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
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南宋绘画大师。“
南宋四家”之一,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他与
马远同时,号称“马夏”。
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
金带的荣誉。他的山水画师法
李唐,又吸取
范宽、
米芾、
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
个人风格。虽然与
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
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
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
特殊效果,被称作
泥里拔钉皴。传世作品有《
溪山清远图》《
西湖柳艇图》《雪堂客话图》等。
曾任画院待诏。他开始学画人物,后来攻山水画,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效果。树叶有夹笔,楼阁不用
界尺,景中人物点簇而成,神态生动。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
夏半边”,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安写照。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画雪景学
范宽。后人把他与
马远并称“马夏”,合
李唐、刘松年称“
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
溪山清远图》卷、《
西湖柳艇图》轴,均辑入《故宫名画三百种》;《遥岑烟霭图》,现藏
故宫博物院。
《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传世佳作,纸本长卷,墨色,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峭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
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
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
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
破墨法”,以墨
破水,以水
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更高清《西湖柳艇图》请看)
南宋以画“
边角之景”而著名的画家,
马远、夏圭。边角景构的特点是,主体形象少,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的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
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
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
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他糅合了
李唐、
范宽与
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
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
斧劈皴,人称“
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
钱塘江等
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
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
董其昌创为“
南北宗”
画论,简单地讲,就是提倡“文人画”,鄙视“画工画”;崇尚率真,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这其实是由不同的绘画观念形成的两大流派,而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就难免使人迷惑了。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不屑一顾。历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虽有争议,但一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被标为文人画典范的
元四家,就明显地承继了南宋画派崇简的画风。如果说
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那么夏圭的极其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
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
实相,参悟自然”的理念。 后人称夏圭为“
夏半边”,而《
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在构图上,
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眼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
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
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
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
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
黄公望与
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
李唐以至
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明代
王履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晨之鄙格。”
董其昌对“北宗”山水,多怀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夏圭一类画法多少有佛教禅宗的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