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中华特色
建筑文化之一。牌坊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是宣扬封建道德观的载体。
由来
牌坊pái fāng
牌坊是由
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
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
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
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
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
框景、
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我们所看到的最早记载是《诗·
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 这种“衡门”后来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
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
城市居民区都采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起先,这种坊门就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的,只是柱侧安装了可
开合的
门扇。
老北京的牌楼比别的城市多。明代分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但坊没变,这也是北京牌楼多的一个原因。北京有东单、西单、
东四、西四几处热闹的商业区,都因有过一座或四座牌楼而得名。后来人们慢慢地把牌楼二字省略,50年代初这些牌楼又被认为有碍交通而被拆。但是“老北京”仍很难把它们从记忆中抹去,因为这些牌楼与附近街道建筑群构成的场所,不仅仅是交易之处,而且是露天客厅,富有人情味。
澳门“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象征,也是澳门的
标志性建筑之一。历史上苏州
街巷中也多
立牌坊,可惜解放后大量拆除移建。
昆明金碧路上的
金马坊与
碧鸡坊,据说设计神秘,六十 年出现一次双影交错的现象,几乎成了老昆明的象征和镇城之宝,视为昆明的“凯旋门”,可还是在六十年代被毁。在
皖南徽州地区,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被誉为古建“三绝”,几乎成了徽州的标志。
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美誉,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现尚存有百余个,形态各异,被誉为“牌坊之乡”。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现代城市建设中牌坊则多被用为有传统特色的
标志物,建于风景区或街区等入口位置其中粗制滥造、比例失调者众多,但也不乏精美壮观的成功之作。
起源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
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
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
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牌坊的老祖宗。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
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
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
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
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种类
按照形式划分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
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按照结构划分
北京的牌楼从结构上分可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最多。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称
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
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街巷的木牌楼顶部
出檐甚短,做成
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
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虫蛀。楼顶所用之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
布瓦。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在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的一种。其结构是,在石基础
上筑砌6到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
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
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
雀替、
花板、楷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琉璃砖嵌砌壁面,威严壮观。
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
建筑艺术的产物,新建的数目不多,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令、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令期一过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色彩缤纷。
第六类是铜制牌坊,由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创建中国第一座铜牌坊,高6.1米、宽7米,重近百吨,牌坊雕有莲花等图案,在
普陀山进香古道
妙庄严路入口处,琉璃的
翘角,精致的铜艺,栩栩如生的龙狮、仙鹤雕刻,牌坊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传印题“
慈航普渡,另一面由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题词“妙庄古道”,由
国学大师文怀沙撰联“雅颂声共梵音齐远,云和月随法鼓偕宣”,另一面由
西泠印社书法家、该牌坊设计建造者朱炳仁撰联“庄严六时苦心苦行尽佛心,妙理三乘古道古来是觉道”。该铜牌坊的落成,不仅为
普陀山风景区又增添了一个精品景点,还掀开了佛国千年古香道妙庄严路重修工程的序幕。铜制不易损坏,更具视觉效果,也有益于传世保存。
按照建造意图划分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
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如
山东省
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
万历皇帝为当时新城人
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韬武略,威震九边,加功晋爵
太子太保,追赠
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额题“四世宫保”。 二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在安徽
歙县有许多这类牌坊。云南楚雄
黑井镇有一座
节孝总坊,是清朝末年由
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节烈妇女。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按张玉舰《
中国牌坊的故事》一书,更具体地划分为六类:一是庙宇坊,如
曲阜孔庙牌坊;二是功德牌坊,上述“四世宫保”牌坊、山东
青州衡王府石坊等就属于此类;三是百岁坊(也称百寿坊),和其它类型比较起来,这类数量要少得多,如山东
青州市韩楼百寿坊、安徽
泾县九峰村百岁牌坊;四是
节孝坊;五是标志坊;六是陵墓坊,
绍兴市
大禹陵牌坊和
南通市唐骆宾王墓道坊。
著名建筑
顺峰山牌坊
顺德顺峰山公园入口牌坊,建于2002年,为三跨式巨型中式牌坊,整座牌坊宽88米,总高度38米,基座厚3米,主跨35米,整座楼牌重1.4万吨,为
亚洲最
大牌坊。
牌坊正反两面拱门之间有16条用大理石雕琢而成的
龙柱,单条重量就达25吨,全部在门楼顶上用螺丝栓紧倒挂,营造出凌空而下巧夺天工的气势。其规模之大,造型之雄伟,图案之华丽,石艺之精湛均为国内外所罕见,因此享有中华第一牌坊的美誉。
顺峰山公园牌坊以
钢筋混凝土框架为骨架,外表挂
花岗石,主要为“黑青
麻石”、“富贵红”两种岩石,挂石总重量达3000吨。由于牌坊巨大,与国内三五层瓦面的牌坊不同,顺峰山公园牌坊的瓦面多达11层,高低错落,蔚为壮观,瓦面之多在国内也十分罕见。瓦面普遍采用皇家离宫别院常用的凹黄凸绿色半边
琉璃龙华脊。瓦面之间的挑用镂空的石头搭建,既能装饰又能平衡上下瓦面。
牌坊正面中间的拱洞上书“顺峰山公园”五个大字,北面则写着“顺峰
揽胜”四个字。
字幅两旁贴有
门神,门神两侧则为龙门
花板,三个门洞上的花板都是左右对称的图案,其中有三狮戏球、九龙戏珠、八仙八宝、松鹤延年以及形态各异的花鸟,牌坊上的花板无论大小都有雕饰,弧形门洞的两端都以青石鳌鱼头作为点缀,古朴之中又显出祥和高贵。梁昆浩说,将中国古代龙凤图纹用于牌坊中的雕饰一般少见,
顺峰山牌坊中有如此多的龙凤雕刻,也属创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牌坊四个基座上除了支撑牌楼的四根
水泥柱外,正反两边各有两根直径达1.1米,长12米,每条重25吨的龙柱。据介绍,这16条龙柱均是将原有的石头打成空心,里面放置钢管,石才表面则刻绘出三条舞动的龙,所有的龙柱都是倒挂着用螺丝栓紧,拱门两侧在离地面5米的高度各悬挂两条,因其巧夺天工,格外引人注目。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
徽州府歙县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
万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 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
许国(1527—1596),字维桢,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仕嘉靖、
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
太子太保、武英殿
大学士。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
少保兼太子太保
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字为
馆阁体,明书法家
董其昌书刻。
许国石坊是
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
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
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
这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外侧都有精美的图饰,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廷的忠诚;内侧雕“英(鹰)姿(雉)焕(獾)发”,颂扬皇上年轻有为;东面雕“鱼跃龙门”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内侧雕“三报(豹)喜(
喜鹊)”,喻许国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两面雕“威凤祥麟”,“凤”和“麟”乃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会有的,这幅图称颂了当时的社会;内侧雕“
龙庭舞鹰”,“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身居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内侧为“鹿鸣图”借《诗经·鹿鸣》篇意,表示许国身为礼部尚书,
常会嘉宾学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石坊上的题字都出字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坊上“先学后臣”按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读书做官,它告诉人们许国是科班出身,是凭借才智而成为国家重臣的。“上台元老”中“上台”(即上台、中台、下台之一),“三台”本来是星象的名称,而古人常用以象征“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孤”(
少师、
少傅、少保);“元老”指许国历任三朝,是朝迁的重臣。
歙县“以才入仕”称甲江南,历代英杰辈出,名儒显臣层出不穷。许国石坊,又名
大学士坊,建于
明万历年间,为旌表明少保兼木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建。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
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立,俗称“
八脚牌坊”,它以中华独一无二的雄姿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贞白里坊
贞白里坊位于
徽州府歙县
郑村,为徽州最古老的牌坊。始建于元末,明
弘治和
嘉靖年间、清
乾隆年间曾重修。
仿木结构,二柱一间三楼,高8米,宽5.7米。石柱内侧面有门框卯口,从前装有木栅门。二楼匾额上有元代
翰林国史院编修程文等撰写的《贞白里门铭》,旨在雄表元代里人郑千龄一家三代乡贤。一楼
额枋上有“贞白里”三个篆刻大字,为“
奉政大夫佥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
余阙书”。坊主要构件外形尚好,梁上深浮雕及部分文字剥蚀严重,现为
安徽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位于古
徽州府歙县
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
明坊为鲍灿坊、
慈孝里坊、
鲍象贤尚书坊。鲍灿坊族表明弘治年间孝子鲍灿,坊阔9.55米,进深3.55米,高8.86米,建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近楼的栏
心板镌有精致的图案,梢间横坊各刻三攒斗拱,搂刻通明,下有
高浮雕狮子滚球飘带纹饰的
月梁。四柱的嗓墩,安放在较高的
台基上。整座牌坊典雅厚重。慈孝里坊旌表宋末处士
鲍宗岩、
鲍寿孙父子,建于1501年,1777年重修。坊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0米。明间额枋较低,
平板枋以上为枋木结构的一排斗拱支撑
挑檐,明间二柱不通头。垫
拱板朴质无华,加固了挑檐的基础,厚重相宜。
鲍象贤尚书坊雄表
兵部左侍郎鲍象贤,建于明
天启年间。四座清坊为鲍文龄妻
节孝坊、
鲍漱芳父子
乐善好施坊、鲍父渊节孝坊、鲍运昌孝子坊。四座坊均为冲天柱式,结构类似,大小枋额都不加纹饰,惟挑檐下的拱板,镂刻有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绦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有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浑磨,不事雕饰。棠樾牌坊群是中国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
绣江南第一乡”。古牌坊周围伴
以古祠堂、
古民居、
古亭居、古亭阁、在广阔的
田园风光、秀丽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使棠樾牌坊群成为天然的影视基地。《红楼梦》、《烟锁重楼》等三十多部影视名剧在此拍摄。
1996年11月,棠樾牌坊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宝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
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据介绍,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又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
第二座牌坊:始建于明代
永乐年间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亲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牌坊上铭刻的“慈孝诗”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鲍家一子见父将被人杀害,便求代死。而父为了鲍氏家族不断香火,要求处死自己,不殃子孙。鲍家父子上慈下孝之举感天动地,也感动了那些强盗。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并增其旧制,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两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第三、四、五座牌坊:分别是“立节完孤”牌坊、“乐善好施”牌坊、“节劲三冬”牌坊等,一座一座都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节劲三冬”坊是为一位继母所建。据说这位继母在夫亡之后,历尽妇道,把前妻之子重于亲生,年老之后倾其家产,为亡夫维修祖坟。这一举动感动了当地官员,打破“孔孟之道”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
草头与下面的 “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歙县
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一座直冲云霄,一座座精心设计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经官批御审,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这足以证明历代都极为重视“
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
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
棠樾牌坊群(第1到第7牌坊):
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
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
奕世尚书坊
位于
古徽州绩溪县龙川村,建于1562年。四柱三门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高10米,宽9米。系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正面刻有“恩荣”、“奕世尚书”、“成化
戊戌科进士
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
胡宗宪”、“
大司徒”、“
大司马”字样;背面刻有“恩荣”、“奕世宫保”、“
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太保胡宗宪”、“青宫少保”、“青宫太保”等文字。石坊流檐飞脊、斗拱花翅,梁、柱前后均饰以龙狮鹤鹿等镂空浮雕,图案优美,立体对称,技艺精湛。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方牌坊
牌坊,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
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千百年来,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
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随着城市建设的繁荣,人们对坊门的建造开始讲究起来,改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
华表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组合而成。后来,一些坊门由只剩下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因其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呈冲天状,后来便逐渐发展成冲天牌坊,成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宋代中叶以后,封闭式的
里坊制逐渐被开放式的
街巷制所取代,原先坊与坊之间的隔墙纷纷被拆除,而坊门因具有
地名标志的作用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无墙体相连的跨街独立、自成一体的建筑。
随着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意识的普及和深入,明清时期,牌坊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大量多柱、多间、多楼牌坊。不过,这时的牌坊已经成了
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思想、维护统治的一种形式。
牌坊不仅
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
社会生活理念、
封建礼教、封建传统
道德观念、古代的
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
艺术魅力、很高的
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
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
浅浮雕、平浮雕、
阴线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
由于各地区民俗风情、经济发达程度、气候情况、建筑材料等条件不同,以及受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小的不同,牌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多有差异。据
厦门市
郑成功纪念馆馆长介绍,牌坊一般分为石制和木制两种,南方主要以石制为主。在
闽南地区的牌坊,多是四柱三开间的门楼式牌坊,多是竖立在要道(如驿道)上。
自贡牌坊
刘氏节孝坊
刘氏节孝坊原址位于自流井区
舒坪镇金鱼村四组(现为自流井综合物流中心园区),是
自流井为数不多的牌坊之一,是研究明清川南地区牌坊建筑的实物见证。
大观桥牌坊
四川省荣县东佳镇北面与
保华镇跨越溪河相邻。在东佳镇一侧一个地名叫老筒车的河畔,矗立着一座坐东向西的功德牌坊,它就是
大观桥牌坊。
丹桂宋氏贞洁牌坊
丹桂宋氏贞洁牌坊占地面积约18平方米。牌坊为石结构,五楼四柱三门,通高约8米,通宽6.8米。明间宽2.4米,两侧次间各宽1.04米。
凉高山牌坊群
凉高山牌坊群是指凉高山的张氏节孝坊和王氏节孝坊,
大山铺镇的颜氏节孝坊和回龙桥碑铭坊,
凤凰乡的谢氏节孝坊和何氏节孝坊、
大安街道的阮家大坟四脚坊7座牌坊。
2007年6月以凉高山牌坊群成功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牌坊群以节孝坊为主,大多建于光绪年间,历史最长的是建于乾隆年间的何氏节孝坊。
北京牌楼
街道牌楼
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曾横亘着不少的牌楼,虽然所剩无几,但仍有地名可寻。最典型的街道牌楼有:
东四牌楼和
西四牌楼;东单牌楼和
西单牌楼;东、
西长安街牌楼;
前门五牌楼等。
宫苑庙宇牌楼
北海公园门外的
金鳌玉栋牌楼,门内的堆云积翠牌楼;永安寺内的龙光紫照牌楼;陟山桥西的如意拱斗式牌楼;天王殿前的
琉璃牌楼;
景山前街的
大高玄殿牌楼;颐和园
东宫门的涵虚罨秀牌楼;
排云殿门前的
云辉玉宇牌楼;五方阁的石牌楼;后山
须弥灵境牌楼等;景山寿皇殿前的三座牌楼;碧云寺内石、木、砖三座牌楼;卧佛寺牌楼中除有同参密藏琉璃牌楼外,神路上还有一座1983年新建的一座牌楼;
八大处山上有宝珠洞牌楼;潭柘寺山门外有
香林净土牌楼;东岳庙神路上有永延帝祚琉璃砖石牌楼;
福佑寺前有东西二座牌楼;雍和宫门有三座牌楼;其他还有白云观、南顶等庙宇牌楼。
官属陵寝牌楼
国子监内有琉璃坊一座;明陵前有大石坊一座。在专事牌楼中,有两座水泥牌楼,各在原公安部街和原司法部街北端。这是为“纪念”
袁世凯“登极”而建的。
新中国成立时已拆除。中山公园内的
保卫和平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专事牌楼。该坊原建在东单北面的
总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纪念坊”,是
清政府为讨好洋人,纪念被击毙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建的。1902年12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是战败国,而中国属战胜国行列,故于1918年11月13日将该牌楼拆除。1919年移建中山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坊”。1953年,由郭沫若手书,改名为“保卫和平”坊。 随着改革开放及旅游业的发展,北京重新修复和新建了许多牌楼。仍在旅游景点的牌楼,大都得到了重修。新建的牌楼有
地坛西门三间四柱七楼式牌楼,是市区内最大的牌楼;
王府饭店门前、
东湖别墅等处,都新建了牌楼,增加了
主体建筑的民族特色。估计北京的牌楼会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另:机械加工中,如钢板加工,某些零件
形状极像牌坊的切割件,也被称之为牌坊。
亡失原因
(一)年久失修,自然损失
由于长年风雨剥蚀,有关部门无力或因故不能及时维修,以致最后不得不拆除。这类牌楼损失颇多,如大高玄殿之中坊,北海公园西北角之普庆门内二坊等。
(二)主建筑废圯,牌楼不存
这类牌楼大部分是属于庙宇的牌楼。庙宇废圯了,作为它的陪体建筑—牌楼,当然也就失去了意义。如崇元观前的“三界圣境”坊,南顶碧霞元君祠的“广生长善”坊,薛家湾的“关帝圣境”坊,显佑宫坊等。
(三)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最严重的,莫过于晚清时期,咸丰十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次列强的入侵。当时北海
五龙亭的“性海”、“福田”,颐和园的须弥灵境坊及香山
静宜园中诸坊,皆破坏殆尽。
(四)有碍交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横亘在马路中央的牌楼成了妨碍交通的障碍,故被拆除。如东西、
西四、东单、西单,前门五牌楼,大高玄殿
左右坊,金鳌玉?等坊,几乎同时拆去。
(五)失去存在意义
此类牌楼虽然为数不多,但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克林德纪念坊”,在德国成为战败国后,此坊不可再存;
袁氏的“蹈和”“履中”坊,本是为其“登基”所竖的标志,自然不可再存。
(六)听信谬论
这类牌楼虽然不多,但很可惜。如隆福寺前的“第一丛林”坊,是
明景帝时建筑,后来听信了
山西巡抚都御史朱鉴所言,恐伤风水,将牌楼拆去。新中国成立后将“长安街”二座牌楼迁建于
陶然亭公园,本是好事,但是误听“四人帮”谬论而拆除。
(七)兵焚火灾
此类牌楼的经历不尽相同,有的灾后复建,如东单、前门等牌楼;有的灾后无存,如东交民巷口的“敷文”、“振武”等。
幸存条件
这类牌楼大部为宫苑之中的建筑。后来宫苑辟为公园或旅游胜地,牌楼得以特殊保护和维修。如北海、颐和园内诸坊。
(二)主体建筑重要
凡主体建筑重要之处,其
附属建筑幸得留存。如成贤街上的四坊,由于国子监和孔庙的存在而保留,雍和宫前三坊亦然。
(三)迁建得法
顺应形势的迁建,自然意义重大,如“克林德坊”,今为“保卫和平”坊;大高玄殿前左右二坊,今为中央党校坊,均属此类。这些迁建得法之牌楼,得以流传,可算是保护古迹的典范措施。
(四)原料结实
这类牌楼局限于石坊和琉璃坊。如颐和园内五方阁石坊;北海公园小西天琉璃坊等。这些牌楼虽然也经历了兵焚火灾,但都幸存。
(五)旅游胜地,受到重视
北京郊区的风景旅游胜地,如潭柘寺、八大处等处的牌楼,一修再修,得以流传。
(六)人为保护
许多横亘在交通路线上的牌楼,均被拆除。但十三陵
大宫门前的石坊,本为神路牌坊,并未拆除。发展交通时,将马路修在牌楼一侧,东辆绕行,保护了牌楼。
牌楼保护
如果牌楼的存在不影响交通,不仅应该得以保留,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因为北京地区的牌楼有其保存价值。
(一)点缀风景,引人入胜
在风景区或古迹群内,尽管牌楼是
陪体建筑,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游人去
十三陵,经过了长途跋涉,每当望见
石牌坊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十三陵到啦!”西山
八大处宝珠洞山腰的“欢喜地”牌楼,点缀在青山翠丛之中,堪称万绿丛中
一点红。游人遥望便觉得心旷神怡,欲临绝顶之信心倍增。
(二)点缀城市,古色古香
前三门大街两旁
高层建筑耸入云际,街上车水马龙自然是现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当人们步入
成贤街时,马上就会觉得这是在古都北京的街巷中漫步。其原因除了古门道、
下马石、
拴马桩等的点缀之外,恐怕就是几座牌楼在起作用了。牌楼的存在使得街巷古色古香。
(三)留作教材
每处古迹都有一定的意义,每座牌楼往往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如上文所述及的“保卫和平”坊,
颐和园牌楼的屡毁屡修及其“挡众木”的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何况牌楼本身精雕细刻,飞金走彩,还具有高超的
艺术价值呢?
(四)历史的标本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排晶莹的浪花。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钱来估量。每座牌楼都可以看作是当时历史事件的见证。
如东长安街牌楼和
东单牌楼就曾“目睹”了
火烧赵家楼的壮举及沈崇受辱的事件等。总之,应极力保存北京的牌楼,如必须拆除,应考虑迁建,千万不可废弃,古迹文物,千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