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
才能、志趣和
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人的
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生产劳动同
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
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
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简介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
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
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基本内涵。它包含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包含人在社会众多领域的才能及其创造;也包含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如愿从事各种
社会活动。当然,这又得以不妨碍其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人的片面发展的状态只有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在《
共产党宣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中,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
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②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
夸美纽斯在其名著
《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法国启蒙思想家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
瑞士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
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
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实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充分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
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①四育的基本内涵。
②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
③德、智、体、美各育在
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
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
基本理论
人的
全面发展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中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中国化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辩证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不仅从理论上复归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本来面貌,而且根据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正确把握和全面落实
教育方针,推进
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理论发展
中国化反思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是通过教育方针的制定而实现中国化的,这一过程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要论断,奠定中国教育方针几十年发展的历史基调。这与人们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初所设想的那种只有在
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实现的理想目标相比,具有本土化、世俗化和制度化的特征。
本土化
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本土化,集中表现在它植根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的全面发展
教育思想相融合,成为民族教育思想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相对于人的
片面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精神和物质劳动的
社会分工导致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片面发展状态。作为解放自身的一种战略,
无产阶级必须争取受教育的权利,通过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
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
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这种分工造成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是
资本主义走向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结果,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深刻着本土文化传统的烙印。新中国脱胎于
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因而不可能自然继承到资本主义的物质遗产,反而要受到
传统文化特别是
儒家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人类经历由原始的全面发展到社会分工造成的片面发展的转折。先哲们关于人类发展前途的激烈论争,成为历史有名的公案。
道家创始人老子坚持无为而治,主张人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农家的代表人物
许行试图通过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来消灭劳心劳力的差别;儒家主张入世哲学,
孔子认为
君子不器,不可片面发展。亚圣孟子认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天下之通义,因而坚持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主张通过教育来发展人的多方面才能。他说: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这种朴素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经过两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儒家以德为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传统。新中国建立后把全面发展写在
教育方针的旗帜上,声明它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承继关系。但是,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相比,教育方针仍具有本土化特征:一是教育方针从人的
素质结构来体现全面发展,因而智育和体育非但不是对立的,而且是互相促进的;二是它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成各级各类学校的
教育目标,因而可以通过
教育内容和
课程体系来实现;三是它具有
相对性和一定的弹性范围,因而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调整或扩充内涵。这些都可以在
中国丰富的
文化传统中找到思想根源。
世俗化
教育方针史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世俗化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世俗化并不是指庸俗化,而是
社会理想的非理想化、功利化过程。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最高理想,只有废除
私有制和
劳动分工,人类才能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超越历史阶段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患有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列宁曾经尖锐指出:共产主义正是向这个方向走去,它必须向这个方向走去,并且定能达到这个目的,不过需要许多年份。目前就企图具体实现那完全发展的、完全巩固和形成的、完全开展和成熟的共产主义所造成的此种未来结果,这无疑于教四岁的小孩去学
高等数学。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初教育界对如何理解全面发展也曾有过争论。一种观点是主张培养
普通劳动者,通过把知识分子在文化程度上压低下来而消灭
脑力劳动和
体力劳动的差别;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因而把全面发展教育等同于
资产阶级的
通才教育。这些观点在当时即受到严厉批评。
从功利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初提倡人的全面
发展原则,是为当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服务的。毛泽东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出现一些
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
教师更应该管。这是写在教育方针之前的一段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已不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远大理想,而是具体化的教育任务和目标。正如时任中央文教小组组长的陆定一所说的那样:现在所能办到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勤工俭学,学生既能做
体力劳动,又能做
脑力劳动;(二)既要有
文化教育,又要有政治
思想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一穷二白的国情
独立思考的结果,其特点有三:第一,降格思维。它把人类的发展问题简化为教育问题,因此并不消极等待
社会历史条件的
自然成熟,经过许多年份才去培养能够做所有一切事情的人。第二,
逆向思维。它从教育的角度看人类的发展问题,着重强调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消灭私有制和劳动分工去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第三,
辩证思维。它强调教育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的
现实可能性,而不是不切实际追求社会成员全面彻底的发展。
制度化
尽管
制度分析不能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但可以回答它植根于中国的原因。实际上,把人的全面发展制度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1819年,英国政府颁布一部局部有利于工人的《
工厂法》,这部法律规定有关工厂内部
劳动时间、
劳动纪律、
劳动保护、工资福利等内容,特别是规定实施
义务教育的条款。尽管《工厂法》对工人的让步是十分有限的,但马克思从中看到未来教育的幼芽,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肯定工厂制度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在《
资本论》中写道:如果说,工厂法作为从资本家那里争取来的最初的微小进步,只是把
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那么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
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当然,《工厂法》没有规定
违法行为的有效制裁办法,因而
义务教育制度实际上并没有被切实推行开来。
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中国化是通过制度化得以实现的。1951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
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的方针,随后教育部于1952年3月18日颁布三项规程,分别对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为例,其第三条明确规定: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主要目标如下:一、智育方面: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二、德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三、体育方面:使儿童具有强健的身体,活泼、愉快的心情及卫生的基本知识和习惯。四、美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这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已经由
理想状态进入操作层面,以后尽管表述方面略有更动,并且时常出现把全面发展曲解为平均发展或分别发展的现象,但其基本内涵一直沿用至今。1995年《
教育法》颁布后,成为
国家意志和教育工作的
基本准则。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制度化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级各类学校都明确诸育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并据此制订
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制订考核标准、落实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二是建立指导诸育工作的党政组织机构,出台一系列指导各育工作的重要政策;三是形成
教育科学的分类标准和基本框架,完善以
德育论、教学沦、体育论、
美育论等为基础的中国教育学
学科体系。
发展情况
21世纪初,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重新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重视。在著名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曾8次提到这一概念,并且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以它为主线全面论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问题。这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发展,也奠定新世纪初教育方针的思想理论基础。
理想与建设实践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能力是在活动中锻炼出来的,没有从事多种劳动的机会自然无法获得全面发展,正是固定化的劳动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 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人类能够在相当程度的生产力基础上真正成为自由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
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追求自身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又自由发展的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作支撑。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还是对经济
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只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人民全面
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自由时间的增加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先决条件,人的各种需要的广泛满足和人的交往(联系)的丰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劳动创造,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七一讲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当前,中国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建立和完善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分工将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因此,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还将长期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原理已经过时,或人的发展将更加片面化。相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促进人多个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远大理想,又是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它的
规律性,所以就有能力把握它,但不会去盲目超越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指出任何个体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
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是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只要他不想失去维持生活的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只有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旧式分工,劳动者才能够逐步从旧式分工中日益解放出来,进而自由选择自己的劳动、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这样的人才能日益得到完全的发展、实现全面发展。《七一讲话》指出: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这是一条重要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
科学预见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正确方向,只要不断促进
生产力和
先进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为最终实现理想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一定给每个人带来同样高度的
幸福感。早在
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阶段,马克思就警觉发现,大
工业生产使人自身所创造的各种力量和事物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自身的异己力量和事物。由于
劳动异化,才使人变得畸形化、片面化。要想使人得到解放,就得最终扬弃异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解放,使人身得到全面复归。只有各领域生产力的发展都得到普遍提高,才能推动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提供物质基础,为彻底消灭旧式分工打好基石。劳动解放是逐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革命。实现人的劳动解放,那么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就是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
两个文明建设并重的历史任务,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七一讲话》指出:要在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正确诠释和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
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关系的丰富性、
全面性决定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全面性,人的社会关系实现全面发展,人自然就会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分工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提高熟练程度和促进
技术进步,从而推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分工同时也是对人的
活动范围的限制,使人只能在某种职业中工作,只能孤立而片面发挥某种方面的才能。资本主义
社会化大生产使这种旧式分工发展到极致,同时创造着消除这种分工的条件。只有到
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发展与
社会发展之间的
对抗性矛盾才会消解。人与自然的
物质交换更加合理化,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
物质变换。人与自然实现真正的统一,作为完成的自然主义,等于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
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过去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劳动的人类终于摆脱了劳动异化和技术异化的束缚,可以自由地生活。由于阶级消灭,政党、
国家消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彻底消灭,军队、警察、监狱等失去作用。
私有制的消失使
性别分工不具有任何社会意义,公私领域不复存在,妇女获得私有制所禁锢着的人的本质。两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男女之间的敌对状态被和谐状态所取代,社会实现高度的和谐。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与传统
私有观念彻底决裂,形成与共产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高尚的
共产主义道德,确立个人对
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
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合、叙谈都是充分的,
兄弟姐妹之情,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作为社会的个人,在联合体中处于发挥独特个性、潜能的自由状态,获得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技术进步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助力和推动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教育是以内在兴趣为学习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可以按照能者为师的原则就地找到师资,让人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来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自我满足,并提升整体
生活质量,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
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
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习惯于履行
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构,不拿报酬地为
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完全摆脱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彻底摒弃以
利己主义为核心的
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以
集体主义为核心的
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
道德观,具有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进行的不计报酬的劳动。每个人都以忠诚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服务和贡献为荣,以自私和贪婪为耻,真正体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与
个人发展实现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反而是以其为条件。人的社会联系和
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且作为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有效形式,超越仅仅为生存、为外在目的而进行活动的不自由状态,人们摆脱
生存竞争的束缚,不再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前提而进行生产劳动,也不再被机器、资本所奴役。开始有了丰富的、自由的、全面的个性,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爱好、能力,自由地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生活的
第一需要。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生产关系不再制约生产力发展;在劳动性质方面,由于消除资本主义
雇佣劳动的强制性质,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实现劳动与享受的有机统一。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从事活动,交换工作,不再受分工,
性别歧视,狭隘职业的限制,不必局限在特殊的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单一的工作;不必担心失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在任何部门内自由发展。可以随自己的兴趣干这事,干那事,担任任何职业,消除把一个人变成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
投机者的现象。全体社会成员,不会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工程师、科学家、农艺师及其他
专门人才,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觉的旧式分工得以消除,人们摆脱服从于分工的情形。虽然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会有分工,但这是自觉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从而实现没有单纯的画家、科学家,只有把绘画,
科学研究,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创造手段,个人会在艺术、哲学、教育、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消除个性的模式化、同步化、标准化,打破个性的单调化、定型化,增加和丰富个人的独特性,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这种自由的活动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促进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商品经济和脑体分工的存在既促社会的全面发展,也迫使一部分人特别是
体力劳动者牺牲在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但是,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力和发展教育科学
文化事业来最大限度满足
人民群众的
物质文化需要,可以通过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
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
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向前发展。这是辩证的历史
发展观,它揭示党的方针、政策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一人与社会共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规律面前所表现出的理论自觉。
人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统一
《七一讲话》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
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它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与
素质教育的宗旨联系起来,揭示新世纪初中国教育方针新的内涵。如果站在生产力的高度,把人作为劳动者来考察,那么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
劳动能力亦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过去常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如果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众多的人口不仅不会成为人力资源优势,反而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江泽民指出:事实证明,
劳动力素质和
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国际
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当前,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积极推进
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
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方面转移。要切实保证基本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两个重中之重,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
教育规模,加快
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分阶段、有重点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同时,还要适应
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积极发挥
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
职业技术培训等教育的功能,加强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
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发展
远程教育、
网络教育等开放教育体系,逐步拓展教育普及的层面和范围,为每一个有学习意愿的
社会成员提供接受多层次、多形式的
教育服务,全面提高
国民素质,切实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