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中国上海市境内公办全国重点大学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上海市,是国家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办学历史
筚路蓝缕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吴淞创办复旦公学。6月29日,原震旦学院教师于《时报》登载《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白》,是为“复旦”校名之始。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表示不忘“震旦”之旧,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的意义。9月14日,复旦正式开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学生多数参加革命军;加上经费停发,校舍又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校一度停办。12月中旬,校长马相伯、教务长胡敦复在无锡士绅支持下,借李瀚章大公祠为课堂,昭忠祠为宿舍,筹备复学。1905~1911年,复旦公学培养出四届高等正科,毕业生共57人。
1912年5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学校、专门学校开学。一时各校纷纷筹备复课,复旦则因校址无着,经费困难,束手无策。孙中山先生在听了临时政府交通部长于右任汇报后,当即决定拨补助金一万元。之后,复旦迁址徐家汇的李鸿章祠堂办学。
1913年3月1日,复旦重新开学。5月3日,上海学界公祭宋教仁。复旦公学派人布置灵堂,校长李登辉、教师邵力子、蒋梅笙等在会上慷慨陈辞。不久,爆发“二次革命”,但这次革命迅速失败。复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国外,学校经费补助又告断绝。李登辉校长千方百计地开源节流,师生共同努力,终于使学校收支趋于平衡。在这样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养成了复旦师生团结奋斗,精打细算,讲究效率的传统。
1912~1916年,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十五人,中学毕业生一百五十人。其中知名的有张志让、孙越崎等人。
1913~1936年,李登辉担任校长,是复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在他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闻名全国、有特色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办学体系。
1917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复旦升格为大学后学生也逐步增加。
1918年,李登辉校长去南洋集资了15万,在江湾置地,是复旦校园之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复旦教师邵力子当时任《民国时报》总编,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传真,立即告知李登辉及复旦同学,成立了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坚持罢课、罢市,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并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
草创奠基
1920年冬,在江湾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计有教室楼一座,名简公堂(今复旦博物馆);办公楼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两翼,改作图书馆,今校史馆所在地);第一学生宿舍(抗日战争中毁于炮火,今相辉堂址)一座;教师宿舍一栋(已毁)。
1922年4月,大学部迁址江湾;中学部则留徐家汇原址,称私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议在理科设立土木工程系,内部分为道路、桥梁、建筑等。该年秋,复旦在郭任远教授建议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1924年,复旦学生为841人,教职员58人。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复旦学子自动组织义勇军,积极训练,准备投笔从戎。
1925年8月,复旦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准予立案。
1929年,复旦大学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复旦在李登辉校长主持下,召集全校师生开声讨大会,并成立军事训练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复旦同学在李校长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11月20日,复旦一百多同学组织“义勇军”,参加十九路军抗日,被分配担任后勤、宣传、教育等工作。战争期间,复旦大学迁至徐家汇的附中继续上课。
1935年华北事变后,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复旦同学立即响应,到上海市政府请愿,反对华北自治。后又云集火车站准备赴南京请愿。蒋介石打电报给李登辉,李校长被迫去火车站劝阻学生,被同学们谢绝。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扰,复旦学生自己开火车准备去南京请愿,但是铁轨又被破坏。“我们修。”同学们修复铁路后在无锡被阻拦。国民党用武力将同学押解回沪。但京沪铁路中断四天,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反响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军警当局包围复旦大学,并从校外宿舍逮捕学生救国会干部七人。下午,军警又冲入校内,殴打师生,学生有力反抗,将军警逐出校外。军警在校外开枪,误杀警察一人,反诬学生所为。26日上午,军警进校搜捕,结果一无所获。李登辉校长强烈抗议国民党的暴行,29日召开临时校董会,会后前往责问上海市长吴铁城。吴承认发布复旦学生枪杀警察的新闻是错误的,保证以后决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国会也发表宣言,抗议军警围捕复旦学生。在各方面的反对和抗议下,国民党不得不将全体被捕学生释放,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下半年,李登辉校长在国民党当局的阴谋下被迫离职,吴南轩继任。吴南轩到任后,复旦爱国学生遭迫害,救亡运动被扼杀。
抗战时期
1937年1月8日,为了贯彻国民党最高当局把复旦大学迁出上海的意图,学校董事会召开第九次会议“拟在太湖流域另觅佳处”。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期间,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出资购买太湖边土地一千余亩,以促成复旦迁校。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这一迁校计划未能实行。
1937年,复旦大学设有文、理、法、商四学院,十六系科。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寇侵沪,战火纷飞,复旦学生开学到校极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来沪,指示复旦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四所私立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因经费无着落而退出,复旦、大夏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大,“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分二部分别迁往江西、贵州。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一部联大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师生长途跋涉,于12月底抵重庆
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3月,复旦、大夏两校领导人在贵州桐梓会晤,决定取消“联大”,各自在川黔两省设校。该年复旦渝校有六十多名毕业生。
1938年2月,留沪复旦复课。这年暑假,复旦沪校有55名毕业生。
1938年秋,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复旦大学罹难师生共七人。由于校舍被炸毁,学校宣告本学期暂告一段落。1940年秋,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
1941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复旦大学翌年起由私立改为国立,由吴南轩任校长。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驻上海租界。李登辉宣布复旦沪校实行“三不主义”,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办。在敌伪环伺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不教日文。
1942年1月1日,中学部独立,改称上海市私立复旦中学(今上海市复旦中学),李登辉兼任校长。
复员回沪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制定复员后发展规划,对原有系科作大规模扩充:增设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造船学系;文学院增设哲学系,原有史地学系分开,改设史学系;理学院数理学系分为数学系、物理学系,增设地理学系、地质学系;商学院增设国际贸易学系、工商管理学系、运输学系;农学院增设水产学系、蚕桑学系、农业化学系;法学院内各学系酌量分组,如外交组之类。复员后学生人数定为6000至10000人。重庆北碚校址由留川校友创办重庆相辉学院,院长许逢熙。
复旦改国立后,在上海的复旦附属中学、实验中学继续保持私立性质。1945年11月3日,两校召开联合董事会议,决定其归属。原私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定名为“上海市私立复旦中学”,校长李登辉,主任何恭彦。原私立复旦大学实验中学定名“私立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校长李登辉,主任朱祖舜。两校各自成立校董会,主席均由李登辉担任。
1946年8月,复旦渝校师生回到上海。同年秋,投考学生达11000多人,录取400余人,复旦生物系设立海洋学组,是国内高校第一个海洋学专业。12月24日夜,北京大学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国兵强行奸污。30日晚,复旦举行“全校学生大会”,控诉揭露驻华美军暴行,决定从12月31日起罢课三天。31日,复旦与其他各校代表开会,组成“上海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并决定在1947年元旦举行全市性抗暴游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复旦同学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园经四川北路进行游行示威。同日,复旦大学的33位教授,发表《正告美国政府的意见书》。这场抗议驻华美军的运动持续到三月上旬,成为蒋统区人民斗争的新高潮的标志。3月,复旦学生自治会进行改选,进步同学组成“五院联合竞选团”,反动学生组成“不谈政治竞选团”,展开了激烈的竞选活动。“五院联合竞选团”获得了压倒的胜利。学生自治会竞选一结束,复旦同学立即投入到三反运动中去。5月26日,在特务学生的指挥下,反动军警在国权路埋伏,袭击进步学生,这就是“国权路血案”。血案发生后,同学罢课,教授罢教,章益校长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学生50余人。复旦同学被捕去11人,由于争议力量的努力,从7月8日开始,被捕学生陆续释放。7月5日,李登辉老校长提出了“复旦精神”的定义,他对毕业生说:“…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也是你们的责任”。
1947年,复旦恢复招收研究生,是年春,经济研究所成立,首届招收研究生9人。至1949年春,研究生人数达97人。1948年,复旦向教育部申请设立生物研究所,从事医药、农业、渔业等问题的科学研究,获准从1949年开始招生。
1948年底,国民党教育部暗中策划复旦迁校台湾,一千多名师生联合签名反对,这件事揭开了护校和迎接解放斗争的序幕。
1949年,为了做好护校工作,以学生为主建立了防护大队。4月27日,上海警备司令部限令复旦大学在两天内迁入市区育才中学。国民党军队随即进入学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复旦同学立即集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乘汽车进入复旦校园。6月20日,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军管会任命张志让陈望道担任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该年学校设有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20多个系(科)和经济、生物两个研究所。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
跨越腾飞
1950年,复旦大学的海洋学组并入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复旦亲笔题写了校名。同年,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2年2月,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成立,李正文任书记。
1952年秋,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参与成立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农产品制造组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茶叶专修科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校的文、理科有关院系并入复旦大学。复旦在是年8月至9月的院系大调整中,不仅大大加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一批人才(如: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卢鹤绂等知名教授),成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全国重镇,奠定了后50年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师资基础。
1956年,复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五六十年代,杨西光王零领导的学校党委支持校长陈望道狠抓教学质量,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系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期间,复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都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学科高原。1949~1966年,复旦培养的学生中有70余人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三。
1958年“大跃进”,复旦大学理科新建了计算数学力学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新专业。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学系。这些新专业的创建,标志着复旦开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之路。
1959年,复旦大学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66年~1976年,复旦大学成为“文革”重灾区,教学科研受到重创。1970年,复旦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
1977年,复旦恢复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8年,苏步青出任校长、党委委员,夏征农出任党委第一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同时倡导民主办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同年2月,复旦再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复旦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同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
1993年2月,复旦大学提出了“追求优质,争创一流,明确复旦作为高校国家队的坐标位置”的发展大计,并逐步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1994年,复旦大学通过由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复旦大学题词:“面向新世纪,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1999年,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共建复旦大学的协议,复旦成为“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2001年6月,主办第5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校长级年会。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称复旦大学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校庆大会并致词。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复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这是继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中国第二次为一所大学百年校庆发行邮票。同年5月,复旦大学张江校区一期竣工。
2006年,“复旦”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同年,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7年,“复旦”商标(包括“复旦”二字和图形标识)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教育类),复旦因此成为继清华大学之后,中国第二所获此殊荣的高校。同年,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09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11月,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6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揭牌,系复旦上海本部之外的首个院区。11月,入选国家支持高校创建的首批16个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之一。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月13日,加入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获准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5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等机构发起组建“中国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成立复旦大学-谷歌科技创新实验室。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10月,成为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9所创始高校之一。
2019年4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7月,学校与绿地集团签约共建复旦绿地全球医学中心、复旦大学创新校区。8月,学校与孔子学院总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月,倡议并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
2020年1月,学校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8月,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贫联盟。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1月20日,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1月17日,加入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3月30日,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成立。4月27日,复旦大学与匈牙利政府正式在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布达佩斯共建复旦大学匈牙利校区。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12月25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成立。
2022年2月,复旦大学列入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2022年3月1日,大足石刻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通过在线视频方式分别在重庆市大足区和日本奈良市举行中日合作大足石刻保护协议签订仪式。
2022年10月,复旦大学与澳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2022年11月,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在复旦大学成立。11月27日,由复旦大学和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共同建设的“复旦大学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揭牌。
2023年3月,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研究中心成立。3月28日,复旦大学等七所高校联合发起组建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4月8日,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4月16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袂发起的“泓复学堂”正式成立。5月7日,复旦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成立。
2023年5月26日,由上海市教委指导,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9月,复旦大学变态反应及疾病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1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江湾校区举行。11月,牵头成立“生命健康数据空间联合实验室”。12月11日,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同时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智库联盟授牌成立。12月19日,复旦大学-蘑菇车联“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2024年1月7日,复旦大学—交投倬粤水系电池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是全国首家水系电池的研发中心。2月1日,复旦大学成立四个新工科创新学院,四个新工科创新学院包括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并面向2024年高考生启动本科招生。2月5日下午,复旦大学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中心揭牌。3月16日,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成立。6月6日,世界政党智库合作联盟成立,复旦任共同理事长单位。6月,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成立。6月13日上午,复旦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华山临床医学院正式揭牌。7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正式揭牌。7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立。8月3日,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成立。8月,中国铁塔与复旦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位置计算创新实验室”。9月,由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学术带头人耿道颖教授团队牵头研发并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颅内动脉瘤磁共振造影图像辅助检测软件(AIneurysm)”正式获批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 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024年8月28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第十六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10月13日,复旦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成立;同日,复旦大学全球供应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0月18日,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福建)揭牌仪式在福州举行,复旦大学福建科创馆开馆。11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成立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发展中心、应用技术发展中心、先进技术发展中心共四个校级科研发展中心,旨在通过邀请一批活跃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作为专家参与学校科研管理、统筹谋划,在学校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学术支撑作用。11月11日,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与澳门中葡经贸文化促进会、澳门中华青年商会签署备忘录,共同推进“中国—葡语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的建立。12月8日,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宣告成立。12月18日,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入驻企业重庆华智生物与复旦大学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共建的“创新疫苗共性平台研发校企联合实验室”举行签约揭牌仪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建有上海数学中心、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台站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医学中心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创新引智基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5个;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
科研成果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1.科研经费&项目
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
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
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2.论文发表
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年2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2023年8月9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陈飞课题组与浙江大学陆华松课题组合作,在Nature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了文章R-loop dependent promoter-proximal termination ensures genome stability (《R-loop依赖的启动子近端转录早期终止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该研究首次发现了INTAC复合物与单链DNA识别复合物SOSS稳定结合并形成SOSS-INTAC复合物;该复合物以凝聚体的形式通过调控细胞内R-loop的水平维持基因组稳定性。
北京时间2024年9月4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粟硕教授团队与合作者,运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多种哺乳动物宏基因组数据中的病毒基因组组成、生态学特征与跨物种传播规律,在“同一健康”理念下,为构建人-动物-环境一体化多维度新发传染病预测预警体系奠定重要数据基础,成果以题为“Farmed fur animals harbor viruseswith zoonotic spillover potential”的研究长文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
3.科技获奖
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
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
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2.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1.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2021年7月26日,复旦大学联合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发布了“2021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城市标杆”和《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指标体系与城市标杆》。
2022年8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成功研制中华家系1号(同卵双胞胎家庭)人源B淋巴细胞系全基因组DNA序列和全转录组RNA标准物质,该成果在基因组测试质量及计量标准交流会上正式发布。该系列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将为基因测序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2022年9月,山东农业大学化学学院与复旦大学、河南大学合作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酸团簇材料开发的水系锌离子电池的三功能优化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能源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
2024年,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三层镍氧化物,证实了镍氧化物中具有压力诱导的体超导电性,其超导体积分数达到86%,这意味着又一新型高温超导体被发现。7月17日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学术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
截至2022年底,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602.14万册(含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其中中文475.79万册(含线装古籍约37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外文126.35万册,订购中外文数据库669个,自建数据库14个。当年购置纸质中文图书92881册,外文图书11842册,中文报刊1156种,外文报刊470种,新增数据库5个。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
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
《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
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
《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
《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
《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
《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
《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设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2家筹建),开设本科专业80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青浦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筹)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621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9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767人,占师资队伍比重近21%。
教学建设
1.课程结构
本科阶段的课程结构由通识教育、文理基础和专业教育三大板块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核心课程、专项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文理基础课程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经管、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医学七组,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2015年12月,本科教学年开课种类3100余门、开课量5650门次,生均拥有课程0.46门次,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达到总量的54%以上,开设全英文课程超过180门次,
2.望道计划
2010年起,复旦大学在文、理、医的基础学科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简称“望道计划”),带动各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计划配置了基础课程平行班、探究研讨式课程、专业基础课、专题研究、学术研究资助和国际交流六个平台,对全校申请加入的本科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3.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
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udan'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是为支持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而搭建的平台,包括三个项目,分别是莙政项目、望道项目、曦源项目。FDUROP给本科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思想的机会。每年资助近500名学生独立开展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学校与境外的195所大学开展学生交流,本科期间参加国际访学的学生占总数的40%。学校每年资助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超过400个、社团310多个。此外,学生还可接受系统的创业培训和项目扶持。
4.质量工程
截至2015年11月,复旦大学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有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63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2门。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6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概览
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史上曾有过三个“率先”。1923年,从金陵大学毕业的文学学士蔡乐生,进入复旦大学心理学院为研究生,标志着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始,这在国人所办的高等学校中是首开先河的。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公开招收研究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12月共计招收、培养研究生651人。1977年10月复旦大学又在全国最早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1月1日实施《学位条例》以后,复旦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与其他高校一样,真正步入了发展轨道。在1983年全国18名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复旦占4名,全国最早的2名文科博士也是复旦培养的。1984年国务院批准全国22所高校建立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都在其中。复旦培养的研究生中有23名在1991年被国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光荣称号。
复旦大学2012年共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另有1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至此,在1999年至2012年连续14届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中,复旦大学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5篇,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三,并累计有70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2.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
2010年,复旦大学启动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计划包括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资助、推免生暑期科研训练资助、研究生暑期学校资助、重点学科优秀博士生科研资助、交叉学科优秀博士生科研资助和博士生短期国际访学资助六个板块。
3.研究生奖学助学体系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30多种校级研究生奖学金,奖额1000-10000元不等;学校拨出专款试行的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工程;各院系设立的专项奖学金;政府拨款与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困难补助基金;学校协助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等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有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率先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3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在全国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建设成效显著提升。
2017年12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在此次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共有38个学科参评,其中,A+学科5个(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中国史、数学),A学科8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工商管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A-学科10个(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药学、中西医结合),A类学科占参评学科数60.5%。
截至2019年7月,在ESI学科榜单上位列全球第156位,有材料科学、化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数学、社会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免疫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经济与商业、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综合交叉学科等19个学科进入ESI前1%,材料科学、化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前1‰。
合作交流
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法国总统德斯坦、荷兰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总理拉宾、挪威首相布伦特兰、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比利时首相迈斯塔特、印度副总理纳拉亚南、阿塞拜疆国民议会主席阿列斯克罗夫、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美国微软公司前总裁比尔·盖茨、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相继访问了复旦大学。
据2019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复旦大学在国家汉办的指导和帮助下,与海外友好学校共建了七所孔子学院,设立的七所孔子学院分别是: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孔子学院,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悉尼大学孔子学院和卢森堡大学孔子学院。
复旦大学与杜伦大学合作开办工商管理博士学位(DBA)项目
复旦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国际)硕士项目
复旦大学与挪威商学院合作举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建有的合作中心有复旦-北卡联络办公室、北欧中心、奥地利中心、复旦-耶鲁教育合作中心、复旦-BI联络办公室、中瑞复旦学院等机构。
2022年11月27日,在纪念复旦经济学科百年主题系列活动中,由复旦大学和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共同建设的“复旦大学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揭牌,未来将以柔性方式引进11名在创新与数字经济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其中包括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让·梯若尔,并组建由让·梯若尔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担任联合主任的学术委员会。
2023年4月,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生造访复旦大学,并与该校学生交流座谈。
2023年12月1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复旦大学支部委员会成立,这是台盟在上海的第一个高校支部。至此,复旦大学建齐了全部八个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
2023年11月,首批加入“建构复杂系统管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联盟”。
社会评价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马相伯于1902年创办的震旦学院。震旦开学一年多之后,因法国教会势力干预学校教务,篡夺校政,以于右任为首的绝大部分同学愤然退学。1905年,他们重新拥戴马相伯创立了复旦公学,校名“复旦”便是于右任所取,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
“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中的一篇《虞夏传·卿云歌》。《虞夏传》记载,舜禅让给禹时,“卿云聚,俊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复旦接到题名后,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原迹请荣宝斋精裱后珍藏于校档案馆。
一九一八年,校长李登辉到南洋募集资金十五万银元,在江湾购地七十余亩。一九二零年冬,复旦大学在江湾奠基。从此,学校拥有了永久校址。复旦校徽即根据江湾校区奠基石拓片制作。
学校的标识系统包括题名、校徽等。题名繁体中文“复旦大学”由毛泽东主席题写。复旦大学校徽为正圆形,校徽为圆形,“复旦”篆书居中,英文名上环绕,创校时间(公元纪年)下环居中。使用的校徽于1999年申请商标注册,2000-2001年陆续发布认证。
精神文化
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图为李登辉校长题写的校训。
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
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精神:团结、服务、牺牲。
白玉兰,1913年3月,春寒料峭,复旦公学刚刚从吴淞迁入上海西区徐家汇的李公祠。庭院中有数株白玉兰树,师生誉之为“花中君子”,以她为校花。1947年李登辉正式提议白玉兰为复旦校花。
1905年9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复旦公学正式开学,1949年以前,复旦一直把这天作为校庆日。1937年3月2日,复旦大学召开校务会议,把5月5日定为校友节。1938年5月5日,复旦大学决定本日为迁北碚“立校纪念日”。自此,校庆日与校友节合二为一。1949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复旦大学获得新生的日子,后来复旦校务会议通过陈望道校长的提议,把5月27日定为复旦的校庆日。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校区分布
截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1.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5.44万平方米。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2家筹建)。设有本科专业80个,在校普通本科生15303人,研究生36690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535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621人。
该校区位于邯郸路220号。
该校区位于医学院路138号。以传统优势医学研究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辅以高年级本科教育。
该校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张衡路,占地面积约21.7万平方米。校区于2003年11月开工,一期(张衡路825号)于2005年5月竣工,二期(张衡路826号)于2008年8月正式启用。
该校区位于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距邯郸校区约3.5公里,校区占地面积约1600亩(其中学生教师公寓占地面积100亩)。建有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先进材料实验楼、法学楼、综合保障楼、生命科学院楼等教学、科研用房,以及学生、教师公寓、室外田径运动场、绿化景观等配套工程建设。入驻校区的院系以及科研单位有19家,包括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物理学系、环境科学系、大气与海洋研究院、材料科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微纳电子器件与量子计算机研究院、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计算物质科学研究所等。
校园建筑
复旦校庆八十周年来临时,大礼堂于1984年进行了大修。学校为永远纪念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将登辉堂改称为相辉堂。相辉堂的堂额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题写。相辉堂正面是原先校园里最大的一块草坪。以承接各类会议论坛、大型演出为主。其总建筑面积约3270m2,地上建筑面积约为2070m2,地下建筑面积约为1200m2,总座位数749座,一楼618座,二楼131座。
该生物博物馆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初复旦大学100号的“震旦博物院”。当时,馆内收藏了百余件生物标本,收藏者是欧洲学者达维特(A.Divid)和韩伯禄(Père Heude)等。1952年,中国著名动物学家秉志先生介绍唐善康进入复旦大学承担脊椎动物标本制作,经过他的精心收集和制作,复旦大学生物系标本室很快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知名的脊椎动物标本馆。收藏的脊椎动物标本主要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与鱼类五个主题展馆。
知名校友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全球亿万富豪校友排行榜:截至2011年,复旦大学拥有46位全球亿万富豪校友、21位中国政界英才校友、83位两院院士和60位杰出社会科学家校友。
美国对其本土大学中外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者(1999-2003)的本科毕业院校的统计数据显示,复旦大学毕业生获得美国学位的有626人,排全球前7位。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复旦简介.复旦大学官网.
复旦大学章程.复旦大学官网.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在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22:30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