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
上巳节和
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赛龙舟是
汉族传统节日上巳节和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古代
上巳节俗中有一项重要活动泛龙舟,起源于宫廷禊礼,后来发展为全民参与的龙舟竞渡。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江浙地区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
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
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盛行于
吴国、
越国、
楚国,最晚在
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历史渊源
划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
上巳节和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先秦祭神祭河神祭水神,后与
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龙舟曾经是祭天求雨的祭祀工具,又具备与古埃及的太阳船一样穿越生死、沟通人神的神力。古代
上巳节俗中有一项重要活动——泛龙舟,它起源于宫廷禊礼,后来发展为全民参与的龙舟竞渡。天子作为一国之君,在三月要执行一项特殊的节日礼仪——乘舟。《
礼记·月令》于季春之月说:“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龙舟”本指专供帝王乘坐的大型游船,船形似龙,船头刻有鹢鸟,所以“龙舟”与“鹢首”在古代典籍中经常连用,以指帝王之舟。
战国时期,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
吴国、
越国、
楚国。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
龙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汉族的民族图腾,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
伏羲考》、《龙凤》、《
端午考》中指出,
黄帝在统一中原后,把自己部落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最后拼合成汉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成为了汉族的标志。龙舟的起源有
伏羲乘龙舟浮渡昆仑、江浙地区等说法。
伏羲说
早在春秋时期,
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五月端午文化来源于
华夏人文始祖
伏羲乘龙舟浮渡昆仑,肇始太极八卦原始文明。迁徙到四方的
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以来就有在夏至、端午时节以龙舟祭祀伏羲的民俗传承,又以太极八卦文化中的南方地区最为流行。
上古时期,随着
三皇五帝氏族不断繁衍发展,居住
中原南部的华夏先民逐渐向南部方位的
淮河、
汉水、长江以南地区迁徙。
春秋时期之前,便已形成了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习俗。龙舟竞渡文化的本质,是上古时期发生了毁灭性的大洪水,华夏始祖伏羲、
女娲以葫芦作舟船,浮渡洪水,逃生到
昆仑山成婚,使人类生存繁衍下来。
至于端午节是祭祀春秋时期苏州的
伍子胥、战国时期汨罗的屈原、或是东汉时期上虞的
曹娥等,都不过是借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祭祀伏羲的端午文化和龙舟竞渡民风传承,祭祀不同地区的人文英烈而已。
江浙说
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考证,端午节最初起源于江浙地区的龙图腾祭。先人为了求得龙的保佑,每年端午这一天都会举行隆重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同时,还要在锣鼓声中划着刻上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竞渡。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在吴地,即苏州一带,就认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因为吴王夫差误杀了忠良,且是在五月五日这天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袋中沉江的,所以吴地百姓在这一天划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的。而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又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古代著名的孝女曹娥的。传说曹娥的父亲在江边落水后,曹娥边哭边找,沿江求索十七日之后,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殉父。当地人为了纪念她,才有了划龙舟的习俗。在浙江,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鉴湖女侠秋瑾的。
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龙舟争标
龙舟竞渡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古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但这一古老的活动在唐代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夺标”这一环节。到了唐代赛龙舟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争夺第一名。为了裁定名次,人们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根长竿,竿上缠上五颜六色的锦布,鲜艳夺目,称之“锦标”,也叫“彩标”。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标”成了冠军的代名词。宋代以后,夺标成为竞渡的法定规则,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
唐代诗人
王建的一首《
宫词》形象地描写了
唐代宫廷赛龙舟的情景:“竞渡船头掉彩旗,两边溅水湿罗衣。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唐代赛龙舟的规模很大,诗人
李群玉《
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一诗这样写道:“雷奔电逝三千儿……三十六龙衔浪飞。”三千多人分驾三十六条龙舟,平均每条龙舟上将近一百人,随着震天的鼓声和欢呼声,像雷电一般飞逝,速度之快,好像在衔浪飞行。在古代绘画中,端午节相关题材的作品也并不鲜见,目前最早看到的书画作品可算是唐代画家
李昭道的《
龙舟竞渡图》,画中所描绘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北宋时期,龙舟争标比赛在
汴梁城(今开封)的金明池每年春季三月十八日都会举办。据《
东京梦华录》记载:朝廷会预先在二月末,由御史台贴出黄榜预告,号召京城百姓们前来观赏。比赛当日,汴梁城的百姓们都赶着来看龙舟赛。一时间,金明池畔热闹非凡,也吸引了北宋词人黄裳。置身在欢腾雀跃的人群中,他感受到现场“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上的健儿们士气高涨,越比越勇,龙舟如离弦一般飞快地划开水面,气势磅礴惊人,引得围观群众发出阵阵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此振奋人心的竞赛场面便被大词人
黄裳永恒地定格在《
减字木兰花·竞渡》当中。
北宋画家
张择端有两幅龙舟题材的作品传世,一幅是《西湖争标图》,可惜该图目前只有文字记录,画作在明代以后散失,而另一幅则是《
金明池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生动描绘了金明池中赛龙舟、水秋千等场景。画中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艘约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举着旗帜,船中几人则奋力划桨,向前方标杆冲去。“临水殿”是金明池中的看台,皇帝在这里和群臣举行宴会,欣赏龙舟竞赛。岸上的百姓争相观看,摩肩接踵,划船的浪花飞溅到岸边的人们身上,也丝毫扑灭不了市民观看竞渡的热情。
明代端午节赛龙舟在皇室禁苑中一度盛行,嘉靖年间从五月初一到十三日,皇城及紫禁城内要开展多种活动,皇帝亲临西苑太液池,乘船游览“斗龙舟划船”,即赛龙舟。而北海西岸设有五龙亭,附近建船坞,是存放龙舟的地方。太液池举行龙舟竞赛时,皇帝有时竟亲自上阵,据传宣宗
朱瞻基、武宗
朱厚照、神宗
朱翊钧都参加过龙舟赛。
清代从
雍正时期开始,清帝长居西郊
圆明园,几乎都在园中过端午节。宫廷画家所绘的《雍正十二月令图》第五幅为《五月竞舟》,描绘皇家以赛龙舟欢度端午节的场景。乾隆年间圆明园中的端午节最为隆重,而龙舟赛的规模也最大。比赛时,九只龙舟经过皇帝观礼台前时必须停船片刻,以示受阅致礼。
乾隆颇好赋诗,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十六年(1761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等为赛龙舟作诗11首。
江苏龙舟
苏州市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
清嘉录》中记江苏一带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现在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衡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进入二十一世纪,古城苏州还保持着举办各类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动传统。苏州的端午节习俗还有喝雄黄酒、佩挂香囊、悬挂菖蒲、悬挂钟馗像。
南京市
南京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南京地方志“民俗宗教方言篇”中就有关于龙舟赛的记载:“午后,秦淮河有龙舟竞渡,观者蚁集。”民国文史专家夏仁虎的《
岁华忆语》也描绘了端午节时南京龙舟赛的情景:“午餐即尽,则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矣……”有专家指出,直到明清时代秦淮河上仍然是有赛龙舟繁华盛景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秦淮河上就很难再看到龙舟竞渡的场景了。
常州市
常州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清代常州诗人洪亮吉在《外家记闻》里,记载旧时常州城内五月端阳赛龙舟的盛况:“端阳云溪竞渡有龙舟六艘,城内是五色龙,东门的大小青龙、西门是金龙、南门是白龙、北门是乌龙”。“清晨,故城四方民众划着六龙舟,汇聚城内子城河白云渡东端的白云古渡,争相竞渡。夜以继日,挑灯竞渡,一条条光灿灿的火龙舟游于溪中。”据《
武进县志》记载:“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竞渡如白昼。”
无锡市
无锡地区的赛龙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自明清至抗战前夕,无锡的龙舟竞渡曾经盛行,北塘黄埠墩和荡口的鹅湖均为竞渡胜地。黄埠墩竞渡于清代初期最盛。每当农历四月下旬即作准备,参赛的龙舟分别在各水路操演,至端午节才会集北塘。龙舟顶部均张起青白色的布幕,插上一面面彩旗,五色缤纷,乘风烨烨。 北塘黄埠墩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较其他河道开阔,距离北门也不远,这里的赛龙舟被称之为“蓉湖竞渡”。正式的竞渡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正式比赛所用的龙船共有13只半。这13只半的龙船代表了无锡城乡14所神庙。他们分别是梨花庄的延圣殿,东门外延寿司殿,南门外南水仙庙,西水关外西水仙庙,南门外的张元庵,北门外府城隍庙,南门小南海,西门四大天王庙,江尖上关帝庙,船厂里三大老爷庙,以及其他泗堡桥,大小河上,北水关,惠山浜的四所神庙。由于惠山浜的龙船有时参加有时缺席,所以称参赛龙船为“13只半”。
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沉放龙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专用河道,统称为“龙船浜”,在无锡这样的龙船浜有14条,例如:大窑路龙船浜,沉放南水仙庙龙船;日晖桥龙船浜,沉放张元庵龙船;船厂里龙船浜,沉放三大老爷龙船;迎龙桥龙船浜,沉放西水仙庙龙船,等等。每只龙船的颜色都不相同,如:张元庵的石灰龙;南水仙庙的乌金龙;西水仙庙的太保龙;三大老爷庙的绿龙,等等。每只龙船都有三四层高,顶用青布作幔,竖立彩旗,五彩缤纷,中央设有神龛,供奉各庙神像。因为竞渡最先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悬挂有绣着“楚国遗风”的锦旗。
正式比赛那天全城沸腾,人们争相前往北塘观看。《锡山景物略》载:“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路则演塘摆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层,有面无身;水则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击撞,水为不流,龙舟亦挤入各船帮至不得伸缩。”蓉湖竞渡直到民国仍十分热闹,且规模甚至超过前代。这是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无锡地方商人势力崛起,而各神庙此时基本都成了各行业的公所,如延寿司殿为酒业公所,延圣殿为木业公所等等,蓉湖竞渡也就成了他们展示财力的大好机会。而荡口鹅湖于光绪初年,每逢端午节有龙舟大会。届时,数十里外游客争趋观看。湖中舟满,夜则灯火通明,管弦声沸,甚为热闹。鹅湖水面开阔,民国时期端午竞渡,有5艘大龙船,分成五色,名为红龙、黄龙、青龙、白龙、乌龙。比赛时,鼓声咚咚,桨声哗哗,五舟竞发,湖畔人山人海,争睹为快。无锡解放后,无锡端午习俗这些活动统统停止,只在1958年,“绿龙”还进行过一次竞渡,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蓉湖竞渡连同其他端阳习俗一起,渐行渐远,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浙江龙舟
宁波市
浙江宁波是中国“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中国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羽人竞渡”发源于宁波一带。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鄞州区云龙镇甲村,1976年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的斧形铜钺,器物上雕刻着“羽人竞渡”的画面,图案生动清晰。这器物是古代部族权力的象征,曾被作为中国申办奥运会的竞技体育历史悠久的理由之一,并在北京亚运会、奥运会期间专调北京展示。古代的吴越地区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闻先生的这段论述,最好的证明就是宁波出土的铜钺“羽人竞渡”。如今“龙舟之乡”鄞州云龙的端午龙舟竞渡风俗仍然十分兴旺,村村有“龙舟”,企业出龙舟,端午当日,龙舟竞发,鼓声喧天,河江两岸百姓蜂拥,呼声如潮。
杭州市
宋代,杭州的百姓同样喜欢赛龙舟,西子湖可比金明池大了不少,每年春季,西湖都会举办大型的龙舟赛事。诗人黄公绍比较坦诚,他写诗说“好是年年三二月,湖边日日看划船”。西湖龙舟赛俨然成了全民性的体育赛事。不得不提的是,在饥荒之年,举办龙舟赛还为杭州百姓免于饥荒之苦做了贡献。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杭州等地爆发大饥荒。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方面向朝廷求援,一方面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由于受灾范围太广,宋仁宗也救济不过来。范仲淹走在街上,只见许多商铺都关了门,冷冷清清。百姓们为了抵抗饥饿,保存体力,都选择在家呆着。街道上没有开市时的人头攒动,也没有农户叫卖的嘈杂声,只有街头巷尾躺着一些饿死的饥民。范仲淹见状,果断下了一道命令:鼓励百姓举办龙舟赛,范仲淹一纸令下,那年的龙舟赛办得格外隆重,从春天一直持续到夏天。杭州城里无论是富人还是家境一般的老百姓,大家纷纷走出家门,参加龙舟竞赛,场面之宏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西湖边的茶楼、饭馆、客栈生意火爆,很多百姓开始聚集到西湖边做起小生意。大家这才明白范仲淹的大智慧——杭州城的富商在游玩中消费,让经济活跃起来,底层百姓们便能从中获利,不至于饿肚子。看到杭州城归于安定,范仲淹这才转忧为乐,与百姓们一同观看这次盛况空前,意义非凡的西湖竞渡。
温州市
温州龙舟竞渡的习俗,各乡一般在四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开划,称之“竞渡”,也有俗叫“上水”。据民间的俗规,各龙舟均由所在地相关庙宇设香官神专管。有些地方若要做新龙舟,要在四月初一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后开始造船。到了端午当天,“聚舟数百,名曰‘斗龙舟’”(龙船划毕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即将龙舟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存放并祭香官神。乐清地区的郑氏龙舟舵的长度达3.5米,这长舵龙舟成了郑氏的标志,世代相传。在苍南仙居,有一种叫“龙船母”的龙船,用于专门整饬划龙船的秩序。相传元末明初,江南垟一带瘟疫流行,有陈十四娘娘化民女为民治病。四月初一,该民女失足仙居当地一河口,村民击鼓打捞,结果获得一只香炉,村民便将之立为神母,于是有了“龙船母”。于是有了四月初一由仙居开祠鼓起划龙舟之例。昔日梧田、花柳塘、蝉街等地最为著名的一种供观赏之用的龙舟,叫“水上台阁”,亦称“彩舫”,堪称独有。《
温州民俗大全》中记述:台阁约长18米,宽4米,可容百余人。前后装饰龙头龙尾,均用木头精雕细刻而成,须脚、眼睛、鳞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贴金装饰。龙舟上台阁上均用木材或竹竿搭设亭台三座,中亭高耸,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
上海龙舟
罗店龙船始于明、盛于清,400年前,当罗店的商铺多起来时,有位商人将当时流行于江南的龙船搬过来,引来众多船家观看。后来,几家商铺合伙请来龙船表演。当地船匠也开始造龙船,凭着丰富经验,造出的龙船更胜一筹,加上本地善划船者多,表演技巧与其他地方相比,有过之无不及,逐渐便有了名气。罗店各个码头有“七色龙”之说,“韩家湾有大青龙和小青龙,大通桥有白龙,新桥有绿龙,西巷街有玉龙,北街有黄龙,三年桥有紫金龙,后来闸北的乡长又投资造了一条乌龙。”每逢端午等节庆,地方商会便会出资组织龙船会。一连几天的龙船会上,各“龙”装扮一新依次前行,进行各种表演。商店趁机促销,小商小贩聚集,热闹空前。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罗店龙船一度隐退。直到2003年,罗店镇决定每年端午恢复举办龙船节,支持龙船制作和展演,罗店龙船还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龙舟
马鞍山市
安徽当涂县的龙舟比赛有1700多年的历史,处在水乡的当涂,世世代代,环水而居,靠水而生,依水而存。六月六这天是为了纪念大禹的生日,这里的划龙舟比赛要比纪念屈原要早上几百年。当涂有首民歌《划龙船》,生动地描述了龙舟竞渡的盛况:“清水河长又长,两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着龙头杖,姑娘穿上花衣裳。要问今天看什么,端午佳节赛龙船。青龙黄龙抖精神,河水上面浪花翻。赛得小孩蹦蹦跳,赛得姑娘笑断肠。”
芜湖市
芜湖龙舟节在每年端午前后举行,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当地人庆祝插秧完工和预祝五谷丰登的特色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是裕溪河两岸民众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民俗——赛龙舟。当天,在外的人也都会不远万里的赶回家来,共襄盛事。清晨五六点,一个个龙舟队伍便在号子声中将刷了桐油的龙舟抬下水。
宣城市
宣城桃花潭赛龙舟活动可追溯至明朝,相传当年汉王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战败后,陈部太尉张定边携遗侄张佑保避难到泾县桃花潭畔,将遗侄过继给当地翟姓改名翟敬六,招兵买马后以赛龙舟的形式掩人耳目以达到训练水兵的目的。在全椒县的滁河岸边,自古就有举办龙舟会的传统。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穿戴整齐,小孩胸前挂着各式各样的香囊,大人带着自家包的粽子,清早就来到滁河边观看龙舟会。龙舟会由红黄青白紫五色龙舟组成,每条龙舟各15人,其中12人分坐两边手执单桨,齐心协力向前方划动。
陕西龙舟
安康地处中国四大母亲河“江河淮汉”之汉水上游。千年前,亲水乐船的安康先民在汉江驾舟破浪、生活繁衍,于是安康龙舟在安康人民乐山好水的习性与生产劳动结合下诞生。安康龙舟习俗由集资、祭龙舟、龙舟下水、吃汉江排子宴、赛龙舟划对头、龙舟制作、吃百鸭宴庆胜利等内容构成,主要分布在安康市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岚皋县、旬阳县、白河县、汉滨区沿汉江各集镇。其中汉滨区是安康龙舟习俗的集中地,是安康龙舟习俗的经典代表。据1932年石泉县《续修石泉县志·风俗志节九·民俗》记载:“汉水上制龙舟数艘,舟约载二三十人,挥旗击鼓,各抓木桡齐划,状如矢飞。上下竞渡,投鸭夺标,喝彩之声不绝……”
安康龙舟习俗与其它地方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龙舟制作上的不同,其它地方的龙舟窄而长,安康由于汉江水流湍急,故龙舟宽而短,且为跷头跷尾园底儿,安康俗称叫黄瓜底子;二是比赛规则不同,由于汉江江面极宽广,安康设有环绕赛、对岸赛,并设有“抢鸭子”、“抢猪尿泡”、浮水夺标赛等特有项目;三是比赛增设”挠手“,”挠手“会边指挥边表演,既有实用性又有舞蹈般的观赏性;四是有真龙(标准龙舟)、假龙(不标准龙舟)、混江龙(无龙头龙尾的小划子)的赛制;五是划法不同,由于安康龙舟黄瓜底儿形成龙舟深度大,因此在划法上是”跪划”,每位”造手“有一个保护膝盖的”跪圈”。其它地方的龙舟则是”坐划”。
湖北龙舟
宜昌市
屈原的故乡在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秭归人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他地方,最重要的民俗就是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大事。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均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以白龙为首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公祭屈原的活动从南北朝时流传至今,头端午,即屈原投江殉志的这天,在屈原祠里或屈原祠前的沱江边,用松柏、艾叶扎成大型祭坛,将蒸熟的全猪、全羊、瓜果点心及粽子献于屈原灵牌前,巨大的挽幛上篆书“屈原(
三闾)大夫魂兮归来”,主祭官要吟诵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孩童们齐声朗诵屈原的作品《
橘颂》,人们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荆州市
荆州龙舟竞渡在《隋书·地理志》上有记载,其中还说道了划龙舟的风俗在“南郡尤盛”。著名的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就写过在荆州观看龙舟赛的诗篇:《午日沙市看龙舟》。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鸟,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着眼,看取一舟先。
南宋庄季裕《鸡肋集》说:湖北以五月十五日为大端午节,五月五日小端午节。在大端午节这天澴河镇要举行盛大的龙船竞渡的文娱体育活动,称之为“龙船会”。全镇男女老少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参赛者是来自东、西、南、北街巷以及周边湖垸水乡所组成的船队。以澴河西码头附近的龙王庙岸边为起点,经过澴河北岸的水府庙至南门码头为终点。每舟人数相等,穿着红衣绿裤,由一人鸣钲击鼓,其余人按击鼓声划桨,动作一致,舟行如飞。孝感城区民谚云:“听鼓下桡,船儿直飙。”岸上观众呐喊助威。到终点,鞭炮齐鸣,响彻澴天。流行于孝感城区民谣《龙船会上看龙船》不仅记述了孝感城区龙船会赛船所经过的具体线路,而且更是体现了孝感民众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充满了崇敬之情。
湖南龙舟
怀化市
自东汉初马援平武陵蛮后,溆浦形成以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的习俗,龙舟初五下水,十五上岸,平日操练,十四、十五竞赛,整整十一天。每年农历四月下旬,溆浦人就开始为溆浦双端午节做准备。古老的习俗中,“偷料”是五溪地区龙舟赛一个古老的习俗。其源由打造龙舟时,买的木料笨,偷的木料灵,龙船要灵不要笨。因此,每逢小端午之前,人们便半夜去偷料。伦理料时,如果木料的主人发现,便会追,便会骂,但那是偷料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偷料人跑在前,木料的主人在后追,那就意味着龙船在比赛时也会被别人追着跑,自然会赢。所以,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龙船料要偷,十赛赢九头”。
溆浦称划龙船为“扒龙船”。溆浦的扒龙船从五月初五一直要划到五月十五才告结束。 溆浦龙舟自农历五月初五下水后,一般是在河中单独训练,也有时和单个的龙舟进行一对一的比赛,正式比赛是五月十五这一天举行。因此,通过“清桡”来重新调整力量。凡是上了龙船的人,每时每刻都不敢怠慢。如果一旦被“清桡”出来,不仅自己脸见不得人,同时还要受到亲朋好友的嘲笑,做父母的也会感到脸上无关,姑娘们更会瞧不起他。
画面:所有的龙舟排成一排,从洑水湾慢慢地划过来,唢呐吹着悠闲地调子,整齐的桨一上一下地划,不时吆喝一声“爬——得——爬”。
画外音:这就是溆浦的龙舟,全长63.8米,有舱32间,划手48人,舵手2人,舀水的3人,坐头的2人,舞头旗的2人,舞腰旗的2人,打鼓的2人,打锣的2人,吹唢呐的1人,放铁炮的1人,放鞭炮的1人,共66人。没有龙头,坐头的就是龙头。燕尾,高3.8米。舵是活的,长5.8米,两块。
(画面:龙舟划至溆水入沅处,吆喝声、铁炮声、鞭炮声、唢呐声一齐响起来,划手全部起立,全力划起来,所有龙舟象一块五彩的飞毯一样整齐前进。龙舟慢下来,在犁头咀缓缓靠岸。坐头的依次上岸,入屈原庙祭祀屈原。)画外音:溆浦龙舟本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划的。后来五月十五听到屈大夫在汨罗江以身殉国后,大家又把龙舟抬下河,重新划起来,为了鱼儿不吃屈原大夫,大家又包好粽子投入江水之中。后来月十三,划到五月十五。(画面:祭祀屈原。香烟袅袅,旌幡飘飘。道士仙风道骨,手持屈原灵幡,上香,燃纸。)
(诵祭文。字幕:维壬辰端阳吉日,临沅江之滨,溆水之阴,谨以龙舟竞渡,锣鼓争鸣,发万众之哀情,吊屈子之英灵。当七国之纷扰,恰强楚之昏淫。忠谏不纳,却信南后)靳(尚)。持戟百万,毁于纪郢。鬻熊大业,从此凋零。上下求索,思黔中之殷;忧愤忧思,得溆水之灵。涉江之恨恨,橘颂之离离,天问之冥冥,离骚之辛辛。徘徊于溆浦,惆怅于苍穹。开万代之诗祖,启千古之赋吟。怀瑾握玉,字字珠玑。寰宇伟士,人间精英。屈而不平,含愤扼膺。今逢盛世,歌舞升平。兰櫂竞发,桂棹争新。恭诚凭吊,中华复兴。永传后世,俎豆芳馥。尚飨。
(礼毕,道士执灵幡,至码头正中,插灵幡于河岸,焚香燃纸,口中念念有词。振衣,捋袖,接过雄鸡,高举,拍得雄鸡振翅昂首,接过刀来,剁下鸡头,分别在龙舟船头淋上鸡血。同时,铁炮、鞭炮、锣鼓、唢呐齐鸣。龙舟缓缓离岸,进入比赛区。)
(画外音:溆浦龙舟竞赛,以村以家族为单位,两两竞技,各人各自的船上拚全力划桨,不得让步,向来有“扒过龙舟认亲家”的说法。既比速度,还比力度。比速度,两船相竞,快船要绕过慢船船头,才算胜利;比力度,就是当值坐头的,能在快速行进中,将对方坐头的扭下水,哪个先下水,哪个就输了。)
(画面:比赛开始。)(画外音:比赛,我们是统一起点,统一终点。谁先到终点的就算胜利了。)
永州市
道州(湖南)龙船分为三类:1、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2、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3、凤头称金凤头龙船。其中金龙最多,金凤最少。
道州龙舟的船头既具艺术特点,又具符号意味。外地龙舟只有清一色的“龙头”,而道州龙舟头除了龙头形,另有虎形、凤形和少量的猫形和鹰形。龙、虎|凤又分开口、咪口(闭口)两种形制,并且,龙又从颜色上细分为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虎也分为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凤则有红凤(又称金凤)。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龙、虎、凤头的制作,雕刻精细生动,造型优美,极具工艺美术价值。
道州龙舟一直都有龙船下仔仔的传说,据说大龙船会下小龙船仔仔,小孩跟在后面去捡龙船仔仔,其实龙船仔仔都是大人买给孩子的端午节礼物,逗孩子开心,在过去,是一个光洋一只。解放前,有2位老师傅专门制作的。后来老人过世,这门手艺就快失传了。
2002年,道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舟之乡”称号。
2006年,“道州龙船赛”被列入全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道县龙舟赛共有105艘龙舟和超过3000名的参赛运动员参加,分别来自道江镇、寿雁镇以及城郊五乡,其中传统龙舟102艘、标准龙舟3艘。
如今,道县龙舟赛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每艘龙舟都有固定的名称,船头雕刻也有龙、虎、凤、鹰、猫等不同标志。道州龙舟赛这项民间活动已被道县纳为打造道县龙舟文化产业的重要活动之一。
沅陵龙舟
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之后,沅陵一带就有划龙船的习俗。沅陵溪流纵横交错,人称山国水都,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竞争这些竞争长期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沅水文化相结合,就形成了沅陵特有的传统龙舟赛和传统龙舟文化。其特征是:横水竞渡,赛船多、划手多、观众多、赛时长。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同的共性。有的跪式划,有的坐式划,有的坐式立式并用;有的双槌催船,有的单艄掌舵,有的双艄齐下将“偷料”、“关头”、“绕河”、“绕庙”、“赏红”、“抢红”、“冲滩”等独具风格的传统民俗与体育竞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多网络、多样式、多流域的以沅陵为核心的中国湖南传统龙舟。
近年又盛传龙船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船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儿6 女,儿女互相婚配,繁衍为苗、瑶、侗、土、畲、黎6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师不知他魂在何处,就让各族人打造一 条龙船,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重庆龙舟
重庆市巴南区地处长江之滨,历来有端午赛龙舟的传统。木洞龙舟历史悠久,是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碧波荡漾,伴随着川渝特色的龙舟号子,数十人同心协力,在江上奋勇争先。其间,还会穿插水上抢鸭子或旗帜等游戏。
历史上,重庆端午节举办划龙船儿比赛大多由各码头帮和船帮操办,有帮会单独参赛的,也有两三个帮会联合参赛的,按各自的主营业务取名,炭码头称乌龙,米帮为“黄头”,酒帮叫“白龙”……龙头、帮旗、服装也做成乌黄白的颜色。清代,重庆城洪崖洞下面有个镇江寺纸码头帮,因纸遇水必烂,不可能取名“纸龙”,便联合旁边码头的盐帮,盐也怕水,就按地名镇江寺取了个威风的名字:镇江龙,船身涂为代表天子的黄色。
渝中区太平门码头历来水运繁忙。清初,川东道、重庆府和巴县的各个衙门均设在这一带,商号、钱庄、酒肆、花楼也多,太平门码头帮会首为显示本帮实力,年年竖旗,其他帮会送了一个“顿旗会首”绰号给他。每年农历三至四月,参加划龙船儿比赛的帮会,要在自己的码头上公开竖起帮旗才算数。比赛要造龙船儿、办服装、管桡手吃喝等,一系列开支太大,有的帮会不一定每年参赛。
帮会竖旗后,就要着手请‘掌墨师’造龙船儿,在看好的黄道吉日和时辰,掌墨师左手提着一只雄壮的大公鸡,右手拿着锋利的菜刀,往鸡脖子上轻轻一拉,血涌了出来,第一滴滴在龙船儿定位的第一块底板上。这时公鸡还没断气,一个劲儿乱弹,掌墨师奋力一挥,抛向空中,看它挣扎着飞有多远,飞得越远,这条龙船赢的可能性越大。
龙船儿下水后,划着去拜码头。被拜的码头帮会早已得到消息,安排专人在岸边点放鞭炮迎接。龙船儿在江面划三圈后靠岸,桡手们下船抽烟喝茶。两家码头关系比较亲密的,还有酒肉恭候。龙船儿拜完码头离开,主人送行时,为龙头披上七尺红绸,再送桡手每人一根三尺红绸头作腰带。龙船儿回到本码头,也放鞭炮迎接,同样划三圈后靠岸,抬下龙头和龙尾,送进临时龙棚供奉,第二天再请,不能留在龙船儿上过夜。此外,龙棚夜里也有专人轮班照看,提防其他帮会偷去龙头和龙尾,参加不成比赛不说,还让人笑话、受人奚落。
竖了帮旗、造好了龙船,正式比赛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或选择对岸赛,或划逆水赛,看哪条“龙”先游到终点,夺得标旗。“这才是端午节的高潮,江河两岸早早站满了大人小孩,一些生意人趁机摆上摊点,做生意看热闹两不误。最带劲儿的是有钱人家,一家或几家出钱,包租一只装饰漂亮的游船,携家人或亲朋好友坐在船上,追着龙船儿观赏。”
比赛开始,“轰”的一声号令火炮震天响,“咚、咚、咚”急促的鼓点声中,一条条五彩缤纷的龙船儿,“嘿唷、嘿唷”地贴着水面向前窜。赛龙船儿时鼓点最重要,慢了,整条龙船儿的速度便慢了,快了,桡手跟不上节奏,达不到一齐发力的效果。龙船儿开始都保持着间距,途中为争道,少不了互相碰撞,眼看着桡手又挥起桡片干“水仗”,偏过船头逼旁边的龙船儿,不让上前……桡手们平时干的是力气活,这时相互不守规矩、相互捣乱,要的是这种尽情尽性的欢畅。
四川龙舟
成都市
新津龙舟赛是成都特色民俗活动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新津河流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县境内有几十个摆渡的渡口。在水上运输的年代,河流多,木船自然就多。每年端午节,新津人总是热衷于举办龙舟会。清道光七年(1827年)版的《新津县志》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
民国时期,积极参与龙舟会的龙舟往往常年保持在四五十只左右。那时候不兴政府出面办龙舟会,往往由各个哥老会的公口和码头的袍哥大爷出面组织,发出倡议,联络驻地部队和地方士绅进行会商,得到县长的首肯便可举办。端午节这天,沿河两岸观众踊跃,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邻县远道而来的观众不计其数,通往县城的条条大路人流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3年,新津县首次举办龙舟会,名叫“新津县端午节水上运动大会”,不仅有赛船夺标,还有民兵横渡、抢鸭子等项目。
龙舟抢红最是激动人心。只听一声炮响,数船齐发,众人奋勇挥桨,争先恐后,碧波翻滚,浪花飞腾,遍河一片“嗨嗨嗨嗨”的急促号子声,一只只龙舟犹如蛟龙闹海。但几分钟过后,就分出了高下,强劲者遥遥领先。抢红游江过后,停泊的几十条花船慢慢散开。鞭炮响处,一只只鸭子纷纷被抛入水中,一条条龙舟便划上去争抢,哪条船抢到的鸭子愈多愈受观众关注。那时,每只鸭子的头上都兴划一道口子,抹点盐,再往空中一抛,带着伤痛的鸭子又惊又疼,没命地直往水下钻。那些鸭,都是本地产的一种麻鸭,新津境内水网密布,鱼虾极多,鸭儿为了觅食,操练得极鬼。若是遇到鬼精灵的老鸭,它尽在水底下兜圈子,任你七八条船的围追堵截都奈何它不得。
眉山市
眉山市青神县瑞峰端午龙舟节起源于北宋,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定期举办的瑞峰端午龙舟节是当地固定的民俗文化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18年已举办了31届。乐山五通桥龙舟会是中国仅有的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顺治年间。清乾隆年间,因盐业鼎盛,龙舟会开始兴盛且规模庞大,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五通桥于1953年举办首届龙舟会,经过多年发展,龙舟会已经发展成融文化、艺术、经济、旅游、体育于一体的富有地方特色和标志的传统文化品牌。1985年后,省级和国家级龙舟会多次选择在五通桥举办。1988年,五通桥被四川省体委授予“龙舟之乡”,2007年,五通桥“龙舟竞技”成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龙舟
福建端午节划龙舟的传统和
五代闽王之子
王延钧有关。当时王延钧好偕伴宴游水晶宫,载舟游湖,奏曲为乐,开风气之先。到后来,每逢端午节,各村社都会提前筹钱备舟,击鼓鸣钲,热热闹闹开始水上竞渡。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一千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渡。竞渡活动在端阳节前后,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达到高潮,亦有个别地方把竞渡活动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后。龙舟的船、桨、舵均用杉木制作,颇为考究。船首安装木雕龙头,船身漆绘颜色鳞片,以色名舟,有白在、
黄龙、红龙、蓝龙、绿龙等,船身长短,划手多寡,因地而异,划法有站、坐两式。
据《
福州地方志》载:公元927年闽王王延钧(鏻)曾于端午日,“浮采舫数百于
西湖,每船载宫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争先。而自乘大龙舟以观”。《
八闽通志》载: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县村社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给参赛者发绸缎,优胜者赏银碗”。宋代,从福州郡守
程师孟题诗中,可见一斑。诗云:“三山缥缈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涌道出重城,今差□□横波阔,飞跃
鲸鲵斗楫轻。且醉尊前金激滟,笙歌归去月华明”。明代谢肇淛《西湖观竞渡》诗中得见盛况,诗云:“一曲湖如镜,轻舟隐菱荷,况当放艾节,共听采蓬歌,櫂影群龙戏,涛声万成过,楫飞睛散雨,鼓急水惊波,藉草红裙密,呜榔锦袖多,战酣残暑失,酒醒晚风和,胜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罗”。即使在
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端午竞渡亦未停止,如清顺治三年(1646),“五月竞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乐,而平国公
郑芝龙率兵营官兵于西湖斗龙舟”。
民国初期,每逢端午节,各地民众仍自发进行龙舟竞渡。民国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国提倡龙舟竞渡后,有关部门始时有组织竞赛,民国35年(1946)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在福州南台(从亚细亚码头至第一码头)举行各界龙舟比赛大会,有30余支龙舟队参加角逐。下洋队获第1名,帮洲队居第2名,沿江两岸观众达5万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全省各地龙舟竞渡甚为活跃,南安县水头、石井一带在举行龙舟竞渡的同时,还结合进行“水上捉鸭”游戏。1952年,
松溪县举办龙舟赛会,以庆祝土地改革胜利,有9艘龙舟参加竞赛,县长卫慎之坐舟击鼓指挥,观众云集松河两岸欢呼胜利。同年端阳节,龙溪、平和、
南靖、
海澄、长泰、华安等县有103艘龙舟在
石码镇进行友谊竞赛,这是龙溪专区(今漳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龙舟盛会。1953年起,这一传统活动,由各级体育部门组织。福州市在
闽江举行首届市级龙舟比赛,有352名运动员参赛,两岸观众达5万多人。这一年,受国侨领
陈嘉庚先生回厦门亲自监造10艘龙舟,要求
集美学校的师生和当地村民开展划舟技术的正规训练,并为龙舟竞渡兴建一座比赛池。1956年他又在学村海边兴建一座长100米、有8至10条划道的龙舟竞赛池。该学村自50年代中期以后,凡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渡,四邻城乡群众云集海滨观赏比赛。
“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龙舟竞渡逐渐恢复。进入80年代,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又有新的发展。1982年12月,
龙海县角美公社为欢迎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在该社召开,特组织20艘龙舟为代表进选取表演赛。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竞赛列入体育正式竞赛项目后,福建城乡龙舟竞赛更为活跃。三明、漳州、上杭、
漳平、罗源各县(市)都造新船组织竞赛。全村只有3000余人的福州郊区浦下村即新造龙舟18艘,平均每180人就有一艘。所有新造龙舟,一般能根据全国竞赛用舟的统一标准(长15米,宽1.1米)建造。同年9月,浦下村男子龙舟队代表福建首次参加在广东佛山举行的全国第1届“屈原杯”龙舟赛,获得亚军和
精神文明奖。
1985年端阳节,各地参赛的龙舟3000余艘,男女运动员40万名,观众达400余万人次,
龙海县石码镇还把龙舟竞渡与城乡商品经济交流会结合起来。是日,他们不仅组织12个乡(镇)的龙舟队参加竞渡,而且利用龙舟盛会,开展城乡物资交流,营业额达到40余万元。同年7月2日,福州浦下男子龙舟队和
鼓山女子龙舟队,参加在湖北
宜昌举行的全国第2届“屈原杯”龙舟赛,双获第3名。1986年,省龙舟调赛在福州举行,马尾、浦下、江边、远东、江中、祥谦等队参加,祥谦队获第1名。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举行“长崎龙舟选手赛大会”,祥谦队作为福建省体育代表团福州市龙舟队应邀参赛,获800米直道竞速表演赛第1名和选手赛决赛第2名。与此同时,新加坡龙舟队来闽访问,在福州西湖与福州龙舟队进行友谊赛,主队获胜。从此,神州体育瑰宝——龙舟,开始走向世界。
1987年3月,福建省龙舟协会成立。此后,龙舟竞渡列入各级体委竞赛规划。6月1日,福州市与美国福州三山联谊会在福州举行首届“三山杯”龙舟赛,有
闽侯、永泰、
长乐、连江四县和福州仓山、台江、郊区、马尾四区8支龙舟队参加,
永泰县和福州郊区女子龙舟队作了表演赛。
9月至13日,全国龙舟协会和省龙舟协会等单位在厦门
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澳大利亚、日本、澳门和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龙舟队参加比赛。顺德队获第1名,福建队获第2名,厦门队获第3名。是月,全国在四川
乐山举行第3届“屈原杯”龙舟赛,福州郊区浦下男队和
鼓山女队参加,双获第4名。浦下男队因不服裁判,在发奖会上,故意摔毁划桨和纪念品,受到停止二年参加全国龙舟比赛资格的处理。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旧时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扒龙舟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分别有祭龙、游龙、赛龙、收龙等祭仪。
广东龙舟
广州市
广州扒龙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广州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庭活动,南汉后主
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到了明、清两代是广州龙舟竞渡的鼎盛期。广东龙舟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
据记载,在明万历年间,广州官府号召四乡八里的百多条龙舟在西郊珠江河上(有说在白鹅潭)举行龙舟比赛,经过轮番角逐,盐步已有100多岁的老龙舟与泮塘的突眼龙遥遥领先,盐步龙舟略领先于泮塘龙舟。但就在盐步老龙即将夺标之际,紧随其后的突眼龙上的一个“标手”忽然腾空鱼跃,飞身夺得锦旗。按规则,泮塘突眼龙以冠军的名誉领取了烧猪美酒等奖品。
佛山市
顺德龙舟竞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明代。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现代顺德男、女龙舟队分别成立于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国大陆出征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世界大赛,顺德龙舟在全国和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共获得60项冠军、18项亚军、5项季军。龙舟的仪式有“龙眼点睛”,是纪念汉武帝时期太尉周勃而举行的活动,始于明朝,至今有600多年历史,龙眼点睛即擦亮眼睛,有警醒皇帝的意思,当地人称周勃为龙眼太尉。
南海九江镇龙舟
九江扒龙舟自
清代起盛行,现存最早的下西村“翘南洛溪社”龙舟,传承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据《九江儒林乡志》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九江传统龙舟盛会常于端午节期间进行,后由于水位、气候和农忙等因素,抗战胜利后改为10月初举行。现主要分布于南海区九江镇的新龙、沙咀、下西、南方、上东、下东、大谷、下北、梅圳等村落。九江龙舟平时沉于水底,以泥埋藏防木质腐朽。每年举行龙舟活动前夕都会“起龙”,把龙舟从水下的泥土中挖出,然后清洁龙头、龙尾,上漆翻新,准备工具、饰品。举行活动当天天未亮时要装上龙头龙尾,然后进行“采青”。天亮后,龙舟盛装打扮,在九江圩涌段来回游弋表演,称为“游龙”。翌日,结契的龙舟相聚竞渡,争夺高标,互赠彩旗,互到村里拜访,请吃龙舟饭。晚餐后,结契龙舟在河涌里划行,互相送别,俗称“送契”,有闹至深夜方休。另外,在10月2日,会进行龙舟出海活动,场面可谓壮观。龙舟活动一般持续2-3天,也有连续几天。结束后,复将龙舟沉埋于水底。
“叠滘弯道赛龙船”是佛山市非遗项目。从明代兴起,到清代兴盛,叠滘龙船已有500多年历史。清代夫子易瑞瑜曾这样对叠滘扒龙船做出精彩描述:“翠拥两岸,袅袅清风送爽,男裳女帕,腼腆随波笑纳。龆龀香囊胸披挂,雀跃堪嘉。妇孺包粽告天下,蒲符护家。”长约25米的龙船载着四五十人,游走在龙形水道里,飞快通过急弯,巧妙避开石磡,上演一场激情澎湃的水上漂移。2017年12月27日,叠滘弯道赛龙船入选佛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端午节,桂城叠滘东胜村、茶基村、圣堂村、潭头村将会聚集十多条龙船,在狭窄的河道上弯道竞速,上演“水上漂移”,吸引数万群众观看。
湛江市
湛江人,自古就爱赛龙舟。过去,在
廉江安铺、
雷州乌石、
吴川博铺、
遂溪江洪,端午期间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
南渡河自麻演至倜傥等沿河村庄,亦有赛龙舟的习俗。嘉庆《
雷州府志》记载:“五月朔旦,悬艾于门,制雄黄以佩。童子放纸鸢。是日竞渡,以竿悬银牌于船上,胜者得之,曰‘夺标’。”龙舟赛之所以引人入胜、广受追捧,不仅因其演绎“速度与激情”“斗智斗勇”令人着迷,更因其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湛江海岸线绵长,港湾密布,每年端午节期间举行的海上龙舟邀请赛,都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前往观看。
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的游客迈克先生受访时称,龙舟赛通常在江河湖泊上举行,而湛江则是在大海上竞技,既可以体验竞技运动带来的乐趣,又能感受碧海蓝天的辽阔壮观,这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很美妙。
连续多年参加龙舟比赛的吴川代表队队员张先生说:“在湛江,每年端午节期间,民间龙舟运动爱好者自发组队参加比赛已成常态。龙舟赛已经不仅是一项普通赛事,更成为了湛江市民一年一度的狂欢盛会。”
东莞市
东莞赛龙舟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中堂“龙舟景”,指的是龙舟场景,是当地人对重大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谓,也叫“趁景”。中堂镇每年的“龙舟景”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农历五月初,收“景”于月底。在“龙舟景”期间,镇内20个村(社区)中,先后已成“景日”的就有9个村(社区)。500年来,扒龙舟这一民俗传承了龙的脉息,龙舟满载着吉祥之愿,在东江上游弋生辉,已成为这里最重要的大型民俗活动。
中山市
中山赛龙舟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据明嘉靖《香山县志》中记载:“端午为粽祀神或采画龙舟,水中竞渡······” 清同治的《香山县志》中也记载:“五月端阳以粽祀神。龙舟竞渡,画船彩色······”并载“龙舟竞渡盛行”,可见端午节赛龙舟在石岐一带历史悠久。石岐赛龙舟,是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石岐龙舟命名大多与当地庙宇有关,其中以员峰牛根、员峰长龙、基边康龙、张溪祖庙、南下城南武侯庙,以及民国时期建造的大墪北龙、上基康龙为代表,年代最为久远已有500多年历史。
潮汕龙舟
潮汕的龙舟有多种样式,正规的龙舟有龙头、龙颈、龙尾。龙身半圆而长,宽1.4米至1.6米,长短不—,有容纳12对桨、 16对桨、32对桨不等,最长的可容纳52对桨。龙舟分红龙、黄龙、青龙、白龙数种,乌龙由于易出事,且有历史教训,为人们所忌讳。龙身龙腹按麟甲模样涂彩,并根据红、黄、青、白龙种,突出各种颜色。色泽艳丽鲜明,图案漂亮眩眼。不同龙舟挂着长长的不同色泽龙须,标志突出。
龙舟下水以后,各村龙舟要划至龙王庙或其他神庙附近,祀拜神灵,祈求获胜和吉祥。龙舟赛前都进行训练。竞赛时,划桨壮汉分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击鼓的总指挥,稍前还有一位打锣的。有些地方还要物色一个10至12岁左右的男童“靠龙规”。一般是当地富豪子弟,长相标致,按小侠客装饰,扎头巾,束腰带,打绑腿,涂粉脂,穿着艳丽丝绸衣服,斜躺在龙颈上,竞赛时,一边摇着右手的小葵扇,一边配合锣鼓节奏吹哨子。开赛之前,这个孩子就像戏曲明星一样,被大群红男绿女团团围住观赏。龙舟竞赛翻舟之事时有发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并由最前面的头、二桨手负责保护。
俗语说:“潮汕人无脸输死”。龙舟竞赛在…十分激烈的气氛中进行,舟上的健儿们倾尽力气边划水边呼唤,岸上的观赏者,也为自己村庄的龙舟呼号助威。经过多个回合的角逐,胜利者夺得标旗,演戏及举行酒宴庆。
江西龙舟
上饶市
黄金埠镇每年举行龙舟比赛,2014年龙舟比赛场景。
赣州市
赣州赛龙舟是极具客家特色的活动,每到端午前夕村民都要自发捐款捐物,选出头人 在龙舟赛之前,按不同宗族姓氏,打造龙舟,或涂以不同颜色,分别冠以红龙、黄龙、青龙、金龙等队,进行“祭龙舟”活动,“祭龙舟”仪式一般在江边或龙王庙前进行。
仪式包括:请 龙王,安龙头,祭龙首,装龙舟、举龙身、舟下水、每当祭典,乡亲们都要带着“三牲”和粽子来到现场,大人,小孩穿着新衣,拜龙王、摸龙须、沾摆祭品、点香烛、放鞭炮、行大礼,极其虔诚的心情,按传统的民风习俗祭祀龙舟。龙气。祭典隆重、锣鼓声、炮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声势震撼。龙舟游江所到之处都有乡亲摆祀品、放鞭爆、行大礼以示恭迎和祭敬。到端午节竞渡时,更是万人空巷看决赛。一江两岸、人山人海、惊天动地。客家人“龙”崇拜在这里渲泄得淋漓尽致 .“艾蒲洗身雄黄酒,食了粽子划龙舟。绣花香包腰上带,神龙保我九十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南宋诗人辛弃疾描述的郁孤台下,年复一年的演译着龙的传说 。
将龙从龙王庙中请出,由道士做法场,龙舟装上龙头.龙尾后须用雄鸡的鸡冠血点睛,表示木制龙舟已转化为有灵性的神龙,保神龙入水显威取胜。盼神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宜春市
旧时,
宜春一带有这么一首风俗民谣,述说一年四季的生产与生活:“正月揪揪轫,二月平平过,四月心栽禾,五月龙船鼓,六月涨爆肚……
一年中“吃喝玩乐”方要在正月五月,正月是新年,有吃有喝,腊鸡腊肉很有嚼头,方言土话谓之“揪揪轫”。五月过端午,有玩有乐,虽有粽子、包子之类的节令食品大饱口福,然而比不上“五月龙船鼓”那样醉人心田。
赣中一带是我国最早时兴龙舟的地区之一。曾攻读于宜春状元洲的唐朝状元郎卢肇,及第后在宜春驿馆前写过一首观竞渡诗,诗中道:“扁舟鼓浪去如飞,鳞鬓峥嵘各斗机。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首诗在民间很有影响。清人严思浚在《袁州竹枝词》中云:“秀江桥下水涟涟,馆驿楼前浪拍天。艳说状元洲夺锦。洲边人爱划龙船”。
卢肇的诗说到了唐代赣江或袁河的龙舟竞渡,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则有《竞渡》诗描述锦江之中“中旆迎风”,“长鲸破浪”,“少年争作弄潮游”的壮观画面。
纪实性地描述锦江两岸群众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盛况的古籍,莫过于清人朱航的《锦江脞记》了。“筠俗五日,锦江竞渡,两岸妇女,观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词云:好是日高风定后,香薰两岸活芙蓉。盖纪实也。”连妇女也倾城而出,何况男人。江深水阔的丰城,民间历来酷爱划龙舟。旧时,农历四月二十日即时为龙船下水日。下水前一夜,安浆插旗、点烛敬香,擂鼓鸣爆。并选一未婚青年,手举干草火把,从船头跑到船尾,众人呐喊助威,以张声势,进行隆重的祭船仪式。次日下水。开划前敲锣打鼓,“标手”(划船手)列队站齐,合念祝词,谓之“呵船。五月初一即开浆竞渡,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之说。
说到民间对划龙船的酷爱,恐怕要数上高、宜丰锦江一带的村民别出心裁。他们弄出了一个中国民俗事象中罕见的节日——“端阳副节”。这个见经的“副节”,在上高斜口、宜丰石市一带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端阳副节”缘何而起。从清乾隆年间上高发生的一次“龙舟案”中,也许能寻出一种说法。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况、严等姓争斗龙舟,互相殴击,以致溺毙多人,酿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日,县令刘逢奇颁布《谕禁端午竞度文》,为“以杜事端”,严禁端午竞渡,下令拆毁各船。并将禁令勒之以碑,“以示久远”,“诚恐日永禁弛复萌”。
也许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县那样因噎而废食。喜划龙船“固习忆深”的上高人。想出了一个既不违禁又要划船的对策,这就是端午之后再加一个“副节”,过把龙船瘾。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不管怎么。“端午副节”毕竟以其地方特色而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台湾龙舟
台湾也很早就举行端午竞渡。台湾通史说,在淡水,台南和高雄等近海地区,沿海竞斗龙舟,寺庙海舶皆鸣锣击鼓,谓之龙船鼓。从前台南商务盛时,郊商各据金制锦标,每标值十金,先数日以鼓吹迎之,各选健儿斗捷,观众满岸,数日始罢。
据说台湾的龙舟赛始于台南市。根据民间资料,台湾第一次龙舟竞赛是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的华法寺的半月池内友谊性龙舟竞渡,而且大部份是女性参加。到了日本统治时代龙舟竞渡改由当时的市政厅主办,在五条港---关帝庙港、妈祖宫港、佛头港和水仙宫港举行。并以西罗殿为主办场地。后来竞渡活动一度因故分为两地举行,直到台南运河完工以后,才重新合而为一,台湾地区的龙舟竞渡,已具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的宜兰县礁溪乡二龙衬所举办的最值得一提。二龙村是由淇武兰、洲仔尾两地合起来的。相传早年的二龙洞经常溺死游水的孩子,上游的淇武兰与下游的洲仔尾村民认为是河神作祟,提议在河中竞渡龙舟来祭拜河神,这个风俗就此传了下来。
香港龙舟
在香港这座中西交融的城市,依然保留着不少端午节的传统民俗,如举行龙舟竞渡、“放纸龙”仪式、用龙舟进行祭祀、游龙舟水及吃粽子等。香港人将划龙舟称为“扒龙舟”,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最早有记录的端午龙舟竞赛是1919年在港岛东区北角举行的,随后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竞渡大赛,近些年还会举办国际性的龙舟赛事。人们普遍相信,龙舟具有灵性,扒过龙舟后会身体健康、全年顺景。在每次龙舟赛前,人们还会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放纸龙”祈福仪式。纸龙身上印有“一帆风顺”等标语,祈求赛事顺利、风调雨顺。
说到龙舟祭祀,大屿山大澳的龙舟祭祀还神仪式不得不提。五月初四早上,人们前往大澳各庙宇请神。到端午节当天,人们会一大早将神像放在龙舟上,沿着各水道巡游,岸边居民会焚香拜祭,巡游完毕就会送神回庙。而在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的部分村落则有午夜划龙舟纪念祖先的习俗。龙舟寓意吉祥,因此村民们都认为龙舟滑过的水是“大吉水”。四面环海的香港,沙细水清的海滩比比皆是,而端午节正值夏天,烈日炎炎,很讲“好意头”的香港人都会在端午假日到“龙舟水”里浸一浸、游一游。人们相信游“龙舟水”可以洗去霉气、辟走邪气、带来好运,祈求合家平安。
外形特征
词语解释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
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
鸟舟龙舟浮于
大沼”(《
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
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
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
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各地特色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
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
指日高升”、“
杨妃春睡”等节目。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
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
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
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 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参加人数
龙船人数,限额为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
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
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
白帽子是吊念屈原。(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
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
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
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
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竞赛规则
在
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
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
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
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
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
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
乐清县西,
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
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
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艺术形式
“龙舟”说唱是一种
民间说唱艺术。《岭南俗文学简史》(
叶春生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称其“产生于明代末年或更早,盛行于清中叶以降,是粤
方言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歌谣之一。”其来源有多说,主要有二:一是由
顺德龙江一破落户子弟通过改变木鱼歌腔调始创而来;二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颂词演变而来。
珠江三角洲广大城乡曾分布有大量职业或半职业民间艺人,全为男性。龙舟歌为徒歌清唱,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有精致木雕小龙船的长棍为标识,胸前挂一副特有的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乐器伴奏。艺人多在茶楼,
乡渡和分村大榕树下卖唱。
龙舟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上句辙韵自由,下句必须押韵,有起式和煞尾。曲调生动通俗,形式灵活,格律自由,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抒情叙事均宜。走街串巷沿门卖唱的艺人多唱吉利颂词式的短篇,固定设点卖唱的艺人则多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长篇。流传于世的龙舟专集有《龙舟歌》(省港
五桂堂编,广州光复中路、香港文武庙五桂堂版),收入《风流佳话》、《三戏宣王》、《烧衣何文秀》等龙舟40多首。
说唱曲目
龙舟歌的曲目,来自艺人自编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鱼歌书改用龙舟歌演唱。中、长篇作品题材内容多样:有神话、传说、寓言类,如《八仙贺寿》、《金星戏窦》、《仙姬送子》等;有历史故事类,如《昭君和番》、《王允献貂蝉》、《凤仪亭诉苦》、《大闹梅知府》、《霸王别姬》、《蒙正谢灶》、《
贵妃醉酒》、《三聘孔明》等;有爱情故事类,如《西蓬击掌》、《金桥问卦》、《柴米夫妻》、《云英问病》、《桃花送药慰相思》、《杨翠喜忆情郎》等;有慨叹人生坎坷类,如《老女叹五更》、《赌仔回头金不换》、《怨嫁迟》等,有描写社会问题类,如《东兰返村》、《朱买臣得志》、《碧桃锦帕》等;还有娱乐性、知识性一类,如《七夕赞花》、《解携篮》、《花木思娇》等。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以龙舟作宣传,时称“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曲目。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艺人,还常把一些讽刺
社会陋习、贪官污吏丑闻,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事情和时事新闻,即时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过《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一批较优秀的现代题材龙舟作品。对龙舟歌也作过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艺人演唱改为有女演员演唱,原只有单人演唱改为双人对唱及群口齐唱,并尝试添加小乐队伴奏等。龙舟歌也出现过“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一批在唱腔、鼓点各具特色的民间名艺人。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种基本腔调的龙舟歌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
体育赛事
由来发展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
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
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傣族是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
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龙舟列为竞赛项目。
龙舟赛历史悠久,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 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
澳洲、
澳门、
香港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
龙舟赛在我国
南方地区开展的比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节”。
主要规则
▲航道
△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竞(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
△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
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
△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
航道宽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0m,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m内应无
障碍物。
▲器材
△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附属装置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
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赛时必须佩载标志。
△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
△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能够替换。
赛舟规格
小龙舟
根据
中国龙舟协会竞赛规则:(暂无统一标准,一般比赛要求)
龙舟长度:12米(由龙头至龙尾)
船身长度:9.6米
龙舟宽度:96厘米(中舱最宽处)
龙舟重量:不设统一标准。(唯要求同一赛事所用之最重龙舟与最轻龙舟差距不超过5公斤)
亚运赛场
杭州第19届亚运会龙舟比赛项目
杭州第19届亚运会龙舟比赛将会在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基地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运动中心依河而建。总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包含终点塔、综合馆、观龙台、连廊以及绿化广场等几个部分。
温州龙舟运动中心是全国乃至全亚洲最高端、最标准的龙舟体育运动综合体。水域赛道长1200米,宽130米,赛时水深3.5米,共设6个主赛道。
奥运赛场
2021年8月3日,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的比赛场上,作为展示项目,中国龙舟被录入了奥运赛场。龙舟作为表演项目列入了东京奥运会,这标志着龙舟已经启动了入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