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东莞中学
广东省东莞市境内公办中学
东莞市东莞中学(Dongguan High School),创建于1902年,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最初名为“东莞学堂”,后多次易名,1950年改名为“东莞中学”。2018年成立东莞中学教育集团。
办学历史
综述
东莞市东莞中学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由邑侯(霖按:古人称县令为邑侯)刘德恒(子占)先生所创办,最初名为东莞县学堂,所有学费,概由邑明伦堂支付,间亦有出于捐募者。协办人则为邑人尹庆举(翔墀)、张其淦(豫泉)、徐虁飏(莞珊)三先生。徐先生当时称监督,另设校长二人,即以尹、张两先生充之。监督住校任事,校长系名誉职。全校学生约百人,分甲乙两班,多邑中世家子。校址原为考棚(前清童生考县试场所)。今则全无当年迹象矣。后曾改名为东莞初级师范学堂、东莞中学堂、县立东莞中学校,1950年改名为东莞中学。历经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传承与创新,东莞中学已经成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一百年来,东莞中学为国家为社会造就了大批优秀之才,爱国将领蒋光鼐、学者容庚工程院院士毛炳权何镜堂新浪网首任总裁王志东等均曾在莞中就读。
创立背景
政治环境
戊戌政变科举;设立学堂,学习西学
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着即自丙午(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省试、国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着责成各该督、抚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慎选师资,广开民智。务期进德修业,体用兼赅,以副朝廷劝学作人之至意。
东莞中学堂的创立,在光绪进士徐虁飏起到了主要作用。
学堂创立
自明代以降,东莞教育就比较发达,至清末,东莞官办学校有三所:儒学(即学官,1951年拆除,今南方饮料厂所在地为其故址,学生免费入学,还供给伙食叫廪生)、宝安书院(1926年并入东莞中学,故址在今东莞中学传达室右侧)、龙溪书院(在石龙)。
集体办书院三十九间、社学二十三间,义学(免学费)三间。私塾(包括家塾、蒙馆),乡乡皆有,难以统计。有这么多的学校,还要办东莞中学堂,假如对新型学校作育人才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是不会有这样坚决的行动的 。
明伦堂每年拨银三百两为经常费。嗣因奉命改为东莞初级师范中学堂,颁发章程,各科教员,均当延聘,而学款短绌,几不能支。适科学既废,书院停开,乃请拨原书院灯火费为学堂经费,并请东莞明伦堂拨足银两,遂将考棚改建。广筑校舍,扩大操场,购置图书、仪器,学校规模 ,始乃大备。(李璇枢《东莞县志拟目目·学校》引)
东莞学堂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八月三十日立。九月初一(10月2日,直至解放,以此日为校庆日)开学,名为东莞学堂。据第一届学生李璇枢(字仁荪)的回忆,学堂开办得很草率,连校名的匾额
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只考作文:题为:《学然后知不足》。
校园生活:第一届学生为甲班,共12人。第二届学生为乙班。
第一届学生可知者有:
徐思达(时年15岁),徐夔飏第三子。1915年考上北京大学,1944年至1946年任东莞县长。解放后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李秉枢(时年15岁),后留学日本,毕业回国后,任教于母校。
李璇枢(字仁荪,时年12岁),公元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与第二届学生莫纪彭、陈哲梅及东莞青年李文甫、黄侠毅黄花岗起义
邓坚白,广东军法处处长,后民国间为南海县长。
黎景高、张超岳、江梅孙、吴炜、陈官熙。
四书五经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地理教师张伯桢新民丛报》为国文教材,以《新民丛报》中的《新地理》为地理教材。
及第粥李秉枢留学日本毕业回国,任教于母校,开始仿效日本,采用黑板、课卓等新式教具,李秉枢从日本带回地球仪,东莞学堂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教具。
学生全部寄宿,住东斋和西斋东斋房小,每房住1人;西斋房大,每房住4人。4位学生用1校役
学生伙食,学堂免费供给,休沐日(十日一次),发伙食费1元。
清末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邑侯刘德恒先生创办东莞县学堂,徐虁飏先生充监督,尹、张两先生充校长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奉广东省学务处,改名东莞初级师范学堂,以考棚(考秀才之所)为校址。以宝安书院山长 (书院领导称为山长)张其淦(清进士)、龙溪书院山长尹庆举(清进士)为名誉校长,徐夔飏(清进士)为监督, 驻校,处理日常事务。  教师可知者有: 国文教师叶觉迈(清举人)、 国文教师徐夔飏(清进士)、 英文教师梁兰如(美国大学毕业 ) 、地理教师张伯桢康有为学生)、 国文教师陈官桃 。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名东莞县立初级师范学堂。当时功课,最重要者为国文一科。任教者多邑中知名之士。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六月,师范部结束,以后悉办中学部。
民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十一月,改名东莞中学校,学制改为四年,仍分春秋两季招生。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黎越廷先生来长该校,提倡女权,主张男女同校,本邑女同胞得入该校肄业自此始。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卢颂芳先生再长该校,始推行新学制,初中肄业三年毕业。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县立东莞中学校”改名为“东莞县立中学”。年初,学生李本立叶铎辉等人在东莞县立中学成立新学生社东莞分社,出版了《新学生社》杂志,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学习,广泛宣传红色革命思想。是年十二月,学生莫萃华组建了中共东莞支部,隶属中共广东区委,莫萃华任支部书记,机关设在校中。不久,东莞县立中学成立了首届学生会,李鸿举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在这期间,莫萃华先后吸收了李本立、周棠、叶铎辉、刘伯刚、黄国器、李鹤年、杨爵荣、李鸿举等学生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东莞县立中学师生革命热潮汹涌澎湃,学校联系东莞青年学生和工商界人士,成立了“五卅惨案后援会”,东莞县立中学学生会主席李鸿举被选任副会长。同时,为发动全县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声援活动,成立东莞县学生联合会。不久,陈兆魁、袁昌善、黄华东等莞中教师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对东莞县立中学学生运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九月,共产党员袁昌善接任学校校长一职,顺应革命形势,实行黄埔军校管理方法。全体男生编入学生军,着制服,戴俄式军帽,穿草鞋,集中食宿,接受军训。初一学生及男生编为童军。这一创举,在东莞引起极大震动。据《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3月10日)载,“一般劣绅土豪贪官污吏,均栗栗危惧,纷纷传说该校学生军系属共产党军”。该年十一月中共东莞支部改为中共东莞特别支部,莫萃华被选为第一任特支书记。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莞中教师多为共产党员,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年底,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中共东莞特别支部积极推动国民党东莞县党部的改组,校内的教师积极参与改组活动。改组后的县党部七名执委中,有五名中共产党员,且都是校师生或校友,他们分别是组织部长袁昌善、农民部长莫萃华、工人部长陈兆魁、宣传部长黄国器、青年妇女部长黄华东。县党部秘书、共产党员叶史苏是莞中义务教员。共产党员李本立、周棠、刘伯刚等人被选为县党部各部干事,他们均为本校学生。十一月,中共东莞支部改为中共东莞特别支部,莫萃华担任第一任特支书记。这时,学生袁昌善、黄华东等共产党员有十人之多,东莞县立中学成立了党支部,为全县三个党支部之一。在特支领导下,青年学生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学生会主席李鸿举以及李鹤年、何若尧等同学积极参加新学生社训练班,并通过开办“夜校”宣扬知识文化、传播革命思想。当时,还邀请国民革命东征军派教官帮助学校组织军训,学生二百余人,每天都集中军训,进行队形操练、刺杀、教唱《打倒列强,除军阀》等革命歌曲。这些活动都以李本立、李鹤年、李鸿举、李勤媛、刘伯刚、杨爵荣、叶铎辉、何若尧等学校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革命活动十分活跃。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二月十四日,东莞县立中学学生会、新学生社集中筹备纪念“二七”大罢工大会,并成立了东莞各界人民团体援助罢工周大会,莫萃华担任大会主席,莞中的师生都行动起来,把学生运动和党领导下的社会革命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六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隶属中共广东区委。莞中学生李本立担任书记兼组织委员,莞中学生黄国器、陈兆魁等人均任要职。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为东莞第一个县级中共组织,大力发展工农运动,积极发动人民群众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深入推进了东莞的国民革命进程。冬,校长袁昌善先生,以校舍湫隘,乃归并右邻宝安书院(霖按:《东莞宝安书院碑记》尚存,今东莞中学传达室后壁处)另绘图测,改建校舍,未完成而清党事起(民国十六年、 公元1927年),学校遂陷于纷乱状态中,断瓦颓垣,蓬蒿没胫,无复学校形容。同年,黄国器、李鹤年等学生主办了《东莞周刊》,宣传红色革命主张,大力报导东莞工农运动的情况。李本立为更好地发动东莞群众革命运动,更好地联合工农和各界革命群众,成立了“东莞县各界人民团体办理地方公益委员会”,李本立担任主席。在地方公益委员会主持下,专门惩办贪官污吏,组织反帝大游行,组织各界罢工罢市。当时《广州民国日报》评价东莞中学“几成全邑革命运动中心”。学校采取进步措施,改革学校教育,聘请外地进步青年教师,增设《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农民运动和农民问题》《工人运动和工人问题》《时事研究》等课程。在学校的管理上,采取了黄埔军校的军事管理方法编练学生军。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纪念集会、示威游行,让学生在革命运动中接受锻炼。学校图书馆还有《响导》等革命杂志以及黄埔军校出版的革命刊物,供学生自由阅读。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罗汝荣先生继长该校,增招高中师范班一班(唯毕业时,仅得学生十名),对校舍之增修,亦有所努力。当时邑明伦堂拨款九万元补建校舍。后以经费支出,无以为继,仅完成现有之三舍土校舍三座,计教室十二间。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校长罗宗伟先生颇有建设,然终以非邑人,未得竟其志而去。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秋,叶国璋校长,增办附设小学五六年级各一班,以为根本之图。然因地方不敷,且格于功令,仅办四期而已。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春,黎汝璇先生继任校长,于秋增招乡村师范班一班,后以本县有简易师范之设立,故仅办一届二。是年冬十一月,黎校长去任,罗友蘧先生继之。罗氏莅任以来,对于图书、仪器、班额校舍、校具之添置、增建,均不遗余力。又得邑人徐赓陶先生捐赠大批图书--《万有文库》《四部丛刊》。故各种设备,至民国二十六年几臻完善,而班额初中增至八班,高中增至三班,全校人数达六百余人。十一月,成立“东莞中学校抗日救国会”,通电当局团结抗日,出版《东莞中学校抗日救国会特刊》。此后,学校师生不断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组织戏剧队下乡宣传,参加县救亡工作队,下乡动员群众,组织募捐以支援东北军民抗日……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一月二十八日,莞中校友蒋光鼐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淞沪抗战,进一步振奋了莞中学子的救亡热情。学生谢阳光组织抗日宣传队,在西城门内开办阳光书店,掩护党的地下斗争活动。同年,陈越平、卢伟林等莞中学子先后编辑出版了《光芒》、《莞中学生》等刊物,作为抗日救亡的宣传阵地,研究革命时事,贬斥时政弊端,宣扬救国思想,为抗日救亡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莞中学生陈越平在全省会考中荣获全省第一名。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袁鉴文、陈煜坤、汪沛铭、林耀辉等高二学生组织了“革命大同盟”,团结同学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该年,尹孔殷等七位学生的省会考成绩优异,获省教厅嘉奖。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该年省会考,全省只有十二人八十分以上,其中有三位是莞中学生。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八月,省党组织派人来莞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大同盟东莞分盟”,以莞中为活动基地,发展了王鲁明、王炎、黄庄平、何太等莞中同学。这批同学后来成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骨干力量。年底,北平爱国学生组织“一二九运动”,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东莞中学学生自治会(学生会)主席王鲁明随即联合各中小学学生举行抗日救国千人大游行;游行示威后组织成立了学生救国会,王鲁明任学生救国会主席,王炎、麦祖荫和张祖全等都被选进了学生救国会。学生救国会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东莞青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涌现。期间,“秀园”(遗址位于东莞人民公园)、莞中图书馆、阳光书店成为当时输送革命书刊、讨论革命道理的秘密集中地,进步学生在这里组织读书会,研讨社会科学。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过后,华南形势,突告紧张,由是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城中居民,纷纷逃避乡村,十室九空,学校亦陷于停顿状态。不久广州竟告失守。莞邑以接近虎门,且为广九铁路必经之地,亦不幸相继沦于敌手。十数年惨淡经营之学校,顿成兽穴蛇窠,仪器图书,以不能他迁故,悉遭摧残劫掠,靡有孑遗。莞城沦陷后,卢校长与同事十余人,义不帝秦,辗转逃亡,后达香港。鉴于在港莞邑学生失学者众,遂谋复校。因邑明伦堂收入无着,不果。后几经奔走,终得徐赓陶先生之鼎力。十月十三日在力行小学(现东莞中学南区西侧)开会,决定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莞中学生、校友踊跃参加抗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模范壮丁队初建时的一百二十余名队员中,有五十多名是莞中的在读学生及校友,且多为骨干。初三乙班的同学在陈荣业、黎颖瑜的带领下,樊炳坤、尹尧基(尹平)、刘清、李兆来、郑肇瑞、刘永坚、祁恩源、祁瑞英、黎鸿基、谭炳灼、陈向荣等十三位同学,相继加入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何通、吴业凡、、卢杰、尹业藩、谢绍武、卢克华、苏衬田、王仲夫等同学也积极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集中训练。年龄最小的何通同学,只有十四岁。十五日晚,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中山公园(现东莞人民公园)操场正式宣布成立。队伍120多人,编为三个小队和一个留城分队,由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任队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袁鉴文(东莞县立中学校校友)任指导员。十月下旬,东莞人民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下打响了榴花战斗。“老模初战东江畔,榴花塔下显忠魂”,这场战斗中,我抗日部队共牺牲了十一人,其中包括东莞县立中学学生樊炳坤。十一月莞城沦陷。十月份奉命前往连县星子集训的莞中高中生义愤填膺,就地投军,奔赴抗日战场。他们在粤北曲江创办了《莞中同学会会刊》,首期便刊载了满腔悲愤的《如何归家乡》,编谱成歌,唱出了学子们抗战到底的决心。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春,与石龙中学及私立明生中学合办东莞县临时联合中学。计办高中一班,初中六班。经费为国币一千五百元,校址借用香港知行中学、九龙德明中学教室,于夜间开课。设备简陋,而生活辛苦,不难想象。办学以来,校舍屡更,如流浪之氓,栖无定所。后几经撙节,始获得固定校舍于九龙长沙湾道即后来私立明生中学校址。校址既定,邑中子弟来学者日众,几达三百人。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年冬,旋奉令迁回内地办理,故卢校长结束联中一学年学业后,即遄返祖国,仆仆于平山、龙岗、平湖、清溪、官仓、石马、塘厦樟木头之间,以求一安全地域为学生藏修之所。几经波折,由合而分,终得常平屋厦乡各绅耆热心赞助。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春借用桥梓小学校舍,并四出张罗校具、教具,招生复校。当时经费为国币二千五百元。办高中三班、初中六班,全校人数达三百八十二人。复校以来,各沦陷区学生,纷纷复学,人数日增,教室渐感不敷使用,后由乡长周校南及绅耆周允初、周崇谋等先生筹建两座,复得李鹤龄县长之捐助,增筑大礼堂一座、教室一间,而冈梓周绍光先生及支队长徐东来先生复捐赠台椅六十余套,故难题迎刃而解,而收容学生数多至四百九十二人。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敌人登陆香港,该校经费来源遂告断绝(至民国三十二年三月,即公元1943年三月间,经费始继续支发),以后几年,赖以苟延残喘,维持微命者,唯苦难相随之同学输收学米耳。学校所在地接近寮步镇,而寮步镇常为敌骑常至之区,风声鹤唳时感不安,又因常平接近广九铁路,为游击区最繁盛之地,且与东莞县府所在地石马距离不远,故每年必有一度逃避敌人之骚扰,或一夕数惊,或黑夜登山,深更涉水,遭遇颇不平凡。但各同学尚能于四面楚歌中,次第完成其学业,未损毫发,诚邀天之幸也。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十一月十四日,敌人实行打通广九铁路常平遂非有,该校几年来艰苦经营之校具、教具,无法迁移,大部又落人之手。但卢校长并不灰心,倘有寸土,仍可为学校恢复之地。所谓一旅可兴夏也。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元旦日,卢校长与弟兄及同事多人,凌晨偷越铁路,取道桥头镇,上谢岗镇黎村,与当地人士商借新群小学校址继续上课。黎村为邑东边地,与惠阳博罗交界,倘惠阳一失,则进退两难。然东莞县立中学,应教育东莞青年。倘他迁别县,莞籍学生不能远道相随,有何意义。故无论若何艰险,学校应设县地,以争取邑中青年,免为敌伪奸利用。当时远在后方邑中爱护学校人士,均主张学校迁河源,以为长治久安之计,对于卢校长之苦心,尚有未尽了解也。
在黎村办理仅一年,计有高中三班,初中六班,人数初为二百九十五人,后增之三百八十二人。经费每月初为国币二千五百元,后与东莞县立石龙中学合办,改名东莞县立联合中学,始增至四万元。但以学校地处绝境,屹立防军前线,杯弓蛇影,时或有之,然皆患难久经,怡然处之矣。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正月十四日上午六时,敌人悄然进占惠州,黎村遂如瓮中之鳖。学校对敌人此次企图,早得情报,为应付万一,不得不于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宣布疏散,故各学生均得安然无恙遄返家园。全县既陷,迁校他县力所不能,即能之,学生不能相随,终属徒然。且当时敌骑四出扰掠,广东各属,几无幸免,亦终无地可迁。后卢校长经多方考虑,又鉴于敌人已逢再衰三竭之境,卒从友人之劝告与赞助,将学校改名光中学塾,在附城博厦乡借祠宇收容学生二百零七人。办理当中,曾有无数谣言,多方恐吓,然卢校长此时置身家性命于度外,不为所动也。办理仅一学期,属子弹威力,终使暴日屈服,胜利属于吾人矣。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月十四日,卢校长奉命接收苦别七年之母校,荒凉一片,迥异当年,收拾澄清,费时数日,并进行了一次入学甄别考试。于二十四日始能正式上课。每月经费为国币五千三百四十五元,六十倍支发。当时班数高中五班,初中八班,学生六百一十一人。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秋,增招初中两班。现当前计有高中五班,初中十班,人数共六百三十八人。经费每月为干谷二万五千二百斤司码。三十六年度拟增招初中二班,高中一班,以实现初中每级四班,高中每级二班之计划。总括复员以来,得邑明伦堂屡拨巨款修缮校舍,增置校具教具,规模渐具雏形。今后拟分两期完成中等学校之完善设备。
新中国成立以来
1949年10月17日,解放军解放了东莞。当时,解放东莞的解放军多是由两广地区的共产党游击队组成。 东莞没放一枪一炮和平解放。与此同时,莞中也恢复开学。解放后的莞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由国民党政府派遣来的校长,训育主任,军训教官等官员纷纷逃跑。中共东莞县委派人来成立了校务管理委员会,任课老师基本没换。
1950年,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东莞团委组织了一个“暑期青年乐园”,莞中有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年底,同学们都热血沸腾,表示要投身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一场汹涌澎湃的参加军干、参加青干的运动开始了。这时,大概因为刚刚解放,很多父母都不理解儿女的爱国热情,知道自己儿女要去参军赴朝抗击美帝国主义,多少有点担心,有的干脆把儿女叫回家,有的甚至把儿女带去香港
1951年,东莞三次参军参干活动有581人应招,东莞中学的学生就占了219名,莞中的党员、团员,像吴启安、方象贤(方苞)等都在这个伟大的参军参干热潮中参军卫国。东莞中学的留校师生也热烈响应县抗美援朝分会发出的号召,节衣缩食以捐献飞机大炮。大多数同学把每天1分钱的茅根粥钱节约下来,投入捐款箱。
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还有1943年在东莞县立中学读书的李云祥李云祥烈士,东莞高埗上江城村人,14岁入伍,成为东江纵队抗日士兵;17岁开坦克,是解放军第一批坦克兵,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担任坦克车长;1952年6月,他在华东装甲兵坦克第二师第四团当参谋,奉命赴朝参战,10月5日,在志愿军秋季反击战中掩护坦克时被炮火击中,长眠在朝鲜铁原郡……
1952年,经过参军参干投身抗美援朝运动,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关心和参加各项政治运动的积极性空前。但由于学生的积极参军参干,在校人数锐减,学校中的学生骨干仅留下了党员朱润光、李顺以及团员何苏照(组织委员)等十余人。194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原有69人,与1950年春明生中学并入莞中高一级的31位同学共100人编成三个班,年底因学生数不足把丙班拆散,编入甲班和乙班,到1952年夏天毕业时只剩下33人。这批同学毕业时,党把五名优秀学生干部朱润光、何苏照、傅泽铭、招家祥、钟祖荫,保送到设在南方大学的广东省中等学校政治辅导员训练班学习,之后分配到中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工作队,后到中等学校从事政治辅导工作。其余同学均响应党的号召,全部考上大学继续深造,不少同学在党的培养下成为建设祖国的专家教授、著作颇丰的作家以及人民演员。在这一届学生中,也有不少人被培养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干部,为党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方象贤(方苞),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历任深圳经济特区党委常委、珠海经济特区党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91年设立莞中艺术节、体育节。(2024年为第34届)
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
2000年被评为东莞绿色学校。
2001年被评为全国群体体育先进单位。
2002年被评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
2003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
2004年创办东莞中学初中部
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现代技术实验学校。
2012年创立东莞中学校友会。
2016年托管东莞中学南城学校
2018年被评为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成立东莞中学教育集团。
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
2020年获评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东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东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单位、东莞市文明校园等称号。
2021年获评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新教学楼(新白楼)落成。
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网络安全示范校、复办初中。
2022年被评为东莞市第一批普通高中“双特色”示范建设基地、东莞市第一批创建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广东省首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养对象、广东省网络安全示范校。
2024年获评广东省首届14个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校。
多年来,学校还获评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朝阳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校园篮球推广学校、广东省校园排球推广学校、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东莞市文明校园、东莞市第一批品牌学校、东莞市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先进学校。
办学条件
集团化办学
东莞中学肩负着反哺城市,回馈东莞的天然使命。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百年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创办、协办或托管了多所学校,积极推广办学治校理念,为东莞市基础教育的扩容体制贡献了莞中力量。2004年创办东莞中学初中部,2005年创办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2011年协办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2016年托管东莞中学南城学校,2018年东莞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2024年托管东莞中学洪梅学校。如今,所创建和托管的学校均成为东莞市优质的品牌学校。
学校于2005年开办,是东莞市直属公办学校。地处国家级高新区——松山湖,以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为邻,与华为等名企相伴,是一个山水相融、诗情洋溢、和谐幸福的生命成长栖息地。校园占地面积309515.11m2(约500亩),2020年扩建面积为50348.56m2,经扩建后的总建筑面积为197194.55m2。扩建后的在校学生规模由3800人扩大至7200人。学校初建时,采用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办学形式,2009年小学分离,现有初中和高中两个学部。学校教学设施完善,功能场室齐全,为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学校现有在编教工299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5人,一级教师131人。未来几年教师队伍将壮大到500多人。学校努力培育教师的六种意识,打造团队的个体自觉和群体优秀,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共同体。现有特级教师3人,省市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3人次,市学科带头人46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93人。物理、信息、生物、政治、历史、英语、地理等科组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研组。学校所有科组均被评为东莞市优秀教研组。
学校坚持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命成长环境。形成“三礼四节青春五月”校园文化活动系列,30多个学生社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已有20个学生社团受省市表彰,其中省十佳梦想社团1个,省优秀社团1个,省百佳社团11个,市标兵社团1个,优秀社团7个,“松湖之韵”合唱团、松湖模联、洛言辩论社、机器人社等活跃在各级赛场。
学校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创佳绩,2020年,高考优投率达85.05%,本科入围率达99.8%,北大、清华、港大等名校均有我校学子的身影。中考一直居全市同类学校领先地位,初中教学连续多年获得东莞市综合教学质量一等奖。科技创新、信息奥赛和生物奥赛三驾马车硕果累累,获全国信息奥赛金牌一枚,全国生物奥赛金牌两枚,学生获得49份专利证书。
学校在保持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学校先后与新丰一中、清远青坑中学、韶关实验中学,及东莞市企石中学桥头中学石碣中学等开展帮扶结对工作。学校先后协办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松山湖实验中学等一批新校的创建,2019年开始集团化办学历程,成立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集团)石排中学,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经验辐射到更多学校,先后培养并输送了三十多位管理干部,为东莞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东莞中学南城学校(原东莞市南城中学)创办于1958年,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育才路13号,旧址在篁村亨美黄金花园,1963年旧址位于篁村职业中学,学校占地面积约113亩。
东莞中学南城学校原为“东莞市南城中学”,2016年9月起正式由东莞中学进行托管,并改名为“东莞中学南城学校”。学校有初中38个班,高中18个班(高二、高三级),在校学生2500余人。
托管来,东莞中学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使两校在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等方面融合统一,引领南城学校不断实现办学提质。学校每年中考成绩稳步提升,表现突出。2021年底,东莞中学南城学校获评东莞市第三批品牌学校,提前达成了“将南城学校打造成全市一流的初中”目标。
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是2010年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中(简称“东莞六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省一级学校,由百年名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东莞中学协办。学校秉承 “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以及“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臻善致远”的校训,营造“追求卓越”的校风、“正德正行”的教风和“勤勉慧学”的学风,以建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与世界先进教育对话的优质学校为目标,努力打造未来学校、智慧校园、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学校办学规模为8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4100人。学校占地面积168亩,建筑面积76795平方米。校舍设计布局科学合理,建筑风格大器典雅,是东莞市松山湖大道边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被东莞媒体投票评为“东莞高中最美校园”。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建有主干万兆校园网,除常规教学功能室,还建有创客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无线电测向室、心理工作室、自动录播室、学生电视演播室等特色功能室,以及能容纳400人的学术报告厅和容纳3000多人的综合体育馆。
东莞中学万江龙湾学校
2023年9月27日万江街道办事处与东莞中学举行集团化办学签约仪式。
东莞中学万江龙湾学校位于东莞市“三江六岸”核心区域的龙湾片区,是万江探索未来教育办学新模式,把好学校办到百姓“家门口”的民生工程,是落实万江街道“一高三促”战略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德政工程。东莞中学万江龙湾学校的建设用地面积37006.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212.92平方米,学校配有教学楼、图书馆、多功能实验室、风雨操场、学生宿舍、教师休息房、师生餐厅等现代化校园场室与教学设施,大力打造一座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东莞现代岭南园林校园。东莞中学万江龙湾学校是一所办学规模为42个教学班级,2100名学生的初中学校,学校将于2025年9月开学。
东莞中学洪梅学校
东莞中学洪梅学校位于洪梅镇梅沙大道北侧,毗邻东莞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项目占地98.85亩,总建筑面积约10.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中学部48个班,可提供学位2400个。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又统一成体系,总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学子们求知成才的理想场所。学校拥有大量满足师生交流学习的特色空间:学术报告厅、创意图书馆、科技实验室、特色功能室、恒温游泳池、风雨篮球场、架空运动场、运动综合体、地下接送区等。为了满足师生的求知需求,学校建有图书馆、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购置了5万多册图书、180多种报刊和20万多册电子图书。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200余名学生,教职工138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353人,其中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职称86人,中级职称12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2人,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省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1人,市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1人,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5人次,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人,市学科带头人55人次,市教学能手70人次。信息科组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科教研组,语文、英语、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等科组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学科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化学、历史、音乐、通用技术、信息等科组被评为市优秀学科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通用技术、心理、信息技术等科组被评为市“品质课堂”实验教研组。
东莞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以及新一轮(2022-2024年)名师、名班主任和名校(园)长工作室主持人名单,东莞中学有八位老师榜上有名
科组介绍
东莞市东莞中学语文科组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高级教师9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语文学科带头人4人,教学能手7人,市优秀教师2人,市优秀班主任1人。
东莞市东莞中学数学科组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副高级教师26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1人,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东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人,学科带头人7人,教学能手14人。2024年,东莞中学获评广东省首届14个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校。
东莞市东莞中学英语科组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学科带头人5人,教学能手7人,市优秀教师2人。
东莞市东莞中学政治科组现有教职工12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政治科组被评为东莞市第二批中小学“品质课堂”实验教研组。
东莞市东莞中学历史科组现有教职工8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科组教师先后获评,广东省学科带头人,南粤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东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东莞市教学能手
东莞市东莞中学地理科组现有教职工10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先进教研组。1人荣获东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荣获“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1人荣获“广东省优秀中学地理教师“,3人人先后为东莞市地理学科带头人,2人为东莞市教学能手。
东莞市东莞中学物理科组现有教职工24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南越教坛新秀1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能手5人,东莞市优秀教师3人。1人为东莞市物理教育协会理事,1人为东莞市物理竞赛指导委员会秘书长,1人为东莞市物理竞赛指导委员会委员,16人为东莞市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东莞市东莞中学化学科组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高级教师9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4人,教学能手6人。科组于2005年获评第一届”广东省优秀化学科组“,2011年获评”东莞市优秀化学科组“。
东莞市东莞中学生物科组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1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养对象1人,优秀教师2人,教学能手9人。广东省生物竞赛优秀辅导老师4人,东莞市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8人。
东莞市东莞中学体育与健康科组现有教职工14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
东莞市东莞中学艺术科组现有教职工12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能手1人。
东莞市东莞中学信息技术科组现有教职工7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副高级教师3人,广东省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南越教坛新秀1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市优秀教师1人,学科带头人4人,教学能手3人。国家级竞赛优秀教练1人,广东省竞赛优秀教练3人。
东莞市东莞中学通用技术科组现有教职工4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副高级教师3人,4人均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先后被评为“东莞市先进学科”、“东莞市品牌学科”。
东莞市东莞中学心理科组现有教职工5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学科带头人2人。
名师风采
黄灿明,本科学历,理学学士,高中数学高级教师。现任东莞中学党委书记、东莞中学南城学校校长(兼),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东莞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东莞市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东莞中学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曾获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校长、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首批中小学校长工作室优秀主持人、广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王健,现任东莞市东莞中学校长。曾任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东莞中学德育处副主任、东莞中学初中部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校长和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现为中学正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教育家培养对象,曾获“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科教先进校长”等荣誉称号。
詹海潮,男,199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本科学历,理学学士信息技术中学高级教师。1992年7月开始在东莞中学任教,先后任校团委委员、教工团支部书记、教导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学校党委宣传委员、学校纪委书记,1999年到2015年兼任东莞市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会会长。2010年至2015年兼任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校长。 曾获广东省优秀辅导员、东莞市科技创新劳动竞赛先进个人、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东莞市教育系统先进人事干部、东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东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组织工作者、东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周剑光,高中语文高级教师,东莞中学副校长,东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东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东莞市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第三批、第四批东莞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骨干教师。曾获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家庭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任教于东莞外国语学校虎门中学东莞中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具有丰富的教育经历和宽广的教育视野,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精神砥柱的人,课堂、学校应该成为充满情感浸润和思维活力的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教以来教育教学成绩优异,长期担任实验班教学,所任教学生中有十几名同学考取清华北大。曾先后主持《基于现代学校治理理念的面上高中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等10项省市级科研课题或项目,有《“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信息化探索》等10余篇论文在《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等省市级刊物发表,有20多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出版专著《骈句修辞教学探索与实践》,应邀在市内外教研机构、学校讲学30余场次。
李敏,高中通用技术高级教师(副高),东莞市东莞中学校务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东莞市东莞中学第四支部委员会书记。曾获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访问学者、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导师、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优秀辅导者、广东省“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共东莞市委教育工委“百名优秀共产党员”、东莞市先进科普工作者、东莞市中小学科技教育优秀组织工作者等称号,同时也是东莞市东莞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东莞中学校友会副秘书长、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东莞市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会常务理事、东莞市通用技术教研会常务理事。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东莞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3项;著作出版。编著出版《在阳光下奔跑——中小学无线电测向》、《创意搭建与图形化编程》(两册)、《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两册)等;论文发表。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等正式刊物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国家级专业期刊3篇;论文获国家级奖励11篇、省级4篇、市级8篇;另有案例、微课、优课、教学设计、教具等获各级奖励30余项;辅导学生获8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600余项市级以上奖励,先后斩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钟南山”发明奖等赛事全国金奖,以及青少年人工智能挑战赛、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全国冠军。
于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东莞中学教研处副主任,高中数学高级教师。曾任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教材培训专家,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东莞)项目负责人,广东省现场统计学会理事,东莞市教育学会理事。曾获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学科带头人,东莞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主持省、市课题4个,参与课题研究成果2个分获广东省创新成果二、三等奖,3个分获东莞市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数学通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
温伟锋,高中物理高级教师,东莞市东莞中学教导处主任助理,获评“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物理教学能手”、“东莞市物理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名师培养对象”、“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物理竞赛优秀指导老师”、“东莞中学骨干教师”、“东莞中学教坛新秀”等荣誉。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与较强的教研能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东莞市物理学界内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与辐射力。主持或参与了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5项,论文发表或获奖18篇;多次承担市期末统考与物理竞赛命题、各类教学比赛评委等工作,被聘为市物理教研会常务理事与副秘书长、物理竞赛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温伟锋老师坚持“不要误人子弟”的质朴教育理念。担任物理科组长,凝聚团队力量,提升老师的战斗力,促进组内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吴泽鑫等老师荣获“市物理教学能手”;担任物理备课组长,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建立校内资源库,编印校本学案5册;承担11届高三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教学严谨细致,善于归纳建构知识体系,注重逻辑推导,培养了陈积微、潘熙与麦辉煜等众多物理学科创新人才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唐章辉,199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现任东莞市东莞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特级教师、高中信息技术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专家组成员。所辅导的学生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78人次,全国二等奖120多人次;主持了5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作为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核心编委,参与了《数据与计算》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活动手册的编写,并参与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参与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教程(pascal语言)》等6本计算机程序设计辅导教程的编写,所撰写的论文获省一等奖7篇,12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多次受到各级部门表彰,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东莞市优秀青年”、“东莞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信息学优秀辅导员”等荣誉。
庞进发,东莞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中学数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校外兼职硕士导师。曾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优秀教师。2015年被遴选为广东省新一轮第二批省名师培养对象. 2015年高考所带的实验班陈伟杰同学理科数学150分,袁嘉豪同学理科数学149分。2011年辅导学生杨宇昌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全国一等奖,2014年辅导学生袁嘉豪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全国二等奖、王纯怡同学获全国三等奖。有多篇论文获奖和发表,曾主持多个市级课题研究。
卢河生,东莞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东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德育研究会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班主任培训指导老师、东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慧导师。多次获“优秀班主任”称号,连续五届担任班主任将优秀毕业生送上北京大学。是“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东莞市教育系统师德标兵”、“广东省优秀德育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长期关注家庭教育问题,重视从幼儿到中学各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主持完成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班主任干预对策研究》课题,擅长心理辅导、学法引导、潜能激发、育人方案设计、考试心理调控和考前辅导。多次开展家庭教育和班主任工作讲座,反响热烈。
张持,高中语文高级教师。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名师在路上”重点推介教师;东莞市第三批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鄞州区教坛新秀。中华语文第一报《语文报》特约作者;重庆五州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五洲作文”特邀编委,高考作文研究中心讲师。主持省、市级课题5项,参与省市课题3项。课题先后获广东省课题成果二等奖,东莞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之友》等发表论文90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市级等奖项40多篇。 编著、主编《高中议论文高分策略》等作文专著3部,参编其他作文书7部。主编、参编其他书籍11本。先后在韶关、东莞、汕头等地市开设作文、阅读方面的示范课、专题讲座等30多节。多次接受东莞日报采访,《东莞日报》教育学堂曾连续5期采访报道作文教学相关成就。指导学生在《语文月刊》、《语文报》等上发表文章十多篇。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在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上有独到的见解。对《史》和中国古典诗词有较深的研究。创作《史记文言故事120首》,《中国古典诗词名篇赏析》等。
周熙,高中通用技术高级教师,东莞中学通用技术学科组长,东莞市高中通用技术第一、四批学科带头人,东莞市第九、十届督学,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通用技术跟岗教研员,东莞市通用技术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张发掘学生的兴趣是教育成功的捷径,一直从事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课程实施和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工作。多年来先后培养数十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比赛并获佳绩,1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全国和省市级奖励或发表,主编出版创客教材两本,参与编写广东版通用技术选修教材《工程设计基础》并出版发行,编写教辅用书编写5套。主持和参与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7项。先后荣获11次校级优秀教师、市优秀创客导师、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等荣誉。长期研究创新教育技法和项目,兴趣广泛,学习欲望强,擅长规划整合各类软硬件器材搭建项目实施环境,有丰富的跨学科融合经验。
廖运洪,高中地理高级教师,东莞中学地理科组长,东莞市中学地理教研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骨干教师,广东省优秀地理教师,东莞市第四批地理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名师培养对象,东莞中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崇尚“天地人和,润泽生命”,遵循教学规律,回归生活,尊重学生个性,有教无类,提升思想引领,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成长。热爱教育,潜心教研。曾任黄道才地理名师工作室、杜志忠地理名师工作室、卢河生名班主任工作室、宋永成名班主任工作室指导老师,多次开展市级教育教学专题讲座;主持了《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参与了《构建高中地理融合性课堂的实践研究》、《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班主任干预对策研究》等6项省市级立项课题研究;《巧用学案,跨越课改的“高原现象”》、《强化地理信息加工,打造高效地理课堂》、《强化读图能力,提高地理解题能力》等论文分别在《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东莞教研》、《广东省教学报》上发表,《基于任务驱动的线上教学方式探究》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曾荣获广东省第三届高中地理教师现场命题比赛一等奖,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等多项教学成果奖。
杨柳,高中心理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东莞市心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学生心理援助专家团队成员、心育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心育特色学校评估和复评工作专家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讲师。作为学校心育工作负责人,秉承“用专业引领成长”的工作理念,凭借扎实的心理学素养,有效开展心育工作,使东莞中学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高中生发展指导联盟理事长单位,所带领的备课组被评为东莞市品质课堂心理健康实验教研组。希望做学生成长路上积极的引导者、温暖的陪伴者和有力的支持者。注重用启发、体验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涯管理意识和自我效能感等。尽心尽力做好心理辅导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近五年来,被评为东莞市优秀教师1次,东莞中学优秀党员5次、优秀教师1次。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5项均已结题,其中3项获市科研成果奖。3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3篇文章发表于市级期刊,论文、案例或项目等获省级奖项7项,获市级奖项10项。
王鹏飞,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广东省首批省级音乐骨干教师,东莞市音乐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东莞市第三批、第四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第三批高中音乐学科带头人,东莞市东莞中学首批、第二批骨干教师。从教23年,教学经验丰富,先后获全国、省、市奖励70多项,校级奖励90多项;近年来立项并主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3项,结题2项,1项获教育科研创新成果市一等奖、省三等奖。论文获全国、省、市一、二等奖9篇(项)。多篇课例、论文在《中国音乐教育》、《教育策划与管理》、《学校教育研究》、《广东教学研究》、《岭南音乐》、《东莞教研》等国家、省、市学术期刊上发表。多年来,所辅导学生参加艺术高考,分别被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录取,另有多名学生以“特长生、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等艺术加分的形式,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级一、二等奖的佳绩,依托市名师工作室平台,辅导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多位教师被评为市名师培养对象、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高级教师等学科骨干力量。本人先后荣获校、市、省、及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项。
学校建设
 东莞中学提早谋划、提早布局,在2022年11月25日,学校发布了东莞中学高质量发展“1+1+8”行动计划,从“党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卓越师资”“‘三生’德育”“拔尖创新人才”“课程迭代”“品质课堂”“体育素养提升”“技术赋能”“评价增效”共10个方面擘画学校未来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
 东莞中学高质量发展“1+1+8”行动计划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部署行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根据东莞中学实际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
 行动计划中的第一个“1”是党的建设,第二个“1”是学校文化建设;“8”则包括卓越师资、“三生”德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迭代、品质课堂、体育素养提升、技术赋能、评价增效。
卓越师资计划的实施,是为全面深化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而设立,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健全学校教师培养体系,畅通学校教师发展通道,形成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让老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东莞中学的“三生”德育体系是“一核两翼三自九化”,主要目标是为了立德树人,培养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学生。在生命教育层面,德育处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课堂、宣传海报、教师培训等形式开展工作;生涯教育层面,德育处通过课题研究、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活动构建等打造具有莞中特色、有影响力的生涯教育项目;生活教育层面,德育处通过开展宿舍系列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稳步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学校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每一个孩子学会思考人生、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学术交流
东莞市东莞中学、广州市第二中学惠州市第一中学深圳实验学校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珠海市第一中学组成了“六校联盟”。该联盟由珠海市第一中学深圳实验学校发起,旨在通过高中学校之间的交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学成果
高考教学
多年来,学校高中学生参加高考均获佳绩。从2018年至2023年的六年间,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的共有20人。2023年高考中,我校普通类考生865人,本科上线人数为860人,特控上线人数为780人,600分及以上人数达431人。艺术类考生14人,体育类考生两人,16人均上艺术类,体育类本科线,其中1人被同济大学录取,2人被中央美院录取,1人被澳门大学录取。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的取得,使东莞中学成为东莞的教育品牌,成为广东省颇具知名度的一所学校。东莞中学正努力朝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与世界先进教育对话的国内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迈进。东莞中学作为广东仅有的9所学校之一,被北京大学授予“全国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
学科竞赛
东莞中学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辩论
东莞中学是广东著名的辩论传统项目学校,其辩论社团/辩论队在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大赛中屡有斩获,并且在市辩论队的协助下,建立了一整套系统和完善的队员选拔、培养与晋升模式,确保所有零基础的新队员都能在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中,成为优秀的辩论队员。
东莞中学辩论队是中国大陆历史上一个国际赛冠军队伍。同时,也是实现全国赛团体冠军和全程最佳辩手双卫冕的队伍。
能够进入校队的队员,都是我校学生中的菁英学子。在过去几年中,我校辩论队毕业生先后考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名校。
校辩论队已经成为了我校的一块课外育人阵地。
东莞中学辩论队的队员由校思笃辩论社社员组成,代表学校在各项大赛中屡有斩获。更有一批优秀辩论队员,借相关大赛主办方的政策优惠,获得了苏州大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免试资格。
主要成绩:
2014年贺岁杯名校辩论赛 季军
2014年第三届知行杯广东省中学生校际华语辩论邀请赛 冠军
2014年东吴杯全国中学生辩论大赛正赛阶段 第五名
2014年星辩·马来西亚国际华语辩论公开赛 六强
2014年精英杯世界中学华语辩论公开赛 大陆区种子队参赛权
2015年贺岁杯名校辩论赛 亚军
2015年知行杯广东省中学生校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省赛) 冠军+全程最佳辩手
2015年第四届东吴杯全国中学生辩论大赛 冠军+全程最佳辩手
2015年亚洲杯国际高中华语辩论锦标赛 代表广东地区参赛
2016年贺岁杯名校赛冠军+全程最佳辩手
2016年广东省中学生赛亚军+全程最佳辩手
2016年团省委·广东省中学生辩论挑战赛冠亚军+全程最佳辩手
2016年东吴杯全国中学生赛冠军+全程最佳辩手
2016年亚洲杯国际高中辩论锦标赛冠军+全程最佳辩手+全程优秀辩手(国内国际赛冠军)
无线电测向
东莞中学无线电测向队历经数年的风华,随着时代得车轮滚滚而前,一间小小的制作室挤下了无数的奖杯,在2010年登顶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多年成为南粤魁首。
排球
作为广东省校园排球推广学校、东莞市排球特色传统项目学校、东莞市排球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莞中校园排球底蕴浓厚,师生排球基础扎实。多次获得东莞市排球比赛冠军。
学校荣誉
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3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2007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多年来,学校还获评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广东省朝阳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校园篮球推广学校、广东省校园排球推广学校、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东莞市文明校园、东莞市第一批品牌学校、东莞市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先进学校、东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东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2022年被评为东莞市第一批普通高中“双特色”示范建设基地、东莞市第一批创建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广东省首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养对象、广东省网络安全示范校。
文化建设
莞中校徽
校徽外圈上半部分的英文为“DongGuan High School”。英文“High School”表示为11-18岁青少年所设立的完全中学高级中学,与东莞中学的办学层次完全一致。
校徽外圈下半部分的“东莞中学”由国学大师、《金文编》作者、杰出校友容庚在77周年校庆时所题,字体端正朴实,外呈柔静之美,内具阳刚之气。
莞中校歌
东莞县立中学校歌
作词:祁武垣
作曲:周铿
(约作于1930年至1935年之间)
旗峰苍苍
莞水汤汤
山川磅礴士气扬
为文章薮
为忠义乡
奇杰蔚起称南强
我校建设
几经改良
学府历史何悠长
文经武纬
济济跄跄
龙门声价争荣光
祝我校
南粤之冠冕兮
名播炎荒
祝我校
为东亚之泰斗兮
煊赫海疆
东莞中学颂
作词:郑南
作曲:郑秋枫
黄围墙阅尽了世纪沧桑
绿瓦楼孕育着翠绿希望
思考人生追求真理献身社会
校园为时代成长栋梁
东莞中学
校旗高扬
莞中儿女
奋发向上
我们的脚步
追求早升的太阳
我们的青春
投进时代的大浪
黄旗山造就我高远的信仰
东江水哺育我奔腾的志向
学会做人刻苦求知勇于创新
新花为热土灿烂绽放
东莞中学
校旗高扬
莞中儿女
奋发向上
我们的脚步
追求早升的太阳
我们的青春
投进时代的大浪
文化标识
东正路(原莞城老城区东门正街)、凤凰花、莞中人已经成为东莞中学的重要文化标识。
校服为“莞风”,意为东莞中学的风采,凤凰树上的红花绿叶,教学楼外的蓝天白云,皆是莞中之经典。校服设计主要以莞中曾经的蓝白校服为原型进行改良,以蓝白面料为主,加入焦红面料进行点缀,整体款式简洁、纯粹,秉承“不忘初心,铭记岁月”的理念。
厚植文化
本着对现实和未来负责的态度,东莞中学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收集和保存。整理出版了《东莞中学前50年史料编年》《东莞中学校史图册》《光辉历程》《群星璀璨》《尘封的璞玉》《莞中往事》《师生名录》,共几十套校史读本。修建校友墙,所有在东莞中学就读过的,工作过的师生、员工的姓名,一律平等的篆刻于墙。建校史馆,为校园历史遗迹树碑立文。修缮古建筑邓容镜进士故居。筹建东莞中学文库,修编东莞中学年鉴。
通过举办职业博览会,引导学生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兴趣,驶入适合自己的人生轨道,为一生发展奠基导航。
通过把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高雅艺术引进校园,让学生在一场,视听盛宴中获得美的享受与陶冶。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艺术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艺术节期间,轮流将芭蕾舞交响乐歌剧等高雅艺术引进校园。
东莞中学不断创新和优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毕业礼。
校友会
2012年,东莞中学注册成立校友会,每年开展校友活动。每年举办足球赛,篮球赛,文艺汇演等各种校友文体活动,策划校友艺术作品展。编辑校友文库,汇聚人心,使学校真正成为莞中人永远的精神家园。2014年注册成立东莞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学生社团
东莞中学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学校每年均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社团嘉年华活动、麦田义卖活动、成人礼等
截至2024年,东莞中学共有社团25个。
办学特点
办学宗旨
东莞中学以“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办学宗旨。学校力求把教育关怀指向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获得最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最好教育;把学校教育的视线穿越学生生命发展的全程,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能力基础、情感基础和生活基础。
学校打造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辩论队、读书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初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意识、行为和能力。
办学理念
东莞中学坚持“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办学中充分尊重师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校辩论队是国内一个夺得过国际赛冠军的队伍,并且以每年3-4次国际赛的频率为莞中学子提供舞台,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很多大型项目都是由学生策划组织的,校内学生刊物《莞中风采》和《云雕》完全是由学生编辑出版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内在的探究和发展需要被唤醒了,学生学会了自主建构知识,形成健康丰富的个性。
学校和谐办教育,办和谐教育,有效地整合学校教育中各种资源、各种力量、各种进程,使学校教育在良性的状态下运行。同时,学校在引导师生自主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激励师生将自己的成长规划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师生共度生命历程。
办学特色
东莞中学逐步形成了“教育生态平衡”的办学特色。我们用生态平衡的观点理解、认识教育。在管理方面,我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建立有序、民主、高效的管理系统。在德育方面,我们把公民意识、爱的意识、文明习惯、健康心理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注重营造和利用德育环境,重在情感化、科学化和自我教育化,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环境中获得德育滋养。
在教学方面,我们强调师生教与学的自主、互动、进取,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学习者转变。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通过物化的校园环境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学生熏染陶冶,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
办学目标
办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与世界先进教育对话的国内一流学校。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学校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即要求在社会发展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初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意识、行为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走出狭隘的时空,融入到资源丰富、互动合作的大学习环境,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新教育方式。
与世界先进教育对话,是将学校发展置于世界大教育的背景下进行思考,扩大教育的观察视野和交流范围,使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方式与世界先进教育接轨,从而取得一种资格,能在一个较高水准的平台上,与现代世界先进教育形成沟通与交融。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校长:王健
负责学校全面工作。
副校长:詹海潮
负责学校德育与后勤工作,主管德育处、总务处。
副校长:刘洁仪
负责学校工青妇体卫生工作,主管工会、团委,协调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
副校长:周剑光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主管教导处。
部门架构
校务办公室
主要职能:行政事务管理,包括沟通和协调各部门工作;督查学校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执行;文件的拟、收、发、存;开具学校对外证明;公章管理;学校大事记;学校综合档案管理;毕业生档案审查;工资管理;人事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安全保卫;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继续教育培训、教工手册培训;信访、统计、接待、慰问;学校内部保密工作;兼管日常党务工作等。
教导处
主要职能:教学、教研、教务管理。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常规教学管理;课程表、课室的安排;教研、科研管理;教学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籍档案、教学成果档案等;师生获奖登记、统计、造册;学生奖品准备;科学馆、图书馆管理;教学资料的打印;宣传标语的缮写;艺术器材、场地的管理;教师考勤登记统计;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工作量核算(其中包括第二课堂活动、补课等);各类考务工作;教学数据统计;学生证、毕业证、会考证管理;教师业务培训。
德育处
主要职能: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班级的常规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反馈、评估;学校宣传工作;心理辅导室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住校学生的管理;学生考勤管理;学生晨练组织管理。
总务处
主要职能:学校财务管理和后勤服务。固定资产管理;医务室管理;饭堂管理;学校各种活动的后勤服务;学校设备设施的修缮维护;基建;学校消防安全;日常教学用品采购和发放;体育馆及运动场地的管理;汽车使用调度管理;校园卡管理。
团委职能
主要职能:基层团组织发展建设和对学生干部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负责团员证的注册、补办和组织关系的接收、转移工作;发展新团员和推优入党工作;团内的评比、评优、评选工作;筹办艺术节等综合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社团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历任校长
知名校友
蒋光鼐
蒋光鼐,字憬然,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虎门人。杰出的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淞沪抗战总指挥,民革的卓越创始人和领导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淞沪抗战时,蒋光鼐担任总指挥,率领十九路军将士奋勇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蒋光鼐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933年与李济深、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主张联合各党派一致抗日,并支援红军长征。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任第四战区参谋长,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领上将军衔。1948年,被推选为民革中央执行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及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
容庚
容庚,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初号容斋,后改署颂斋。 广东东莞县人,出身于清末书宦世家。著名文字学家、考古学家 、金石学家 、诗人、书法家 。少时得舅父邓尔雅指教,习书法、篆刻,后师从罗振玉研究古文字。1922年,经罗振玉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 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容庚致力于青铜器的收藏和研究,所作《金文编》是继吴大徵《说文古籀补》之后的第一部金文字典。《商周彝器通考》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著作。又著有《殷契卜辞》《殷周青铜器通论》(合著)《宝蕴楼彝器图录》《秦汉金文录》《颂斋吉金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海外吉金图录》《善斋彝器图录》等。在书画、碑帖领域也有研究。
毛炳权
毛炳权,1933年11月2日出生于广东东莞,高分子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2年毛炳权进入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1954年前往原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学习;1959年从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硕士毕业后回国,进入成都工学院高分子系塑料、化纤、高分子化学物理教研室工作;1971年进入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研究院高分子部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镜堂
何镜堂,男,广东东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何镜堂先后担任过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会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他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与设计实践第一线的学者和建筑师,是中国建筑界公认的设计大师之一、岭南建筑界的著名人物。他提出了“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并在文化博览建筑、教育建筑领域达到国际水平;主持设计了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作品获国家级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
王志东
王志东,广东东莞人,中国互联网产业十位最有影响力企业领袖之首。现任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新浪网的创办人,成功创建了中国第一门户大网新浪而被称作“中国网络之王”,曾领导新浪网成为全球最大中文门户并于2000年在NASDAQ成功上市。
何炎燊
何炎燊,内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老中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医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何老临床经验丰富,创立了并重的脾胃学说思想,扩大了中医下法在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其运用育阴潜阳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为岭南温病学的主要发扬者。创立“伤寒温病融合论”,对肝硬化尿毒症冠心病癫痫等病疗效显著。根据其临床验方研制出的人参胃康片、肝康片、健脾开胃饮、清肺止咳糖浆等中成药,疗效甚佳。2020年2月7日,何炎燊逝世,享年98岁。
王作尧
王作尧(1913年—1990年7月3日)广东省东莞县厚街人。1931年考入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入党。1938年在家乡组建抗日武装,后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参谋长,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顾问。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0年7月3日,王作尧在广州病逝。
王鲁明
王鲁明(1915—2003),原名王寿祺,1915年生于,厚街大塘村。1935年夏在东莞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青年同盟,当选为东莞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同年冬,发动全校学生响应和支援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并成立东莞中学学生救国会,当选为主席。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中共东江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53年调粤东区党委,先后任城工部副部长、工业部长、区党委副书记等职。1956年调外交部工作,先后任外交部机关党委书记,驻罗马尼亚大使馆、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驻瑞典王国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等。回国后,在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1980年任国务院港澳功公室副主任。1983年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顾问。2003年在北京逝世。
莫萃华
莫萃华(1904-1929),广东东莞人。1922年3月,在广州当工人的莫萃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3年10月,回洪屋涡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直辖东莞支部,任支部书记。1924年7月,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学习。同年9月,回东莞开展农民运动。1924年12月,中共东莞支部成立,任支部书记。1925年11月,东莞支部改为中共东莞特别支部,被选特支书记。1926年5月,调中共广东区委工作。1927年夏,时任中共四会县特支书记的莫萃华转移回到东莞,以洪屋涡、大沙、金洲等地为据点,开展秘密斗争。1928年3月,中共东莞县委改组,任县委常委。东莞县委机关先后两次被破坏。1929年春回到故居隐蔽,经党组织同意,改名换姓,打入东莞水乡土匪丁福队伍中当书记员,待机把土匪武装拉过来。1929年初,莫萃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其遗体被运回洪屋涡安葬。
袁鉴文
袁鉴文,广东省东莞市人,1914年12月生,1936年6月人党。人党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派回广东工作,历任中共东莞增城宝安龙门博罗等县委组织部长,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政治指导员,中共增城、龙门县委书记兼增龙博独立大队政治委员,第四支队政治委员。
方苞
方苞,广东东莞人,出生1931年12月 ,中学时代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12月参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任省委秘书长、省政法委书记、省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被誉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始人”之一。
陈林
陈林(1940-2018.01.09),男,广东东莞人。东莞市第十届、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体育记者协会会长、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董事长等职务,1992年任粤宏远A公司董事长。陈林创立了中国首家民营职业篮球俱乐部。自2003-04赛季开始,广东宏远创造了CBA联赛十年八冠的辉煌。2017年10月31日,姚明陈林颁发了“中国篮球职业俱乐部突出贡献奖”。北京时间2018年1月9日,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创始人、前宏远集团董事长陈林去世,享年77岁。
校园环境
高中校区
占地面积约为100亩,现有建筑面积70680平方米。校园环境舒适、优雅,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宽敞的运动生活区和幽静的办公教学区,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电话通讯系统、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宽带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实现了教学与办公的现代化,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12人。
东正路为界分为南区(生活区)和北区(教学区)。
东莞中学绿瓦楼(东莞中学民国教学楼),始建于1927年,因”清党“事件修建中断,建成于1929年,由东莞明伦堂出资。有教室两层十二间间,和一间广播室。教室的主要用途是多功能室和活动室。系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中学图书馆建于21世纪出,拥有多个书籍阅览室和书库,门前两侧在凤凰木下竖立着蒋光鼐先生,容庚先生、徐虁飏先生等人的雕塑,象征着东莞中学的百年薪火。
东莞中学邓尔雅故居系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标准的岭南民居的特点,是邓蓉镜邓尔雅进士的故居。在东莞历史上出现多名进士的地方极其罕见,这是其中一处。
荔苑位于东莞中学高中校区北区,其间古枝繁叶茂,荔枝龙眼点缀其间,池塘中有鱼儿戏水。
东莞中学体育馆建成于21世纪初,1楼为停车场,2楼,3楼为运动区。
原教学楼(白楼)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存在建筑主体陈旧、抗震能力不足等安全隐患,学校由此进行了横梁加固,且教室面积平均56平方米,走廊只有 1.5 米,学生上下课的时候有些拥挤。“内忧外患”的格局,宣告北区教学楼的使命即将结束。因此,学校于21世纪20年代重建教学楼,2022年落成并启用,现为高一高二教学楼和部分教师办公室。
科学楼建于20世纪,现为化学、生物实验室、通用技术制作室、信息技术教室。
东莞中学天文台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位于科学楼的八楼平台之上,它采用了独立的减震防水结构设计,确保了观测设备的稳定运行和长期使用寿命。天文台拥有单层平台设计,简洁而实用,为观测者提供了宽敞而舒适的观测环境。其十米级的穹顶设计,不仅展现了天文台的宏伟气势,更为观测提供了充足的开放空间。单侧弧形滑轨天窗设计,使得天窗能够三百六十度旋转开启,灵活调节观测角度,满足各种观测需求。 天文台内部装备有一高性能的三通道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具备三种不同口径的物镜,其中主镜口径为20cm、副镜口径为10cm、寻星镜口径为10cm,以满足多样化的观测需求。其焦距分别为2500mm、1400mm和500mm,确保了观测时的高清晰度和放大倍数。此外,望远镜配备了光学寻星镜,使观测过程更加便捷,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目标天体。它的支架采用固定型德式赤道仪设计,搭配大型重锤,确保了望远镜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同时,该望远镜还具备电气驱动功能,为观测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操作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天文台内还配备有一台空气净化器,有效保持观测环境的纯净,进一步提升了观测的质量。这样的配置为科研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提供了优质的观测条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宇宙的奥秘。
东正报功祠初建于19世纪末期,系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能人志士收回万顷沙而建。万顷沙的全部收入交由东莞明伦堂管理,以资助东莞教育发展。
学校南区为生活和运动区。
东正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东正社区,位于莞城的东部,西起新芬路,东至和阳路,长300多米。东正路原名东门正街,因路正对着东门城楼而得名。从明朝洪武年间即14世纪扩建东莞城开始,这条路就已经存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街道上出过很多名人,如陈伯陶邓尔雅、邓屺望等
初中校区
初中校区位于莞城街道新风路,占地面积3.1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7万平方米。作为东莞市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重点工程之一,为莞城提供48个班,2400个优质初中学位。初中校区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镜堂院士团队负责设计。从教育生态平衡的理念出发,通过积极考虑周边环境要素,营造了与老城区和谐共生的城市见面,回应了现代教学需求,打造功能复合,空间开放,体验多元的教学场所。
学校地址
邮编:523005
初中校区:广东省东莞市新风路129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6:07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