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利润是指投入不同部门的同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或
职能资本家按
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是社会
剩余价值总量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体现了整个
资产阶级共同剥削整个
无产阶级的关系。获得平均利润是资本的平等权利和资本的
社会分工的内在要求。
利润平均化只是一种趋势,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同量资本不一定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参加利润平均化的资本,主要是产业资本、农业资本、
商业资本和
银行资本,从而产业利润、农业利润、
商业利润和
银行利润在量上要等于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各
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平均利润与实际生产的利润或
剩余价值在量上一般不等。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能够得到等量利润,似乎
利润量只同资本量有关,而与
劳动量无关,这就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起源,掩盖了
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在
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由于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
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其
利润率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或
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其利润率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者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其利润率较高。
于是便发生了资本的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转移必然引起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的商品在市场上
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
商品价格的变化。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新的资本的涌入,生产的扩大,商品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下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许多资本的撤出,生产的缩小,商品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上升。
资本转进转出,不断分配,直到各个部门能够大体上形成
平均利润率的时候才会大致地停止下来。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
剩余价值被各部门的资本家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
资本有机构成高或
资本周转快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
利润量高于本部门创造的
剩余价值量;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慢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二) 等量资本要求取得等量利润:部门间的竞争,促使不同部门的
利润平均化;
(三) 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创造的
剩余价值量多,出售后只得平均利润,剩余价值转移出去一部分;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则相反;有机构成中等的,其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3、 掩盖了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形成了资本家共同剥削劳动者的
经济基础。
(二)商业利润的来源: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
产业资本家让渡给
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