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
雉科孔雀属鸟类
孔雀属(Pavo)隶属于雉科,包含蓝孔雀(Pavo cristatus)和绿孔雀(Pavo muticus)两种。孔雀体型较大。其中绿孔雀雄鸟体长可达2.3米,雌鸟体长1米,体重6-7.7千克。蓝孔雀体长约0.86-2.12米,体重约2.7-6千克。孔雀雌雄异形异色,腿短而强壮,翅膀短而圆。雄鸟拥有长达其身体两倍的尾屏,尾屏上分布着具有金属光泽的五彩斑纹,部分尾羽末端的眼状斑点中心呈现紫色肾形或圆形。雌鸟无尾屏,背羽主要为浓褐色,略带灰绿色。
动物学史
进化史
孔雀的进化史悠久,但由于鸟类化石不易保存,鸡形目化石数量稀少,其确切起源时间尚不明确。已知鸡形目鸟类早在2600万年前就已分化形成新的种群。2003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一块上新世纪中晚期(约2600万-2700万年之前)的孔雀化石为孔雀的起源时间提供了确凿证据。
分类地位
孔雀在动物学分类上属鸟纲、鸡形目、雉科、孔雀属。孔雀目前已定名的仅有2种。其中,绿孔雀(Pavo muticus),亦称爪哇孔雀,有3个亚种,即云南亚种(Pavo muticus imperator)、印度亚种(Pavo muticus spicifer)和指名亚种(Pavo muticus muticus)。蓝孔雀(Pavo cristatus),亦称印度孔雀。
形态特征
孔雀是雉科中体型较大的鸟类,具有显著的雌雄异形异色特征。它们足短而强健,善于奔走,但两翼短圆,不善飞行。孔雀的嘴部坚固,上喙稍向下弯曲,雄鸟腿后部具有锐利的长距。雄孔雀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华丽的尾屏,由100-150根延长尾羽构成,展开时可达身长的2倍,上面布满五色金翠钱纹,绚丽夺目。尾屏羽枝细长如金绿色丝绒,尖端逐渐过渡为黄铜色。部分尾上覆羽末梢构成眼斑状图案,各斑中央有紫色肾状或圆形小斑。雌孔雀没有尾屏,背部羽毛浓褐色略带灰绿色,羽色远不如雄鸟鲜艳。
蓝孔雀
蓝孔雀体重2.7-6千克,体长0.86-2.12米。蓝孔雀体型相对较小,胸颈部体羽主要为金属蓝色,脸颊为白色;腿、颈和翎羽较长,但是缺乏鞍羽;头部羽冠呈扇形,颈部羽毛为丝状;翅上覆羽有白色和黑色交替的蠹状斑;除尾屏外,蓝孔雀雌雄差异较大。
绿孔雀
绿孔雀是中国野生雉类体形最大的种类,雄鸟体长可达2.3米,雌鸟体长1米;体重6~7.7千克。雄鸟通体以翠绿色为主,头顶具一簇直立冠羽,下背有闪耀紫辉的铜钱状花斑,尾上覆羽特别发达,羽端有蓝色和翠绿色相嵌的眼状斑纹,形成华丽的尾屏。尾羽黑褐色,形短隐于尾屏之下。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棕黄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无尾屏,背部羽毛黑褐色,密布棕褐色斑纹,羽色较淡钝,远不如雄鸟艳丽。
栖息环境
孔雀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稀树草原、灌木丛、竹丛以及针叶、阔叶等树林的开阔地带,尤其喜欢在靠近溪河的地带活动。其中绿孔雀栖息于海拔136~1500米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疏林草坡。
分布范围
绿孔雀分布于中国云南、西藏地区,国外分布于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以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蓝孔雀分布于印度及斯里兰卡。
生活习性
食性
孔雀属杂食性鸟类,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喜食棠梨、黄泡等果实,也采食稻谷、芽苗、草子等。此外,孔雀也捕食白蚁、蝗虫、蟋蟀、蚱蜢、小蛾、蛙类和蜥蜴等小型动物。孔雀的觅食活动极具规律性,通常集中于清晨和黄昏。清晨时分,孔雀会前往水源地饮水、清洁羽毛,随后进入林地觅食;炎热的中午则选择在阴凉的林中休憩;黄昏时再次外出觅食。
集群
孔雀常成对或三五成群活动。一般情况下,一只雄孔雀会与 3-5 只雌孔雀组成群体活动,雄鸟在前领路,雏鸟居中,雌鸟殿后。行走时,孔雀会不时上下点头,并伸长脖子四处张望。绿孔雀群体大小随季节有所变化,冬季通常集成大群,而其他季节则分散成家族群活动。
防御
孔雀生性机敏,偏爱安静舒适的环境,一旦受惊,往往在数日内都不会在同一地点出现。孔雀善于奔跑,遇险时会大步疾驰,逃窜至茂密的灌木丛中躲避追击。紧急情况下,孔雀也能进行短距离飞行,通常飞行高度不超过10余米,且下降速度缓慢。灵猫是孔雀的主要天敌,云豹偶尔也会捕食孔雀。
鸣叫
蓝孔雀的叫声十分响亮,常被描述为令人不快的尖锐鸣叫。它们的叫声多种多样,雌雄两性都可发出多达六种警报声。在领地争端中,雄性蓝孔雀还会发出另外七种叫声。此外,雄鸟还有三种仅与繁殖相关的叫声,通常只在繁殖季节使用。
绿孔雀在繁殖季节会发出“ga-wo,ga-wo”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山谷。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孔雀属于晚熟鸟类,性成熟时间为2-3年。寿命一般为20-30年。
繁殖方式
孔雀实行一雄多雌的繁殖制度,一只雄孔雀可拥有2只或以上雌性配偶,但每只雌孔雀仅与特定雄孔雀交配。野生孔雀的繁殖期为2月中旬至5月,其中3-5月为繁殖高峰期;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期可提前或延长。
求偶交配
雄孔雀通过展开并抖动艳丽的尾羽向雌孔雀求偶,同时用喙轻啄雌孔雀的头脸部。雌孔雀进入产蛋期后接受交配,交配时间集中在上午8-9时和下午4-5时。
营巢产卵
孔雀在茂密的灌木丛或高草丛中营巢,巢穴结构简单,仅在地面挖一浅窝,铺垫杂草、枯枝、落叶和羽毛等。雌孔雀隔日产卵,每次产1枚,多在黎明时分产卵,每窝产卵4-8枚。孔雀卵呈椭圆形,卵壳厚而坚实,呈淡褐色、黄色或乳白色,平均重量122.6克,长径68~72毫米,短径50~53毫米。
孵化成长
雌鸟负责孵卵,孵化期为27-30天。雏鸟孵化后生长缓慢,有躲藏于雌鸟尾下的习性。1龄雏孔雀羽色与雌性成鸟相似,雄性雏鸟颈部色彩较为鲜艳;2龄幼鸟羽色与同性别的成鸟接近,但雄鸟不具尾屏,面部裸露部分呈蓝色和黄色;3龄雄鸟尾屏完全长成,具备成年孔雀的羽衣特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截至2018年,蓝孔雀和绿孔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绿孔雀为濒危物种(EN),蓝孔雀为无危物种(LC)。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绿孔雀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绿孔雀列入附录Ⅱ,蓝孔雀列入附录Ⅲ。
种群现状
蓝孔雀分布范围广,人工养殖技术成熟,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据估计,中国台湾和日本的种群规模约为100-10000对。
绿孔雀的种群数量则不容乐观。在东南亚,绿孔雀栖息地日益缩减,在过去三代,其数量几乎肯定下降超过50%,且预计将继续下降。在中国,该物种已有60%的数量从其原有栖息地消失,而剩余的数量也正在下降。粗略估计,目前全球绿孔雀仅存15000-30000只成熟个体。
濒危原因
20世纪以来,由于人为干扰,绿孔雀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其分布范围大幅度缩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森林破碎化隔离了许多小种群,增加了绿孔雀在当地灭绝的可能性。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绿孔雀分布区域内建立自然保护区,目前建立的保护区有:泰国怀卡肯野生动物保护区、印度尼西亚和国家公园、越南渔洞国家公园、柬埔寨野生动物保护区、森林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老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双柏恐龙河自然保护区。
发起圈养繁殖计划
中国和老挝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公众认识运动。与世界雉鸡协会合作,启动了圈养繁殖计划,将绿孔雀重新引入马来西亚半岛。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孔雀体态优美,高洁华贵,在民间寓意吉祥如意、白头偕老和前程似锦,是一种备受人们喜爱和青睐的吉祥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经济价值
饲养孔雀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蓝孔雀目前已成为人工养殖孔雀最多的种类。孔雀的羽毛和皮张是高级的装饰品。此外,孔雀肉也开始进入餐桌,一些特色饭店已推出一系列孔雀菜肴。
相关文化
诗词歌赋
出于喜爱,文人墨客常将孔雀作为讴歌的对象,留下了众多千古名篇,例如三国时期的《孔雀赋》和南北朝时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之乡
西双版纳是孔雀的故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就有“滇多出孔雀”的记载。
孔雀舞蹈
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是吉祥、幸福、善良、美丽的象征。孔雀舞也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
参考资料
Pavo muticus.The IUCN Red List.2020-03-01
Pavo cristatus.The IUCN Red List.2020-03-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4:19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