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旅游区,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是一个旅游大赛。
岳阳简介
岳阳古称“
通衢”,
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优越。地处
洞庭湖与
长江、
京广铁路、
107国道交汇处,具有
铁、公、
水三位一体的组合交通优势。水路沿
长江下行,五千吨级
船舶可经
武汉、
南京、
上海、
连江出海,是祖
国中南、西南的重要交通要道。
城陵矶外贸
码头驰名中外。
旅游概况
“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自古以来,
岳阳就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岳阳市是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唐代
李白、杜甫、
白居易等
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至
宋朝,
范仲淹写下
《岳阳楼记》更使古城声名远播。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为岳阳积淀了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里,有驰名中外的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
岳阳楼,有
烟波浩淼的
洞庭湖和充满
神话传说的湖中仙岛
君山,还有位于
汨罗江畔、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修建的
屈子祠,有山青水秀、碧波万顷的龙舟竞渡胜地南湖,有五千亩可赏花采莲的团湖
荷花公园,有
洞天福地大云山和青翠欲滴的
五尖山森林公园,有聚族而居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明清古建筑群张谷英村,以及
诗圣杜甫墓庐等“岳阳十景”。此外,还有平江起义旧址、任弼时故居、何长工纪念馆等著名的革命历史纪念地。
近年来又开发了
相思园、汨水源、
八景洞、银水洞、
刘备洞、
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
盘石洲、
福寿山、
桃花山省级森林公园、
岳州窑遗址博物馆、龙窑山瑶族遗址等一批人文和自然景观。现在正在启动的沿湖旅游风光带建设,将使岳阳的旅游产品更丰富。
岳阳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以洞庭水乡和龙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在全国
独树一帜。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
岳阳市洞庭湖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此处便为吴将鲁肃的阅兵台,后演变为了望敌兵的谯楼。
唐范仲淹岳阳楼记 岳阳楼久经
沧桑,屡毁屡修。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个楼的建筑,可用八个字来
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15米,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
鸟《岳阳楼记》12幅屏,系清道光时的复制品,二楼所嵌《岳阳楼记》雕屏,为清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所书,实为传世珍品。三楼所嵌雕屏为增刻的
毛泽东手书杜甫
《登岳阳楼》诗。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岳阳楼前,左右两侧,有仙梅亭和三醉亭辅佐陪衬,相得益彰,更加显得美丽壮观。
洞庭湖
岳阳楼下的
洞庭湖是远古时代云梦泽的遗迹,它的湖面十分宽广,自古就有“
八百里洞庭”之说,虽然现在它的面积比以前已经小了一倍,但它仍是全国的第二大湖泊,烟波浩淼、水天一色,
范仲淹称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游洞庭湖不能错过
三江口,
湘江、
荆江和
洞庭湖一起在那里汇入滚滚长江,看了令人心胸开阔。此外,
君山岛、
香炉峰和千亩荷花荡也很值得一看。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
淡水湖,跨
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
长江,南接
湘、
资、
沅、
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
岳阳楼、
君山、
杜甫墓、
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00年前,
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
二妃墓。二人也叫
湘妃、
湘君,为了纪念
湘君,就把
洞庭山改为
君山了。现有古迹
二妃墓、
湘妃庙、
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
斑竹、
罗汉竹、
紫竹、
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湖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
特产有河蚌、
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
仙梅亭
仙梅亭,原名留仙亭。始建于明
崇祯二年(1639),清
乾隆四十年(1775),同治六年(1867),光绪六年(1880),均经过修葺。纯木结构,六方形,高7米,
重檐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
君山
君山原名
湘山,又名
洞庭山,系东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岳阳市区遥遥相对,东距岳阳楼水程15公里。东晋
王嘉《拾遗记》湘君《巴陵县志》载,原有36亭、48庙、5井、4台等景观。清末和民国年间累遭兵火,先后被毁。现已修复
二妃墓、
湘妃祠、
柳毅井、
传书亭、
朗吟亭、
酒香亭、飞升亭、
望湖亭、香椿亭、
龙涎井、杨么寨、
飞来钟等,新建有洞庭山庄、
茶楼、
酒店等,朱檐碧瓦,玲珑雅致。山中异竹丛生,有
斑竹、
罗汉竹、实心竹、方竹、紫竹、楠竹、桂竹、龙竹、龟甲竹、梅花竹、观音竹、连理竹等14个品种,各具特色,树木葱茏,是水禽、候鸟的栖息之地。现已辟为公园,为省级重点
自然保护区君山茶叶君山银针唐时即定为
贡品,在
1956年莱比锡世界博览会 二妃墓
二妃墓又名
湘妃墓。位于
君山东侧。相传为
舜帝的两个妃子
娥皇、
女英的墓地。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
九疑山)之野,二妃追寻至
洞庭山,闻之悲痛欲绝,伤心而亡,葬于山之东麓。
舜称
湘君,故二妃亦称
湘妃。二妃墓始建于何时,不得而考。现墓为清光绪七年(1881)九月重修。墓为石砌,前立柱,上雕
麒麟、
狮、
象总督画像泪斑竹,据传为二妃攀竹痛哭,眼泪洒在竹上而成。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湖
屈子祠
屈子祠位于
汩罗市区西北30公里汩罗江畔玉笥山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原是
战国时
楚国的
三闾大夫,伟大的爱国诗人。因遭谗被逐,辗转来到
玉笥山居住。公元前278年,
楚国都城郢被
秦军攻破,屈原感到复国无望,遂投汩罗江自尽。人们为纪念
屈原,不久即在他投江处修建了
屈子庙。2000多年来,
屈子庙经多次重修,祭祀不绝。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移建于此。现存建筑占地约5000平方米,正屋三进,中、后二进之间有过亭,前、后、右两侧有4个天井。单层单檐,砖木结构,庄严古朴,幽静肃穆,深藏在一片松柏密林之中。四壁石板镌刻历代凭吊屈原的诗文词赋。正殿当中悬挂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巨幅木刻。后殿供
屈原塑像,高3米余,峨冠佩剑,正气凛然,旁挂
郭沫若集
《离骚》芙蓉屈原碑林,其中主碑
离骚碑,黑色
泰山石刻成,高5.2米,宽1、5米,重近40吨,碑文2539字,夏湘平隶书,矗立于离骚阁中。每年龙舟大赛,当地民众都要先擎着龙舟的龙头到此祭祀
屈原,祈求保佑他们的
龙舟独醒亭、
骚坛、
濯缨桥、
桃花洞乾隆二十一年(1756),毁于清末,现已恢复,相传
屈原名篇
《离骚》、
《九歌》即作于此。
屈原墓
屈原墓位于
汩罗市三闾大夫清同治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烈女岭相传为纪念
屈原之女而命名。山南有楚塘,大数亩,相传其女葬父在这里取土。楚塘东侧有烈女桥,为其女运土葬父必经之地。山下有剪刀池,池旁有
捣衣石,皆因其女而得名。
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是
岳阳县渭洞山区的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群落,位于
岳阳市明代洪武年间,经过历代的修建,至今已经繁衍了26代,目前村里有1732间大小房屋,所居2600多人,建筑面积已达50000多平方米。
这座建筑群的整体风格基本一致,具有明、清明期古庄园建筑的格调。屋宇、檐廊相接,由东南向西北,达两里之宽。
张谷英村龙形山龙龙须石桥58座,而且桥形各异。这些石桥与沿
溪而建的长廊和青石板路相联结,通达各家各户,使之倍增江南水乡的秀色。环村的四面
青山,如巨大之
屏障,挡住了各种灾难和战祸。600年来,该村没有受到重大灾害和战争的破坏,所以才能得以绵延今日。
张谷英大屋的建筑特色浓郁,耐人寻味。
天井、
屏门、鼓壁隔开,但也可以根据需要打开屏门,将各个宽大的堂屋、天井连成一片。在大屋之间,还建有四通八达的巷道。整个大屋有60条巷道,长1459米,直通10个高堂。这些巷道迂回曲折,重重相接,将各房各屋联结成一个整体,晴天出门不晒太阳,雨天出门不会打湿
鞋袜。如果有火灾发生,巷道还可以成为消防的屏障。在大屋里,精美的雕刻随处可见。墙壁、
石柱上的各类石刻结实厚重,苍劲有力、
门楣、
窗棂上的木
雕精致美丽,充满情趣。从图案花纹来看,主要是描绘风土人情和丰收、祥和的太平景象;就手法而言,则很有民族风格,极其精美生动。所雕所刻无不细腻精美、典雅传神。而且这些
雕刻,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袭,不翘不弯不裂,完好如初。足见其选材之精当,工艺之高明。天井的建造,也是张谷英村的一绝。大屋里天井随处可见,
堂屋、
厢房、
厨房等处均有天井。全村共有天井206个,大的达22平方米,小的也有2平方米。这些天井,使这座大屋拥有单家独户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住户们都可以尽情享受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
空气。这些
天井在排水方面作用重要。它们由
花岗岩和
青砖砌成,但很难找到排水的管道。由于独到的设计和建筑,使
张谷英村在600年中,虽然经历多次暴雨洪灾,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天井渍水堵塞之事。
600年前,竟能设计和建造出这么精巧无比、畅通无阻的下水道,个中之谜,一时还难于破解。
张谷英村的建筑,主要是以木为主的砖木结构。其
砖瓦、
石、
木等建筑材料大多产自本地。 然而,建筑质量却出奇的好。那些青砖墙,距今虽已几百年,但至今清晰整齐、灰缝饱满。据说灰缝的硬度,铁钉都钉不进。
木料为梁为窗。很少有断裂、变形的。花岗岩做成的大门框、烟火堂、
天井、屋柱、墙脚、挑梁、住房门框,则都是精心雕凿,平整光滑,质朴典雅,经久耐用。张谷英村民风淳朴,风尚清正。强调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和睦四邻。特别是他们世代尊书重教,学以成名者甚多。据初步统计,
民国前,这里出了进士1人,举人7人,贡员1人,贡生6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的重学风气依然, 几十年来出现了200多名
大学生,还出了2名
博士生,1名
留学英国的
博士后。近年来,张英村在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来自全国和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游人络绎不绝。国内和海外的新闻
媒体对这一保留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做了多方面报导。一些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岳阳楼游记
我到岳阳那天,正遇上霏霏淫雨。
进
岳阳楼公园,沿古城墙拾级而上,即见一座横额为“南极潇湘”的
牌坊,牌柱上左题“南极潇湘千里月”,右题“北
通巫峡万重山。”我知道这副对子是改造范仲淹的文句而成,巧则巧矣,但无新意,便舍牌坊而入坐
仙梅亭避雨。陪我同游的梅业辉乘机介绍仙梅亭的来历:明崇祯年间,推官陶宗孔维修岳阳楼时,在岳阳楼下湖滨沙碛中掘出一块石板,上面有枯梅一枝,无叶,但有花二十四萼,都自成文理,认为是仙迹,便修建一座小亭以纪念。梅业辉见我心不在焉,硬生生地把对面的“三醉亭”关于吕洞宾三醉
岳阳楼的传说咽回肚里,作怀古幽思状。我之所以鄙薄此类传说,不是因为传说不美丽,而是因为靠几段神秘兮兮的传说支撑的风景名胜终归缺乏历史的硬度,经不起考证。其实,仙梅亭与三醉亭的着意点缀是为了衬托“岳阳天下楼”的威仪,这种品字形的建筑群,在美学上称为和谐,最符合国人传统审美心态。
步上
岳阳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清朝书法大师
张照书写的
《岳阳楼记》雕屏,其字既有欧阳修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的婉雅秀逸,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堪称书法一绝。许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称奇一番后,禁不住诵读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爱出难题的梅业辉待我欣赏完第二层的雕屏后,竟问道:“这两块形状、内容相同的雕屏,哪一块是真品?哪一块是赝品?”
我对书法虽有涉猎,但不精通,况且两块雕屏分别嵌在一二层,一时的确难辨真伪。但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去冒百分之五十的险回答道:“第二层这块是真迹。”不料梅业辉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这下我被问住了,只好虚心求教。
梅业辉指着雕屏说:“《岳阳楼记》中的重字较多,在处理字形时张照别出心裁,对七个“忧”字、十个“之”字的处理,字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经他这么一点拨,我跑下楼重新鉴赏一遍,果然如此。不由使我认识到再惟妙惟肖的模仿与原型总有差距,而要丈出其中的距离,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在古董市场上如果没有一双慧眼,是逃脱不了当冤大头的。
第三层的雕屏系
毛泽东手书杜甫的
《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龙飞凤舞、挥洒有神、意态秀拔,不愧为岳阳楼现代书法
艺术中的瑰宝。我想,如果没有文人出自内心赞誉的江山,再怎么秀丽,也缺乏艺术底蕴,更别谈什么旅游价值了。而这诗圣遗篇,领袖笔墨,天下古楼,三者融为一体,可谓相得益彰了。
我矗立楼上,凭栏远眺巴陵胜状的
洞庭湖,只见灰蒙蒙的天贴着浑浊浊的水,不见帆影,不闻猿啼,就连被唐代诗人刘禹锡誉为“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君山也渺无形迹,始信友人梅业辉“择晴日登楼景色更佳”之言了。但我没有失落感,因为岳阳楼的演变历史我还知之甚少,需要听梅业辉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说起,当他说到一九三一年,湖南省主席何键在岳阳视察时,提议修葺
岳阳楼“以壮岳阳观瞻”,并亲自督造工程时,我心里一颤,这个在共产党人心目中是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连
彭德怀都以未能将其生擒而引为憾事(
《铁马金戈》中
彭德怀曾感叹:“没有活捉这贼,此恨犹存!”)的何键,竟然对岳阳楼的存留立下
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