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溪(拼音:x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战国简牍文字,形声字,古字形从水奚声,本义一般认为是山间的小河沟。后泛指较小的河流,水文学上一般指窄于五米的水流。溪有异体作谿,《说文解字》认为谿本义指山谷,《尔雅》认为指流入大河的小河。这个谿后来作溪。
文字源流
形声字。“溪”字最早见于战国,图B1来源于包山楚简,左部为“水”,表示“溪”的本义跟“水”有关系;右部的“奚”就代表这个字的读音。“”本义是奴隶,于此作不表义的声旁。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字(图B2)和楷书将“水”旁写作三点水“氵”。《说文解字》无“溪”字,有“谿”。谿,小篆作图A1,右边的“谷”表示水是从山谷里流出来的,而“奚”还是只表示读音。依《说文》,“谿”本义为山谷《说文》“谿,山渎无所通者。”指山谷或山中不与外界相通的沟渠。《尔雅·释水》“水注川曰谿。”意思是流入大河的小河。这个谿后来作溪。《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规定“谿”为“溪”的异体字(谿用作姓氏和人名时仍为规范字)。溪流多指山谷间的涧水,即所谓“振溪通谷”(《汉书·司马相如传》)。后泛指小河流。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谷部】苦兮切(xī)
谿,山渎①无所通者。从谷奚声。
【注释】①渎(dú):沟渠;水道。
说文解字注
“谿,山𨽍无所通者”注:𨽍,各本作渎。今正。《𨸏部》曰:𨽍,通沟也。读若洞。古文作豄。《释山》曰:山豄无所通,谿。然则许作𨽍明矣。
“从谷,奚声”注:苦兮切。十六部。
广韵
苦奚切,平齐溪 ‖奚声支部(xī)
谿,《尔雅》曰:“水注川曰谿。”苦奚切。八。
嵠、溪、磎并上同。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溪;部外笔画:10
《广韵》苦奚切。《集韵》《韵会》牵奚切。竝与谿同。《说文》:山渎无所通者。又水注川曰谿。
《广韵》或作磎。
【酉集中】【谷部】 谿;部外笔画:10
《唐韵》苦兮切。《集韵》《韵会》《正韵》牵奚切,竝音溪。《说文》:山渎无所通者。《尔雅·释水》:水注川曰谿。疏:杜预曰:谿,亦涧也。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无水曰谷。《左传·隐三年》:㵎谿沼沚之毛。《荀子·劝学篇》: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又弩名。《战国策》:谿子少府。注:谿子,弩名。少府所造,射六百步之外。《淮南子·俶真训》:登千仞之谿。注:谿,蛮夷也。以柘桑为弩。一曰谿,子国名。
又阳匠名。
又兽名。《山海经》:天帝山有兽,状如狗,名曰谿边。注:或作谷遗。
又地名。《史记·吴太伯世家》:楚复来伐,次于乾谿。注:楚东境。
又姓。《庄子·田子方》: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谿工。
又复姓。《潜夫论》:吴夫槩王奔楚棠谿,因以为氏。
又通作磎。马融《长笛赋》:临萬仞之石磎。注:磎同谿。《广韵》:或作嵠、溪。
又《集韵》:坚奚切,音鸡。《类篇》:蠰谿,土螽,似蝗而小。
又弦鸡切,音奚。义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氵”窄“奚”宽,顶部“氵”低,底部“奚”略低。“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奚”,上窄下宽;“爫”居上,三点上开下合,第二点在竖中线右侧;“幺”,写在横中线部位,第一㇜(撇折)起笔竖中线,横段在横中线上侧,第二㇜(撇折)的撇段经田字格中心,横段在横中线下侧;“大”,长横从“氵”,侧起笔,撇起笔竖中线右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9 14:27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