易》皆亲、建相对。封立谓之建,赏劳谓之亲。建谓立其国,亲谓亲其身也。褒赏者,锡赉之名。车马衣服,是褒赏之物也。
何休云:「有土加之曰褒,无土建国曰封。」《中候·考河命》曰:「褒赐群臣,赏爵有分。稷、契、
皋陶,益土地。」然则益之土地,褒也。此申伯旧国已绝,今改而大之。据其新往谢邑,是为初建。论其旧有国土,亦为褒崇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虽为申伯发文,要是总言宣王之美。其褒赏申伯,乃叙此篇之意。经八章,皆是褒赏申伯之事。其「南国是式」,「式是南邦」,「锡尔介圭」,「路车乘马」,是褒赏之实也。○笺「尹吉」至「国名」。○正义曰:《六月》言宣王北伐,吉甫为将。礼,
军将皆命卿也。此美申伯云:「维周之翰。」明亦身为王官,故言周之卿士也。知非三公者,以三公必兼
六卿,故举卿士言之。伊挚尹天下谓之
伊尹,《
洪范》曰「师尹惟日」,《立政》云「三亳阪尹」,楚官多以尹为号。《左传》称「官有世功则有官族」,今尹吉甫以尹为氏,明其先尝为尹官而因氏焉,故云「尹,官氏」。《
外传》有「申吕」,《王风》云「戍申」,故知申为国名。
崧高维岳,骏极於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尧之时,
姜氏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诸侯之职。於周则有甫、有申、有齐、有许也。骏,大。极,至也。岳降神灵,和气以生,
申甫之大功。笺云:降,下也。四岳,卿士之官,掌四时者也。因主方岳巡守之事,在尧时姜姓为之,德当岳神之意,而福兴其子孙,历虞、夏、商,世有国土,周之甫也、申也、齐也、许也,皆其苗胄。○岳,字亦作岳,鱼角反。《
白虎通》云:「岳者何?桷功德也。」骏音峻。守音狩,本亦作「狩」。夏,户雅反。下同)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於蕃,四方於宣。(翰,干也。笺云:申,申伯也。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四国有难,则往扞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甫
侯相穆王,训夏赎刑,美此俱出四岳,故连言之。○翰,户旦反,
又音寒。蕃,方元反。知音智,本或作「哲」。桢音贞。难,乃旦反。扞,户旦反。相,息亮反。赎音树,一音常欲反。)
疏「崧高」至「於宣」。○正义曰:此方美申伯之见赏,本其先祖所由之兴。言有崧然而高者,维是四岳之山。其山高大,上至於天。维此至天之
大岳,降其神灵和气,以福祐伯夷之後,生此
甫国之侯及申国之伯。以伯夷常掌其神祀,故祐助其後,使其国则历代常存,子孙则多有贤智。维此申伯及此甫侯,维为周之卿士,桢榦之臣。若四表之国,有所患难,则往捍御之。为之蕃屏,四方之处,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使沾王化。是由神所祐,故有此贤智也。○传「崧高」至「大功」。○正义曰:崧者,山形竦然,故为高貌。
刘熙《释名》云:「崧,竦也。亦高称也。」「山大而高曰崧」,《释山》文。李巡曰:「高大曰崧。」
郭璞曰:「今中岳崧高山,盖依此名,是也。」《白虎通》云:「岳者何?桷也。桷功德也。」《
风俗通》云:「岳,桷考功德黜陟也。」然则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狩至其下,桷考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谓之岳也。传言「岳,四岳」,谓四方之岳也。又解此岳降神生申甫之意。当尧之时,有姜氏者,为四方王官之伯,掌此四岳之祭祀,述其岳下诸侯之职,德当岳神之意,故此岳降神,助其子孙,使之历代有国於周之世,则有甫、有申、有齐、有许。此四国,皆姜氏之苗裔也。「骏,大。极,至」,《
释诂》文。又解四国,而独言申、甫者,岳降神灵和气,以生申伯、甫侯二人,有德能成大功,是岳神生申甫之大功,故特言申、甫也。经典群书多云五岳,此传唯言四岳者,以尧之建官,而立四伯主四时四方之岳而已,不主中岳,故《
尧典》每云「谘四岳」,而不言五也。《周语》说伯夷佐禹云:「
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又曰:「祚四岳,国命为侯伯。」皆谓伯夷为四岳。此将言伯夷之事,故指言四岳也。其云五岳者,即此四与崧高而五也。《孝经·钩命决》云:「五岳: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中岳崧高。」是五岳又数崧高之文也。故王肃之注《
尚书》,
服虔之注《
左传》,郑於《
大宗伯》注,皆然。《春官·大司乐》云:「五岳
四镇崩,令去乐。」注云:「四镇,山之重大者,谓杨州之会稽,
青州之
沂山,
幽州之医无
闾山,
冀州之霍山。五岳:岱在
兖州,衡在荆州,华在
豫州,岳在
雍州,恒在
并州。」《司乐》、《
宗伯》,同是《
周礼》,而《司乐》之注不数崧高者,盖郑有所案据,更见异意也。《释山》发首云:「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陈此五山之名,不复更言馀山。虽不谓此五山为五岳,明有为岳之理。郑缘此旨,以《司乐》之文连言四镇五岳,并之正九,当九州各取一山以充之。而《
夏官·职方氏》九州皆云其山镇曰某山,每州曰其大者,而其文有岳山,无崧高。《
尔雅》河西岳在五山之例,取岳山与岱、衡、恒、华为五岳之数,以其馀四者为四镇,令《司乐》、《职方》自相配足,见一州之内最大山者。其或崩圮,王者当谓之变容。岳山得从五岳之祀,故傅会《尔雅》、《职方》之文,以见此意,非谓五岳定名取岳山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崧高,《宗伯》之注是定解也。
或以为《杂问志》有云:「周都丰镐,故以吴岳为西岳。」周家定以岳山为西岳,不数崧高。知不然者,以《宗伯》亦是《周礼》,而以华为西岳,安得至於《司乐》即云华非西岳也?若必据己所都,以定方岳,则五岳之名,无代不改。何则?轩居上谷处恒山之西,舜居
蒲阪,在
华阴之北,岂当据己所在,改岳祀乎?五岳之名,随时变改,则都之所在,本无方岳。《尚书》之注,何云周处五岳之外乎?《杂问》之志,首尾无次,此言或有或无,不可信也。且《释山》又云:「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崧高为中岳。」若五岳之山,每代一改,《尔雅》何当定此五者,永为岳名乎?若然,何知此言崧高非中岳,而以崧为高貌?广举四岳者,此诗之意,言此岳降神,祐助姜氏,姜氏不主崧高,故知「崧高维岳」谓四岳也。传言四岳之名,东岳岱,南岳衡。《尔雅》及诸经传多云泰山为东岳,霍山为南岳者,皆山有二名也。《风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衡山一名霍,言万物霍然大也。华,变也,万物成变由於西方也。恒,常也,万物伏北方
有常也。崧,高也,言高大也。」是解衡之与霍,泰之与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然,《尔雅》云「江南衡」,《
地理志》云「衡山在长沙湘南县」,
张揖《
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地理志》云「天柱在
庐江潜县」,则在江北矣。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
汉武帝移岳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魏以来,衡、霍别耳。郭璞《尔雅》注云:「霍山,今在庐江潜县西南,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汉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前乎?斯不然矣。窃以璞言为然。何则?
孙炎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案《《书传》·虞夏传》及《白虎通》、《风俗通》、《广雅》并云霍山为南岳,岂诸文皆误?明是衡山一名霍也。《周语》说尧使禹治水,四岳佐之。帝嘉禹德,
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为侯伯,氏曰有见。此一王四伯。
韦昭云:「一王,谓禹也。四伯,谓四岳也。」为四岳伯,故称四伯。是当尧之时,姜氏为四伯也。《周语》唯云四岳,不言名字。其名则《郑语》所云「伯夷能礼於神,以佐尧」者也。言礼於神,是掌礼之官。舜命群官,使伯夷典礼,则伯夷於尧之时已掌礼也。掌礼之官,舜时为
秩宗,於周则宗伯也。宗伯掌天神人鬼
地祇之礼,总主诸神,故掌四岳之祀。《尧典》注云:「尧之末年,庶绩多阙,羲和之子则死矣。於时分四岳置八伯。四岳,四时之官,主方岳之事。」然则尧时四岳,
内典王朝之职,如周之六卿;外掌诸侯之事,如周之牧伯,故又述诸侯之职。然述职者,述其所主之方耳。其掌四岳之
祀者,则四岳皆掌之。由掌四岳,故独得四岳之名。伯夷所掌,遍掌四岳,则此诗所言「维岳降神」,亦总谓四岳,故传广以四岳解之,明不偏指一山。言岳降神灵和气,以生申、甫者,正谓德当神意,山神祐之,使有贤子孙耳。
非言山气凭人以生之也。何则?神气之所凭依,不由先祖掌祀,与乙卵、大迹不相类也。○笺「降下」至「苗胄」。○正义曰:「降,下」,《释言》文。传唯言掌四岳之祀,而不辩官之尊卑,故云「四岳,卿士之官」。又解其名为四岳之意。掌四时,因主方岳巡守之事,故称岳也。立四伯,既主四时,又主方岳,盖因其时而主其方。春官主东,夏官主南也。身在王朝,外治岳事,及掌天子巡守之事,在尧时姜姓为之,谓於四岳之中而为其一。为四岳之一,而独得四岳之名者,虽同为岳官,而又特主岳祀,故《外传》、《
史记》特称伯夷为四岳,由主岳祀故也。传言「姜氏」,
笺言「姜姓」者,姜实
是姓,对则氏、姓有异,散则
以姓配氏。《
春秋》称「夫人姜氏」,是其事也。以伯夷主岳而降生申甫,故知德当岳神之意,而福兴其子孙,故称使之世有贤才也。《周语》称「大姜之侄逢伯陵为殷之诸侯」。《史记·齐世家》云:「
太公望,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是历虞、夏商而世有国土也。《周语》云:「齐、许、申、吕由大姜。」言此四国,是大姜之宗,故知皆是苗胄。《
说文》云:「胄,胤也。」《礼》谓适子为胄子。言此四国皆四岳之後,或是其枝苗,或是其适胄也。○笺「申申伯」至「言之」。○正义曰:以下章乘此「维申」文,转之以为「申伯」,则知申、甫并指其人,不指其国,故云「申,申伯。甫,甫侯」。入为周之桢榦之臣,谓为卿士也。蕃者,障蔽寇难,故云「有难则往捍御之」。宣者,
播扬王泽,故知「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难则自彼所有,从我往屏之。恩由王而出,就彼宣布之。有彼此之异也。又解此诗主美褒赏申伯,而言及甫侯之意,由甫侯佐相穆王,以王年老耄荒,恐其重行刑罚,故教训王行夏时赎罚之刑,功加百姓,为前世贤臣。美此甫侯与申伯,上世俱出於四岳,故连言之。甫侯训夏赎刑,即今《尚书·
吕刑》之篇是也。训王不以周刑,而用夏者,以王者用刑,世轻世重,而周刑重於夏,欲矫穆王之太重,故举夏之轻刑以训之,所谓匡救其恶也。《尚书》作《吕刑》,此作甫侯者,
孔安国云:「
吕侯,後为甫侯。《诗》及《
礼记》作甫,《尚书》与《外传》作吕,盖因燔《诗》、《书》,字遂改易,後人各从其学,不敢定之故也。」此笺定以甫为甫侯,而《
孔子闲居》引此诗注以甫为
仲山甫者,案《外传》称樊仲山甫,则是
樊国之君,必不得与申伯同为岳神所生,注《礼》之时,未详诗意故耳。
亹亹申伯,王纘之事。於邑於谢,南国是式。(谢,周之南国也。笺云:亹,勉也。纘,继。於,往。於,於。法,式也。亹然勉於德不倦之臣有申伯,以贤人为王之卿士,佐王有功。王又欲使继其故诸侯之事,往作邑於谢,南方之国皆统理施其法度。时改大其邑,使为侯伯,故云然。○,亡匪反。纘,祖管反,《韩诗》作践。践,任也。)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召伯,
召公也。登,成也。功,事也。笺云:之,往也。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故王使召公定其意,令往居谢,成法度於南邦,世世持其政事,传子孙也。○离,力智反。下「欲离」同。令,力呈反。下皆同。传,直传反。)
疏「亹」至「其功」。○正义曰:言亹然勉力於德行之不倦者,申伯也。以其行德不倦,王使之继其故诸侯之事,令往作邑於谢之地,以统理南方之国,於是施其法度以治之。又以申伯忠臣,不欲离背王室,当先营彼国,以安定其心,故王乃命召伯,先营谢邑,以定申伯往居之处,得使申伯居之,以成是法度於南方之邦国,世世恒执持其政教之事,传之子孙。○传「谢,周之南国」。○正义曰:经言南国者,谓谢傍诸国,解其居谢邑而得南国法之,故云谢是周之南国。杜预云:「申国在
南阳宛县。」是在洛邑之南也。○笺「亹」至「云然」。○正义曰:「亹,勉也。纘,继」,《释诂》文。以文势宜为往邑於谢,故上「於」为「往」,下「於」为「於」。以申伯之贤,当使南国法之,故以「式」为「法」。言申伯以贤入为王之卿士,则申伯先封於申,来仕王朝,又言王欲使继其故诸侯之事,往作邑於谢者,盖申伯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於谢,取其便宜。若申伯不先为诸侯,不得云入为卿士。下言「我图尔居,莫如南土」者,言馀处不如汝旧居之南方,故还封之於南方。言申伯当是伯爵,出封於谢,当自理其国而已。而云「南国是式」,则为一州之牧,故知改大其邑,不同旧时。又解诗人言「南国是式」之意,以其使为侯伯,故云然。僖元年《
左传》曰:「凡侯伯救患分灾。」又二十八年《左传》曰:「王命王子虎策命晋侯为侯伯,其策文云:王曰:『叔父用州牧之礼。』」是谓州牧为侯伯。此言侯伯,亦谓为州牧也。《旄丘》笺云:「侯为牧。」此申伯伯爵,而得为牧者,侯伯七命,伯亦得为牧,故《大宗伯》云:「八命作牧。」注云:「谓侯伯有功德者,加命得专征伐於诸侯。」是侯之与伯,俱得为牧也。且申伯虽旧是伯爵,今改封之後,或进爵为侯。《史记·周本纪》云:「
申侯与
西戎共攻幽王。」彼申侯者,不过是此申伯子之与孙耳。明此时得进为侯。笺言「改大其邑」,或亦褒进其爵矣。○传「召伯」至「功事」。○正义曰:以《
常武》之序,知召伯是
召穆公也。「登,成」,《释诂》文。又云:「绩,功也。」转以相训,是功得为事。○笺「之往」至「子孙」。○正义曰:「之,往」,《释诂》文。封诸侯者,当即使其人自定居处,不必天子为筑
城邑然後遣之。此宣王独先命召公定申伯往居之宅,故解其言定之意。王以申伯忠臣,不欲远离王室,使召伯先缮治其居,欲以定申伯之意,故言定也。定其意者,以营筑城郭。其事既了,知已不得不去,则向国之意定也。必使召公往营之者,王肃云:「召公为
司空,主缮治。」案《黍苗序》云:「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然则营筑城郭,召伯所主,其事或如肃言。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庸,城也。笺云:庸,功也。召公既定申伯之居,王乃亲命之,使为法度於南邦。今因
是故谢邑之人而为国,以起女之功劳,言尢章显也。)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彻,治也。笺云:治者,正其井牧,定其赋税。○牧,手又反,又
如字。後放此。)
王命傅御,迁其私人。(御,治事之官也。私人,家臣也。笺云:傅御者,二王治事,谓冢宰也。)
疏「王命」至「私人」。○毛以为,王既命召伯,令定申伯之居,又告申伯以将封之意,王乃命诸申伯云:我欲使汝为法度於是南方之国,今因是故谢邑之人,以改作汝之国城也。召公於时犹尚未发,王又命召伯云:汝往谢邑,非徒营立申伯之居宅而已,又当治理申伯国内土田,使之正其井牧,定其赋税也。王於是又命傅御於王者治事之臣,谓冢宰也。令使冢宰迁徙其申伯之私人。谓申伯私家之臣在京师者迁之。使从申伯共归其国也。○郑唯以作尔庸为异。馀同。○传「庸,城」。○正义曰:传以下云「有俶其城」,故以庸为城。○笺「庸劳」至「章显」。○正义曰:「庸,劳」,《释诂》文。以王命申伯,当意在显其功劳,不宜直言为其作城而已,故
易传也。召公既定申伯之居,谓王既命之使定耳,其居未是定也。下言「寝庙既成」,乃为定耳。王亲命之,亦谓告语申伯,以为作国之意,未是命遣之也。下言「我图尔居」,乃是命遣之辞。王朝之臣,有大功德,乃出封为国君,则封之大国,可以起发其功,故云「以起汝之功劳」,言尤欲使之彰显也。○笺「治者」至「赋敛」。○正义曰:《公刘》之笺以彻为税名,此从传为治者,以召伯先往治之,未即徵税,故为治也。《地官·
小司徒职》曰:「乃经土地,而非牧其田野,而令
贡赋。」凡税敛之事,是为国之法,当先正井牧,定赋税,故知治其土田,指谓此也。襄二十五年《
左传》曰:「井衍沃,牧隰皋。」旧说以衍沃之地
九夫为井,隰皋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
一井。郑於《小司徒》之注取以为说云:「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当一,是之谓井牧。」然则正其井牧者,观其地之肥墝为等级以授民也。定其赋税者,豫制其所出之多少也。此时召伯未发,但王先命召伯使定申伯之宅,即告申伯使知其意,然後以此言更命召伯,故再言王命召伯也。○传「御治」至「家臣」。○正义曰:王之所命,明是官人,训御为治,故云「御,治事之官」。私人者,对王朝之臣为公人,家臣为私属也。《有司彻》云:「主人降献私人。」注云:「大夫言私人。」明不纯臣。此申伯虽是王之卿士,亦是不得纯臣,故称私人也。王命使迁其私人,告令其人使之装载耳。其迁犹与申伯同行也。○笺「傅御」至「冢宰」。○正义曰:三公有大傅,知此非者,以王之所命,当有
职事,三公无职,故知非也。僖二十八年《左传》曰「郑伯傅王」,是谓辅相王事者为傅也。副贰於王,以治国事者,唯冢宰为然,故知谓冢宰也。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俶,作也。笺云:申伯居谢之事,召公营其位而作城郭及寝庙,定其人神所处。○俶,木又作「亻升」,尺叔反。)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藐藐,美貌。蹻々,壮貌。钩膺,樊缨也。濯濯,光明也。笺云:召公营位,筑之已成,以形貌告於王。王乃赐申伯,为将遣之。○藐,亡角反。蹻,渠略反。濯,直角反,沈士学反。樊,步丹反。为,於伪反。)
疏「申伯」至「濯濯」。○正义曰:此说往营谢邑讫而告王,言申伯居谢之事,乃召伯於是营其位。处於营之处有所作者,其是谢邑之城郭也。既作其城,又作寝庙。寝庙既已成矣,此既成之形貌,藐藐然而美也。王知其美,将遣申伯,乃赐申伯以四牡之马,蹻々然而强壮。又赐以在首之金钩,在膺之樊缨,濯濯然而光明。将欲遣之,故赐以此物也。○传「俶,作」。○正义曰:《释诂》文。○笺「申伯」至「所处」。○正义曰:亦训功为事,故言居谢之事是营之。下乃云「有俶」,是先营而後作之,故云「营其位而作城郭」。此「有俶」之文,下通「寝庙」,其「既成」之文,上兼「其城」,明其皆作成也。墙垣厩库,无所不为,而独言寝庙者,主言定其人神所处故也。寝,人所处。庙,神所处,神亦有寝。但此宜总据人神,不应独言庙事,故以为人寝也。庙先作,而文在「寝」下,不说作之次第,从便言也。○传「藐藐」至「光明」。○正义曰:钩者,马娄颔之钩,是器物之名。膺者,直是马之膺前,非是器物。以钩类之,明言膺者,谓膺上有饰,故取《春官·
巾车》之文以足之,谓膺有樊缨也。案《巾车》金路、钩、樊缨九就
同姓以封。申伯
异姓而得此赐者,以其命为侯伯,故得车如上公。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乘马,四马也。笺云:王以正礼遣申伯之国,故复有车马之赐。因告之曰:我谋女之所处,无如南土之最善。○乘,绳证反。注同。复,扶又反。下同。)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宝,瑞也。笺云:圭长尺二寸谓之介,非诸侯之圭,故以为宝。诸侯之瑞圭自九寸而下。○介音界。)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近,已也。申伯,宣王之舅也。笺云: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保,守也,安也。○
近音记。)
疏「王遣」至「是保」。○毛以为,王於是发遣申伯,令使之国,故赠送之以大路之车及乘驷之马,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汝宜往居之。又特赐汝以
大圭,谓桓圭九寸者也,以为汝之执瑞。既赐其物,又叹而送之。往去已,此王之舅也,当於南方之土,於是安居之矣。皆命遣之辞。○郑唯介圭谓长尺二寸之圭,以作国之珍宝为异。馀同。○笺「王以」至「最善」。○正义曰:王者之封诸侯,
必以车服赐之,是礼之正也,故云「以正礼遣申伯之国,故复有车马」。上既赐以四牡钩膺,是王之私恩。此又以正礼赐之,故言复也。言无如南土之最善,示己厚之意。○传「宝,瑞」。○正义曰:《春官·典瑞》「掌玉瑞玉器」。注云:「人执以见曰瑞,礼神曰器。瑞,符信也。」则瑞谓所执之玉。《尧典》云:「辑五瑞。」即五等诸侯之
圭璧也。此赐介圭赐申伯,令执之。言介者,大於常圭,故王肃云:「宝,瑞也。桓圭九寸,诸侯圭之大者,所以朝天子。」是也。○笺「圭长」至「而下」。○正义曰:《释器》云:「珪大尺二寸谓之介。」长、大,一也,引之而变其文也。长尺二寸,则非诸侯所当执。又宝者,居守之辞,非瑞信之语,故云「非诸侯之圭,故以为宝」。又言「诸侯之瑞圭自九寸」,明其无尺二寸不得称介,示己所以易传之意。
孙毓云:「特言赐之以作尔宝,明非五等之玉。且申伯受侯伯之封,当
信圭七寸,又不得受上公之制。九寸桓圭而谓之介。笺义为长。」○传「近已」至「之舅」。○正义曰:以命往之国,不复得与之相近,故传为已,以为辞也。近得为已,其声相近,故笺申之云:如彼己之己也。下云王之元舅,此则宣王命之,故知宣王之舅。如郑意,厉王之後曰豔妻,而得申伯为王舅者,盖豔妻无子,姜氏生宣王。
申伯信迈,王饯於郿。(郿,地名。笺云:迈,行也。申伯之意不欲离王室,王告语之复重,於是意解而信行。饯,送行饮酒也。时王盖省岐周,故於郿云。○饯,贱浅反,
沈祖见反,一音贱,《
字林》子扇反,云:「送去食也。」郿,亡悲反,又亡冀反,地名,属扶风,今为县。语,鱼据反。重,直用反。解音蟹。)申伯还南,谢於诚归。(笺云:还南者,北就王命於岐周而还反也。谢於诚归,诚归於谢。)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长,式遄其行。(笺云:长,粮。式,用。遄,速也。王使召公治申伯土界之所至,峙其粮者,令庐巿有止宿之委积,用是速申伯之行。○疆,居良反。畤如字,本又作「峙」,直纪反,两通。长音张。遄,巿专反。委,於伪反。积,子赐反。)
疏「申伯」至「其行」。○正义曰:申伯初意不欲离王,王告语复重,心开意解,申伯於是信实欲行。王乃以酒饯之於郿,申伯乃旋反而南行。此南方谢国申伯於是诚实归之矣。言其不得顾恋也。又言先者,申伯未发之时,王豫命召伯,令治申伯之
国土界所至之疆境,又以峙具其粮食,谓自京至国,在道所须,令皆预备委积,用是以速其申伯之行。由在道无所阙乏,故得疾至。言王厚申伯也。俗本峙作「时」者,误也。○传「郿,地名」。○正义曰:於汉属
右扶风,在
镐京之西也。○笺「迈行」至「郿云」。○正义曰:「迈,行」,《释言》文。此言信行,则往前心未欲行,於时乃信,故解其意,言王告语复重,於是意解而信行也。上历言「以作尔庸」、「我图尔居」、「往近王舅」,是复重也。申在镐京之东南,自镐适申,涂不经郿。解其得饯郿之意,时宣王盖省视岐周,申伯从王至岐。自岐遣之,故饯之於郿也。《
江汉》笺云:「岐周,周之所起为其先祖之灵。」以有先祖之灵,故时省之。言省者,王自须省视,非为申伯故往。《江汉》言「於周受命」,是为召公故往,是以经云「於周」,与此异也。○笺「还南」至「於谢」。○正义曰:以言还者,回反之辞,故云「北就王命於岐周而还反也。」盖王先在岐,得召公之报,知营谢已讫,召申伯於镐,至岐周而命之也。申伯既受命,王饯还归於谢而後适申,故云北就还南也。言「谢於诚归」,正是诚心归於谢国。古人之语多倒,故申明之。诚归者,决意不疑之辞。○笺「长粮」至「之行」。○正义曰:「长,粮。式,用」,《释言》文。「遄,速」,《释诂》文。治申伯土界之所至者,谓治理申国之四境,豫定
封疆,令申伯至国之时,不与四邻争讼也。峙其粮者,谓自京至谢,所在道路以具其粮食,使申伯所舍所宿,须则有之,不乏绝也。令庐巿有止宿之委积者,《地官·遗人》云:「掌道路之委积。凡
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巿,巿有候馆,候馆有积。」注云:「庐若今野候,徒有庌也。宿
可止宿,若今亭有室矣。候楼可以观望者也。一巿之闲,有三庐一宿。」是也。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盖遣使命之,不必召伯亲来而复往也。欲速申伯之行,唯峙其粮一事耳。彻申伯土疆,非是速申伯之事,於此言之者,前命召伯,唯使定其居宅,治其土田,未命之使正其疆界,故於是乃命之。既命正定其疆界,因令具粮以待申伯耳。
申伯番番,既入於谢,徒御嘽々。(番番,勇武貌。诸侯有大功则赐
虎贲徒御。嘽々,徒行者、御车者嘽嘽喜乐也。笺云:申伯之貌有威武番番然,其入谢国,车徒之行嘽々安舒,言得礼也。礼,入国不驰。○番音波。嘽,吐丹反。贲音奔。乐音洛。)周邦咸喜,戎有良翰。(笺云:周,徧也。戎,犹女也。翰,干也。申伯入谢,徧邦内皆喜曰:女乎,有善君也。相庆
之言。○翰,协句音塞。徧音遍。下同。)
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不显申伯,显矣申伯也。文武是宪,言有文有武也。笺云:宪,表也。言为文武之表式。)
疏「申伯」至「是宪」。○毛以为,此言申伯至国之事,言申伯有勇武之貌番番然,谓在路之时,有此威貌也。既已入於谢邑,其徒行者、御车者皆嘽嘽然安舒得宜,不妄驰骋。谢人观其仪貌,知是
贤君,遍邦之内,悉皆喜悦,而相庆曰:今有大良善干事之君申伯,既受封而为民所悦如是,岂不光显申伯乎!言实光显矣。又叹美申伯,此王之长舅,文人武人皆於是以为表宪而法则之也。言申伯有文有武,可为人之表式也。○郑唯戎为汝为异。馀同。○传「番番」至「喜乐」。○正义曰:以「番番」之文在「入谢」之上,则是在道之容,故为勇武貌。笺云「威武」,义亦同也。又以申伯为天子大臣,出封下国,美国君之貌,不应言身之有勇,故辨之云:诸侯有大功,则天子赐之虎贲之士,为之武备,故道路观之则番番然。总言其行从之勇,非其身也。申伯有女功,
受州牧之礼,故得虎贲之赐。徒行御车,谓申伯之从也。嘽々,安舒之状。行则安舒,貌则喜乐,与笺相接成也。笺云「入国不驰」,《
曲礼》文。○笺「周徧」至「之言」。○正义曰:周匝是徧之义,故为徧也。「翰,干」,《释诂》文。汝者,相於之辞,故知是相庆之言。以申伯新为之君,故递相庆贺也。毛於「戎」字皆训为「大」,知此亦与郑不同。○传「不显」至「有武」。○正义曰:文武是宪,谓文人武人以申伯为表式,故解其意,言由申伯有文有武,故得与文武之人为表式。笺以其略,故申成之。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於四国。(笺云:「揉,顺也。四国,犹言四方也。」○揉,本亦作「柔」,汝又反,又如字,一音柔。注同。闻音问。)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吉甫,尹吉甫也。作是工师之诵也。肆,长也。赠,增也。笺云:硕,大也。吉甫为此诵也。言其诗之意甚美大,风切申伯,又使之长行善道。以此赠申伯者,送之令以为乐。○风,福凤反,注同。王如字,云:「音也。」赠,《诗》之本皆尔,郑王申毛并同。崔《集注》本作「赠,增也」,崔云:「增益申伯之美。」)
疏「申伯」至「申伯」。○正义曰:此章以申伯归谢事终,总叹其美,且言作诗之意。言申伯之德,安顺而且正直,以此顺直之德,揉服此万邦不顺之国,使之皆顺。其善声誉皆闻达於彼四方之国。是申伯之德实大美矣。今吉甫作是工师之诵,其诗之意甚美大矣,其风切申伯又使之长行善道,故以此诗增长申伯之美。言使申伯歌诵此诗,见人言己之美,更复自强不息,以增德行也。郑唯赠送一字别。○笺「揉,顺」。○正义曰:《易》称「揉木为耒」,谓屈桡之也。有不如意,揉之使善,是为顺之义。言揉万邦使顺善也。周无万国,因古有万国,举大数耳。○传「吉甫」至「赠增」。○正义曰:吉甫,尹吉甫。毛不注序,故於此详之。诗者,工师乐人诵之以为乐曲,故云作是工师之诵,欲使申伯之乐人常诵习此诗也。肆者,陈设之言,是进长之义,故以肆为长。凡赠遗者,所以增长前人,赠之财,使富增於本,赠之言,使行增於善,故云「赠,增也」。○笺「硕大」至「为乐」。○正义曰:「硕,大」,《释诂》文。言风切申伯,使之长行善道者,言其善事使之自强也。其诗之意甚美大者,述其善事,令更增长,是美大也。
君子之道,贵在谦虚,而言吉甫作诗自述,云甚美者,欲使前人听受其言,故美大以入之。令以为乐者,令使申伯常歌乐此诗,以自规戒也。如此言,则此诗之作,主美申伯而已。申伯有德,王能建之,美申伯亦所以美宣王,故为宣王诗也。
《崧高》八章,章八句。
西周外戚 封于谢邑
周厉王娶申伯的妹妹为后妃,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因此周宣王又增封其为“申伯”,建立“
申国”。至于周宣王把
谢邑册封给申伯的确切年代,在《
竹书纪年》里面有明确记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人物介绍
申伯的封地在
淮河上游地区,周宣王命大臣召伯建造都城,周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申伯在
谢邑定居(今河南
南阳),贤相
仲山甫称赞申伯为:“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诗经·大雅·嵩高》)
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区和下辖的
唐河县一带),原为
古谢国(疆域约70
平方公里,西周初年已灭亡)封地。为了在谢邑新建
申国首都,宣王命
召伯虎从淮夷前线调至谢邑,“于邑(城垣)于谢”,“定申伯之宅(宫室)”,营建先王“寝庙”,划定“申伯土田”。
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大臣
尹吉甫作《
崧高》一诗歌咏其事,此篇后收入《
诗经》。
考古发掘
1981年在此附近的
西周墓中,曾出土
申国青铜器。《
元和姓纂》记载:周宣王之舅申伯封于谢,以邑为氏。
经营中原
申伯
就国南阳后,改进石、陶生活用具,发展金属
生产工具,扩大
黄牛饲养,鼓励国人垦荒。同时调整防御思想,加强战车与水军建设,有效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南阳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
宣王中兴”作出了贡献。
光绪《南阳县志·田赋》:南阳田赋之制,於周最善。昔申伯邑序(《
潜夫论》),召伯治之百亩而彻焉,故其诗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美矣哉!王之制也”。
西周灭亡
西周末年,
周幽王废
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
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
申侯(申伯之侄子)的不满。申侯与
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王(
周平王),迁都洛邑,再次充当了扭转乾坤、开辟新时代的角色。
谢姓始祖
关于
谢姓源起,有黄帝之后和
炎帝之后两种说法,但黄帝之后已经在西周末年亡国失姓(按照
奴隶制社会的
宗法制度,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氏)。申伯为现代谢氏始祖,不仅有文献可考,也得到了所有谢氏宗亲会的认可。
申伯是炎帝之后,他的祖先“四岳氏·伯夷”
尧舜时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
共工的玄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
封姓,故曰吕尚。
申伯因为是周宣王的母舅,申伯的待遇极为优渥,封往
谢邑时先派大臣
召公去做立国的准备工作,还赐给许多的器物,有诗为证:“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宋朝
邓名世在《
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谢,源于黄帝之后,三代之际微不见。”说明了黄帝之后的
谢姓,在“
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申伯子孙以谢为姓氏,因此现代谢姓人都尊他为先祖。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南
申国被
楚文王亲率大军所灭,设为县。申伯的子孙按照当时“以封邑为姓”的习惯,以
新都之谢邑名为谢氏。
崧高
原诗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题解
申伯封于谢,
周宣王大加赏赐。
尹吉甫写诗表示赞美,并为申伯送行。
注释
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
五岳之一。《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
霍山(
衡山)为南岳,
恒山为
北岳,嵩山为中岳。”
2、申:《
郑笺》:“申,申伯也。甫,
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
3、宣:垣(原yuán)。《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捍hàn)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
4、缵(纂zuǎn):继承。《郑笺》:“亹亹(伟wěi),勉也。缵,继也。”《集传》:“使之继其先世之事也。”
5、谢:今河南
唐河县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
州牧,故改邑于谢。”
6、式:《集传》:“式,使诸侯以为法也。”
7、登:《
毛传》:“登,成也。”《
郑笺》:“世世执其政事传子孙也。”
8、庸:《毛传》:“庸,城也。”
9、彻:治,测定。《集传》:“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
10、私人:《集传》:“私人,家人也。”
11、有俶:
俞樾《
群经平议》:“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传》:“藐藐,美貌。”
13、蹻蹻(绝jué):《毛传》:“蹻蹻,壮貌。”
14、钩膺:套在马胸前和颈上的
带饰。《毛传》:“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义》:“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
16、近(记jì):表语气,犹“矣”。 《
郑笺》:“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
17、迈:《郑笺》:“迈,往也。”
18、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诚归于谢。”
19、峙(制zhì):贮备。粻(张zhāng)、遄(穿chuān):粮食。《集传》:“峙,积。粻,粮。遄,速也。”
20、番番(播bō):《
毛传》:“番番,勇武貌。”
21、啴啴(滩tān):《毛传》:“啴啴,喜乐也。”
22、周:《郑笺》:“周,遍也。”
23、元舅:《传疏》:“元舅,大舅也。宪,法也。文武是宪,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为法于天下也。”
25、诵:
胡承珙(巩gǒng)《后笺》:“此章言诵,又言诗,又言风,三者有别,诵者可歌之名。……诗则其本篇之词,风则其词中之意。”
译文
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神明灵气降四岳,甫侯申伯生人间。申伯甫侯大贤人,辅佐王室国桢干。藩国以他为屏蔽,天下以他为墙垣。
申伯勤勉能力强,王委重任理南疆。分封于谢建新邑,南方藩国有榜样。
周王下令与
召虎,申伯新居来丈量。申伯升为南国长,子孙继承福祚享。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树表率于南国。依靠谢地众百姓,修筑封地新城郭。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田界重划过。周王下令给傅御,迁去家臣同生活。
申伯建邑大工程,全靠召伯苦经营,墙垣厚实是坚城。宗庙也已修筑好,富丽堂皇面貌新。周王有物赐申伯,四马驾车真健劲,带饰樊膺闪闪明。
周王赏赉给申伯,大车驷马物品多。我已考虑你居处,不如南方最适合。郑重赐你大
玉圭,镇国之宝永不磨。尊贵王舅请前往,回到南方安邦国。
申伯出发果动身,周王郿地来饯行。申伯如今回南国,去往
谢邑即启程。周王下令给召伯,去把申伯疆界定。路上粮草要备足,保证供给快驰骋。
申伯勇武有豪情,前往谢邑入新城,步卒车骑军容盛。周邦人民皆欢喜,国有栋粱得安宁。尊贵显赫贤申伯,周王元舅封疆臣,文武双全人崇敬。
申伯德高望又隆,品端行直温且恭。安抚万邦功劳大,誉满四海人赞颂。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情亦重。曲调典雅音节美,赠送申伯纪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