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舰船: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建造与使用各种船只,或用于海外通商,如我国明代的
郑和下西洋;或探险世界,如
欧洲早期的
大航海时代;或用于战争,如我国
民族英雄郑成功击败
荷兰舰队收复台湾的美谈。古代舰船因它的造型美观与承载的悠久历史,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右图为人们参观古代舰船模型。
中国的船舰
中国人可能是中古时代最伟大的船只
制造者。著名的中国
舢舨长久以来就比西方的任何种类船只都优越。它结合了装载的空间、航海能力和
适航性。
1405年,中国的舰队司令郑和建立了一个二万五千人的庞大海军,并探索了大部份的西南
太平洋和
印度洋。中国的统治者并不重视这项功业和过程所发现的事物,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竟然被搁置在
岸滩上,任其腐朽。
中国战船的起源
3000多年前,
周武王跟八百
诸侯会盟,率领45000名将士,用47艘大船从
孟津(今河南
孟津县)抢渡黄河,终于推翻了
殷纣王的腐朽统治。尽管不知道这些船是不是真正的战船,但它们在这次
军事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却是不用怀疑的。到了公元前8~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各种大型的战船不仅纷纷制造出来,而且建立了专门进行水上作战的水军。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水战,发生于公元前549年夏天。
楚国派遣水师攻打
吴国,楚军无功而返。吴国地处
长江下游和
太湖流域,拥有当时赫赫有名的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各种战舰。“余皇”又称“王舟”,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指挥旗舰。三翼包括
大翼、
中翼、小翼,是主要的战舰。大翼长23米、宽3.5米,可以载官兵和桨手90多人。船中兵器有弩32张、箭3300支、盔甲各32副。这是一种快速攻击的战船,船体修长,顺水而下,疾行如飞,作战的威力很大。当时的水战已经从江河发展到海上作战。公元前485年,吴国水军就凭借强大的战舰优势,入海北上,进攻
山东半岛的
齐国。这场战斗应该是在黄海海面上展开的,最终以吴军的溃败而结束。
类型介绍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
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赤马舟”等。为适应作战时能抢上风和追歼敌船的需要,大多数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以保证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也有一些战船是采用渔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进后制造的,或临时用渔船或商船加以改装,使其能符合作战的需要。战船乘人多少以“米重”为标准计算,每人以重2石为准。
发展与演变
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
商朝的
甲骨文中已经明确地记载了水上活动,至
周朝已有水战的记录,但
舟师和战船的制度不详。据《
左传》记载: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无功而还”。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吴伐楚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楚师败吴,获
吴王乘舟“余皇”,吴复袭楚师,取“余皇”去。
说明春秋时期各
诸侯国乘船作战已很频繁。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
左传》),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中国舟师第一次海上军事行动。这一时期的舟师已有相当规模。吴越之战,越军4.9万人中有习流2000人。后来,越舟师出海北上攻齐有戈船300艘,
死士8000人。
战舰的种类及形制已相当齐备。当时比较大的战船为“大翼”,长12丈(约合24米),宽1丈6尺(约合3.2米),可容战士20余人,桨手50人。
河南省
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驾船作战的情景。
从图中可以看出,战船是
桨船,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战士,下层为桨手。
汉朝
汉朝水军的规模更加巨大,战船更趋完备。当时既有4层
舱室的巨型楼船,也有200斛以下的艇。在
汉魏时期不仅船型众多,船舶装具也相当齐备,出现了橹、舵及其他船具,帆亦迅速发展。至此,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在有名的
赤壁之战 中,双方使用的船舶数以千计,足以说明当时
水战的巨大规模。
主要战舰为
艨艟战舰,两汉时的水军(海军)世界第一,下面我举些例子。西汉时为灭南越,武帝发动了近4万人的水军开入广州湾,还将近千余船只。灭
闽越时也发动过将近2万人的水军。灭朝鲜,
杨仆督率山东水军近3万开入
鸭绿江。【上面记载始见于史记。】东汉孙权已经能够发动3万人的海军远征
海南岛,
卫温率1万人前往台湾
孙权还派人率1万水军前往
辽东一带。
南北朝
南北朝时,人们认识到水战时风力大小无常,不可恃以作战,因而重视发展人力推进的战船,出现多桨快艇。隋朝
杨素造“五牙”大舰,起楼5层,高100余尺(约合29.5米),能容战士800人,有6个拍竿,高50尺(约合14.76米),用以击碎敌船。唐朝的
海鹘船是模仿海鸟而创制的海船,两侧有
浮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适应海上作战的要求。唐朝还发明了车船(轮
桨船)。
宋朝
到了宋朝,车船在战争中有很大发展,
都料匠高宣所制巨型作战车船长20~30丈(约合60~90米),有23~24个车轮桨。在其所制十几种车船中,双车船和四车船是常用的中小型作战车船。
王彦恢所制“
飞虎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叶片),十分轻捷,是常用车船的典型。
当时水军装备的战船还有
海鳅(模仿
海鱼形状的战船)、双车、十棹、防沙平底等各类舰艇,供江、海防御调遣之用。
南宋水军统制冯湛综合几种船型之长,造成“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的
多桨船,长8丈3尺(约合25.5米),用桨42支,载甲士200人,江河湖海均能适用。南宋秦世辅创制的铁壁铧嘴平面
海鹘战舰,长10丈(约30.72米),宽1丈8尺(约5.53米),船底厚1尺(约30.72厘米),10橹,水手42人,载战士108人。张贵所制的
无底船,是一种奇形战船,船后截中部无底,只有两舷和站板,加以伪装,引诱敌军跃入溺死。当时还有一种鱽鱼船,船头方小,尾阔底尖,尾阔可以分水,头
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这种长5丈(约15.36米),能乘50人的鱽鱼船是较早见于记载的用渔船作战船的实例。
明朝
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这说明
船舶制造和
驾驶技术的进步;二是从明初起,战船上配备了火炮。
宋朝的海舟以福建船为上,明朝的海舟则以
舟山的乌艚船为首,而浙直间多用沙船御倭,后来用沙船、福仓船和
东莞船守舟山。大号
福船势雄力大,便于冲犁敌船,即所谓斗船力不斗人力。
大福船柁楼三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形制规格最称完备。
广船主骨架用
铁力木制成,
坚固性胜过福船,但铁力木难得,维修不便,后来
游击将军侯国弼加以改进,底用广船式,上用福船面。明朝在
江浙一带作战时往往使用
两头尖的鹰船先行,它行驶敏捷,进退裕如;沙船随进,战无不胜。尤其是浙江的十橹
苍山船,原是太平县渔船,曾在
抗倭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号称“苍山铁”。后来战场南移又多用福船御敌。嘉靖四十年(1561)的宁台温之捷,
戚继光 、胡震等所部战船近战倭船,犁沉敌船10余艘,烧残敌船5艘。从这一战例中可见当时明军的战舰占有较大的优势,舰船
结构强度和航行速度均优于敌舰。明朝还制造了两头有舵、进退神速的“
两头船”,以及特种战船
联环舟和子母舟。联环舟船体长4丈(约合12.4米),分为两截,前截占1/3,装载爆炸火器,后截占2/3,乘战士。冲撞敌
船时,舟首倒?钩钉牢敌船,火器爆炸后与敌船同毁。撞击时,联结前后截的铁环自解,后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驶。子母舟长3丈5尺(约合11米),前2丈是舰船,后1丈5尺只有两舷侧帮板,腹内空虚,藏一子舟,
母船发火与敌船并焚,军士可驾子舟回营。
清朝前期
清朝前期,中国水师一般以70~108尺(约合22.4~34.5米)长的
赶缯船为主力战舰,次则以长50~70尺(约16~22.4米)的
沙船和双篷艍?船用于攻战追击,再次为长20~50尺(约6.34~15.36米)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水师因赶缯、赶艍等船笨重,按泉州同安梭商船式改造,嘉庆五年(1800)又仿照广东米艇添造战船,分大、中、小3等(各载米2500石、2000石、1500石)。嘉庆十一年又添造大横洋梭船作为战舰。但清朝在1800年时水军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
明末清初主力战船赶缯船,是中国大型
福船的一种,可作战船、
捕鱼和运送木材之用。因船底为防
藤壶等海虫腐蚀而经常涂上白灰或
白漆,所以又称“白底船”。其中大赶缯船船长36米多, 宽7米左右,24个船舱,可载重1500石。每船配水手、船工30余人,水兵80人。中赶缯船 长23米,宽6米,深2米,配水手、船工20多人,水兵60人。大、中赶缯船均是双桅、双舵 、双
铁锚。
清朝中期
同安梭船
又名横洋船,是清代战船的一种,亦是清代福建
同安县一带民用海船。同安梭船在
嘉庆、
道光年间为清军水师的
主力战舰。船只按其大小分为一号、二号、三号、集字号以及成字号。小型的同安梭船船体呈梭形,航行快速,宽1丈5尺至1丈9尺。而集字号大同安梭船拥有共 25 门炮。炮座均置于上层甲板,并且只有实心弹。在鸦片战争中清军一般同安梭船只有 8 至 10 门炮,小型的只有 4 至 5 门。
“甘米力治”号
鸦片战争中
林则徐派人将从美国商人处购回英国1060吨的“甘米力治”号船改成战舰,可装炮34门;购回
葡萄牙3000斤大炮装在大战船上。
性能与装备
战国时期,船名有大翼、小翼、突冒等名称,已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战船
快速性的关注。到汉朝,人们对船型与
船舶性能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作出了狭而长的船速度高,短而宽的船稳定性好的
科学描述。为追求船舶的快速性,出现了效率较高的推进工具橹,俗称“一橹三桨”。在同一时期,对于风力的使用也有较大的进展。到三国时期已有3帆、4帆以至7帆,各帆交错布置以提高风帆效率。一般用
纵帆,能根据风向随时调整张帆的角度。以竹竿维布帆,重量大,起落迅捷。车船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人力推进
船舶快速性的最高水平。到了宋朝,车船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唐朝的
海鹘船头低尾高、前大后小,两舷置浮板形如鹘翼,稳定性好,不易倾侧,这是最早的船舶稳定性装置的记载;而降低船舶重心以增加船舶稳定性的记载则更早。中国古代战船适航性能的发展虽然较晚,但其
发展速度却较快。如沙船就已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它在逆风逆流的情况下也能航行。中国古代有不少船型都能适应不同的
自然环境和恶劣的
气象条件,而自宋迄清许多综合性船型的出现,也表明人们对不断改进
船舶适航性能所作的努力。
中国古代战船上武器装备的发展,是以中型和轻型武器为主的。在交战时,远则用 弓 、 弩 ,
接舷战用 刀、枪。将士兵卒各备有长短兵器。有的战船还装设有拍竿,用以锤击敌船。战船多设有
战棚或
女墙(仿照城墙式样,有
雉堞甚至开四门)或用牛皮蒙在木板上,或钉竹片,作为
防护装置。无女墙的战船,战斗时在左右舷悬挂罟网,以防敌人跳帮。船上还备有:若干
小镖,可在30步(约46.2米)内投掷击敌;较重的
犁头镖,在
刁斗上下投可以击杀敌人和洞穿敌船体;撩钩用以钩搭敌船;勾镰用以勾船割缭绳。在很早就已使用
燃烧性火箭,主要是焚敌篷帆,使敌船不能行动。
宋朝以后,战船又备有火药桶,投中敌舟能使全舟尽焚。战船上也有使用二级火箭“
火龙出水”(见
中国古代火箭 )等火器作战的。明朝有许多装备
火铳的快艇,如“
蜈蚣船”及“
火龙船”等,后者两舷暗伏火器百余件,一船足抵常备战船10艘之用,可见战船装备火器后威力大增。清初,
李长庚在福建造霆船30艘,配 火炮400门,以备海战。一般大型战船配备火炮17~18门,中型战船配备火炮12~14门,小型战船配备火炮4~8门。内河战船也先后配备火炮,但较小。
长江水师的
长龙船设1000斤头炮2门,700斤边炮4门。
舢板船则设800斤头炮1门,700斤梢炮1门,50斤边炮2门。
拜占庭的船舰
拜占庭是中古早期最强大的地中海海军势力。海军的力量对他们的生存与帝国的扩张极为关键。由于君士坦丁堡的陆上防卫非常坚固,而且能够确保海路的
补给线以预防激烈的围城战,因此要对这个城市发动彻底攻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只要海军能够维持补给线的畅通,就可以确保这个城市的生存。
在中古早期,拜占庭主要的战船是佐曼,从古代以桨划动的战船例如桨座战船发展而来。典型的佐曼是长而狭的快速战船,由五十到二百个桨手和大三角帆作为航行动力,船身的前后会架设桅杆。佐曼装置有一个弧形的喙状嘴来钩住敌军的舰只,让士兵可以登上敌船,但比较少以船身作冲撞。在船头、船尾和船身的中央都会建设平台,让弓兵和
投石机平台上向敌船和船员作攻击。典型的海战会试图冲撞或让敌船停下来,然后由海军陆战部队钩住敌船并上船进攻。
拜占庭给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使用名为
希腊火的秘密武器。希腊火是一种化合物,接触到空气时会猛烈燃烧,可以藉由一条管喉向敌船喷出,或像炮弹一般投射出去。对于木制的船只来说,这是一种极具
破坏力的武器,并且是拜占庭的海军能够打败阿拉伯人的关键。由于希腊火的秘方十分重要,因此受到严格的保密,所以当它失传后,后世已经无法明白它到底是用什么东西制造出来的。
地中海的船舰
单层甲板
大帆船是以桨划推动的战船,即使在中古时代结束后,仍为
地中海重要的战船,因为地中海的水域比较不受猛烈的强风吹袭。在同一时期,由于热那亚和威尼斯这两个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在地中海东岸沿海一带地区的
贸易量增加,逐渐形成一股海军势力。阿拉伯人亦建造海军来主导贸易,并用来支援他们与拜占庭人的冲突,并与其他基督徒争夺地中海的
控制权。十一世纪,十字军展开东征,他们从北欧所带来的船只则有非常不同的设计。
欧洲的船舰
日耳曼的部落在公元500年左右占领
北欧,并发展出几种新类型的船。典型的商船有宽广的
船身和吃水深的设计,最初仅架设一支桅杆,随着船身的加大,桅杆也跟着增加。古代北欧人把这种船称作挪尔。对这种船的认识比较多,因为1960年代在
丹麦的一个港湾底部发现了一艘同类型的遗骸。许多英格鲁
撒克逊与维京人使用这种船来进行贸易和探险。挪尔后来被发展成商船,是中古后期最要的贸易商船。这种
吃水线深的船身设计,是为了更容易航行和提高货物的装载量。
在北欧发生的船战,主要是
陆战形式的延伸。商船的船头和
船尾都设有
箭塔来保护,并有让弓兵开火的平台。虽然在船与船接近的时候,双方的船员都会用弓箭来互相攻击,但作用仅仅是杀伤敌方的船员和士兵而已。船只之间可以彼此联手向敌船作肉搏战,不过在此海域航行的船舰并没有能力作冲撞。直到火炮在十四世纪出现以前,并没有武器可以对敌船造成极大的
结构性破坏或把它击沉。1340年,大约四百艘英国和法国的商船类型战船,携带大批弓兵和徒步士兵参与斯洛里西的战役,可说是中古后期的典型海战。这些部队士兵彼此相依,协力进行作弓箭射击和近身作战。
最初的火炮架设在船头和船尾,小型的火炮则架在舷侧以攻击敌方的船员。打造于1406年的英国船只克里斯杜弗塔号,是第一艘专门设计来装置火炮的船只。一直到
中古时代快要结束时,船只才开始架置舷侧炮以击破敌船的
船壳。
维京大战船在运输上的用途多过作战。事实上维京人很少从战船上作战。当他们打算作战,就会把战船扎在一起作为肉搏战的平台。在第八、第九世纪开始使用风帆之前,维京大战船以桨作为动力。虽然这些船只看来似乎很脆弱,也不太像用来航海的船舰,但是现代的
复制品可以证明它们其实十分适于航海。使用风帆后航程大增,则可说明维京人何以在第九世纪展开入侵行动。
爱尔兰的可拉吉是一种小船,主要用作
沿海贸易和航行,但是也可以作深海航行之用。这种小船以动物的皮革包裹在木制
船架外而成。船上的皮革以
沥青密封防水。这些极为轻便的小船以由小帆或桨划来推动。在恶劣的天气下,皮革的外壳会更为靠拢使小船的水位紧密而不太容易沉没。在维京人之前,
爱尔兰的僧侣就是使用这种小船探索
北大西洋并藉此抵达冰岛。
十字军把北欧的船只带到
地中海,让南、北的水手和造船者得到接触。南方人开始采用北方商船的一些特色,包括它的大船壳和方形风帆。北方人则学习有关罗盘、
船尾舵和大
三角帆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