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摄血
中医基础术语
气不摄血是对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各种出血的病机的描述,临床可见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等症,治宜益气摄血,方可用归脾汤等加减。
解读
气不摄血为气与血关系的失调的一种,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和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
气不摄血,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中医应用
1、气不摄血的病因
由于脾主统血,所以气不摄血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不摄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症,同时兼见面色不华、疲乏倦怠、脉虚无力、舌淡等气虚的表现。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主升,所以脾不统血的病机,易见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证。
气摄血的功能,虽以脾之统血功能为主,但亦与其他脏腑之气的盛衰有关。比如肺气、肝气、肾气以及胃气亏虚,也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2、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多由久病气虚,或慢性失血,气随血耗,转而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气不摄血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液能循行脉内而不溢于脉外,全赖气的统摄作用,如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征。
治疗原则: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2 17:55
目录
概述
解读
中医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