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化是指全部
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
金融工具的比重。经济的
全球化趋势始于20世纪50-60年代,70-80代广泛发展,90年代迅猛推进,备受关注。
简要回顾
经济的全球化
“
二战”刚刚结束的1947年世界贸易量只有450亿美元,其中,美国又占了144亿美元。到1997年整整半个世纪以后,全球
贸易量已达61000亿美元,外加12亿美元的
服务贸易,50年增长了160多倍,美国所占相对份额由原来的32%下降到不足10%,但绝对量增长到6,000亿美元,是1947年的这种“量”变的积累,必然带来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和政治关系的“质”的飞跃。这就是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即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作为一个整体的依存性的空前提高,以及经济、金融波动和危机的传导性急剧增长。这些从根本上改变各民族国家和
经济体历史传统关系的性质、态势与格局,特别是根本改变了彼此间经济、金融、政治、外交关系的性质与格局,也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全新问题。
经济金融化的进程加剧
经济金融化的进程,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得到发展,90年代发展加剧,异军突起。经济的全球化与经济的金融化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问题。首先,
经济全球化是以全球各国为一个统一体来谈各
经济体相互之间的整体依赖关系,经济全球化中当然也包括金融的全球化,所以我们常常提经济
金融全球化;其次,经济金融化是既从各民族国家及经济体自身,也从全球经济整体来看而得出的结论。到90年代后期,全球证券市场的年交易量为70,000-80,000亿美元,国际信贷余额为38000-40000亿美元,年
保险费收入为25000-30000亿美元,
国际游资72000-75000亿美元,全球日外汇交易量为此,000—20,000亿美元,一年交易量达几百万亿美元之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全球各国间的
贸易相关的国际间
资本流动与贸易之外的
国际资本流动之比是9:1;而到90年代后期,这一比例关系迅速逆转为1:45,急剧提高了400余倍。这些都突出地反映了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突飞猛进的发展。
概括地讲,经济金融化的涵义与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融合,密不可分,成为一个整体,故人们常称今日之市场经济为金融经济。
2.经济关系日益金融关系化。社会上的经济关系越来越表现为
债权、债务关系、
股权、
股利关系和风险与保险关系等金融关系。以美国为例,80年代中期
美国人口的1/4直接有股票与
债券,3/4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待有股票与债券,包括
医疗保险基金、社会保障保险基金和各种投资基金。
3.
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一般以
金融相关率,即以
金融资产总量/
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表示。
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在90年代初最高曾达3.26-3.62之间,90年代后期有所下降;同期
发展中国家一般在0.3-1.5之间,少数发展中国家,例如韩国曾高达4.36中国最高曾达2.34.90年代后期的东亚
金融危机反映这一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在一个世纪前,美国的金融相关率是0.07,英国是0.03-0.35,德国是0.12—0.15,法国是0.16-0.20,意大利是0.20,日本是0.021.1913-1935年间,上述几国家大体在0.7-0.8之间,只有日本例外,为0.32-0.40之间。以上的统计数字表明:(1)在一个世纪之前,由于相关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差异而使这些国家间的
金融相关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特别是美国和日本非常之低;(2)一百年之后这一比率提高到3.2以上,差距也大大缩小,这既表明
社会资产金融化程度的极大提高,也表明彼此间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3)少数
发展中国家,例如韩国和中国,有许多特殊情况,值得注意。中国的相关统计说明,我国助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经济金融化的迅猛提高,且发展速度比
发达国家快得多,发展进程短得多。
4.融资
非中介化、证券化和
金融倾斜逆转。在人类金融发展史上,一般是
间接金融发展在前、
直接金融发展在后,先有短期金融业务、后有长期金融业务,而且在间接金融与短期金融之间,直接金融与长期金融之间,有一种大体的对应关系。这两组对应因素,不仅在产生发展的时间上明显地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远不是平行的而且在总的业务量或市场占有率方面,也远不是均衡的,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间接金融所占比重大大超过直接金融,即使是直接金融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将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问的这种不平行发展和不均衡发展称之为
金融倾斜,实质是金融大幅度向
间接金融倾斜,
社会融资体制以间接金融为主。显然,这种金融倾斜井不是任何人为设计或构造的结果,而是
商品经济、货币信用、
银行制度、
金融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储蓄量、收入分配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发展的产物。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全球各国,特别是
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巨大变化的结果,产生了非银行金融的迅猛发展,融资
非中介化、证券化的发展,这一切最终导致原有金融倾斜的“逆转”,即
直接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地高手间接金融,直接金融所占的比例日益加大,迅速赶上乃至接近或超过门接金融所占比例。这种历史性的逆转,是经济金融化、
社会资产金融化、融资非中介化和证券化的反映。
总之,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金融经济时代,抛开经济的金融化来观察经济的全球化已不可能。
以全新的战略高度观察与处理金融问题
在经济
金融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条件下,“金融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一个产业性的、行业性的、专业性的局部问题,而成为影响全球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稳定的,具有极端战略重要性的、全局性、全球性战略问题,
金融安全与主权已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与主权的重要构成部分”②。
9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大规模
金融危机,尤其是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表明,当代经济学显然缺乏应有的预见性和全面解释、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能力,提醒人们重新审视当代经济学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有效性问题的同时,对当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
可以预言,未来世界还会以这样或那样的金融波动或危机的方式,以其自身通过强行调整的方武,不听证明和提醒人们金融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而且金融问题将会随经济
金融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变得更为突出,全面变革的压力将更为强大。
以下我们从十个方面分析阐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带来的重大挑战。对此我们既需要从各民族国家或
经济体的角度,更应该从全球性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研究,并相应提出某些前瞻性对策。
(一)全球各经济体经济金融发展稳定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空前增强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使各民族国家或经济体发展稳守的整体性以及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和共同发展的依存性空前增强。不管各民族国家各经济体之间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发展与科技水平有怎样的差异,它们之间发展的整体性与依存性已经大到足以超越这些差别,而且它们必须在相互依存并实现共同的
可持续性整体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来寻求实现它们各自的不同利益及不同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这也表明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与
经济体可以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孤立地单独生存与发展,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经济体可以采取某种措施,单独损害别人而不同时损害自己。它们之间的整体依存性当然不可能是绝对均衡对等的,但这种发展的差异性并不能改变它们彼此之间发展的整体性与依存性。这是各国为什么必须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和时代特征,也是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和各国必须和平共处,必须相互尊重、协调、合作和妥协的最深刻根源。
(二)各民族国家或
经济体及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强,
金融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
世界各国在过去20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的后果具有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发展的正效应,同时也具有萧条、波动与危机联动、互动的负效应。这种双重的效应,是一柄“双刃剑”,人们不能只要前者,不要后者。尤其是后者;对国别和全球的震荡与影响有时还非常之强烈,甚至是惊心动魄的。
全球化负效应时时存在,金融波动已成常态,绝非偶发事件。人们必须逐步习惯于在这种波动或危机中生活,他们的经济金融也只能在这种动态的状态
简要分析
国际经济金融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国际经济金融化主要是指国际经济活动日益以
金融活动为中心,以
金融关系为纽带,以
金融政策为协调工具,从而把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
经济资源来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与趋势。国际经济金融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国际金融活动在国际经济中日益趋重,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资产在
社会财富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二是在
经济全球化和
经济自由化的影响下金融活动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
金融市场体系,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表现为金融联系;三是随着
金融危机的不断出现,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世界各国的共识,
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和
国际金融关系的协调成为
国际经济协调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
经济资源日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国际经济金融化的实质就是指金融这种经济资源在世界各国日益被优化配置、被充分利用的过程与趋势。在国际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1、金融
虚拟经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日益突出。所谓虚拟经济就是相对
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的实物经济而言的,主要指由虚拟
金融资产如
有价证券、
存款、
外汇等运动而形成的一种
经济活动,也称金融虚拟经济。金融虚拟经济在国际经济活动的地位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虚拟经济规模日益扩大。据
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为5900亿
美元,1992年为8200亿美元,1995年为11900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15000亿美元,当前,全球的外汇日交易量已接近2万亿美元;
国际债券1999年为1900亿美元,预计2000年为2000亿美元;证券市场到1998年11月,全球证券市场总值达25.2万亿美元,成交23万亿美元,其中,十大证券市场证券市值22.3万亿美元,成交20万亿美元。当前由于
资本的流动和外汇交易日益脱离
实体经济,因此,
国际经济的金融虚拟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进一步加强。第二,
金融资产在各国
社会财富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在社会财富中,如存款、股票、
国债和保险单位等多种虚拟金融资产的比重日益增大,以金融资产为主取代了以实物形态为主或以
货币存款为主的财富持有形式。可以用
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占
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表示社会财富金融资产化的进程(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一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发达国家的
金融相关率都在逐步提高,社会财富以金融资产形态存在的比重日益加大。当前,
国际金融交易仅有2%的同生产、贸易等
直接投资有关,其余的均在自我循环,进行钱生钱的游戏。据统计,全球股市
市值约25万多亿美元,而金融衍生商品的价值就达100多万亿元,是全球
GDP的三倍多;再如1997年全球仅
养老金总额就达到9.7万亿美元,估计到2002年将达到13.7万亿美元,并且这些国家的虚拟
金融资产总额都超过了
实物资产的总额,在未来的时间内金融资产的相关率还在继续增长。2、
国际金融关系在
国际经济联系中日益突出。
金融关系主要是指各国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形成的
债权债务关系、股权股利关系和风险与保险关系等金融关系。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金融关系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以下几点:一是金融对
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关系金融化世界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它便利了全球金融的往来和全球融资,有利于
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当前,全球
证券投资正在急剧的膨胀,意味着
金融中介的快速运转,全球
证券业内50家最大的
证券商都是银行集团和金融集团下属的部门,银行与证券业的合并,方便了
国际资本的国际转移,大量而迅速的全球资金流动,将各国的经济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了资金在国际范围内有效的分配和
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如国际货币组织的总裁康德苏在1995年5月美洲国家第25届理事会上所说,“在过去10年到15年内,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一体化为众带来了许多好处,它促进了全球储蓄的有效分配,而且促进了许多国家的投资与经济增长。”二是金融债权债务增加显著。
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仅
跨国银行债权总额,1992年仅为1885亿美元,1997年已增加到90383亿美元;
国际融资总额,1992年为3149亿美元,1997年底便增加到88272亿美元。三是
金融关系使得世界各国的
经济关系更加紧密。3、
国际金融关系的协调日益成为
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方面,
金融安全是世界各国
经济安全关注的重心。90年代频繁的
金融危机,特别是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拉美巴西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巨大破坏作用,如何避免金融风暴导致
经济衰退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因此,金融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安全首要关注的问题。
国际经济金融化的成因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金融的全球化对虚拟经济的扩张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极大提高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效率。据统计,世界金融市场一年的交易量达400多万亿美元,是国际贸易的几十倍,使虚拟经济规模得到极大的扩张;二是金融业务全球化、多样化,使得金融业的服务对象突破国界的地理限制,服务对象出现国际化,这对开拓国际金融市场,扩大虚拟经济提供了前提条件;三是
货币国际化,即许多国家在积极推进货币的可
自由兑换,全球性可流动和交易的货币将增加,国际货币结构的多极化为金融业务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四是世界各国
金融政策趋向一体化。
2、世界经济信息化促进了世界各国
金融关系的紧密联系。以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信息革命使得
金融全球化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网上
金融交易的快速发展,突破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地理限制,打破了金融交易中时间阻离,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地的商业银行和外汇部门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全天进行交易,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使得全球资金的调拨在瞬间便可以完成,全球性全天性的国际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全球性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有利于
国际资本的移动,有利于
国际直接投资与
国际债券、证券业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金融关系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依赖也就更加紧密。
3、
金融自由化使世界各国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有了新认识。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国际性转移愈加频繁,而且规模日益扩大,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放松
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特别是90年代以来
金融资产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了经济贸易的增长速度。
国际金融交易的基础原本是国际贸易,但以
投机牟利的
货币资本可以不依附于
产业资本和
商业资本运动,同样可以获得增值机会,有时候
利润比
商品生产和
流通领域要高得多,成为一种特殊的牟利资本。这些数以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活跃在股票、
债券、
外汇和黄金市场上追逐投机,它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牟利
资本往往受非经济的因素、短期投机因素、心理预期因素的影响,使得货币资本严重脱离商品生产的基础,
虚拟经济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潜在的金融风险随时都会发生,特别是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风暴频繁发生,
金融安全已经成为各国寻求
经济安全的首要目标。因此,金融安全问题在
经济活动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各国彼此也加强
国际金融关系的相互协调。
学科性质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从学术上讲,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仍是微不足道的。金融学的研究大多依赖于经验分析而非理论上的、合乎规范的探讨。但在短短的30年之后,
金融经济学俨然出落为经济学家族中的一个新生贵族,该领域研究所获得的诸多成果不仅有效地指引了经济金融化的进程,而且对
传统经济学产生了重大挑战,使得以
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在金融经济学的令人惊异的活力面前黯然失色,以至于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经济学的怀疑和批评。更有人预测,21世纪将是金融经济学的时代。
从客观需要来看,是经济金融化的进程不断推动着金融经济学的发展,但反过来,金融经济学也有效地指引着经济金融化的进程。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事例便是
期权定价理论的发展对期权市场的产生与高效运行均产生了直接的、积极的作用。布莱克等有关期权定价的文章是1971年写出来的,当时期权市场还没有产生。布莱克—斯科尔斯
期权定价模型可以说是自经济学产生以来的一次领先于经济事实的理论发现。
经济的金融化可定义为
金融工具或
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率即金融相关比率。由于金融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即使在理论数值上这个比率也完全可能大于1。事实上,在
发达国家,这个比值早已超过了1,并且仍然呈迅猛上升的趋势。经济金融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当前,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产值已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15%-20%。
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一方面加大了各种
经济资源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程度。
经济金融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金融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三位一体。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
公司债券等融集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通过买卖股票、公司债券等获得要求的报酬水平。资本市场实现了融资活动与
投资活动的有机统一。如何通过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实现融资活动与投资活动的期望化与科学化,从而实现经济资源有效地金融化配置,便构成了金融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换言之,对金融市场、投资者、企业三者行为的性质与特证及其三者之间关联度的研究形成了
金融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由
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等三部分所构成。在构成金融经济学的三个从属学科之间有着明显的概念及方法方面的
血缘关系。例如,
有效市场假说、
证券组合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是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它们在资本市场理论、投资理论以及公司理财理论中都有着不可缺少的
学术价值。
金融市场学是宏观的金融经济学,它主要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运行的机理以及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投资学与公司理财学是微观的金融经济学,它们研究的是企业或者投资者的经济行为及其效果。
根据金融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金融经济学所面对并试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大致有三:
(一)风险与报酬的性质、计量和二者之间的权衡问题
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经济资源配置的速度,加快了人类财富增加的速度,但与此同时,也加大了经济系统中潜在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便是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有两大特点,一是广泛的潜藏性,二是风险一旦成为事实,扩散速度极快,破坏程度极大。所谓广泛的潜藏性,是指在经济金融化形势下,任何机构(包括政府),任何企业乃至于任何人,
每时每刻,在每一个
经济活动中,都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流动性问题。这一问题或者比较外露,或者埋得较深,但它却是一个客观的存在。金融经济学家、理财人员必须关注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问题一旦发展成真实的偿债不足,或是政府偿债不足,或是银行偿债不足,或是企业偿债不足,其所造成的危害将是及其惊人的。一些研究表明,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深层原因便是由于
货币政策的失误,造成货币供应大量减少,银行流动性严重受损,紧接着便是整个
金融体系的瓦解,
经济体系的崩溃。
投资者在进行
投资决策时,他所关注的自然是获得比较理想的报酬率,但不幸的是,高报酬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在资本市场上,如何解决风险和收益的计量与权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个世纪难题。因为这一问题不解决,市场的有序化与投资的理性化均没有理论上的支持。众多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卓绝研究成果。马科威茨、夏普、布莱克等是这些学人中的突出代表。
面对经济系统中大量存在的不确定性,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这或许是金融经济学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根本之处。而面对风险,就触及到了经济生活中颇具普遍性的一面,这也正是
金融经济学很具实用性的原因所在。
(二)市场反应问题
在
直接融资中,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对获取企业收益的权利进行投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从投资者那里筹集
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反应出来,由投资者对此作出判断。这时,市场反应便成为一个关系到投资者、企业各方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有效的市场上,证券价格能够反应企业全部的信息,它所体现的企业价值是企业真实的经济价值;但在一个无序的、低效的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在反应企业信息的同时,受到的干扰太大,以至于市场已经无力真实地反应企业的价值。
近数年来,市场反应问题(换个角度讲即是信息问题)吸引着众多学者去研究它。
有效市场假说可以说是在这方面所获得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三)估价问题
估价问题可以说是
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只有真正了解了估价理论,才能说真正了解了金融经济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
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授予了与估价理论研究有关的学者。例如,1990年马科威茨由于
证券组合选择理论获奖,夏普由于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获奖,
米勒由于资本结构理论和
股利理论获奖,1997年
默顿与斯科尔斯由于
期权定价理论获奖。这充分证明了估价理论在金融经济学中的核心位置。
估价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估价是进行一切金融决策的前提和依据。比如,投资者是作出证券的买入决策还是卖出决策,他的依据便是对该证券进行科学地估价,然后将他估价所得证券的内在价值与资本市场上的价格相比较,如果
内在价值高于市场价格,即买进;反之,则卖出。再比如,理财人员在进行
投资决策与
融资决策之前,同样也要对
企业价值进行估价,从而采纳那些可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
财务决策,否决那些无助于企业价值增加的财务决策。只有建立在估价基础上的决策才是理性的决策。估价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企业价值估价理论、证券估价理论。
二、金融经济学:几个基本学说
罗彻斯特大学理财学教授史密斯(CliffordW.Smith,Jr)将
有效市场理论、组合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期权定价理论和
代理理论列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五大基本学说。本文仍依此说,对
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学说予以简要说明。
(一)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是对市场反应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说。所谓有效市场,是指这样的一种市场,价格能够同步地、完全地反映全部有关的和可用的信息。1956年,萨缪尔森等人提供了支持
有效市场假说的现代理论基础,即: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则在投机市场上的不可预计的价格变动趋向必然表现为互不相关的、随机的图象,且
经济交易利润为零。
1970年,为了便于进行分析和理论上的验证,法玛(Fama)将有效市场划分为程度不等的三类,即
弱式有效市场、次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多年来,人们就实际运行中的资本市场到底属于哪类市场进行了多方面的验证和分析。比如,鲍尔和布郎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证券市场确定属于次强式有效市场。
(二)组合理论
马科威茨分析了组合选择的
规范理论,即在以下情况下,投资者
期望效用最大化问题:投资者可用方差和组合收益来度量预期的组合收益和组合风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选择,从而实现效用最大。考虑到多样化投资减少风险的可能性,用方差来评价
证券组合的风险,不仅依整于各个资产报酬的方差,而且也依赖于一切资产之间的协方差。属于一项资产的
风险分析的主要问题,不是单独一项资产的风险,而且每项资产对总的证券组合的贡献。他将在给定方差下最高的期望效益和给定期望收益下最低的方差,定义为组合的
有效集。他的均值/
方差分析提供了:(1)关于多样化的正规的含义;(2)组合分析中协方差分布的计量和;(3)构成一个
有效组合的法则。
一般称做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由
威廉·夏普所提出。该模型运用
一般均衡模型刻划所有投资者的集体行为,揭示在均衡情况下证券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经济本质。在充分组合情况下的风险与
要求报酬率之间的均衡关系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研究对象。当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被公认为是金融市场现代
价格理论的主干,它被广泛地用于经验分析,使丰富的金融统计数据可以得到系统而有效的利用。不仅如此,此模型亦被广泛用于实证研究并因而成为不同领域中决策的重要基础。
自夏普提出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来,各种理论争议和经验证明不断涌现。尽管该模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疑问,还是以其简洁、合理的特征赢得了人们的支持。
传统的观念,风险只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
资产定价理论把风险和机会联系在一起,要想收益大,就必须冒风险。由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所创造的
期权定价理论则创立了风险交易市场,人们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限制损失。其定价模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在
期权交易中不用考虑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也可以得到定量的结果。因为在所有的参数中,只有一个是可以从历史的
时间序列中来估计的,这就是
股票价格的方差,其余的参数如
无风险利率等都可以用观测值输入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期权定价公式的误差,对时间比较短、没有太大波动的期权交易,可以达到1%,而一般估计的误差达20%-80%是很常见的。
期权估价技术不仅适用于对期权进行定价,其应用范围完全可以拓宽。例如,有负债企业的
股权价值的估算、产品专利权价值的估算均可运用
期权估价技术。
狭义而言,所谓代理关系(agencyrelationship)是指一份契约,其中一个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雇佣另外一个人(即代理人)并授予后者作出某些决策的权力,使他们依照委托人的利益去完成一些服务。按照詹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的研究,
代理问题来源于各自利益个体协作活动中所产生的利益的冲突。
债权人与所有者即
普通股股东之间也存在着代理冲突问题。因为股东能够通过管理者利用举债方式进行融资,并用契约的方式将债权人的权利固定下来,但在资金的具体营运过程中,却可能会伤害到债权人的利益。在对企业收益的索偿方面,债权人与股东有着不同的机制,前者拥有的是一种固定的收益索偿权,后者拥有的是一种剩余的、变动的收益索偿权。因而,从理论上讲,股东完全可以做到以减少债权人利益的方式来增加自身的财富。例如,股东可能将
负债资金用于风险较大或极大的投资项目上,而按照负债契约的有关条款,债权人所允诺接受的风险比实际风险要小得多。换言之,如果事前债权人知晓投资项目的具体风险的话,他们会提出提高利率水平的要求,从而对风险予以补偿。如果按照
期权定价模型对这种代理冲突程度进行分析,则债权人所受到的损害比预想的还要大。因为
股权资本是对
企业价值的一种购入期权,企业价值的
波动幅度的提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理论,股权资本的价值会提高。
大基本学说,它们共同构筑了金融经济学赖以发展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对金融经济学产生基础性影响的学说还有
莫迪利亚尼与米勒所提出的MM资本结构理论,以及乔尔·迪安所倡导的
折现现金流量模型。
三、金融经济学的发展
金融经济学发展的两个重大领域,一是金融工程,二是企业估价理论。
期权定价理论产生了一个及其重要的结果,这就是金融工程。按照西方学术界的用语规范,所谓“工程”,必须有一定量的科学理论,并且可以用来解决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金融工程要做的实际上就是对一些关键的金融问题进行数理化处理或模型化处理,使这些问题具有更为确切的定义,并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与
期权定价模型一样,金融工程所面对的也主要是金融经济中的风险与报酬问题,追求的是提高理论对实务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按照约翰·芬尼迪(JohnFonnerty)的定义,金融工程包括新型
金融工具与方法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并为金融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期权定价模型等
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完成了
金融经济学从描述型科学向分析型科学的飞跃。而实现金融经济学从分析型科学向工程化科学过渡的主要贡献者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达莱尔·达菲(DarrellDuffie)等人,他们在不
完全资本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经济学研究为金融创新和
金融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基于这些金融
经济理论的快速发展,到80年代末期,一些领先学者开始意识到,
金融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在经历着第二次根本性的变革,即由分析型科学向工程科学飞跃。80年代末期,约翰·芬尼迪对金融工程概念的界定,以及海恩·利兰德(HayneLeland)等人探讨的“金融工程新科学”,预示着
金融工程学的确立。1991年国际
金融工程师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金融工程学的正式形成。金融工程的顺利实施,可能会为金融经济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得这门学科更加完善,也更具有使用价值。
(二)企业估价理论
企业估价理论是整个金融估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乃是估价企业的
持续经营价值,并通过估价行为,将投资者、企业与金融市场等要素联接在一起。
企业估价理论的核心就是在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外部因素以及投资者的主观意愿基础上,合理地确定
企业价值,为
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从本质上讲,企业价值首先应体现为企业对其所有索偿权持有人包括股东、债权人需求的满足,然后还体现为管理者实施经营的满足,前者是满足需求的价值,后者是满足经营的价值。从历史上来看,企业估价理论与方法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源自企业之间的购并活动。购并价格的确定是许多收购活动中最为复杂,也最为紧要的问题。无论是企业的出售者还是购买者,他们均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估价,然后将此价值与购并活动中出现的
市场价格进行比较。不言而喻,企业估价是购并活动分析中的关键所在。
企业价值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企业估价方法的多样性。尽管人们已经普遍认为
折现现金流量模型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企业估价方法,但其他方法如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估价方法、比较估价法以及
期权估价法仍然在应用。一般而论,每一种特定的方法总是最能适合在某一种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比如,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期,
有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值中占有绝大多数,且数额相对稳定,
经营风险也小。在这种情况下,以会计数据为基础来估计企业价值的大小就有较大的可信性。但在
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的企业而言,再用此方法确定其价值显然有悖于
客观实际。
按照折现
现金流量估价法,一项资产的价值是由其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
企业价值表现为以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
折现率对未来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的贴现值。
在企业价值的估算中,现金流量的预测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确定是两件同样重要,也同样困难的工作,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的高低,进而影响到管理行为的优化效果。简要而言,有以下几点需引起注意:(1)企业价值是针对所有的企业索偿权持有人的,既包括普通股东、优先股东,也包括债权人。因此,现金流量应当是可以向所有索偿权持有人支付的那部分现金流量,无论是
股息还是利息都同等对待。(2)企业所有的融资来源均对企业价值的形成有贡献,故折现率的选择应当包括全部
资本的构成如
普通股融资、
优先股融资以及
公司债融资。同时还应考虑它们所占的比重。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完全符合这一要求。(3)
现金流量的预测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确定是两项独立,但又紧密相关的工作,它们之间应当相互配合,以免估价失误。对于理财人员而言,该法是一个最基本的
财务估价方法,因为它将理财目标与估价技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企业估价理论的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重视,这也构成了我国
金融经济学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美国现状
经济金融化是世界经济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
房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经济、政治等产生深刻影响。19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股市
市值与其
国内生产总值基本相当,而当前其股市市值已普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以上。
随着金融与政治的结合日益紧密,经济金融化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特征。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为
金融机构打开了
混业经营的方便之门。2006年又修改了《破产法》,明显收紧了个人破产标准。这都体现了美国
金融业的利益要求,是金融业实力日益膨胀的结果。同时,
美国政府也更加借重金融业的力量。美国前财长鲁宾、现任财长保尔森均来自
华尔街。“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鼓励民众扩大消费,
贷款购车和重新安排
住房抵押贷款等
消费行为一度被认为是爱国行动。
美国经济金融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1990年美国广义金融业产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首次超过制造业,2003年这一比重升至20.4%。2002年美国金融业资产为37.9万亿
美元,2003年为42万亿美元,2004年达到45.3万亿美元。当前美国
金融企业市值约占
美国股市总市值的1/4,其利润占美国企业
利润总额的40%。美国
债务规模激增,很多债务通过证券化转化为各类有价证券,源源不断涌入金融市场,刺激了金融市场繁荣。当前,
美国国债达8.3万亿美元,
地方政府债务1.73万亿美元,
公司债务8.5万亿美元,
消费贷款、
住房抵押贷款等家庭债务约13.2万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美国债券市场规模达25万亿美元,超过股市。外资是
美国金融市场上一支重要力量。当前外国对美国投资比美国对外投资多3.3万亿
美元,一半以上的美国国债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外国在美国购买的资产,尤其是
金融资产逐年增加,2002年为1130亿美元,2003年为2800亿美元,2004年为3990亿美元。
现代经济中,任何产业的成长发展都要倚仗金融业的支持。当今美国经济活动的核心已主要不是
物质产品的生产,更多是金融资产等财富的管理、流动和增值。这种虚拟化趋势,意味着
金融部门的发展远远超过
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金融业通过自我创造和循环来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
美国
金融自由化浪潮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日益紧密,
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1990年代,伴随股市高涨,
期货、
期权、互换等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膨胀。2000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
住房抵押贷款等相关资产的证券化成为金融市场的新热点。旺盛的金融创新,提供了日益丰富的
金融产品,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了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和活力。
“9·11”事件之后,美国总体上采取了较宽松的
宏观经济政策,通过保持低利率和减税来刺激
美国经济复苏和增长,客观上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扩张。尤其是低利率推动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促进了
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的长足发展。而且近些年美国的
货币发行速度明显加快,自1998年以来,美国M2的增长速度连续高于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存在货币的
超额供给,大量过剩资金涌入金融市场追逐
利润,直接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同时,花样繁多的
消费信贷不断扩大,加深了消费者对
金融业的依赖。在美国这样的“债务社会”中,作为债权人的金融机构必然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一观点已逐渐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共识和常识。
经济金融化提升美国经济整体实力
经济金融化大大提升了美国经济的整体实力,成为维系和巩固美国“一超”地位的重要基础之一。
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总体上优于欧日,使美国得以源源不断地吸收资金,弥补“
双赤字”造成的缺口,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美联储等
宏观经济部门在利用金融市场调控经济运行方面更趋成熟,美国企业利用金融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和分散各类
经营风险的能力。旺盛的金融创新,巩固了美国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风险投资等的兴起,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经济金融化还使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多年来,美国一直背负着高额且不断增长的
贸易逆差,一直在出售自己的资产,一直在向世界各国借贷。1986年到1988年间,美国就已从
债权国变成了特别
债务国。由于具有
流动性保证者和全球
储备货币印刷者的独特地位,美国反从其持有的越来越大的外国资产总负值中获得净收益。
美元贬值使美国从最大的受损者——美国资产的外国持有者——那里获益。美国的进口与美元汇率密切关联,而美国的出口与
美元的关联度较低,美元贬值使美国资产持有者以及美国的贸易伙伴蒙受巨大的损失。外国人对美国资产的购买和对美国借款人的
贷款抵消了美国
贸易逆差造成的净美元外流。全世界都在购买美国的低收益和不同期限的
债券。据美国专家估计,过去几十年里,美国
对外直接投资的
回报率比外国对美国
直接投资的回报率高出400多个基点。美国持有的国外资产有75%以上不是按美元计价,这意味着,如果
美元贬值,美国持有的资产升值,它的负债贬值。难怪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博士沃尔夫说,美国就像一支喜欢
举债经营的对冲基金,它获得的
利润远高于支付的
利息。
从长期看,经济金融化也增加了
美国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在美国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可能正在步罗马、
西班牙、
葡萄牙和英国等帝国的后尘,这些国家都是在高额债务中走向危机和衰落的。特别是美国经济中存在
股市泡沫,2001年
美国股市泡沫破裂,市值损失约4万亿美元。美国经济中存在
信用泡沫,当前
美国政府、企业和家庭债务合计已达到其
国内生产总值的300%以上。美国经济中存在
房地产泡沫,过去6年美国房地产增长速度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
增速高出5个百分点,房价累计增幅超过35%。
美国经济中还存在美元泡沫,美国巨额“
双赤字”表明美元
下行风险不断积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元当前仍高估15%以上。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风险是美国必须长期面对的难题。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经济金融化并不是
发达国家的特有现象,一些
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出经济金融化的征候。实际上,东亚
金融危机以及一些拉美国家发生的金融动荡,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国家
金融自由化步伐脱离本国经济发展实际,过分超前尤其是缺乏
有效金融监管所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
金融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成长阶段。2月27日“
黑色星期二”,是我国股市自创立以来与全球市场的首次联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资本市场对世界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加,但客观看,我国股市的作用非常有限。正如保尔森3月6日在接受日本《产经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所言,“中国的大部分资本市场尚未与世界其他市场发生直接关系”。当前我们存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金融不足的问题。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大力拓展金融创新,完善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业体系,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扩大
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深化保险业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
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全面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要借鉴国际上经济金融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防范成长中可能产生的过度金融化问题,推进
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强化金融法治,化解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风险
原中国外交部官员
沈国放在上海一场论坛上说,资本市场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
金融资产向已开发国家集中,出现“经济金融化”现象,这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投资中国-2007
上海证券期货国际论坛”在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现任
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沈国放以“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几个特点”为题发表演说。主要西方国家面临
工业化最强烈的竞争,欧亚大陆成为
世界经济的主体,据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计财富总量为美国的一倍。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的80%以上,其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其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地位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
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总量占全球约20%,对于世界经济增长
贡献率上升到30%。随着金融的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与推广,
金融一体化的程度有所提高,全球金融业务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巨额的
国际资本无序的流动,带给发展中国家很大的危害,已开发国家也很难独善其身。
沈国放说,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
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已开发国家集中,出现了“经济金融化”的现象,一方面促进全球资源有效配置,但是又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当前
国际经济形势特点还包括了
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的
流动性有所增加,
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正在增加,全球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也在提高。全球化利益分配与
社会成本分配,出现严重的失衡,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资本回报年创新高,但是劳动回报却是越来越低,造成国家间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