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绘画是元代的绘画艺术。
简介
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1234年灭金,取得
金朝原有的华北之地,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元帝国。元代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在教育程度、文化
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中原士大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遂礼遇儒臣,重视
汉文化,从儒家经典中学习
治国之道。世祖
忽必烈具有雄才大略,他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重用汉族儒臣,还命汉族士大夫对皇室成员及蒙古族大臣弟子进行汉
文化教育。至
仁宗和文宗朝(1312~1332),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
书画艺术。文宗建立
奎章阁,任命画家、书画鉴藏家
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别查定,故翰墨之盛以文宗时为最。
元代绘画中,
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
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
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
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
文学性和
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
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
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
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在元代短短90余年内,画坛名家辈出,其中以
赵孟頫、
钱选、李□、
高克恭、
王渊等和号称
元四家的
黄公望、吴镇、
倪瓒、
王蒙最负盛名。
山水画
著名画家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元初
山水画家以
钱选、
赵孟頫、
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钱选善画
青绿山水,
师法唐代
李思训、
李昭道父子和
南宋赵伯驹,并融进
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赵孟頫的山水画,广泛吸收名家之长,强调
书画同源,并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创作中,形成多种面貌。他早年学晋唐,多青绿设色,如《幼舆丘壑图》,空勾填色,不加皴点,格调古拙;46岁以后师法五代
董源和
北宋李成、
郭熙,以水墨为主,有时将水墨与青绿画法有机结合,一扫南宋院体积习,发展了山水画的
表现技法,成就突出。
高克恭变化出入于
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在元初与
赵孟頫、
钱选并驱。元代中后期,崛起
黄公望、
王蒙、
吴镇、
倪瓒这四大家。
元代还有一批山水画家,各有师承,自具特色,在
画史上也享誉颇高。其中受赵孟頫影响,兼宗李成、郭熙画法的画家,有
盛懋、
商琦、
曹知白、
朱德润、
唐棣等人。受黄公望和王蒙影响,兼师
董源、
巨然的有
陆广、
马琬、
陈汝言、
方从义、
赵原等人。学习南宋
院体山水画法,保留
马远、
夏圭遗风者有
孙君泽、
丁野夫等人。此外,
王振鹏、
李容瑾、
朱玉等人的山水楼阁,用笔工整细密,折算精确,为元代界画名家。
名画赏析
《
渔庄秋霁图》是
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画卷描绘
江南渔村秋景及
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
三段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
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
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倪瓒在前人所创“
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
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
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其画中之树也用
枯笔,
结体有力,树头枝丫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
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入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作品特色
他们主要继承
董源、
巨然等的山水画传统,在创作思想和
创作方法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
赵孟頫的影响,又各具特色。
黄公望发展了赵孟頫的水墨画法,并上追董源、巨然,多用
披麻皴,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作品有
浅绛和水墨两种面貌。他的
浅绛山水,烟云流润、笔墨秀逸、气势雄浑;
水墨山水,萧散苍秀、笔墨洒脱、境界高旷,其韵致高于赵孟頫。
王蒙是赵孟頫\外孙,除受赵孟頫影响外,也曾得黄公望指点,又直窥董源、巨然画法。他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间或设色,善用
枯笔,创
牛毛皴、解索
皴法。其作品布局饱满、结构茂密,山峦多至远近10层,树木不下几十种,笔法苍浑,有蓊郁秀逸、浑厚华滋之致。吴镇的山水树石以
董源、
巨然为归,间及
荆浩、
关仝,多用
湿笔,笔法雄劲,墨气浑润。题材以《
渔父图》为多,主要描写江南
湖山景色,表现画家避世幽居、浪迹江湖、寄兴山水的隐士生活。作品往往题以秀劲潇洒的草书诗词,使诗书画相得益彰。
倪瓒山水画初师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笔法,写山石树木又兼师
李成创
折带皴。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湖山景色,多用水墨
枯笔干擦,偶尔设色。早中年浑厚之中间出以萧散秀逸,晚年苍劲之中又出以蕴藉高旷,作品有一种萧瑟荒寒之感。
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
艺术手法,把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
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人物画
题材
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与
前代相比,呈式微状态。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
社会矛盾,使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因此,
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极少。随着宗教的风行,在佛道人物画方面,有一定提高。艺术方面,有些画家汲取文人画的笔墨技巧,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著名人物
元代人物画家中,
赵孟頫为一代大家,他善画人物、鞍马,师法晋唐和北宋
李公麟,善用铁
线描和游丝描,笔法劲健,设色清雅,格调古朴浑穆,面貌多样。其他名家还有
刘贯道、何澄、
王振鹏、
钱选、
任仁发、
张渥、
卫九鼎、
王绎、
颜辉等人。刘贯道师法晋唐,集古人之长,笔法凝重坚实,人物意态舒畅,为元初高手。何澄继承南宋院体遗规,开元代人物画逸笔先路。王振鹏师法李公麟,笔法流畅劲健,人物神情生动,白描间以淡墨渲染,突破了一般只用线描的程式。钱选人物画学自晋、唐,衣纹多用
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工稳而不板滞,蕴清秀于古拙,自成一种格调。任仁发人物鞍马师法唐人,笔法工细流畅,笔调明快清丽,保留了较多的唐人传统,但亦有自己风貌,在元初与
赵孟頫齐名。
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见长,师法
李公麟,用笔流畅飘逸,形象真实,栩栩如生,被誉为“妙绝当世”。王绎善画肖像,笔法细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最为突出。
颜辉在宗教人物画方面,负有盛誉,他用笔粗润豪放,略近南宋
梁楷泼墨法,于水墨晕染中现出凹凸效果。
名画赏析
《双桧平远图》在巨大的画幅上画两株老桧并立于平坡上,顶天立地,占据整个画幅。造型盘曲遒劲,气势雄秀挺拔,使远处山峦、林木、村居蹊径,尽在其俯视之下。画中描绘秀丽的低峦平冈,丰茂的杂木丛林,满布湖泊溪涧略起丘陵的平原,一派旖旎的江南风光。
桧树用勾勒染墨法,描绘精工,表现出桧树枝干的挺秀刚硬。
树冠高高耸立,姿态虬曲若苍龙在天。远树简略
双钩树干,枝叶用淡墨草草点成,旷远幽深。远山用淡墨轻染,若隐若现。下坡上多
矾石,水墨密点小石的阴凹处,再用淡墨
晕染,使山坡湿润融合。其带湿
点苔,
五墨齐备,天机一片。统观全图,笔墨圆润,多渲染,少皴擦,
凹凸分明,层次细腻,可见吴镇湿笔重墨,大气磅礴的画风。
花鸟画
题材
元代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的绘画,随着文人画的兴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发生显著变化。其题材往往寓意高洁、孤傲,寄托画家的思想情操。艺术上讲求自然天趣,不尚雕饰和工丽,提倡以素净为贵。主要用水墨技法表现。其画风开启了后来的水墨
写意花鸟画的先声。著名花鸟画家有钱选、
陈琳、
王渊、
张中等人。他们在继承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基础上各变其法。
钱选变工丽细密为清润淡雅,晚年更创不假雕饰的水墨写意和彩色
没骨的画法。王渊师法
黄筌,作品多用水墨法,变工整富丽为简逸秀淡,是元代成就最突出的花鸟画大家。陈琳、张中笔法粗简,突破了宋代院体绘画一丝不苟的规格。竹石画家最著名的有李□、
高克恭、
赵孟頫、
柯九思、吴镇、
顾安、
倪瓒等人,大都继承
文同、
苏轼或王庭筠的传统而有自己特色,以水墨法见长。
张逊善画双钩竹,在元代几成绝响。其他竹石名家尚有
李倜、谢庭芝等人。以画梅著称者有
邹复雷、
王冕等人,他们多学自
仲仁和尚和
杨无咎。邹复雷笔法雄秀洒脱、墨气清润。王冕墨梅枝干挺秀,笔法简洁,深得梅花清幽之致。
著名画家
王蒙 《
葛稚川移居图》 葛稚川,名洪,自号
抱朴子,
东晋时人,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书传世。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卷取全景式构图,但又不像宋画那样突出一主峰,而是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除画面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然而此图又与他大部分作品风貌相异,如树叶全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
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不同于他惯用的写意或
兼工带写。山石用小笔细写,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
墨彩相彰,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
皴法,与他常用的
披麻皴与
解索皴迥异。画中人物的
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全画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
壁画
文献记载
元代壁画比较兴盛,分布地区也很广。在继承唐宋和
辽金壁画传统基础上亦有新的变化。从实物遗存和文献记载看,有佛教寺庙
壁画、
道教宫观壁画、
墓室壁画、皇家宫殿和达官贵人府邸厅堂壁画。寺庙、宫观壁画的题材内容以佛道人物为主,
殿堂壁画大都描画山水、竹石花鸟,墓室壁画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有人物,也有山水、竹石、花鸟等。参加创作的作者,大多数为民间画工。也有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画家。寺、观、墓室壁画多出民间画工之手,宫殿及府邸壁画以文人士大夫画家为主。山水、竹石、花鸟等题材的增多,是元代壁画的显著特点之一,这与文人画的兴盛和当时艺术风尚及审美爱好有密切关系。
分类
元代壁画主要分为:
① 佛寺、道观壁画。
元朝政府为了利用宗教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保护宗教的政策,从而使佛教和道教颇为盛行。为了鼓励
宗教的发展,元政府还下令全国兴修佛寺、道观,佛寺、道观
壁画也随之应运而生,并多邀民间高手绘制。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3窟和第465窟佛教密宗壁画,山西
稷山县兴化寺、
青龙寺佛教壁画,山西
芮城县永乐宫、
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道教壁画,均属于元代壁画代表作。特别是
永乐宫壁画,规模宏大,描绘人物众多,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为存世古代道教壁画之最佳作品。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的戏剧人物图和描写
明应王宫廷生活的画面,线条苍劲,色彩丰富,
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亦堪称元代
壁画中的珍品。此外,像
西藏的拉当寺、
夏鲁寺,
内蒙古、
辽宁、甘肃、四川和
华南许多地区的佛寺、道观中,当时都绘有佛道壁画。
② 墓室
壁画。元代墓室壁画,据考古发现,最具
代表性的有山西
大同冯道真墓壁画和北京
密云县元代墓壁画,均绘制于元代初期。冯道真墓中的《论道图》、《
观鱼图》、《道童图》和《
疏林晚照图》等水墨画似乎出自同一位作者手笔,其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这位道教官员的生前生活、情趣和爱好。人物意态生动,景致优美,笔法流畅而苍劲,有南宋人遗规;其章法结构又颇受北宋和金代画法的影响,并且具有文人画的某些特色。北京密云县
元墓壁画,人物衣纹勾描娴熟,花卉竹石线条
洗练,尤其梅花、竹石作为单幅画面的出现,在前代壁画中极为罕见。上述两墓壁画的发现,对于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的画法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有重要价值。其他尚有山西
长治市
捉马村、辽宁
凌源县富家屯、内蒙
赤峰市三眼井元墓壁画等。
宫殿、厅堂壁画
元代皇家宫殿和贵族达官府邸,曾盛行用
壁画进行装饰。据文献记载,元代宫中建嘉熙殿,一些著名画家如李□、
商琦、
唐棣等人曾应召为该殿
画壁。
蒙古族道士画家
张彦辅曾奉□画钦天殿壁。一些贵族、达官为附庸风雅,也请名画家在府邸厅堂内画一些山水、竹石、花鸟一类题材的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毁灭,这类壁画已不复存在。上述这些情况,在
袁桷、
范椁、
赵孟頫等人的诗集中均有反映。
元代壁画的盛行,给一大批民间画工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从而使得唐宋以来
吴道子、
武宗元等人的优秀壁画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在
中国绘画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绘画史论著述
元代绘画史论著述,数量不少,但有分量的不多。重要著述在史传类方面有
夏文彦《
图绘宝鉴》、
庄肃《
画继补遗》;著录兼品评类有周密《
云烟过眼录》、汤允谟《云烟过眼续录》、汤□《
画鉴》;画法类有李□《
竹谱》、
黄公望《
写山水诀》、吴镇《竹谱》、
饶自然《山水家法》、王绎《
写像秘诀》等。外像
钱选、
赵孟頫、
柯九思、吴镇、
倪瓒、
杨维桢等人的诗文或绘画题跋中,也有关于绘画创作方面的重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