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佛教
北传佛教之一
越南佛教(Vietnamese Buddhism)是北传佛教之一。约于2世纪开始从中国传入。
佛教简介
越南(Vietnam)地处中南半岛诸国之最东,为热带国家,面积约为台湾九倍,人口为台湾三倍,于东南亚诸国,仅有越南自古受中国文化熏陶,且传入大乘佛法,余如缅甸高棉泰国老挝等,均系由锡兰(今斯里兰卡)传入之上座部佛教。越南,北接中国滇、粤,西邻高棉、老挝,东面与南面濒临南海,国土呈S状之狭长形。在中国秦代时,将越南之河内纳入版图,时称象郡,汉武帝改为交趾郡西晋时越南称交州唐代则设安南都护府,惟当时之越南,仅指今北越而言。
佛教传入越南者,相传为二世纪末之道教牟子,惟考其年代,不无可疑。较可信者,为梁《高僧传》卷一所载,康僧会(三世纪)曾因父经商而移居交趾,彼时越南已有人出家,且有三藏教典。至第八世纪顷,越南受印度影响甚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即载有明远僧伽跋摩、昙润、慧命等经印度抵交趾之事迹;此外,同书亦载有交趾出身之僧人运期、解脱天、窥冲、慧琰等。公元二世纪至十世纪可谓为越南佛教之传入期,十世纪末至十四世纪末为发展期,其间有丁朝之丁先皇于西元九七一年定文武僧三道品阶。其后黎朝继起,帝黎桓遣使入宋乞请大藏经等。1010年,李朝王统继起后,越南佛教进入黄金时代,是时颇受宋朝影响,或迎三藏教典,或仿宋制,以考试百姓而度为僧,并设立戒场以传授戒法李朝第三主李圣宗(1054~1072在位)甚且被形容为印度之阿育王。其后第四主李仁宗、第六主李英宗、第七主李高宗皆为崇信佛法且大力护持佛教之君王。计李朝八主凡二百一十五年,先后兴建兴天御寺、五凤星楼、胜严寺、天王寺、崇度报天寺、永隆圣福寺、真教寺等诸多名刹,然至第八主李惠宗(1211~1224在位)时国势衰颓至极,帝乃退位出家,号“惠光大师”。代李朝者为陈朝(1225~1400),凡一百七十五年十二主,亦采保护佛教政策,惟至末期则渐有限制佛教之举,如规定僧人未满五十岁者一律参加考试。十五世纪以后,正值明代大兴儒学,越南亦大量传入儒学,宗教方面则道教、喇嘛教日盛,正统佛教遂渐衰颓,代之而起者为儒释道三教融合之新局面,大抵王室侧重儒学,民间则对佛教保有相当信仰。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占有越南,由于法国殖民政府支持天主教,颁布各种限制佛教发展之法令,越南佛教因之极度衰颓;此一颓势,直至二十世纪越南佛教展开复兴运动之后始渐复苏。
大抵而言,越南佛教之特色,可谓是中国南方禅宗之支系,于义学方面,无何发展。约可归纳为毗尼多流支无言通草堂等禅宗三大法统。毗尼多流支为中国禅宗三祖僧璨之弟子,约六世纪末抵越弘法;无言通自谓得法于百丈怀海,约与沩山同时(九世纪前半);草堂禅师为中国人,于李朝第三主圣宗时代,行化占城之际,被视作囚兵俘至越南。至十七世纪时,越南禅宗一时绝迹,顿由净土宗取代,新成立竹林莲宗,以阿弥陀佛为信仰中心,乃至成为以后北越佛教之主流。越南古来盛行之佛典,除汉文经典外,有仿汉字而制之“字喃文字”(陈朝时代),字喃文字之佛典有《金刚经国音》、《法华国语经》、《阿弥陀经演义》等。今罗马拼音十分普及,字喃几不再使用。
二十世纪以来,越南佛教振兴运动蓬勃发展,一九三一年,“南圻佛学研究会”首先创立于西贡,其后中圻、北圻相继成立佛学会。共同致力于复兴禅宗、培养佛教青年,倡用越语代替以往所用汉文,并陆续出版各种越文译本之佛教经典及杂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虽使此运动一度停顿,战后,越南独立,佛教复趋重振。一九四九年开始,于素莲、智海大师领导下,重修寺院、整顿制度、创办佛学院,并确立体制严格而全盘统筹之佛学院制度,此外又推动恢复翻译、著作、出版等佛教文化工作,并设立慈善机构等。1950年,中圻、北圻成立联合性之新佛学会,致力于统一佛教、普及教理等。一九五四年,《日内瓦协定》将越南分裂为二,北越与南越佛教之统一发展因而被阻。于北越,以胡志明为首之社会主义政权下,宗教活动遭受全面限制。于南越,则为吴廷琰之傀儡政府,鼓吹坚决反共、宗教自由、民主选举等,惟因吴廷琰及其家族一向专权,政府一向腐败,政策措施亦走向军事警察之体制,用以镇压民众日渐激烈之抗议行动。一九六三年,佛教徒挺身而出,抵抗无理之镇压,弹劾政府之独裁腐败,于军警镇压下,牺牲生命之佛教徒为数众多,其中甚而有当街自焚之僧侣释智广,及其他表示强烈不满之惨烈行动,形成长达十个月之激烈斗争,导致当时业已时机成熟之军事政变爆发,推翻吴廷琰之独裁政权。未久,即为杨文明阮高祺等军阀集团之交互争权执政,其间,越南十一个佛教会在西贡舍利寺统合为一个“统一佛教教会”,对政府进行长期而严厉之批判,同时各宗派之新兴教团亦极力发展组织,推动弘法活动。
自二十世纪中叶至统一为止,越南人民约百分之八十为佛教徒,然部分旧信仰者未必为正信之佛弟子;至于新佛教运动者以中圻、北圻为多,而推动此一新兴佛教运动者,即为越南佛教总会。总会之下,包括南圻僧伽教会、南圻佛学会、中圻僧伽教会、北圻驻南圻之僧伽教会、中圻驻南圻佛教会、越南佛教会(即北圻驻南圻者)。除继续以往之佛教事业外,并设立佛学堂,保送僧人出国,利用传播媒体,积极扩展会务,宣扬佛陀正法,对内教育训练,对外医济贫病。其中,南越佛学会所建之舍利寺,已成为当时越南佛教之领导中心。
一九六七年,军人出身之阮文绍出任总统,其时越共对南越之攻势愈形扩大。一九七二年阮文绍宣布终止全国村庄对民意代表之选举权,民情哗然,局势混乱,加上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昂,一九七三年最后一批驻越之美军奉调回国,越共旋即倾其全力攻入南越。一九七五年西贡解放,整个越南佛教亦随之瓦解,越南僧侣逃亡世界各地,与数十万难民同其命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禅苑传灯辑录卷上》、《三祖实录》、《三教通考》、《古珠法云佛本行语录》、《安南志略》、《大越史记全书》、《大南实录》、《越南佛教史略》(圣严)、《越南之佛教》(慧海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3))、《佛教史年表》(望月信亨)、《南方佛教四样态》(龙山章正)]p5278
FROM:【《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初传时期
据越南《禅苑集英》记载,195年,东汉苍梧(今梧州)学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锐志于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论》。这是佛教传入越南北部的开始。约在255~256年间,月氏僧侣支疆梁接(畺良娄至)到达交州。3世纪末,印度僧人摩罗耆域经扶南至交州,同时到达的还有僧人丘陀罗;在交州北宁建有法云、法雨、法雷、法电四所寺宇。
2~3世纪,佛教已经多种途径传入越南。首先,由于中国中原战乱,大批士民流寓交州,将佛教带入;其次,南亚西亚的移民及僧侣入海路进入交州;第三,也可能经由缅甸云南进入红河谷地。史载三国东吴所属交州太守士燮,“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喜欢吹,车骑满道,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这些夹毂梦香的胡人即来自南亚西亚或西域的僧人。
发展过程
6世纪后,越南僧团逐渐形成。574年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到达长安,7~9世纪,越南佛教传播更广,寺庙遍及各地。9世纪初,无言通在交州,创立新的禅派,对越南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据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代中国僧人到达交州弘传佛教,或与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经者的人数颇多。义净记述了运期、解脱天、窥冲、慧琰、智行、大乘灯六位越南僧侣求法取经的事迹。10~14世纪越南佛教兴盛。佛教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从939年吴权称王,经过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封建国家政权主要掌握在僧侣和武将手中。国王重用僧人,赋予特权;僧人参与朝政,制定律令文书。前黎末年,国王黎龙铤在位,因僧侣权柄过重,试图压抑。以僧统万行和尚为首的僧侣集团便支持殿前指挥李公蕴,乘国王去世之机,篡夺了政权。李公蕴为万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后,尊万行为国师,以佛教为国教。李朝各代国王大力推崇佛教,传播禅宗佛学,各地广造寺宇,度民为僧,出现了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的局面。陈朝(1225~1399)建立后,继续推崇佛教,弘扬禅宗。
李朝和陈朝前后400年间,有8位国王出家为僧。尤其是陈朝前期陈太宗陈仁宗先后禅位出家,创立竹林禅派,并派遣使臣到中国求大藏经,在国内印刷佛教经典和佛像。这一时期寺院形成一股社会势力,拥有寺田食邑田奴;僧侣享有多除赋税徭役的特权,高级僧人出入宫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团制度正式形成,组织严密。上有国师僧统和僧录,各府有教门公事。寺院林立,建筑富丽堂皇。
宗派分类
越南佛教深受中国南宗禅学的影响,属于大乘佛教。先后创立了下述几派:
灭喜禅派
毗尼多流支(又译“灭喜”)所创。又称“南方派”。毗尼多流支,南天竺人,574年至长安,后随中国禅宗三祖僧璨,承袭中国禅宗衣钵。580年到达交州,住法云寺,传授禅学。他所创立的“灭喜禅宗派”传播三祖僧璨的“心印”思想。在圆寂前将法统传弟子法贤。这一派系存在于580~1216年,共传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顺万行、惠生、庆喜圆通等均受到当朝国王的重视,封为法师、国师,被任命为僧统。
无言通禅派
唐代僧人无言通所创。又称观壁派。无言通从学百丈怀海禅师,820年至交州北宁建初寺,传授禅学,创立该派,实行面壁禅观。他承受中国南宗禅学惠能怀让道一怀海的法统,宣传佛性无所不在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观点。这一派历经十五代,活动于820~1221年间。其中第四代祖吴真流为丁朝、前黎朝僧统,封为“匡越大师”。第七代的圆照禅师曾访问中国,被称为“高座法师”。无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陈朝兴起的竹林禅派直接承袭其法统。
草堂禅派
北宋云门宗僧人草堂所创。亦称雪窦明觉派。草堂为雪窦重显的弟子,曾至占婆弘传佛教,后到达越南北方,受李圣宗重视,封为国师,赐居首都升龙(今河内开国寺。草堂创立该派,主要传“雪窦百则”,提倡禅净一致,即实行禅宗的修禅净土宗念佛相结合。该派活动于1009~1205年间,传五代。其中有三个国王、两名太傅。
竹林禅派
相传为陈仁宗所创。实际始于陈朝开国皇帝陈太宗。陈太宗曾受教于由中国赴越的天封禅师,又从宋朝禅师德诚参学。越南史学家陶维英则认为这一派是由禅月禅师传给陈太宗,后经定香长老、圆照大师,至道惠禅师(皆无言通禅宗派名僧)时分类一个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出逍遥禅师传给慧忠上士,再传给调御觉皇,即陈仁宗。陈太宗所著《课虚录》提出“四山”之说,认为生、老、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学禅,勤行修忏,便可“超若海,渡迷津”,越过四山,解脱轮回。该书为竹林禅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将禅宗要旨传给陈仁宗。竹林禅派以陈仁宗为初祖,他笃志禅学,即位后日理朝政,夜至宫内资福寺研习禅学。后禅位出家,在海阳东潮县安子山花烟寺出家修行,讲授禅法,正式创立竹林禅派,迹称竹林安子禅派。自号香云大头陀,竹林上士,人称调御觉皇。著作甚多。该派承袭无言通禅派法统,以唐代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为主,认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与孔子的“中庸”。宣扬佛法不离世间法。主张坐禅和采用临济宗的“四宾主”师徒问答方式传道。认为心即是佛,佛在众人心中。陈仁宗之后,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合称“竹林三祖”。法螺创立琼林院,编撰佛经,著有《参禅旨要》等。玄光,状元出身,后出家从学法螺,1317年继承竹林派衣钵,著有《玉鞭集》等。该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为陈朝时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别,对越南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佛教禅宗不讲究烦琐的礼仪,不重戒律,主张坐禅修行,甚至可居家修禅,著书立说,其教理把中国和印度的佛学与儒学思想结合起来,适应越南封建阶级的需要,对于知识阶层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时期各王朝获得广泛发展,并对越南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音乐等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系
与儒学关系
14世纪以后,由于儒学的发展,儒士阶层势力上升,僧侣集团开始推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陈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并限制寺院僧侣势力的发展。后黎朝(1428~1526)建立后,独尊儒学,执行抑佛重儒政策,道教日益兴起,佛教由此日趋衰落。朝廷禁止新建寺宇,将寺田、寺庙领地收归国有,勒令不知诵经不持戒律的僧尼还俗,并以改革民俗之名,在民众中宣传佛教为迷信异端。至15世纪后半叶,僧侣人数大减,通达佛教教义者寥寥无几。从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许庶民信奉佛教。从此,越南佛教便由皇室庇护的贵族化宗教转化为以平民信仰为主的民间宗教。
16~17世纪,天主教开始传入越南。越南佛教虽不似以前兴盛,但仍绵延不绝。当时,封建中央政权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佛教有所振兴。北方郑主府和南方阮主府都曾延请中国高僧讲解佛经,修建寺院。1665年,郑主选拔国内有名佛师,为御用寺宇塑造几百尊佛像,禅宗再度复兴。隐居安子山的竹林禅派名僧白梅麟角将竹林三祖的教义和净土宗融合为一体,在河内的婆寺开创新教派——莲宗。主张禅教双运,以教为眼,禅是佛心,以阿弥陀佛为禅的公案,但实修上专念弥陀名号,由此而得悟平生。此外,在越南北方有中力尚拙公创立的拙公派,这一派以临济宗为主,并受净土宗影响,亦称竹林新派。同时,还有曹洞宗的水月派。南方阮主府于1604年在顺化修建了大乘佛教的寺院——天姥寺。中国僧人道明、原绍等在越南传授禅宗佛学。原绍创建临济正宗的原绍禅派,造平定十塔寺,宣扬禅净并修的教义。迄今,莲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响,而临济正宗教派在南方势力则较大。
19世纪初,阮朝建立。阮朝初年执行保护临济正宗、歧视莲宗的政策。僧纲的职位皆授给临济正宗派僧侣,对莲宗僧侣限制颇多。但莲宗派仍在北方民间活动。
1858年后,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越南佛教徒参加了爱国抗法运动。进入近代时期,越南兴起佛道儒三教合一运动。19世纪末,随着天主教之传播,又出现“四教一源说”。这一时期建立的高台教则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间信仰糅合起来的新宗教。
中越佛教关系
中国和越南壤地相接,交通便利。公元二世纪末,中国的著名学者牟融从苍梧(今广西梧州)奉母到交趾(今越南河内地区)居住,并笃志奉佛,著《理惑论》三十七篇,以显扬佛教。三世纪初,康居高僧康僧会幼随父母由印度移居交趾,双亲死后出家,于吴赤乌十年(247)来到南京,先后翻译出《六度集经》等七部二十卷;并创建建初寺,成为江南最初的寺宇。同时又有西域高僧支疆梁接,于吴五凤二年(255)在交州(州治在龙编,今越南北部)译出《法华三昧经》六卷,中国沙门竺道馨笔受(《开元释教录》卷二)。三世纪末,印度僧人耆域经扶南(今柬埔寨)到达交州,并来到中国洛阳(《高僧传》卷九)。六世纪末,乌苌(今巴基斯坦)高僧毗尼多流支中国长安译经弘法,然后由中国到越南,住龙编古法寺,弘传佛教。越南佛教徒从古以来通行的是汉文佛典,说明两国人民和佛教徒的友谊,自古以来就很密切。
公元七世纪中,唐朝僧人明远到越南,和越南僧人联翩往西域求法。明远,益州清城人,振锡南游,到达交趾,然后由交趾乘舶往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又到狮子洲(今斯里兰卡),更往大觉寺(印度摩诃菩提寺)。僧伽跋摩,康国人,显庆年内(655—660),奉令往交趾采药。他在交州正值灾荒,每天营办饮食,救济孤苦,悲心涕泣,时人号为常啼菩萨。昙润,洛阳人,在交趾居住年余,声望颇隆。随后他泛舶南行欲往印度,行到诃陵北渤盆国(今婆罗洲),遇疾而终。慧命荆州江陵人,至占波(越南中部)后,遭逢大风,不能西行,折而归唐。智弘,洛阳人,与荆州无行同往印度,至合浦登舶,漂到匕景(越南中部),又回到交州,居住一夏,冬末复随舶南行,到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更到狮子洲,往中印度(均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同时和唐僧同往西域求法的越南僧人,有运期、窥冲、大乘灯。运期,交州人,与昙润同行,后为中国益州会宁的弟子,随师至诃陵国,从诃陵高僧智贤受戒。窥冲,交州人,是明远的弟子,与师同舶航行商海,到狮子洲,赴中印度。大乘灯,爱州人(越南北部),幼随父母往杜和罗钵底国(今泰国境内)出家,后随唐使郯绪到达长安,在慈恩寺玄奘法师处受具足戒,居长安数载,阅览经书,后来曾随义净往中印度。这些都是中越佛教徒之间的友好史实。
至于越南佛教的禅宗前派、禅宗后派、雪窦明觉派、竹林临济禅和莲宗,都和中国佛教有很深的关系。
越南前期传弘的禅法,是毗尼多流支所传入,据《大南禅苑传灯辑录》说,他在中国曾师事禅宗三祖僧璨,则其禅法显然是由中国传入。他的弟子法贤,据说是以《楞伽》为心要;法贤的弟子清辨,则以《金刚经》为眼目;从此以下各代,更接近中国南宗所传的顿悟禅法。
唐元和十五年(820)九月中国无言通禅师到越南,开创了越南禅宗后派。他原籍广东,姓郑氏,出家于婺州(今浙江省内)双林寺,曾依百丈禅师为弟子。他这一系统在越南递相传持,绵延不断。中国禅宗的现成公案和体验方法,在这一禅派中也盛行传承。直到现代,越南的禅学大多是无言通这一流派。
越南禅宗的另一流派是雪窦明觉派,创始于雪窦重显的弟子草堂禅师,主要是传“雪窦百则”,越南李朝君臣多向他参学。
此外还有竹林派临济禅,也是越南禅宗后派的一个支流。公元十三世纪间,越南陈太宗曾受教于由中国去越的天封禅师,又曾从宋朝德诚禅师参学。三传而至陈仁宗,更笃志禅学,出家为僧,称为竹林调御,即为竹林派开祖。道杨建于安子山花烟寺,以临济禅为主。
十七世纪的竹林派禅,渐渐带有净土教的色彩。越南新宗派莲宗,就是由竹林派中分枝兴起,由白梅麟角倡导而大盛。其渊源是南宋慈照子元所倡导的白莲宗,主张禅教双运,以教为佛眼,禅是佛心,以“阿弥陀佛”为一个禅的公案,但实修上专念弥陀名号。这和中国宋明以来禅教净相融合的佛教风气相似。
高观如
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祖师介绍
元绍
元绍
(?~1721)清代僧。越南佛教元绍禅派始祖。广东潮州人,俗姓谢。十九岁于报恩寺剃度出家。越南黎朝(后)黎玄宗景治三年(1665)于越南平定省归宁区创办佛学院,建十塔弥陀寺,又于顺化国恩寺普同塔。曾返广东搜集佛像、经卷及禅师传,率领僧众抵越,住顺化河忠寺,开创元绍禅派,传中国禅宗临济宗,提倡教禅一致。示寂后,其弟子为其修建和门舍利塔,越南皇帝黎显宗赠谥“行端”。p1228
FROM:【《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了观】
(?~1743)越南佛教了观禅派创始人。又称实妙了观。越南中部扶安省人,俗名黎实妙。曾于灵姥寺从中国禅僧石廉修习禅观,住龙山慈昙寺。后于承天省天台山禅宗寺综合中国临济宗与元绍禅派之教义,创建了观禅派,特重领悟真心及以般若为心印等。此派广泛流传于越南南方。示寂后,朝廷追谥“正觉圆悟和尚”。p166
FROM:【《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无言通(?~826)】
Wuyantong
唐代禅宗僧人。越南无言通禅派创始人。以沉默寡言取法号。俗姓郑,广州人,从学百丈怀海禅师。出家于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双林寺,后住广州安和寺。唐元和十五年(820)至越南北宁仙游县扶董乡建初寺传授禅学,创立无言通禅派。他承受中国南宗禅学惠能、怀让、道一和怀海的法统,宣传佛性无所不在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思想,并保持中国禅宗的面壁禅观、现成公案和体验方法,在越南又称其派别为观壁派。无言通所创禅派为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深受越南丁朝和前黎朝重视。13世纪末期陈朝国王创立的竹林禅派直接承受其法统。(梁志明
FROM:【《中国大百科全书(摘录)》】
生活佛教
与世界上数百万名佛教信徒一样,越南佛教信徒古往今来一心虔诚于佛。正因如此,来到越南,你将目睹这美丽国度的人民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佛教的印迹和色彩。越南各地乡村建有威严而又简朴、亲切的寺庙。乡村寺庙随时敞开大门迎来拜佛信徒。拜佛的供品一般都是人们亲手种植或加工的产品,如香蕉、槟榔、糯米饭、沙糕、甜饼和槟榔花甜羹等。
在越南的无数宗教仪式中,常被人们提起的佛教信徒的美俗之一是放生习俗(一般放生)。放生原为佛教的习俗,对越南人而言,在春节佛诞等重大节日进行放生仪式意味着爱惜生命、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也是越南人自古至今固有的美德。
除了放生仪式,越南佛教信徒还于每年阴历盂兰报孝节(七月十五)进行“舍罪亡人”又称“祭祀众生”仪式。这天,人们为报孝父母、先祖而祈祷超渡,同时不忘另摆供桌为尚未超脱、无人祭祀、无依无靠的亡魂祈祷,体现博爱之心。
与世界上佛教发达的国家一样,越南一直以来都是多数人民信佛的国家。人们信佛就如自身本能的需要,缘于崇尚佛教爱惜生命、宽宏大量、慈悲喜舍的教义。在拜佛日,一位老信徒以虔诚的目光望向远处,手持冒烟的炷香的景象多少说明了今天越南信徒对佛教的崇敬之心。
在越南,佛教信徒的典型宗教活动之一是逢初一、十五上寺念经祈求国泰民安,家庭和睦,众生安乐。每于其日全国各地寺庙都迎来众多男女老少信徒以虔诚之心诵经礼佛。馆使寺是首都河内规模最大的寺庙,也是越南中央佛教会的办事处,每逢初一、十五各地信徒聚集在佛台前庄严地敬奉。
在世心中有佛,去世后希望陪在佛身边。按照越南人历史悠久的祭祀先祖的惯例,子孙后代要照料先祖、祖父母和父母的坟墓,并在忌日进香供饭。然而,有些人因为考虑死后无人祭祀或者出于喜好而吩咐家属将其遗照和骨灰寄托在寺庙里,以便灵魂靠近佛,又有人看管进香,免得孤寂难熬。由此可见,越南人的佛教生活多么的丰富多彩。
农村人拜佛的献礼是简单而浑厚的乡村产品,城市人则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佛的虔诚之心。例如在这张照片里,信徒为了赶在正殿落成典礼之前献上礼品,要亲自来到传统工艺村定做一尊朱漆镀金的佛像。
寺庙简介
越南佛教发祥地桑寺
桑寺坐落在北宁省顺成县清姜乡,距河内约30公里。这里是公元二世纪累楼古城中心,桑寺是越南最古寺,也是越南佛教发祥地。经过近两千年的历史变迁,今日的桑寺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游客经过宽宏的三观门和宽阔的场地,即可看到两排长形水池中倒影的九节屋桥(像会安至今仍可见到的屋桥式),香客由此进寺烧香拜佛。桑寺建于公元二世纪,是越南最早的佛寺。
与越南许多寺庙一样,桑寺内部采取亚东传统建筑风格。四排屋连通,呈长方形并包围着三座正屋:前堂、善香和上殿。如今后堂不在了,但香客仍能看到左右两边的40间厢房。在大院中间建有和丰塔。此塔以当时的大号砖建成,颜色像瓦缸的深棕色。随着时间流逝,上6层已倒塌,只剩下三层,但依旧威严坚固。该寺现存的最古老印迹被考古学家确定为十三世纪陈朝,1313年,陈英宗对其进行了大修。
根据民间典故,蛮娘从12岁开始在灵光寺(今属仙游县)修行。一天蛮娘正在睡觉,西竺(印度)和尚丘陀罗不经意跨过她的身体后,蛮娘怀了孕,14个月后生下一个女儿。返回西竺之前丘陀罗交给蛮娘一根锡杖并吩咐,干旱时把它插在地里,可以救活人民,他念咒后把女儿放在天德河畔的桑树根洞里。
和尚回去后,干旱延续三年。蛮娘用和尚留下的锡杖插在地里造雨。桑树倒入河中漂至累楼城,听到蛮娘的声音便靠岸。蛮娘叫人把桑树雕成四尊佛像,称为“四法”,佛名为法云、法雨、法雷和法电,象征着云雨雷电。雕至中段,工匠看到一块石头便扔下河里。夜间河里却明亮起来。原来那就是丘陀罗和尚女儿的化石。这块石头跳进蛮娘的船,蛮娘把它供于神台,称为石光(发光石)圣。后来蛮娘被尊为佛母,修行于祖寺(满舍),而四法则分别供奉在同一地区的四座寺。该寺庙于2011年重修,越南政府出资300万越南盾修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6 12:01
目录
概述
佛教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