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规律是指
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值的规律。它反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
经济规律。在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
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
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释义
Law of surplus value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
具体劳动创造了具有一定
使用价值的商品。从
价值增值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
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新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比他自身的
劳动力的价值更大,为资本家提供了一个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剩余价值。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要享用工人为他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攫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价值增值运动中,维持、发展和扩大自身。
定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占有
剩余价值。即资本家用绝对或相对地延长工人
剩余劳动时间(如提高
劳动强度,改进
生产技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由
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1)剩余
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
必然性。
(2)剩余价值规律是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
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
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
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资本主义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
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
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实现困难,引发
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由于剩余
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特点要求
在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
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
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
具体劳动创造了具有一定
使用价值的商品。从
价值增殖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
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
新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比他自身的
劳动力的价值更大,为资本家提供了一个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要享用工人为他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攫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价值增殖运动中,维持、发展和扩大自身。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财富规律
在剩余价值规律中蕴藏着财富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展——财富规律。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实质就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次竞争传递给另一次竞争。在能力的转化和
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1)、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当作资本,用其中的一部分购买厂房、机器、原材料等
生产资料,用另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可见,资本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本,投资大。其次,资本家为工人准备好了一切
生产条件后,雇佣工人不需要携带任何机器、工具或原材料,独身一人投入厂房进行劳动。可见,雇佣工人投资小。最后,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是所有雇佣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的总和,是相对巨大的;雇佣工人得到的收入只是个人微薄的工资,是相对微小的。这就是所有雇佣劳动制不可更改的关系和规律,是剩余价值不均衡的客观要求。总之,在任何雇佣劳动生产制中,资本家投资大,收入就大;雇佣工人投资小,收入就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2)、
雇佣劳动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得无厌的追求,促使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在雇佣劳动生产制的
生产关系中,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一刻都未停过。资产阶级作为
强势群体,力量大,因此在斗争中处于主动,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的压榨剥削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作为
弱势群体,力量小,因此在斗争中处于被动,总是处于被宰割、被伤害、被剥削的位置。这就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雇佣生产关系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和规律。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3) 、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都是在资本家高额投资下产生的。资本家实力强,投资多,购买先进的生产机器,提高生产技术,那么就能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反,资本家实力弱,投资小,使用陈旧的设备,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那么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少,有时甚至无利可图。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4) 、纵观企业、工厂有不计其数,他们是不是都有等额的利润呢?当然不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生产规模、不同的
技术含量,利润是不同的。如果雇佣一名纺织工人一天能榨取剩余价值30元,那么,甲资本家实力雄厚,投资大,可雇佣1000名工人同时生产,从而一天能够榨取的剩余价值是30000元;乙资本家实力相对薄弱,投资小,只能雇佣100名工人同时生产,从而一天能够榨取的剩余价值是3000元。可见,企业的投资跟收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投资大,利润就大;投资小,利润就小。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5) 、在
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地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一方面,不但使
小商品生产者贫困或破产,而且小资本家的资本也不断为大资本家所排挤和吞并;另一方面,一些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雄厚,终于发展成为垄断资本。因此,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实力雄厚的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发展壮大;实力薄弱的企业,经受不起残酷的竞争,就会导致失败,甚至被淘汰。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6 )、财富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
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就是经典理论,就是先进理论。在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留下许多不朽的
经典之作。这些经典,可能是一本著作,一部电影,一幅绘画,一首乐曲,也可能只是一个公式,甚至是几个字符,它们推动了人类
社会文明历史的进程,从而形成了一座座色彩绚丽、永垂不朽的里程碑。财富规律就是众多里程碑中耀眼的一座。
经济学是研究
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学习经济学就是学习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经济学就是探索经济变化的必然规律。可见,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那么,经济学中的规律究竟有多少呢?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
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的意义和作用:价值规律是
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揭示了
商品经济变化和发展的奥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剩余价值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出自《资本论》,作者:马克思。
2.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剩余价值实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
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剩余价值规律的意义和作用:剩余价值规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秘密,揭露了任何雇佣劳动生产制的本质,揭示了雇佣社会的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
(三)、财富规律
1、财富规律出自《财富论》
2、财富规律的基本内容: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是存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3、财富规律的意义和作用:财富规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
贫富差距产生的本质根源,丰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人类
社会发展的看法,证明了先前任何
人类社会发展学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是在光明中摸索。
(8)、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客观存在收入差异
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可见,能够创造财富,或者参与创造财富,或者为创造财富提供了条件的要素都是生产力。例如:劳动力、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等直接创造财富,是生产力;厂房参与了创造财富,或者为创造财富提供了条件,也是生产力。 因此,资本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组成企业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说,无数个细小的生产力结合,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企业。如果我们把劳动力、科学技术、资本等都看作是生产力,那么一个企业实质就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生产力为单位形成的组合,企业生产的过程就是所有微小的生产力耗费的过程。既然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资本都是生产力,都是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利润的分配就是由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资本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损耗量来决定。工程师就是由普通工人(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组成。那么,工程师所代表的生产力单位数量就要多于普通工人;同理,同样工作一个月,工程师比普通工人耗费的生产力单位数量要多。因此,工程师的工资(或者说是利润)要比普通工人高。所有的企业生产都是为了追求利润,工人获得了工资,工程师也获得了工资,那么,企业也应该获得相应的利润。可见,这种由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资本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损耗量来决定各自的利润的原则就是生产力损耗的量化利润分配制。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是由企业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损耗量来决定的,而并非像马克思所说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是雇佣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
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
社会主义国家,在雇佣劳动生产制的企业里,老板,或者说资本家获得的利润要比工程师的工薪多;工程师的工薪要比普通工人的工薪多。为什么呢?目前,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没有回答正确。
出现这个亘古不变的局面,需要具备二个条件:
条件一.在雇佣劳动生产制的企业里,老板或资本家代表的生产力单位的数量比工程师多,工程师代表的生产力单位的数量比普通工人多。从而形成了,在同一个时间段里,例如一天,一个月,一年等,老板或资本家代表的生产力的实际耗费量大于工程师,工程师代表的生产力的实际耗费量又大于普通工人。也就是说,在雇佣劳动生产制的企业里,老板或资本家支出创造财富的能力大于工程师,工程师支出创造财富的能力大于普通工人。
条件二.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地存在。也就是说,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也就是说,创造财富的能力大,
酬金就多;创造财富的能力小,酬金就少。
因此,综合以上二个条件,“老板或资本家获得的利润要比工程师的工薪多;工程师的工薪要比普通工人的工薪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从而形成了贫富差距。
(9)、贫富差距是财富规律作用的结果
人的自然欲求性和人的
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最简单的说,人的自然欲求性表现为我要,要我所需要的东西,以至于活得更好,以至于下一代活得更好等。人的社会性表现为
血缘关系、
产业关系、
地缘关系等,人的自然欲求性就是通社会性来实现的。我们不难看出,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都向社会伸出贪婪的手,我要,我能够要到多少,能够给我多少,所有的个人都在给社会这个“大老板”打工,个人为“大老板”付出劳动、智慧,以及个人所能够付出的所有的能力,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换取自己所需财富.。
每天都是24小时,每天几乎所有在工作的人都在辛勤努力的工作,毋庸忌讳,每天每个人的
劳动报酬几乎都不一样;收入的悬殊就逐渐形成了贫富差距,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穷的依然贫穷,富的依旧富裕。在种种现象的背后,有一只“
看不见的手”在指挥,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支配,早已注定,这就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
每个自由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
私有者。由于体力强度差异、智商高低差异、熟练程度差异、家庭出生差异,地域发展差异、人为
能力差异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私有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创造财富能力的大小是通过挣钱工具优劣表现出来,如果说挣钱工具的优劣是现象,那么创造财富能力的大小就是本质。农民工靠双手出卖苦力挣钱,双手就是农民工挣钱的工具,双手就代表着农民工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人靠知识和艺术挣钱,知识和艺术就是文化人挣钱的工具,知识和艺术就代表着文化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企业家靠企业和产品挣钱,企业和产品就是企业家挣钱的工具,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品,就代表着什么样创造财富的能力。
财富规律是财富的
分配规律;财富规律的发现,揭示了贫富差距的本质根源;财富规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是隐藏在财富争夺战争中的
游戏规则。“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贫穷”是财富规律分化作用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创造财富能力大小是原因,那么贫富差距就是结果。可见,“允许贫富差距”,“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财富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是能力的转化和
传递关系。也就是说,获得一定量的
生存资料是人体维持生命存在必要的条件;生存资料不会凭空产生;生产资料是通过挣钱的工具获得的;挣钱工具的优劣决定了获得钱财的多少。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受到财富规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的支配。因此,在财富规律分化作用下,创造财富能力大的私有者,使用先进的挣钱工具,从而获得的劳酬就多,就富裕;创造财富能力小的私有者,使用拙劣的挣钱工具,从而获得的劳酬就少,就相对贫穷。总之,“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贫穷”是财富规律分化作用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创造财富能力大小是原因,那么贫富差距就是结果。可见,财富规律就是财富的分配规律;财富规律的发现,揭示了贫富差距产生的本质根源;财富规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是隐藏在财富争夺战争中的游戏规则。从而也说明,要迅速聚敛财富,就要使用先进的挣钱工具。
可见,在争夺财富战争背后隐藏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财富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财富井然有序的分配,从而揭示了贫富差距产生的本质根源。争夺财富战争中游戏规则——财富规律的发现,使我们找到了贫富差距不能消灭,也不可能消灭的本质原因。贫富差距不灭论的论断有力的驳斥了全民共同富裕的荒谬性,从而说明了全民共同富裕只是一种臆想,全民共同富裕理论不攻自破。贫富差距是当今世界争议最激烈的话题,财富规律的发现为贫富差距不灭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研究贫富差距方面取得卓越贡献,有可能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青睐。
方法
简介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资本不断增殖的运动,表现为资本家对
剩余价值的无休止的追逐。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
延长工作日来增加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另一种是靠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生产还建立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上,
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资本家主要是依靠
延长工作日的办法去提高剥削程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机器生产普遍代替了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主要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逐
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来实现的。个别资本家热衷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直接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
个别价值低于
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刺激资本主义生产
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导致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和各种商品单位价值量的普遍降低。雇佣工人
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各种
生活资料的低廉化而降低,
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缩短,在工作日不变、甚至在工作日缩短的条件下,
剩余劳动时间反而延长了,一切部门的资本家都榨取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增加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马克思在分析
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时指出:“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作用表现
实质
在
资本主义条件下,有许多
经济规律同时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这些经济规律中,如
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尽管在
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有广阔的
作用范围,但是它们只是在某个方面或某些过程中起着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剩余价值规律则不同,它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经历了
简单协作、
工场手工业、
机器大工业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一方面是
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和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不断加强、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
在剩余
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竭力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进行
资本积累,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随着
资本主义积累的增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其结果,在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则是
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同时,随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
生产资料则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生产的盲目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引起了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就表明以
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暴露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之间为攫取剩余价值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
资本主义竞争必然是大资本排挤和吞并中小资本,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样,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
垄断没有改变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没有改变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剩余
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作用。但在
垄断资本主义即
帝国主义时期,由于经济条件发生了某些变化,剩余价值规律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在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不同
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各部门
商品价格的涨落,使各个部门不同的
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了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规律表现为
平均利润率规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垄断阻碍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
垄断资本凭借其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通过规定
垄断价格,攫取大大超过
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同平均利润一样,都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都是反映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其他
劳动人民的剥削关系的。攫取垄断利润是垄断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
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不仅要加紧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剥夺中小资本,而且还要掠夺和奴役其他
国家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人民,并同其他国家的垄断资本争夺
世界市场、原料产地、
投资场所、殖民地和
势力范围,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极大地尖锐起来,以致引起世界战争,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列宁说:“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
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列宁这里所说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主要就是指剩余
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都是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
经济规律。
主要过程
剩余
价值规律支配着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诸方面及其运动过程。资本的唯一
生命冲动,就是价值增殖。资本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由获得
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态──利润的多寡来决定的。资本主义的
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和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是各个剥削者集团占有并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
产业利润、
商业利润、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等具体形式的过程。资本主义的
消费过程,就
生产消费来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属于
生产过程,包含在生产过程内部。资本家的
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的占有为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论是在工厂内或工厂外进行,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为了继续
生产剩余价值而提供劳动力。可见,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是服从于并服务于生产剩余价值的。
剩余
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是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达到一定量为前提的。在
行会手工业中,行东也雇佣帮工并对帮工有一定的剥削。但在小作坊中,帮工的数量很少,他主要仍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在市场扩大的刺激下,当雇工人数扩大到一定的程度,雇工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不仅足以保证雇主可以过上较好的生活,而且可以有一定的
资本积累来不断
扩大再生产,这时,作坊主就可以脱离劳动,成为依靠剥削剩余价值为生的资本家,手工业作坊也就变成
资本主义工场了。
地位作用
地位
剩余价值在
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
生产力水平高低,
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
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以
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
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 力;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
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 人也不成问题,现代
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
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着农业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作用
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
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
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往往是用
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
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国民
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 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
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
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
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
海湾战争时,
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 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
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而
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