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拼音:jì)为汉语一级通用
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言、己声。“记”字的基本义为记录,就是把口头的话、口传的事写下来。后引申为写下来的书或文章,由此又引申为一种文体。“记”由本义又引申为记忆、记住的含义。还引申为标志、符号。
文字源流
“记”字金文作图A、图1,均是从言、己声形声字。图A的金文作右形左声,后来作左形右声。篆文、隶书、楷书同。“记”字本义为载录,载录要用语言文字,因此从“
言”表义;从“
己”声可能兼义,《
说文解字》对“己”字的解释为“中宫也,象万物辟藏绌形也”,这个字义不容易明了,和“记”没有关系。但是古文字学家多半以为“己”字本义为像以绳子类的东西,相传初民曾经“结绳而治”,结绳的作用是记事,对前事可备忘,因此“记”从“己”声可以有兼义的功能。
把话和事写下来就不会忘记,或者说记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忘记,所以“记”就有了记忆、记住的意义,这仍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意义。
由“写下来”又引申指写下来的书或文章,如日记、笔记、游记、大事记等。记还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体的名称,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较著名的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记”还引申为标志、符号,如记号、标记。有些人一生下来皮肤上长有深色的斑,这样的斑位置、大小、颜色都会不同,也就有了区别、标记的作用,所以汉语中也称之为“记”。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记—纪
“记”的本义是记录,“纪”的本义是丝的头绪,两者都有记载、记述的含义,文献中有相通的用例。现代汉语中的区分大体是:1.表示记述事物的文字,一般用“记”不用“纪”。只在纪传体史书中用“纪”,如《史记·秦始皇本纪》。2.表示记载、记述,有的用记,如记忆、记者;有的用“纪”,如纪录、纪念、纪要、纪实。有关时间的用“纪”,如纪元、纪年、世纪。有关法纪的也用“纪”,如纪律、纲纪、军纪。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居吏切(jì)
疏也。从言己聲。
说文解字注
“疋也”注:疋各本作“疏”,今正。疋部曰:“一曰,疋,記也。”此疋、記二字轉注也。疋今字作疏,謂分疏而識之也。《廣雅》曰:“註、紀、疏、記、學、栞、志、識也。”按,晉、唐人作註記字,註從言不從水,不與傳注字同。
“从言,己聲”注:居吏切,一部。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記;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3
《唐韵》《集韵》《韵会》並居吏切,音冀。《说文》:疏也。徐曰:谓一一分别记之也。《博雅》:识也。《释名》:纪也。《玉篇》:录也。《广韵》:志也。《书·益稷》:挞以记之。传:使记识其过也。《礼·王制》:太史典礼执简记。注:国有礼事,则豫执简策,记载所当行之礼仪。《唐书·于志宁传》:左有记言之史,右有记事之官。《关尹子·五鉴篇》:昔游再到,记忆宛然。
又《博雅》:书也。《前汉·萧望之传》:待诏郑朋奏记于萧望之。注:记,书也。奏记自朋始。《文心雕龙》:後汉始有公府奏记,记之言志,进己志也。
又《正字通》:文符也。《后汉·锺离意传》: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太守甚贤之。
又官名。《后汉·百官志》:记室令史,主上表章报书记。
又与其通。《字汇补》:助语辞。《诗·王风》:彼其之子。笺:其或作记。或作己。读声相似。
又叶苟起切,音几。崔琰《述初赋》:望高密以亟征,戾衡门而造止。觌游夏之峩峩,听大猷之篇记。一说本作纪,纪与止叶,譌作记。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讠”2画,㇊(横折提)一笔写成。“讠”窄“己”宽,顶部“讠”高,底部左右旁齐平。“讠”,㇊从横中线起笔。“己”,㇕(横折)的横段左端过竖中线;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侧;乚(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钩部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