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赤字
经济学术语
“双赤字”,简单的理解起来,就是入不敷出。包括财政赤字贸易赤字两个方面。
简介
“双赤字”,简单的理解起来,就是入不敷出。包括财政赤字贸易赤字两个方面。
1、财政赤字,即政府的支出比收入多,也就是花的钱比赚的多,多花的这一部分钱,就会随着政府支出流入市场当中;
2、贸易赤字,进口比出口多,买东西花的钱比卖东西赚的钱多,多花的这一部分钱,就随着国际贸易流入国内市场当中。这是因为本地的货币只能用于购买本国的商品,外商持有本国货币,其目的获取本国商品的价值,所以这些流出的货币将在未来某一时间点返回国内市场。
总之,不管是哪类赤字,都会造成一国货币投放的多,回笼的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便会愈来愈多,供过于求,货币自然会贬值。而双赤字的进一步恶化,就等于进一步增加流通中货币的数量,从而进一步加剧货币的跌势。
形成的原因
“双赤字”的产生既是一个单个累积的过程,又是一个相互叠加的过程。就财政赤字看,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美国经济的前期萎靡以及政府支出的与日俱增是造成美国财政入不敷出窘境的重要原因。财政赤字的直观表现是政府收入远小于政府支出,在收入这一方,税收的多少是决定因素,而税收的实际数字就是国民收入与税率的乘积。美国在结束了“新经济”的盛宴后,曾经长期陷于衰退泥沼,导致国民收入这一税收基数增长缓慢,虽然美国自2003年下半年起表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但前期连续几年的增长乏力已经给赤字累计造成了重要影响。作为乘数杠杆的税率,在布什的减税大计下也有了大幅降低,在给美国大众带来了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同时,也给财政收入带来了等量减少。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美国财政收入日显微薄。
在支出这一方,美国政府面临了前所未有财政压力,一方面,美国“婴儿潮”时期诞生的大批公民已经进入生命的黄昏期,其颐养天年的需要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必须承担的财政义务;此外,美国经济虽然已经慢慢走入复苏通道,但就业数据依旧是差强人意,5.7%左右的失业率一直是居高不下,背离“奥肯定理”的失业困境使得美国千呼万唤的经济复苏变成了最为尴尬的“无就业增长”,这给美国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失业保障负担。为了维护美国的“天堂”形象,美国不得不为这两支无业大军的福利保障买单,造成了财政支出的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美国的“霸权主义”不仅给世界和平稳定带来不和谐的音符,同时也给美国自己带来了天文数字的军事支出,而恐怖主义不屈不挠的“反美情结”也成为了美国的心腹之患,反恐经费的节节攀升确是迫不得已。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美国财政支出不断增加,造成了捉襟见肘的财政危机。
就贸易赤字的形成来看,能源冲击是短期因素,而经济增长的能源流入需求,以及与财政赤字的互动是长期因素。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进口的成本水涨船高,直接导致了逆差的增加,这是造成贸易赤字创下新高的最直接的短期原因。在长期中,美国甘心落位于逆差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国外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国内能源可持续供应的局面,并维护美国资源环境的优质性。此外,贸易赤字也是弥补国内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贸易逆差一方面是国外资源的流入,一方面是美元的流出,作为贸易盈余方的其他国家将是美国政府债券不容忽视的大买家,无意中为美国财政赤字的减少做出了“隐性贡献”。因此,贸易赤字是短期与长期中美国经济适应国际环境,追求自身稳定发展的必然产物。
对世界经济影响
“双赤字”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因为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在财政赤字这一方,布什减税的经济刺激作用仅仅停留于短期,在长期中,“李嘉图等价”注定了减税政策的无效,所谓“背着抱着一样沉”,现在减税等价于未来的增税,理性预期到这一点的经济主体将在长期中无视减税与否进行行动选择。因此,减税光环在长期中的淡化降低了财政赤字的政策价值。此外,更为严重的是,财政赤字的副作用在长期中也将显现出来。在任何时点上,政府都有最直接、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消灭赤字,那就是发行货币为赤字融资,但这是极其危险与有害的,一方面它将带来通货膨胀,甚至是超速通货膨胀,引发货币危机;另一方面它相当于政府向国内经济体征收了不菲的“通货膨胀税”,本质上是政府对个人和企业的财富掠夺,这将违背公平原则,破坏经济稳定。毫无疑问,财政赤字的增加是对政府采取赤字发行的诱惑,无形中加剧了政策风险。此外,长期的财政赤字必将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威胁到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在贸易赤字这一方,减少逆差的需要将迫使美国抑制国内需求并实行货币贬值,前者将给美国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后者将使美国长期奉行的“强势美元”政策形同虚设。因此,“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复苏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此外,“双赤字”引致的美元贬值直接给汇率稳定造成了冲击,尤其是中国这类实行盯住美元汇率政策的国家,将面临极大的升值压力。“双赤字”带给世界经济的,将是风雨飘摇的“风险积聚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1 09:2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