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是笛藤出版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
图书,作者是黄智海。
内容简介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合称
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
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
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
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
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
生起信心,信仰
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
栏楯、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
七宝池、
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陀经译本
摘自中国佛教协会《法音》2015年第7期“净土宗
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公元402年,著名译经家鸠摩罗什译出了《佛说阿弥陀经》,该经言简义丰,事理周圆,文辞优美,经中的“执持名号”,成为了持名念佛的有力依据。
公元650年,高僧玄奘重译了该经,名《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不过知名度和重视程度不及前者。笔者将该经中最核心的一段经文,列出两种译文进行对比。
概况列表
福德因缘
鸠摩罗什译文中的“不可以
少善根福德因缘”,“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这三点不知难倒了多少净业行人。第一点从字面理解显然是要多善根福德因缘,怎么才算多,多少才算多呢?第二点称念名号要达到没有杂念妄想、禅定至一心不乱的境界,非常难做到。第三点则要你临终前头脑清醒,
正念分明,心不颠倒,才能感应弥陀现前,接引往生,问题是谁能知道自己临终前是什么状况呢?
玄奘译文中的第一点和鸠摩罗什译文差不多,同样体现出要多善根的含义。第二点“闻已思惟,系念不乱”,已由口称名号转为内心思维,但多少还是有“不乱”的要求在里面。第三点比较令人欣慰,是临终时,佛出现在你面前,慈悲加佑,令你的心不乱,而不是让你自己保持心不乱后,佛才出现在你面前。
多种解释
译本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是因为汉语佛经都是由
梵语、
巴利语等西域语言翻译而来,不同语言的使用情境是不一样的,
翻译后难免产生歧义,并且译者的
思维方式、翻译方法、学识等具有
个体差异,而博大精深的
古汉语又极易衍生出多种解释,所以会呈现出上述现象。
净土三经的梵文本在国内早已遗失,无法重译,所以净土经文的资源缺陷,上千年来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这点在《
无量寿经》的会集行为中得到充分体现;高僧大德们殚思竭虑地对经文加以诠释,为信众祛除疑虑,扫清障碍,例如
莲池大师和
蕅益大师均指出,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但对于一些喜欢死执文字的人而言,总是觉得难以释怀,而世尊涅槃前“依法不依人”的叮嘱,更加肯定了明晰经文本意的重要性。
在
全球化进程下,地域和语言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在
尼泊尔等地重新出土的梵文本,为我们弥补净土经文的资源缺陷提供了有力依据。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的梵文本
均已重现,只是梵语在国内属于极其冷门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笔者采用德裔英国著名
语言学家、
牛津大学教授
马克思·缪勒(F.Max Müller 1823-1900)的梵英译本,对相关经文段落进行对比,英语相对于古汉语而言要简单的多,更便于准确的理解。
缪勒教授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梵语大师,他对
印度宗教、神话、哲学、语言等都有深湛的研究,也是西方学术领域中印度研究与宗教比较等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净土经文的译本收录于其主编的《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第49册,上述经文,在缪勒译本中如下: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No, whatever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shall hear the name of the blessed Amitayus, the Tathagata, and having heard it, shall keep it in mind, and 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shall keep it in mind for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or seven nights—when that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comes to die, then that Amitayus, the Tathagata, surrounded by an assembly of disciples and followed by a host of Bodhisattvas, will stand before them at their hour of death, and they will depart this life with tranquil minds. After their death they will be born in the world Sukhavati in the Buddha country of the same Amitayus, the Tathagata.
极乐国土
众生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而得生彼国。不,任何一位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并牢记于心,这样的心持续一、二、三、四、五、六或七个夜晚不被打扰——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临寿终时,被许多菩萨和弟子围绕着的阿弥陀佛将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会以平静安详的心情去世。
在他们去世后将出生于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从缪勒的译本可以看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被译为“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根本不存在善根福德多少的问题,缪勒显然知道他与中国译经家在这段译文上的分歧,因此用了很长一段注释,来解释为什么这样翻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被缪勒译为“听到名号并牢记于心,持续一段时间不被打扰”,是要我们在思维意识层面来领悟名号功德,并且愿意往生的想法持续一段时间不改变,这一段时间在经文中表现为一日到七日,这是一种
虚数表示法,就是让你尽其形寿而不要改变,如果你只有三天的寿命,往生的愿心就维持三天;如果你还有三十年的寿命,愿心就维持三十年。
笔者再从
教理上解释下
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分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念佛功夫成片是伏住
见思惑,事一心不乱是破除了见思惑,理一心不乱是开始破除无明惑。以天台宗创始人
智者大师为例,大师临终发愿
往生极乐,告诉弟子证入五品,圆五品就是达到了伏住见思惑,但还没有破除见思惑。连智者大师这样千年一见的高僧,尚且达不到事一心不乱,可见此类“念佛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才能往生”的说法,是完全不合法义的,照这个标准,净土宗不是万人修、万人去,而是万人修、没人去。关于弥陀临终接引,缪勒的翻译和玄奘大师是一样的意思,是佛先出现在净业行人面前,由于看到了佛出现在面前,所以净业行人会以平静安详的心情去世,然后往生到
极乐净土。
如上,从这段经文对比解释中,我们看到,往生并没有什么条件和要求,只要你具备真实的信愿心,就可以往生。
如是我闻
经文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释义
一时佛在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
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与大
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
目犍连。摩诃
迦叶。摩诃
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
阿难陀。
罗睺罗。乔梵波提。
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
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nóu]楼陀。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
菩萨摩诃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
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关联释义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
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
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
目犍连、
摩诃迦叶、摩诃迦砃延、摩诃俱絺罗、
离婆多、周利槃陀伽、
难陀、
阿难陀、
罗睺罗、
憍梵波提、
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
摩诃劫宾那、
薄拘罗、阿菟楼驮等佛陀的大弟子。此外,还有文殊师利菩萨、
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等许多大菩萨;另外还有
释提桓因等无数的天人都在场听法。
这时,佛陀告诉长老舍利弗说:在这世界的西方,越过
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国。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
彼土何故
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释义
舍利弗,你知道那地方为什么叫极乐世界吗?因为那里的众生只有快乐而没有众苦,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七重栏楯
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
栏楯。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释义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极乐国的周围有七道帷栏,空中有七层罗网,地上有七重排列整齐的树木;四面八方都是珍宝围绕,所以叫做极乐。
八功德水
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
七宝池。
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
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
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义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极乐国里有七宝池(1),池里充满了八功德水(2);池底满铺著金沙。池四边的阶道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
砌合而成。上面还有楼阁,也都是金流银楣,玉阶琼壁,更有琉璃砗磲,赤珠玛瑙,装饰著宝殿瑶宫,
真有说不出的庄严华丽。池中的莲花开得同车轮一般大,色泽有青的、黄的、红的、也有白的;各自放出同色的光彩,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这地方成就了如上所说的功德庄严。
常作天乐
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义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在极乐国里,空中时常发出天乐,地上都是黄金铺饰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的花称为
曼陀罗花,不论昼夜没有间断地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那个国里的众生每天早晨起来,用他们的
衣祴盛装各种天华,送到
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到吃饭的时候再回来。饭后随意地散步行道。舍利弗,极乐国成就了如上所说的功德庄严。
种种奇妙
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
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
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释义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那个国度还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奇异禽鸟:包括
白鹤、
孔雀、
鹦鹉、舍利、歌声轻妙的
杜鹃鸟,以及一身两首的
共命鸟。这些禽鸟,日夜不停地唱著和雅的歌声;从他们的鸣声中,演畅五根五力(3)、
七菩提分(4)、八圣道分(5)等种种微妙的道理,使那个世界的众生听了,都会不期然地发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
舍利弗,你不要以为这些禽鸟是因罪报而转世的。为什么呢?因为极乐国里没有畜生、饿鬼及地狱的
三恶道,甚至连三恶道的名称也没有。这些禽鸟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变化而成,用歌声来感化众生的。
出微妙音
经文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
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
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义
舍利弗,极乐国中还有一种清妙的声音,这声音是微风过处,吹动许多宝树和许多珍宝罗网所发出来的微妙
音声,好像是千百种音乐同时并作,使人听了也会不期然地发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舍利弗,极乐国成就了如上所说的功德庄严。
光明无量
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释义
舍利弗,你可知道那尊佛为什么叫阿弥陀佛吗?那是因为他的光明无量,照遍十方毫无阻碍,所以叫做阿弥陀佛。
无量无边
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
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释义
舍利弗,因为阿弥陀佛的寿命和极乐国众生的寿命都是亘久无尽的,所以名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从成佛以来,到现在已历经十劫了。
皆阿罗汉
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
无量无边
声闻弟子。皆
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义
阿弥陀佛有无量的阿罗汉弟子,数目之多数也数不尽;也有无量的
菩萨弟子,数目之多同样数也数不尽。舍利弗,极乐国成就了如上所说的功德庄严。
阿鞞跋致
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
阿鞞跋致。其中多有
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
俱会一处。
释义
舍利弗,往生到极乐国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其中很多将在当生就会成佛的;其数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只能说是无量无边的了。
舍利弗,所有众生听到这个极乐国后,都应该发愿往生到那里去。为什么呢?因为到了那里,可以和许多上善人同居一处!
舍利弗,众生只具备少许善根、福德、因缘是不得往生极乐国的。
心不颠倒
经文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义
舍利弗,众生只具备少许善根、福德、因缘是不得往生极乐国的。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听到阿弥陀佛,能至诚恳切地执持名号,若一天、若两天、若三天、若四天、若五天、若六天、若七天,能一心不乱;等到寿命终了时,阿弥陀佛就会同其他圣众现身在他(她)面前,使该人临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看见极乐国有如此多的得利之处,所以告诉你们;假使有众生听闻这番话,就应该发愿往生极乐国。
所护念经
经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
广长舌相。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
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
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
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
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
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义
舍利弗,此刻不只我在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此外,在东方有阿閦(
音同触ㄔㄨˋ)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妙音佛等;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等;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等;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等;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等;各方都有多得像
恒河沙一般的佛,各在各自的国度里,以无量辩才讲经说法,在三千大千世界里,要众生们能相信极乐世界种种不可愦议的功德,和一切诸佛所护念的这部经。
不退转于
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
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释义
舍利弗,你知道吗?为什么叫做一切诸
佛所护念的经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部经而能接受不疑、持久不移,或者听到上述六方许多佛的名号的这许多善男子善女人,就能得到一切佛的护念,都能不生退转心,决定可以达到
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你们都应当听信并接受我和其他佛所说的话。
应当发愿
经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义
舍利弗,假使有人已经发愿或是正在发愿、或是将要发愿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这些人一定能不退道心而证得
无上正等正觉。已发愿的必已到了极乐国;正发愿的今生将到极乐国;将要发愿的,末来可往生极乐国。
难信之法
经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
五浊恶世。
劫浊。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
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
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释义
舍利弗,如同此刻我在这里称赞许多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许多佛也在各自的国度里称赞我不可思议的功德。他们说:释迦牟尼佛能做极为困难很少人能做的事,他能在
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7),包括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为所有众生宣说一切世间不易相信的微妙道理。
舍利弗,你要知道我在这五浊恶世之中做这种不易做的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宣说这种微妙难明的道理,这实在是很难的呢!
欢喜信受
经文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
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释义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法后,舍利弗和佛陀常随弟子比丘以及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了佛陀的话,都很欢喜、相信佛陀的指示,对佛顶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
南无阿弥多婆夜,多他伽多夜,多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多,悉耽婆毗,阿弥利多,毗迦兰帝,阿弥利多,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