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niàn fó),词语,是对阿弥陀佛名号的日以继日地念诵,以此积累福德资粮,作为往生净土的方法,出自《赠念法华经僧》。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对阿弥陀佛名号的反复念诵,以此作为往生净土的手段。
2、[chant the name of Buddha;pray to Buddha] 信佛的人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
隔壁的毛奶奶吃斋念佛一辈子。
引证解释
1、佛教修行方法的一类,
约分称名念佛、
观想念佛与实相念佛三种。一般指前一种。
①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念经念佛能一般,爱河竭处生波澜。”
②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黄慎轩之逐》:“近来缙绅士大夫,亦有捧呪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
③
曹禺 《
北京人》第一幕:“你以为你父亲吃斋念佛就有人心吗?”
④明
施耐庵《水浒》第四十三回《假
李逵剪径劫单身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李逵看时,见娘双眼都盲了,坐在床上念佛。
2、用以表示感谢佛的保佑。
①《
红楼梦》第九十回:“不说
黛玉 病渐减退,且说 雪雁 、
紫鹃 背地里都念佛。”
②
老舍 《
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
基本含义
念佛:心中不出声想念,或出声称念。佛这里特指佛的名字。佛教有很多法门,念佛就是其中的一个,也叫
念佛法门。虽然在佛教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根据《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段经文:“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明确了念佛的定义,念佛的定义是指持念佛的名字。
念佛的意义:阿弥陀佛在过去修行的时候有四十八个心愿,其中有一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白话的意思:假设有一天我得到成佛,
十方世界各种生命,真实相信喜爱,向往到我修建的世界,即使少到十次这样想念,如果不能转生到我的世界,我绝不成佛。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请参考相关解释。
根据阿弥陀佛的这条心愿,念佛的意义就是凭借着阿弥陀佛这条心愿的力量,让我们都可以去净土生活。.
念佛之人:
故知:念佛之人,纵使是愚痴卑贱、恶病污秽,其人现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胜人,佛凡一体,弥陀光照,诸佛
护念,菩萨相随,天神拥护,消灾延寿,而命终往生,证大涅盘,远远超胜世间上任何人。
念佛的人,纵然是愚痴卑贱的不净凡夫,可是他现生就是大白莲花,是妙好人、最胜人,能够跟阿弥陀佛一体,被弥陀的光明常加照摄,被诸佛
团团围绕而护念,被诸大菩萨紧紧相随,被天神所拥护,自然消灾延寿,免除一切障难,而临终自然
往生净土,远远超过世上的任何人。
他自二力念佛法门
他力指的是十八愿,即彻底投诚皈依,仰仗弥陀愿力。自力指的
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能否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自力和他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此法门属于理事双修的弥陀中道圆融信仰,既符合
净土三经的整体逻辑思想,又与
善导大师的教理要点一致;既有特异法门之方便,又有通途法门之内涵。
只要建立起坚如金刚、固若磐石的信心并维持到临终不改变,就已经拿到了往生的
保证书,因为由信启愿,由愿导行,只要真信,“
信愿行”
三资粮就自然具足。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极少数
善根极其深厚的人可以生而信之以外,其他绝大多数人,都要学而信之和修而信之,即通过
教理的学习、念佛、修净业三福等来培育、建立和巩固信心,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修净业三福虽非往生的
必要条件,但也应依照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性的修持,既可促进信心的增长,亦可提高往生的品位,一举两得。自性念佛指的是明了自身本具佛性,当体具足自性弥陀的大乘原理后,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种念佛就是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固的信愿心和明晰的教理认识,再随着功夫的深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逐渐进入“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的高层次念佛,这与修天台宗的
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唯识宗的
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等他宗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集
念佛三昧经》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
一切诸法”,
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因为念佛可以得到修他宗的利益,但修他宗却得不到念佛殊胜圆顿的利益。当然从能否往生的目标来说,只要信愿坚固,散心称名一样能成就,但还是鼓励取法为上,尽可能地尝试和实践自性念佛。
达摩破相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
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
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
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
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
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
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
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
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
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
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三昧的心来自一颗训练的心,训练万缘放下,一念提起。经典里面有一个比喻:在一百码以外有一个红心点,我们刚开始用
步枪射击的时候,怎么也打不中,可是经过特殊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训练,最后一枪就中,成了神枪手。意思就是我们要进入三昧,没有妄想,就要
重复训练放下,自己要想办法降服自己,放下所有的执着和分别,一心在佛号里面,这个就是办法,没有任何的捷径。
相关概念
△ 念佛心不动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见佛。得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得事一心生方便
有余土;二六时中心中常有阿弥陀佛,即能带业往生,生
凡圣同居土。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故经云:“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 念佛人讲求
一心不乱,一心即是心中没有念,亦即是
一真法界;诸佛菩萨弘法利生,并未动心起念,凡夫把动念与不动念分为两个,而佛是无住生心,所生之心统是无住,所动之念统是
无念,生心与无住
不二,生心与无住同时,即无分别,
能所均断,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即是
见性。
△
四缘:(1)
亲因缘,又译为因缘。谓六根为因,
六尘为缘,如眼根对色尘时,识即堕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亦即
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每一众生均有
十法界之种子,各各俱足,取什么缘即得什么果,若取成佛的缘,今生必定成佛,主宰命运的在我们自己手中。(2)
等无间缘,又名次第缘。谓
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继而起,相续不断。(3)所缘缘,又名为缘缘,是心里攀缘之对象,不能间断,是自己本身的力量。(4)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
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以念佛而言,
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是亲因缘;二六时中绵绵不断是等无间缘;很想往生,念兹在兹是
所缘缘;一切道场及
善知识是增上缘。
△ 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闻法亦如是,如以清净心看经,其义如泉涌。见解行持不同于世俗,一动感情即起障碍,如想得自在,无其他路可走,只有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此是过来人的经验谈。
△ 念就是妄想,时刻不停,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如此,只能将他转换过来归到净念上,久久自然归于无念。用功必须修至无念才能证性,方为究竟。
△
正念是无念,有念就不正,念佛念到无念而念是
实相念佛,《
楞严经》上
大势至菩萨之“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净念即正念,才是入于
如来的
大涅盘道。
△佛法就是求清净心,凡夫不了解空相,以为打个妄念没有关系,其实关系大了,息掉妄念很难,与其令
阿赖耶识中种其他的种子,就不如种念佛的种子。凡夫执有,错了;二乘执空,有体无用,也错了;不执空也不执有,又错了,恐怕走到无想定的路子,必须照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对了。
△ 正念是没有妄念,就是自性起用。此处最易错认,因未离心意识故。以不正念还有个“念”,那就错了。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算不算正念?如果以绝对的标准来讲,这句“阿弥陀佛”还是妄念,清净心中没有阿弥陀佛。为什么
净宗将这句“阿弥陀佛”当作正念?因阿弥陀佛名号虽是妄念,此一妄念最接近正念,故净宗用此一妄念的方法达到正念。(无住生心集)
△ 真
发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
一心不乱。如果不能发菩提心,但有菩萨之大愿,用识去念佛,求带业往生,谓之事念,专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无杂事,今生即可以生
凡圣同居土,
净土法门之殊胜在此。
△二六时中念念均有
佛号谓之执持,断掉即为失念。失念时虽无妄想,但堕在无记性中,亦属烦恼;若再起烦恼,则问题更多。故在行往坐卧中,心里要存有佛号。使用念珠原为记数,手中持着念珠可随时提高警觉以防失念。
△ 以理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以散乱心念佛得福报而已。必须有恒心;一曝十寒,无济于事。
△ 千经万论就是令人求清净心,即
无分别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之“照”,一动
分别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见,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
一心不乱即是信心清净,一天念十万声而仍有烦恼,是培福报,不可能往生。
△ 念佛有止有观,一切杂念万缘统统放下是止,一心专念
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观。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经论上教我们要诚敬,诚在内心,敬在外表,内外彻底诚敬,自然与佛菩萨
感应道交。
△ 不念佛还好,愈念念头愈多。不要怕!继续念,慢慢地念头就会熄灭了,千万不要不念。
△ 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妄想更多,但是知道它是妄想即不要理它,仍然念佛。如果妄想不断,距
一心不乱还有一段路程,要照顾佛号,不要照顾妄念,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减少。
△ 自古以来,念佛人均是
佛号与妄念同时而起,只要不理会妄念即是以清净心念佛。有人临终往往现起瑞相,他人看到自然
生起信心,所以求生净土,自利中便有利他作用。
△ 修行人世间事尽量少管,佛门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时间就看经,与佛菩萨交往谈天,岂不甚好?
△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有几种念的方法至为得力:
(一) 寂静念。
寂灭清净已经与
三昧相应,禅宗译为静虑,如此念佛即大禅定,行住坐卧均在念中,
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心中一念不生。
(二) 清净念。有漏的烦恼没有了,无漏的烦恼也没有了,二边俱转,这种念法即真心现前。
(三) 不浊念。浊是虽在念而仍有疑惑,因而并不太认真;故学佛人在理论与方法上,应彻底明达,毫无疑惑,以净信心去念。如此念佛,利根人一年即可成就,烦恼重的三年定可往生,只看我们愿不愿意去而已。
△ 念佛功夫虽未至
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到了极乐世界即不退转。不退是初住地位,念佛一生即可办到,若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此方便之方便,今幸闻此法,岂可交臂失之?
△ 修净土念
六字洪名,字字分明,能念所念俱遣,能念的心是空的,所念的佛是空的,才能开智慧、断烦恼。
△ 每一众生从无始以来,住于生死,受尽苦恼,轮回世间,是可耻的事。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尽甜来,并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说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
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钝者七天亦能往生,千万不可看轻自己。
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受苦,比菩萨修六度
万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轮回
无限度,学佛吃苦,吃了有好处,生死轮回之苦是白受的。
△大空
三昧亦称大三空三昧,即人我空、法
我空、空亦空,心中绝对清净,世间
一切有为法毫无牵挂,佛法也不牵挂。念佛讲理念,念到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花开见佛。世间事要放下容易了解,佛法也要放下难懂,不放下又不能见性,
大乘佛法放下与不放下是同时的,正在提起时也是放下的时候。譬如念佛,依照
大势至圆通章,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修楞严大定;心地清净,度化众生而不为
六尘所缠,心中什么念头都没有,没有能念的自己及所念的佛。无能无所是寂,念念分明是照,无论修什么法门都离不开此法,步步踏在道上。欲接近
华藏世界必须先破
四相,世间第一难事是求人,破四相是求己,自己同意如此作,还有什么难处?到了极乐世界是学本事的,学成之后就要离开这个地方,正同行愿品之参访善知识给我们的榜样,每个位置均不留恋。从今以后,一切是非人我都看淡一点,绝不执著,学吃亏、学忍让。假如真能与空寂相应,无人无我,谁受生死,当下即得解脱。此境界如能转得过来,歇即菩提。
△华严经所说的是一真法界,没有过去未来,三世属
有为法,有生有灭。我们所了解的佛法只是皮毛,没有甚深的功夫不能了解佛法的真实义,只能随分研究,随分演说。最要紧的还是念佛,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入佛境界。如佛念好了,把身心世界都放下了,到了极乐世界,所读的不是
八十华严,而是大本华严。
△ 经云:“不
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通达华严经的真实义,能于一句两句经文中,时时起观照,一生受用无穷。业是造作的时候所发生之事,身口意
三业,造
善业有善报,造
恶业有恶报,丝毫不爽。在造善业的时候,不可用分别心,一动分别心即是用了意识心,不分别与法性理体相应。只是按照理论去修行,不必一生求生西方,若求生之心殷切,只能生
凡圣同居土,不能生实报庄严土,因实报庄严土无分别心。不于果报上研究他的业因,得人身是果报,
周围环境也是果报,既然是果报,只有随缘消旧业,不必想像其从前发生的原因,因为想也没有用,只要今生勤修
戒定慧,求出生死苦海就成了。
△ 凡是不变的是真的,有变的即非真。凡夫执有,二乘执空,这是凡小的毛病;大乘两边均不著,对于宇宙人生一切通达,谓之般若。无始以来,我们被烦恼所熏习,实在太久了,财色名食睡是地狱的五条根,天天以五欲熏习,乐此不疲。
△ 我们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筹量,一切烦恼由此而生。佛法教人破执著,此与
外道处处执著恰好相反。心念念向外执著,则迷惑颠倒,沉沦
三界六道无法出离。修净土法门放下一切万缘,不但
五欲六尘不攀缘,弘法利生也不攀缘,把心拴在阿弥陀佛圣号上,绵绵密密,功夫纯熟自然得到
一心不乱,生死可得自在。
△ 一闻到佛法即至诚恳信,
依教奉行,境界现前不为境界所转,此乃是多生多劫来所种之深厚善根所致。凡夫学佛以泛泛心情听经,亦念诵、亦礼拜、亦随喜,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其实得不到什么受用。
△佛法太难了,学小乘也要先做到无我,谈何容易!若想成佛,就要经过
三阿僧祇劫。设佛不说净土法门,吾人对于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很难达到究竟的目的。佛
大慈悲开示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当生就能成就。但不可误解,以为造业之人念佛均可往生。祖师说“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是指学佛之后要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不可再造新业。在日常生活当中,平常只以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念在心中,无论遇到什么境界现前,即以一句圣号对付之,过去未来,一切不要思量,老老实实守着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此一句圣号与
一切法均不相应,自与六道均不相应,故可脱离六道,超出轮回。
△ 念佛是了不起的法门,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老师教其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
王导归极乐。心
常念佛,心就变成佛心,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言其心力平等,外道念
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来,应观
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一切境界均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念佛佛现前也不要欢喜,见如不见,你作得了主宰就行,禅家说魔来也斩,佛来也斩,就是这个道理。
△ 念佛是清净念,修
念佛法门与
三善道三恶道均不相应,只与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可以生净土。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从初住到
等觉都得修念佛法门,近代祖师大德无论研究那一宗的无不提倡念佛法门。
江味农居士提倡般若与净土同修之法是理念,理
一心不乱若是未能达到,还可以保持事一心,品位亦高。一般学佛的人不知此项要义,以为能带业往生就算不错了,如万一修得不到家,则转眼又受生死轮回之苦。
△ 念佛就是
止观。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观是帮助止,观一个法门。持六字洪门,清清楚楚就是止观,就是静虑,就是参禅。初学要有一个清静地方,不被外界环境所牵走。
△
念佛法门本为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若仅为自了,以欣厌心情希求,则最上乘大法竟变为小乘,只能
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开见佛,因与佛之悲愿相违;若不称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够资格,只能生到疑城,经长时间方能生
安养,岂不可惜?所以学佛先要开智慧,多读大经
大论,体会经论中之真实义理,并非研究佛经文学及其词藻。必须屏除外缘,收摄身心,令心摄在一处而不驰散,
乃能起观。
△ 修道是修通
大涅盘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净土,念念之中有阿弥陀佛;若心中一时无阿弥陀佛,
即离了道。阿弥陀佛即是信号,心中无即失了航线。
△ 一个人能接受佛的教训,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
印光祖师说,能够死心塌地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第一等聪明人。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应以修净土为正行。
△ 发了
大心之后,欲绍隆佛种,度脱一切众生尽成佛道,生生世世不舍众生,但是人事环境太复杂了,若不离一切相,便畏生死流转,而退了道心,前功尽弃。如舍利弗发大心,因人乞眼,示现难行之法,以及
阿难想学大菩萨,平等乞食,而遭
摩登伽女之难,均是给学人之警惕。
悟达国师十世为高僧,冤家无机可乘,俟为国师,皇帝赐沉香座,生得意想,冤家乃得其便,遂有
人面疮之厄。由是可知,发大心修大行实在不容易,然而有胜方便在,即念佛求生西方,难而不难。须知
念佛法门正为发大心者说,幸勿轻视,否则实在大误大痴。
△ 往生极乐世界,除本师阿弥陀佛外,并可亲近诸佛
如来,此系四地菩萨的境界。如肯老实念佛生到极乐世界,等于四地菩萨的地位。我们修净土法门已经是如此占了便宜,却不肯死心塌地地念佛,还要取巧,还要再贪便宜,实在是自暴自弃。
△如来
三昧与菩萨、二乘、人天所修之定均不同。佛之行住坐卧均在定中,是为楞严大定;而念佛所修的定则与佛的定相应,所以佛在各种经典中提到念佛法门,极称赞其殊胜功德。
△ 欲报父母恩亦
得先往生极乐世界,到那时就有
天眼通,可以看到过去
父母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们,不生极乐世界没有办法。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其地位可与大菩萨相比,一刹那顷游行无量世界。所以要死心塌地地老实念佛,不但世缘要放下,佛法的缘也要放下,其他的经典不要念了,要专修净土,历代祖师均如此说,宾主要分清,念佛是主行。
△ 世间万事皆是相对而有,虚幻不实。修行人不在世间一切对待事理名相上认真,心中存有渐渐摆脱之意,勿令间断。复于此际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念,亦不分别谁是念、谁是佛,但会念即是佛、佛外无念,上与十方
如来心心相印,下与法界众生息息相通,念到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种念法与
实相相应,与一真法界相应,与心净土净之义相应。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 起念即妄,
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乃学佛人之邪知
邪见。所谓“
自性弥陀,
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缘佛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
念佛法门?
△ 修净土者以阿弥陀佛为所缘的名号。古德开示念佛要念“阿弥陀佛”四字;有称六字名号者,加“南无”二字,即恭敬归依礼拜之意。昔
莲池大师说:教他人念应念六字,而大师自己则念四字。何以故?大师说: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表示决心。四字比六字方便简单,容易念到一心。教人念可念六字,因其未必有决心,先令其种植善根,此祖师教人之苦心也。
△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如要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福而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
一念不生为正智
正见,如念佛,在二六时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在心中,谓之正见。如念妄想则为邪念,一动念即非正见。
△ 修行要常想
六字洪名,口念不关重要,心中要常念,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相续不断。初学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三
串珠,念三声佛号拨
一珠,一直念下去,绝不中断;以后再五句拨一珠,或十句拨一珠。在念佛时任何闲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净场所及睡时不必出声,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
念佛三昧。
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
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
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佛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