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冬
节令饮食习俗
补冬,是中国节令饮食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这个季节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寒冷的冬季节,人们倾向进补食物来驱寒气度严冬,谓之“补冬”。
补冬的来源
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也亦之。”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吸收率高,更能发挥补身的作用,投资少,见效快。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这个季节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虽然过了冬至后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阴气也盛极而衰;但一般冬至后,寒冷的天气仍会持续一段时日,为了抵御寒冬,中国民间习惯在冬至前后“补冬”,而立冬过后,天气时冷时热,还没有开始冬令进补的民众,可掌握这段时间进补一番。
谚语称,“立冬补冬,补嘴空”。认为此时进行食补,可补充元气抵御冬天的严寒。饮食上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南方立冬大都以肉类为补,如羊肉、牛肉、海鲜等等。北方立冬习俗典型代表是饺子。
补冬的时机
所谓“补冬”,就是在立冬之夜想方设法大力进食营养补品。补冬的食物有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肉类,红膏蟳、鳖、鳗等水产品,以及水鸭鹧鸪、斑鸠等野味,依家庭经济而异。都说冬天要进补,很多人一入冬就开始忙着服补品、喝药酒。其实,按照中医的理论,入冬即补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反倒是到了冬至再补,才能有最佳效果。因为按我国农历推算,自冬至起即进入三九寒天。此时是一年中人体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因而中医理论素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当节气运行到这一天,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容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发挥其滋补功效。
补冬可分为食补和药补,二者常相互配合使用。
补冬的对象
冬令进补时间上一般指冬至后立春前这段时间,而中国民间习惯认为冬至前后。是否每个人都要进补,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其实,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进补是一个大学问,进补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缺什么补什么才是科学的。
通常冬令进补对象主要适合以下人群:
1、年老体弱的人:一般以补气补血为主,可以补充鸡、鱼、肉、蛋等,也可以加中药人参、红枣、苡米山药龙眼等做成药膳食用。
2、阳虚的人:这类人可用人参、枸杞、山药、杜仲鹿茸等中药,与鸡、牛、狗、羊肉等做成药膳食之,同时还可补充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3、易患冬季疾病的人:中医认为,一般冬季患病主要是肾阳不足,肾气亏虚。可用人参、枸杞、冬虫夏草、肉桂等和牛、羊、狗肉一起做药膳食用。
4、防止春夏季节患病的人:一般以增强脾胃功能,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以贮备能量增强免疫抗病能力。可以补充各类鱼类及鸡、牛、羊、狗肉等,也可以加中药人参、黄芪、红枣、桂圆等做成药膳食用。
5、亚健康人群:主要以日常饮食、有效锻炼、中药调理等,保持阴阳气血相对平衡状态。
6、注重养身益寿的人:主要以日常饮食搭配合理为主,补充鸡、鱼、肉、蛋等。
7、重病后、手术后体质虚弱的病人:一般以补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为主,可以用人参、黄芪、红枣等做成药膳食用。
8、慢性病患者:一般以补气血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为主,可以用人参、黄芪、红枣等做成药膳食用。
总之,冬令进补因人而异。
常用处方药膳
常用“补冬”药膳处方
1.八珍: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
2.四神(又称“四臣”):莲子、芡实、山药、茯苓
3.四物:当归、川芎、芍药、地黄。
4.单方:人参、当归、田七、杜仲等。
烹调方法:将准备好的汉药,如八味、四味、二味或一味,放入大壶内。接着准备家禽(鸡、鸭)或野禽(雉鸡、斑鸠等),还有猪脚(肘子)、猪肚、腰子、鳗鱼、鳖等,经过处理后再放入大壶中,然后倒入水和酒,或仅使用酒来慢慢炖煮。
煮好的补冬品,有效成分会渗出于汤中,肉里的软骨会松软到入口即化,汉药独特的味道则会满室生香。
注意:“补冬”最好在身体状况良好时进行,患有感冒而发烧或咳嗽时应避免。然而,“四神”的药性特别温和,而且富有滋养又能强化肠胃,因此即使处于感冒体力衰弱的情况下,只要有些食欲,即应多加食用。
补冬养生药膳
十全大补麻油鸡
材料:乌骨鸡一只、姜三片、人参须三钱,白术三钱、白茯苓三钱、炙甘草五钱、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五钱、白芍三钱、黄芪三钱、肉桂八分,生姜三片、麻油及酒适量。
作法:
将全部药材放入纱布袋中。将已烫除血水之鸡、姜及药袋全部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及米酒一汤匙,先以大火煮滚,捞除浮沫后改为小火。炖煮约一小时,取出药袋,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温补气血,适用于气血两虚,症见面色苍白、疲倦无力、头晕目眩、四肢冰冷等,常食此方,可增强抵抗力,减少感冒。
干姜羊肉汤
材料:干姜二两、黄精五钱、羊肉一斤及米酒适量。
作法:将所有材料加水适量,电饭锅蒸熟即可饮汤吃肉。
功效:温补脾肾,适于精神委靡、喜温畏寒、腰部冷痛、四肢冰冷、大便较软、小便量多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清蒸枸杞甲鱼
材料:枸杞二两、菟丝子五钱(布包)、甲鱼一只,葱、姜及米酒适量。
作法:将所有材料放入锅内隔水清蒸,蒸熟后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滋补肝肾之阴:适于腰酸头晕、烦躁不安潮热盗汗、烘热汗出、手足心热等属于肝肾阴亏者。
胡椒猪肚汤
材料:猪肚一个、党参五钱、芡实二两、红枣十二个、胡椒三十粒、生姜四片、米酒适量。
作法:猪肚用盐擦洗干净,将胡椒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再将其余材料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煮约二小时,去除党参,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温骨止痛,适于常见胃痛隐隐,腹胀纳差,体倦神疲,泛吐清水,喜暖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等虚寒体质者。
山药红豆汤
材料:新鲜山药一斤、红豆半斤、红糖适量。
作法:山药削皮洗净,切成丁块备用;将红豆放入锅中,加水浸泡一小时,开大火煮滚,转为小火,煮十分钟后,熄火焖约一小时;再转为大火,加入山药,煮滚后转为小火,煮约五分钟,熄火焖约三十分钟,加入红糖,即可食用。(此种煮法,可保持红豆及山药之外型,并可享有香甜滋味)。
功效:补肺益气,补血强心,健脾养胃补肾填精,温中散寒,利水消肿;适于常见疲乏无力、懒言懒动、头晕目眩、面色苍白、面浮肢肿、贫血等症属气血不足者。
补冬肉质分类
营养专家认为,在冬天吃以下几种肉类最补身体:
羊肉
原料介绍
羊是纯食草动物,所以羊肉较牛肉的肉质要细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较猪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胆固醇含量少,是冬季防寒温补的美味之一,可收到进补和防寒的双重效果。
营养分析
1.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而且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粘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羊肉营养丰富,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营养不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以及一切虚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男士适合经常食用。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适宜体虚胃寒者。
2.发热、牙痛口舌生疮、咳吐黄痰等上火症状者不宜食用;肝病、高血压、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及发热期间不宜食用。
食疗作用
味甘、性热,入脾、胃、肾、心经。 温补脾胃,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身体瘦弱、畏寒等症。 温补肝肾,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冷痛、阳痿等症。
补血温经,用于产后血虚经寒所致的腹冷痛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羊肉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之佳品,是一种优良的温补强壮剂。 羊肉出膻法:
1.将萝卜扎上几个洞,和羊肉同煮,然后捞出羊肉,再进行烹制,膻味即除; 2.每1000克羊肉放入5克绿豆,煮沸10分钟后,将水和绿豆倒掉,羊肉膻味即除; 3.煮羊肉时,每500克羊肉加入剖开的甘蔗100克,可除去羊肉的膻味,增加鲜味; 4.把羊肉切块放入开水锅中加点米醋(500羊肉加500毫升水、25克醋),煮沸后,捞出羊肉烹调,膻味即除。 识别绵羊肉和山羊肉:一看颜色。绵羊肉肌肉呈暗红色,肉纤维细而软肌肉间夹有白色脂肪,脂肪较硬且脆。山羊肉肉色较绵羊肉淡,有皮下脂肪,只在腹部有较多的脂肪,其肉有膻味;二看肉上未去净的羊毛形状。绵羊肉毛卷曲,山羊肉毛硬直;三看肋骨。绵羊肉肋骨窄而短,山羊肉肋骨宽而长。
牛肉
原料介绍
牛肉是中国人的第二大肉类食品,仅次于猪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
营养分析
1.牛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该季节的补益佳品;
2.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之功效,适宜于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3.水牛肉能安胎补神,黄牛肉能安中益气、健脾养胃、强筋壮骨。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适宜于生长发育、术后、病后调养的人、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黄目眩之人食用; 2.感染性疾病、肝病、肾病的人慎食;黄牛肉为发物,患疮疥湿疹、痘痧、瘙痒者慎用; 3.高胆固醇、高脂肪、老年人、儿童、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4.过量食用可能会提高结肠癌前列腺癌的患病几率。
制作指导 1.烹饪时放一个山楂、一块橘皮或一点茶叶,牛肉易烂;清炖牛肉能较好地保存营养成分。 2.煮老牛肉的前一天晚上把牛肉涂上一层芥末,第二天用冷水冲洗干净后下锅煮,煮时再放点酒、醋,这样处理之后老牛肉容易煮烂,而且肉质变嫩,色佳味美,香气扑鼻。 3.红烧牛肉时,加少许雪里蕻,肉味鲜美。 4.牛肉的纤维组织较粗,结缔组织又较多,应横切,将长纤维切断,不能顺着纤维组织切,否则不仅没法入味,还嚼不烂。 5.牛肉受风吹后易变黑,进而变质,因此要注意保管。 食疗作用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牛肉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消水肿等功效。 老年人将牛肉与仙人掌同食,可起到抗癌止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 牛肉加红枣炖服,则有助肌肉生长和促伤口愈合之功效。
备注 1.新鲜牛肉有光泽,红色均匀稍暗,脂肪为洁白或淡黄色,外表微干或有风干膜,不粘手,弹性好,有鲜肉味。老牛肉色深红,质粗;嫩牛肉色浅红,质坚而细,富有弹性。 2.有人认为当牛肉开始腐烂时的味道最为鲜美。其实这是极为荒唐的说法。虽然在屠宰后的内熟成时期比其他肉类久,但却因为到店铺陈设之前,已经完全熟成,而可放在家中的日期只有三四天,整块肉则以一周为限。同时为了防止氧化而变质,应置于冰箱保存。 3.一周吃一次牛肉即可,不可食之太多,另外,牛脂肪更应少食为妙,否则会增加体内胆固醇和脂肪的积累量。
鲫鱼
原料介绍
鲫鱼又名鲋鱼,别称喜头,为鲤科动物,产于全国各地。鲫鱼俗称鲫瓜子,肉味鲜美,肉质细嫩,它营养全面,含蛋白质多,脂肪少,食之鲜而不腻,略感甜味;它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鱼类,栖于江河,湖泊、池沼、河渠中,尤以水草丛生的浅水湖和池塘较多,鲫鱼四季均产,但以2~4月和8~12月产的最肥。鲫鱼体侧扁而高,体较小,背部发暗,腹部色浅,体色因产地而异,多为黑色带金属光泽,嘴上无须,鳞较小,鳍的形状同鲤鱼。鲫鱼肉嫩味美,营养价值较高,但刺细小且多。
营养分析
1.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肝炎、肾炎、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患者可经常食用; 2.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对脾胃虚弱、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可补虚通乳; 3.鲫鱼肉嫩味鲜,可做粥、做汤、做菜、做小吃等。尤其适于做汤,鲫鱼汤不但味香汤鲜,而且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和病后虚弱者食用,也特别适合产妇食用。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适宜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浮肿之人食用;适宜孕妇产后乳汁缺少之人食用;适宜脾胃虚弱,饮食不香之人食用;适宜小儿麻疹初期,或麻疹透发不快者食用;适宜痔疮出血,慢性久痢者食用; 2.感冒发热期间不宜多吃。 食物相克 鲫鱼不宜和大蒜砂糖芥菜、沙参、蜂蜜、猪肝鸡肉、野鸡肉、鹿肉,以及中药麦冬、厚朴一同食用。吃鱼前后忌喝茶。 制作指导 1.鲫鱼红烧、干烧、清蒸、氽汤、均可,但以氽汤,最为普遍; 2.冬令时节食之最佳;鲫鱼与豆腐搭配炖汤营养最佳; 3.如用陈皮和鲫鱼煮汤,有温中散寒、补脾开胃的功效,适宜胃寒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虚弱无力等; 4. 巧去鱼腥味: 将鱼去鳞剖腹洗净后,放入盆中倒一些黄酒,就能除去鱼的腥味,并能使鱼滋味鲜美; 鲜鱼剖开洗净,在牛奶中泡一会儿既可除腥,又能增加鲜味; 吃过鱼后,口里有味时,嚼上三五片茶叶,立刻口气清新。 食疗作用 鲫鱼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利水、通乳、除湿之功效。 备注:切鱼方法: 1.鱼肉质细,纤维短,极易破碎,切鱼时应将鱼皮朝下,刀口斜入,最好顺着鱼刺,切起来更干净利落; 2.鱼的表皮有一层黏液非常滑,所以切起来不太容易,若在切鱼时,将手放在盐水中浸泡一会儿,切起来就不会打滑了。
补冬的作用
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那么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冬天绿叶菜相对减少,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去瘟毒作用。只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还是可以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的。冬季的寒冷,还可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使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体尿量增多,使上述无机盐随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应及时予以补充。可多吃些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如有钠低者,做菜时,口味稍偏咸,即可补充。
食补注意事项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除此之外,还应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药补注意事项
忌无病滥用
冬令进补并非每个人都要吃补药。年轻力壮和体质强健的人,就不必要进补,即使身体虚弱,适宜进补的人,也应该根据体质状况,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补虚扶正,补益强身的作用。
忌多多益善
有人说:“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无论什么补药。终究还是药,长时间过多服用,必然会产生毒副作用。如人参服用过多可导致“人参综合征”,过量服用参茸类补药,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
忌以药代食
有些慢性病患者,往往重药物轻饮食。殊不知,许多食物同时又是有效的药物,合理调节饮食,也能起到帮助治疗作用。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南瓜可治糖尿病,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等。
忌虚实不分
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非虚证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如《黄帝内经》就曾指出:“邪气之内……不可补之。“而虚证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
忌不分对象
孕妇、儿童、高血压病人等,是不宜进补的。孕妇滥用补品可殃及胎儿甚至导致流产、早产,儿童滥用某些补药过多可造成性早熟。黄芪在高热、大渴和便秘等实热证时服用,无异于“火上浇油“。患有肾结石和高血压等实证的老年人,服用人参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意外。
最容易“上火
就少年儿童而言,是纯阳之体,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胜补药。如果滥服补药,会出现很多副作用,如生长发育提前,性早熟等现象。但如果小儿因脾胃未健,且饮食不加节制,以致损伤脾胃,这时的补益应健脾胃、助消化,可常服四君子丸人参滋脾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对于一些因禀赋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者,应多补益肾气,以促进生长发育,可选用红参西洋参、准山药等。
青壮年精力旺盛,无须进补。即使补,也以平和少量为宜。但对一些青年学生而言,由于学习紧张压力大,锻炼不够,出现多梦、健忘、食欲不振等症状,可选用首乌枸杞子桂圆肉、准山药等补药补品。
中年人体质已由盛转衰,往往气血不足。重在补益气血,调养身体,补药补品多应选用黄芪党参当归、首乌、八珍丸等。
人到老年,各部分器官开始老化,所以,老年补益十分重要,而且宜少量频用,持之以恒,贵在调理,不可滥补或补之过猛、过偏。一般来说,老年人的衰老都是由肾阴亏损开始,所以,老年人长期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有助于延缓衰老
其次,由于各人体质不同,用补也应有别。
由于每个人体质强弱各有不同。素质强壮者可不用滋补药品,虚弱者可用补,而不能一概而论。此外,由于职业不同,也应针对性地进补。如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由于出汗较多而致伤阴,热度过甚致伤气,气阴两伤,宜用太子参、沙参、玉竹、黄芪等药。在寒冷环境中工作者,往往阳气不足,当选用鹿茸、紫河车、肾气丸等;在潮湿环境中工作者,由于湿邪既伤肢体关节,又伤脾,应当选用党参、白术、茯苓、苡米、淮山等。
对于歌唱演员,教师等用嗓多的人,常常气阴两伤、声音嘶哑咽干喉痛,当选用百合、西洋参麦冬、沙参、太子参或苦瓜干等益气生津。
经常站立者,由于“久立伤骨,损于肾”,常会出观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疲痛等症,当选用补肾、活血类药,如补肾强身片、健腰丸、健步虎潜丸等。
对用脑过多者,可选用灵芝煲瘦肉、天麻炖鱼头等食膳。劳动强度大者,可用巴戟、羊藿叶。
需要提醒的是,长时间的补益,往往会引起脾胃气滞。这是由于补益药过于滋腻特别是补血药品,易致气机雍滞,加重脾胃负担。因此常配以芳香行气之药兼而行补,如陈皮、木香、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等,这些药不仅能使脾胃功能健旺,且能防补药腻滞之弊。
此外,不要以为唯有补药才是补,对大多数人来说,冬季食补更为重要。冬季宜作食补的滋补性食物较多,比如萝卜的营养价值高,是佳肴也是良药。中国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所以冬季应常吃萝卜。另外,狗羊肉也是冬季食补的上品,在中医上属于温阳类食物,在冬天寒冷时适当服用有温阳御寒的作用,很合适严冬中手脚冰冷之人士服用。
正确冬补
老中医林禾禧说,中医主张“秋收冬藏”,冬天是身体积蓄和保养的好时机。但他认为“补冬”要适可而止,不是吃越多对身体越好。“人的身体就跟仓库一样,所能容纳的东西是有限的。”他说,人体对营养吸收有限,吃太多补品会给肠胃和肝脏造成负担。
另外,他提醒,“进补”应该因人而异,比如体质偏热的人吃狗肉就易流鼻血,因此他建议市民“补冬”前最好能认清自己的体质再考虑补什么。“你缺什么就补什么,不缺就多喝水。”食补要适当搭配,吃东西最好以清淡为主。并且,还要注意排毒和通便。
福医大附属二院急诊科副主任王耀国认为,“补冬”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病而异,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和消化不良的人不宜吃高热量和高脂肪的东西。冬天食补忌油腻、辛辣,以清淡为主,并且要多吃富有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无家不补冬
从立冬之日起,秋尽冬来,天气渐寒。晋江地处亚热带气候范围内,也开始进入十月初一北风寒的季节。为了增强体质,也为了抵御严寒的到来,自古以来就有补冬的风俗流行。  补冬,是一年一度的进补大事。旧社会农村生活贫困,就是华侨或商人,也勤俭持家,平常日子,亦少鱼肉,更不用提鸡鸭猪脚了。
一年一度的补冬,为了能让全家人吃上鸡鸭,家庭主妇在年头就开始饲养。至于青年,就常养一条狗。到了立冬这一日,农村家家户户杀鸡杀鸭,宰羊屠狗,以作补冬之用。城镇人家,则提前从菜市场买来,于立冬之日宰杀。
补冬食品的煮法,也有讲究,以中药“四物”加入鸡鸭之中,于陶钵中用文火火君,以把骨中营养成分全部熬出。也有不用“四物”单用当归的,既有香味,又能活血。家有幼儿、长孙的,则把鸡肫放入高丽参片或西洋参片将其缝合,同鸡鸭一齐火君,专供幼子或长孙享用。
家中有正在发育的小青年,父母常特别为其准备田七和黄芪之类中药,加入鸡鸭中火君食,以助其“迸骨”长大;或买来牛鞭另钵火君,以助其阳刚之气,将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青年们常常三五人合“”一只雄狗,洗净入大号陶钵慢慢火君。渔民既常屠狗,也常宰羊。火君狗肉羊肉,除了加入当归、桂枝或桂皮等芳香类中药之外,还要加入陈皮、红枣及甘蔗节块,以吸收腥臊之味。另外,常取三粒鸡蛋加入,据说鸡蛋能吸收营养,十分滋补。蒸煮得法,香味四溢。羊肉狗肉发热量最高,为御寒有效补品。而其中的狗头和羊脖子最为上品,俗称“狗头羊颈,吃了不怕冷”。至于狗鞭特别是乌狗鞭,取下待干,挂于房中,据传可以去邪,合火君吃食,可壮阳
孝顺的下辈,常取一些鸡鸭汤放在杯中,加入高丽参西洋参,烧好后为老年长辈滋养。也有一些家庭,买牛肉或猪脚火君食。
立冬之夜,家家有丰盛的食物,再佐以美酒。经济再困难也要煮干饭配牛肉。若不如此,家中小孩心里不平衡,家长心里也过意不去。尽管俗谚有云:“补冬日正对时刻,就是饮水也有补。”但一年到头只等待这一天进补,无论如何也得真正补一补冬。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鱼肉鸡鸭已是寻常之物。但到了“立冬”这一天,由于传统风俗的影响,家家户户仍杀鸡宰鸭,于立冬之夜佳肴美酒,大补其冬。
吃穿住行
[衣] “可脱卸式”两件套最合适
立冬已过,但天气多变。街头不少年轻女性还穿着超短裙、丝袜、低领衫,尤其是这两年轻薄的雪纺蕾丝面料大受欢迎,不少爱美女性都喜欢单穿一件雪纺连衣裙,外披一件薄外套,踩上高筒靴出门。
“虽说要‘春捂秋冻’,但事实上,霜降之后就该注意保暖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詹红生教授说,中医认为,“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也就是说,如果冬天不注意保健,到春天抵抗力就差,容易生病。专家建议,为增强抵抗力,眼下要多穿衣服以保暖御寒。对付忽冷忽热天气,最好的穿着方法就是穿两件套,热了可减衣,冷了及时加衣。
对于冬天爱穿裙子的女性,詹红生教授提醒,暴露在裙装外面的双腿易受寒气侵袭,出现发凉、麻木、酸痛、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可能引发关节炎。对于“穿过膝靴膝盖就不受凉”的说法,他并不认同。风无处不在,就算穿了过膝靴,寒风一样会从缝隙中入侵,女性尤其在经期抵抗力下降,受寒更易气血淤滞,甚至引发痛经。建议冬季还是多穿裤子,少穿裙子。詹红生教授还提醒市民,立冬过后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因为过度运动后,汗腺容易张开,导致寒气入侵,受凉感冒。
[食]羊肉炖萝卜补肾养脾胃
立冬过后,中国民间就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此时确实是进补好时节。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储存在体内,增强抵抗力。
进补以食补为佳。冬季气候干燥,平时最好能多吃点白菜、银耳、木耳、枸杞、生梨、猕猴桃等食物。辛辣厚味、烧烤油炸的食物少吃为妙。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饮食要以温热为主,比如:可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生冷食物和水果。可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以御寒。多吃新鲜蔬菜避免维生素缺乏,比如:韭菜、香菜、萝卜等蔬菜、羊肉、牛肉、鸡肉及鱼、虾等肉类,橘子菠萝、桂圆等水果。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常喝牛奶、豆浆可增强体质。还可多吃些坚果类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以及玉米、小麦煮粥熬汤等谷豆类。还可加些沙参、黄芪麦冬。菜肴上可首选羊肉炖萝卜,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此外,炒双菇香菇平菇)能补益肠胃,化痰散寒,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对于冬令膏方进补,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龙华医院浦东分院中医内科夏炎兴教授认为,膏方进补前必须先了解病人体质情况才能开方,在 “一人一方”进补同时还要对病人做必要的食疗、生活方式和精神调节等全面指导,这样膏方进补才有疗效。
[住]立冬过后早睡晚起勿熬夜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节奏加快,压力也大,不少白领为了不被淘汰,经常加班熬夜。龙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袁灿兴教授指出,熬夜是非常不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立冬过后,更应注意早睡,尽量不要熬夜。
“早睡晚起,以待日光”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此时起床,头脑清醒,机智灵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难,这就要尽量做到“早睡”,不熬夜。室温应保持恒定,坚持开窗换气。如果室温过低,人感觉冷,则容易伤身。但温度过高,切忌紧闭门窗,要坚持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此外,由于人体此时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时期,人在冬季还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可多晒太阳,缓解心中抑郁情绪。
[行]雾天“闻鸡起舞”适得其反
立冬之后,早晚温差增大,早上气温往往只有几度,但不少老年人不论春夏秋冬,一清早天还没亮就出门晨练。不少老人以为,早晨空气好,适合锻炼,其实不然。
78岁李老伯已坚持晨练近7年,他说老人睡得少,一清早便醒了,干脆起来锻炼。期间他也曾多次出现过晨练后头晕、心脏不适,但从未将这种不适与晨练过早联系起来。对此,新华医院呼吸科主任郭学君教授认为,老人晨练应安排在太阳出来之后为宜。因为在太阳出来之前,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灰霾太浓时空气污染也严重,容易引发老人呼吸系统疾病。此外,晨炼还不宜在车流较多的马路旁、树林密集的地方,因为聚集大量二氧化碳,无益健康。
郭学君教授提醒,深秋转入立冬后,晨练时气温寒凉,容易诱发老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作,还易刺激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人最好先在家中进行身体预热,等到午后气温回暖时再到户外运动。老人外出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背部保暖,出门时可穿件背心、戴条围巾,使气管不受寒气刺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8 17:12
目录
概述
补冬的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