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是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
所有者把从劳动者那里赚来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于
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
资本要素和
劳动要素。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企业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实质
从企业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企业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利润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规模与
企业利润的量成正比,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增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企业可以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企业将所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
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赚取更多的利润。
影响因素
在利润分为
积累基金和
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利润的绝对量,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必然性
资本积累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1、追逐利润是企业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利润最大化是
企业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积累也是由市场
竞争机制决定的。谁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扩大生产规模,
追加投资。竞争迫使每个企业都要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历史趋势
(1)企业主导的
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大量的人身自由且拥有
劳动要素而又无足够
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企业家们手中积累起来的为发展企业生产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2)
资本原始积累完成的方式、来源、实质及其
历史价值的评价:方式——暴力掠夺的方式;来源—国内盘剥小生产者和农民、对外贸易、奴隶和毒品贸易;实质——以
经济手段强行使得劳动者和
生产要素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
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
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
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企业化生产时代的曙光。”
(3)
历史评价:马克思:“资本来到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
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
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
社会经济权力的结构发生变化。一方面
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本
所有者手中,另一方面,生产社会财富的劳动要素提供者——劳动者的生活却极不安定,
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贫困境地,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积累同资本所有者财富的积累以及劳动要素提供者相对低收入状况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揭示的问题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科学地分析了在
市场机制下劳动者同资本所有者之间
利益冲突及其根源,指出了劳动者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增进
社会福利。
历史变更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确立的。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使之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并把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便产生了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随着
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越来越社会化,这主要表现在:
在规模日益扩大的大企业里,生产资料成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生产资料,产品也变成了许多人共同
协作生产出来的
社会产品; 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
协作关系日益密切; 分散的
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
国内市场,进而又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为
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
劳动产品归社会
共同占有,这样才能适合生产的社会性质。但在
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表明资本主义的
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了。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
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
社会力量,即
无产阶级。总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
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发展趋势
有机构成
资本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
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
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
价值形态看,生产资料
价值表现为
不变资本,劳动力价值表现为
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c:v表示。
这是因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必然会不断改进企业
技术装备,提高
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要以
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这是因为:单个资本增大了才有条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
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通过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转化来增大自己的
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第一,由于资本积累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因此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资本的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对于增大
个别资本来说,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
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相对人口过剩
(1)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有时绝对地减少,因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意味着可变资本在
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因为妇女和儿童,破产的小生产者和某些破产的中小资本家也沦为雇佣工人,即相对过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
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的
产业后备军。第二,大量的
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对在业的工人的剥削。
(4)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相对
过剩人口的形式包括: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结构性”失业。
规模决定
资本积累的规模是由决定
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决定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
①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
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②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
劳动力的价值,提高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积累;
商品价值的降低,还可以使同量的可变资本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同量的
不变资本体现在更多的
生产资料上,从而
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
③所使用的资本与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
所用资本是指在
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
所费资本是指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
资本价值。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大小,取决于
劳动资料使用的年限和数量的多少。劳动资料质量越好,使用年限越长,数量越多,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的价值虽然是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但它的
使用价值仍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因而它就像空气和
自然力一样,为资本家提供无偿服务。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服务就越多,资本积累也就越多。
④
预付资本的增加。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以及
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家预付的资本越多,剥削的工人越多,从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也会增加。
主要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
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
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因为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表现为:①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
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②
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
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
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结果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个别资本是通过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些形式增大的,从而使社会财富有利于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的变化,使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率越来越小。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求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从而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从
资产阶级方面来说,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就是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他们沦为
失业者和陷于贫困的过程。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下降。而且,当有些部门或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迅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绝对减少。同时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大批妇女儿童走进工厂,破产农民和
手工业者及一部分中小资本家也加入了
雇佣劳动者的行列,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增长。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必然出现相对过剩人口,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可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
马克思正是通过资本积累进程中
资本有机构成作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
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
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概括地说,第一,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社会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越大;第二,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过剩人口就越多,他们就越贫困;第三,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把这三点合并成一句话就是: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发展。“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