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
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
生产系统。
文化遗产简介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的主要财富,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该在我国这样一个
农业国的
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在以农药、化肥、
除草剂、催熟剂等所谓农业
现代化充斥于世的时候,
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我们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
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
农家肥、轮种、
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
永续利用。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
地力下降、
酸碱度失衡、
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我们不能不喝问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并由衷地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我们提出农业
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
传统农业知识与经验系统地整理出来,并为今后的农业文明发展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农业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大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小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之分。前者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
生活经验,而后者仅指农业生产经验。依以往经验,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秉承大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比秉承小农业文化遗产概念要有利得多。因为这不但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内部间的文化联系,同时,也更容易通过综合保护,使
农业社会传统农业
文化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保护工作重点
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育种、耕种、灌溉、排涝、
病虫害防治、收割储藏等农业生产经验的保护是我们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实质,它所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和可持续发展。它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巧用自然,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界的
零排放。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利用口述史、
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将流传了数千年之久的农业
生产技术全面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这些
传统智慧与经验主要保存在70岁以上的老庄稼把式手中,这一
社会群体应该成为我们调查和保护的重点。
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代表着一个时代或是一个地域的农业科技化
发展水平。传统农耕技术所使用的基本动力来自自然,几乎可以做到无本经营。它在满足农村
加工业、灌溉业所需能量的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污染和巨大的
能源消耗。我们没有理由随意消灭它,也不应该简单地以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我们的任务是:一是保护;二是研究;三是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兴办农具博物馆的方式,将这些农具保护起来。这种专题博物馆投资少,见效快,搜集容易,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
农业生产制度是人类为维护农耕生产秩序而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规则(包括以
乡规民约为代表的民间
习惯法)、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相应的民间禁忌等等。它的建立为人类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农业生产技术,而没有一套完备的农业生产制度,农业生产是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
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
农业信仰是
农业民族的心理支柱。这些神灵在维系传统农耕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方面,都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信仰做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
对当地特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
在
经济全球化,随着优良品种的普及,农作物品种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倾向。从好的方面来说,这种优良品种的普及,为我们提高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奠定了基础。但从另一方面看,农作物品种的单一化,不但为
农作物病虫害的快速传播创造条件,同时也影响了当代人对农产品口味的多重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农作物品种单一化还会影响到全球物种的多样性,从而给人类带来更大灾难。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可以考虑在建立国家
物种基因库保护农作物品种的同时,还应明确地告诉农民有意识地保留某些农作物品种,为日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种源。
注意问题
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
农业文明常常与农业信仰有关,这些信仰的存在对于维系
社会秩序,净化人类心灵,保护大自然等都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继承农业文化遗产时,必须将“俗信”与“迷信”严格区分开来,只要利大于弊,我们都应予以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
而秉持大遗产概念更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因为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
工艺技术、表演艺术,本身就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把它们也纳入到农业文化遗产当中,不但可以满足农民闲暇时对于娱乐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人不离村,就能增加收入,实现他们的
小康生活。
要想实现对传统技术的认同,澄清传统技术落后观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传统
农业技术是落后的。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没有电气化、机械化的过去,传统农业技术巧用自然伟力,成功地解决了传统农村地广人稀及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勋。这些传统文化、传统技术,在当时所代表的就是
先进文化。而在现代化问题重重的今天,利用自然、无污染的传统农耕技术,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任务不是用现代化取代传统农业技术,而是在充分继承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改进农业技术,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文化层次
普通文化、
文化遗产、地域标志性文化。在为一个地域创造
文化品牌时,在文化大普查的基础上,厘定本区域的文化遗产,并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选定出该地域的灵魂———地域标志性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选定过程中,当地人的认可非常重要。
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俗话说:“活鱼还要水中看”。作为
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鲜活的状态存在并服务于民间社会的。将某些农业文化遗产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或是将它们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固然是重要的,但我想这并非是我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让这些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农业生产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并让它们以鲜活的状态传承于民间。否则,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真的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保护与三农
(一)有利于传承
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
中国传统农业蕴含着
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
生态观和价值观,传统农业积累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二)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地处
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
佳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枣树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
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依山造田,有“
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
(三)有利于改善农民生计,实现收入倍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根据多个
遗产地的探索实践,适度发展旅游是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遗产名单
新华网北京2013年5月21日电(记者董峻)中国
农业部21日公布了19个传统
农业系统为第一批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传统
漏斗架葡萄栽培体系—河北
宣化传统葡萄园,世界
旱作农业源头—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南果梨母株所在地—
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传统林参共种模式—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沼泽洼地
土地利用模式—江苏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传统稻鱼共生农业
生产模式—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陡坡山地高效农林生产体系—浙江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湿地山地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福建
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
文化系统,竹林、村庄、田地、水系综合利用模式—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世界最早的
栽培稻源头—江西
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南方
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
文化融合体系—湖南
新化紫鹊界梯田,大面积山区稻作农业生产体系—云南红河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世界
茶树原产地和茶马古道起点—云南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传统核桃与农作物套作农耕模式—云南
漾濞核桃作物
复合系统,传统稻鱼鸭共生农业生产模式—贵州
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干旱地区山地高效农林生产体系—陕西佳县古枣园,古
梨树存量最多的梨树栽培体系—甘肃
皋兰什川
古梨园,农、林、牧循环复合生产体系—甘肃迭部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大型地下农业水利
灌溉工程—新疆吐鲁番
坎儿井农业系统。
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示名单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继续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办企〔2013〕22号)要求,各地积极开展了遗产发掘工作。通过地方政府申报、省级
行政管理部门审核、专家评审、
现场考察等程序,拟确定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等20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予以公示。
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2023年11月,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