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
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
《辞源》里是这么说的,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建于城墙顶的内侧。
女儿墙一般比垛口低,起拦护作用,是在城墙壁上再设的另一道墙,是“城墙壁的女儿也”。
另有《古今论》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由此可见,女儿墙不仅与窥人有关,而且还另有一个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词太过于瘪口,不如“女墙”含蓄,所以后来“女儿墙”叫法流行较广。
宋《
营造法式》上讲的是:“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就是
城墙边上部升起的部分。《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写道:“只见女墙边虚搠旌旗,无人守护。”这里的“女墙”一词,就是指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以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来瞭望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
杜甫《
题省中院壁》诗中写道:“掖垣埤竹梧十寻。”中的“埤”指的就是其第二个意思,即泛指矮墙之义。 ?
刘禹锡在《
石头城》一首诗中写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李渔在《闲情偶记·居室部》中写到:“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
按照李渔的书《闲情偶寄》中记载的,“女墙”则应是用来防止户内妇人、少女与外界接触的小墙。原来,古时候的女子大多久锁深闺,不能出三门四户。但是小墙高不过肩,又可以窥视墙外之春光美景,况且墙是死的,可人却是活的,所以这女儿墙又成就了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后来女儿墙这种
建筑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窥视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耻笑的尴尬。女子往往会在一瞥之间,便能一见钟情,发现自己的意中人。
明
西安城墙顶部外沿皆筑有女墙。内沿的宇墙高0.75米,厚0.45米。外沿的垛墙通高1.75米,厚0.45米,长2.35米,垛与垛之间相距0.6米的缺口,称
垛口。
明西安城墙上的垛墙成“品”字形,垛墙中部都留有一个高宽九寸(约合0.29米)、外方内圆的悬眼,作瞭望、射击之用。垛墙脚下也留悬眼,专供
佛郎机炮(明仿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炮)、
火铳射击使用。在垛墙的顶部和垛口施“山”字形的封顶砖,以防御攀援之敌的
飞钩和搭梯。但这种“品”字形中留悬眼的垛墙,不够牢固,易为攻城敌人拉塌。
西安城墙上的女墙与垛墙,在
新中国成立前后,多已损坏。1983年西安市环城建设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西安城墙女墙,保留着清代
毕沅重修后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