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精,中医病名。是指因热入
精室、脾
肾气虚所引起的精室
血络受损、血溢脉外,随精而出的肾系疾病。临床表现以
精液呈粉红色、红色、棕红色或带有血丝为主要表现。西医则称为
精囊炎。本病
预后良好,经及时准确治疗多能治愈。慢性精囊炎易反复发作,致
阳萎、
不射精症等,并伴随一系列
精神症状的出现。
本病的主要病因有五方面:(1)外感湿热热毒或寒湿,郁而
化热,湿热火毒之邪循经下注,扰及精室,精室血络受损,热迫血行而见精血俱出。 (2)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亏虚,气不摄血;或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湿热热毒内生,热扰精室,均可造成血精。 (3)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以致肾虚精亏,封藏固摄失职;或
肾精亏虚,阴
虚火旺,虚火扰及精室,造成血精。 (4)阴部手术或外伤,精室血络受损,血不归经,溢于精室,精血夹杂而出。 (5)生殖器官疾病日久不愈,久病人络,气血瘀滞,血行不畅,阻滞精道,精液与瘀血互结而成本病。
中医认为血精主要为热扰精室、络破
血溢,或脾
肾亏虚、
气不摄血所致,病变部位主要为下焦精室血络受损。血精的病变部位在下焦精室。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精室血络受损均可出现血精。气若失
固摄,血溢脉外,
精血互结,性交时则血随精泄,
亦见血精。其病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
湿热火毒之邪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归经。虚证多为脾肾亏虚,
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其
病机主要为火热迫血,
气虚不摄和瘀血阻滞三个方面。
分清缓急精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者,起病急,有
高热、
恶寒,
局部疼痛剧烈等
热毒蕴结的临床表现;慢性者,病情迁延不愈,血精反复出现,有的仅见
射精疼痛和血精二症,无其它不适。
精浊以
尿道口滴白,
排尿不畅,会阴部坠胀不适为主症。可有排精时会阴部
胀痛或加重,但排出精液为白色,或淡黄色,显微镜检精液中含有大量
白细胞,少有红细胞。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
精液常规化验,可发现精液中有红细胞,若出现白细胞、
脓细胞则多为炎症引起。必要时可做
前列腺液、
尿液检查,
泌尿生殖系统的超声、X光检查,以协助对原发病的诊断。总之,血精只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精液化验即可确诊。
本病清虚实血精的病因较多,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又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可概括为虚实二个方面,注意分清虚实论治,则可执简驭繁。实证多为湿热火毒之邪下扰精室,络破血溢而成,临床以青壮年和血精初期为主。症见发病急,精液多为鲜红色,伴会阴、睾丸、
下腹部疼痛,面红
目赤,口苦咽干,
便干溲赤,
舌红,苔黄,
脉数。虚证多为脾肾亏虚,气虚不摄,
血不归经而成。临床以年老体衰、久病正虚者为主,症见发病较缓,病程较长,精液多为淡红或暗红色,伴会阴睾丸或下腹部隐痛,头晕目眩、
心悸、气短、
腰酸,
脉沉细无力。
主证:精液呈鲜红色,或伴射精疼痛,阴部坠胀不适,腰骶酸痛,
头晕耳鸣,
心烦失眠,
口干咽燥,
小便短赤,舌红少苔,
脉细数。
针灸疗法:常用穴
中极、大溪、
太冲、
肾俞、
上髎、
次髎、
血海、会阴、
曲骨。
治法实证宜用
泻法,虚证用
补法。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辨证选穴阴虚火旺者,以肝肾经穴位为主,取中极、
阴陵泉、
三阴交、太冲、会阴,用泻法。瘀血阻滞者,以
膀胱经穴位为主,取次髎、上髎、
委中、中极,用泻法。脾肾气虚者,以脾肾经穴位为主,肾俞、
脾俞、
太溪、
足三里、
气海,用补法。以上各型均可加会阴、
血海穴。
血精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男性,以青壮年性活动旺盛时期为多见,因这段时期性欲旺盛,性活动频繁,易造成生殖器官充血水肿,一旦出现血管破裂则会引起血精。另外,春夏季性欲旺盛,性活动较强,也易诱发血精。血精患者若注意
控制性活动,及时进行治疗,多可治愈,其
预后良好。需查清血精原因,对老年久治不愈者尤应注意。若属泌尿生殖器官
肿瘤,应及早进行手术,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