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湘,著名文化学者,1956年生于湖南,1978年进
湘潭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留校,1984年进
北京大学研修
中国美术史,并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可染画院理事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香港
凤凰卫视高级策划。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
世纪大讲堂》主持人、《
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
简介
王鲁湘,一位电视
布道者,从坐而论道转身与公众对话,共同提升着
中国电视传媒的
思想品质与知识视野,他试探出了中国文人价值最大化的另一出口。王鲁湘把自己形容成喜欢寻觅“野食”的“
杂食动物”。他不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传统式文人生活。他勇敢地从
体制内迈向
体制外,成为一个以自身能量试探文人价值的知识分子。
王鲁湘的
自我评价是:单项未必拔尖,但
综合能力比较强,在
抽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时间、空间感受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即兴发挥能力等方面,兴许可以拿到
十项全能的前几名。
知名学者
性格平庸
“我50岁了,从来没做过一件我要做的事情。”
说这句话的时候,王鲁湘表情平静,语调亦不激昂。就像他在耍幽默时一样,不动声色——被问及最喜欢什么样的访谈对象,他说“凡老人都喜欢”,然后,悠悠地加上一句:“老人的太太都很喜欢我。”
他自称性格平庸,但做节目却一定要特立独行,绝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他行事低调,但思想张扬。
他有一种中国传统
知识分子的傲气,充满韧性,可以遭受摧残,甚至可以被遮蔽,但从不因此改变。
节目
“我对画感兴趣,但我对您更感兴趣。”1月14日下午,
关山月美术馆第二十期四方沙龙连过道都坐满了人的现场,一位女性听众站起来对主讲人王鲁湘大胆“表白”。
而在讲座之后,几乎全部的听众都涌到讲台前,然后一路“围追堵截”,直到王鲁湘坐上车离开。这种场景几乎让人要怀疑其实是某个大牌娱乐明星到了
深圳。
这一天王鲁湘所讲的主题,是《五十年代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会走向写生》。他是如今鲜见的不用多媒体而开讲座的人(他不会用电脑,但是准备了45页的手写讲稿),开讲10分钟后,他渐入佳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来疯”,构建出一种汪洋恣意的气场。
他不像
易中天也不像
张颐武,他穿中式长衫,似乎不那么激情高涨,也不负责提供频率密集的笑料。但他有一种深沉的
幽默感,让人始终可以保持对他的心领神会,然后,在大笑的同时思索。他更像是一个
中国文化的GOOGLE或者
百度,他对知识的信手拈来的引用,轻易就具体到某一年某一月在某个场合某个人说了句什么样的话,让这个不会用电脑的人,完全比电脑的搜索还要厉害。
听众的表白显然证明了王鲁湘如今的身份,他不可能像他自己定位的那样,是个单纯的文化人,尽管《文化大观园》所涉及的,并非热点话题,而是
中国传统文化,但王鲁湘本人就是热点,就是电视明星。他在2003年就被《
新周刊》评选为“2003
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并且,他的光芒从2003年闪耀至今。
辩论现场
也正是如此,当王鲁湘出现在
凤凰卫视2006年12月16日《
一虎一席谈》节目开展的“废除
伪科学”的辩论现场之后,网上有人专门分析了他在当天的表现。
其实王鲁湘只是被临时拉过去参加了那次辩论,“伪科学”这个命题对他来说,实际根本就是个“
伪命题”。原定的嘉宾之一不能到场,王鲁湘被
胡一虎“骗”过去救场。秉着救场如救火心态的王鲁湘,没有料想到现场会那么激烈,2个老科学家当场吃
救心丸,而他本人除了偶尔说一两句话,大部分时间都在劝架。那次经历让他思考——电视的道德、责任在哪里?你到底有没有是非?“从话题的设置上看,你似乎是有是非的,但到最后,你只剩下现场。”
所以王鲁湘更愿意做文化类的节目,因为社会话题一定有是非,而他最不想使自己的节目有杀气,有戾气。
过去十几年,王鲁湘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角色,而在前不久做《文化大观园》“岳麓书院”那期节目时,对方对他说:“王先生,你现在是唯一的
中国文化的喉舌。”这句话帮王鲁湘找到多年没找到的定位。
尊严
“尊严”是王鲁湘的关键词。
2003年《
新周刊》给他的评语是: ……他示范了一位
学院派的知识分子通过电视向公众释放知识能量,转向知道分子的成长历程,这位电视
布道者及他的知道分子同行们,……试探出了中国文人价值最大化的另一出口。
看起来王鲁湘的转型承担着宏大的命题,但对他个人来说,走进电视,最初的原因,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活得有尊严。
1986年底,王鲁湘在
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师从
宗白华。当时90多岁的宗白华虽然今天被公认为中国美学大师,可在那个时候,却因不公待遇,连
副教授都不是。老人患有
前列腺肥大的毛病,总是要去厕所,晚上起夜时不慎摔跤。王鲁湘带着老人去看病。北大校医院说看不了这病,让王鲁湘带着先生去
北京三院。当时的
北京离供应暖气还有一个月,正是最冷的时候,两个人在北京三院的走廊里等了一个下午。宗白华不到5分钟就要去一次厕所,常常解了裤子要站半天。王鲁湘终于火了,冲进门诊闹,差点发生了肢体冲突。可
北京三院也说看不了老人的病,王鲁湘只能带着老人先安排住在北大校医院。他找教研室主任,找系总支书,再找到当时北大党委副书记,请他打电话让北大三院收留老人。
“我当时专门去了解了,北大三院至少有三间病房。”王鲁湘说。可是,对方的回复是:“你宗白华不够格!”
“这句话对我打击特别大。”20年过后,王鲁湘表情依然沉重。
老人在北大校医院住了一晚,可能是因为
导尿管的问题,并发感染,开始
尿血。王鲁湘急了。又去找
友谊医院。他请北大党委找到统战部,给当时的卫生部长写信,然后,拿着批示信才能把先生送进
友谊医院。
但15天后,宗白华被强行送了回来,因为没暖气,他又并发
肺炎,只能住回北大校医院。10天左右后,宗白华去世。
前后20多天,先生离开人世。“就这么被一泡尿给憋死了。”王鲁湘感受到一种绝望。“我深感受到伤害的是尊严。这是我为什么对尊严这么敏感的原因。”
今天的王鲁湘,对命运似乎有种“逆来顺受”的美德。
深圳市文联主席董小明说王鲁湘自我掌控能力非常好,理性很强大。编导剪节目,要的是流畅,于是他把认为是精华的句子剪掉了,他心痛,但并不反抗,“事情就是这样”。他脾气暴,有时候说着话声音就会突然提高8度,但是他并不是个愤怒的人。
人物话本
人物时代:你在电视里的形象虽然有激情但是似乎不够尖锐,有人认为你在迎合
采访对象,展示自己的
知识结构,但却没有交锋和怀疑,缺乏更多的探讨。是不是因为你所说的知识分子进入电视后“主体立场丧失”了?
王鲁湘:人随着年龄的变化会有很大变化,我现在越来越没有质疑的精神,我现在质疑自己质疑的能力。这个事情你有没有资格去质疑?我其实从来都不是很好的提问者,我回顾我从小到大,从来都不喜欢问问题,有问题不会去问别人,喜欢自己去找答案。不知道这是我性格的弱点还是优点。我很怕因为谈话的问题造成对方的难看,怕别人不舒服。
人物时代:但是你要为观众负责,可能观众会希望看到有交锋的尖锐对话?
王鲁湘:我讨论的不是关于真理的话题,不是会影响到国计民生的话题。文化的问题没有是非,是非常柔性的,很少有真正刚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文化类的对话节目,是两个人之间的太极,我是一个推手,而不是刀与枪的对话。文化类对话节目要看推得怎么样,是不是行云流水。所以我特别不喜欢《
一虎一席谈》,人为设置了两个极端,让双方站在不同的立场你来我去地争斗。
人物时代:有人提出要警惕像你这样的学者,说你老生常谈,并且有迷惑性,会让观众丧失辨别能力。你在接受《
新周刊》采访的时候指出民众对专家的不信任是不理性的。我同意你的观点,尤其是网络言论,情绪化的问题非常严重。但是,专家自己是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海洋文明
王鲁湘:反对只是态度。知识分子可以,而且应该扮演这种角色。我肯定不会反对
全球化,中国和全球化的关系是由三个事件组成的,第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第二是加入
世贸组织,第三是要履行全球化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任何一个
中国知识分子回过头都不会贬低其历史意义的,就是中国全球化的主观努力。以我读人类文明史的有限知识,得出的最根本的关于人类进步的动力,就是开放。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词。这个社会可以什么都没有,可以愚昧透顶,可以闭关锁国,可以被战争变成一片废墟,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是开放的社会和开放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修复自己的机体,会进入健康的历史轨迹。
人类文明横向传播和移植的速度是你想象不到的。人类进步的轨迹就是螃蟹走路,是横着向前,在外来文明的引力之下走成一条斜线。它不可能直着走,你必须让它有空间,不能限制它的方向。这是
中国崛起的
唯一条件。
名士做派
人物时代:你说自己“善良、软弱,基本不会说不”,那么大众媒体批评了你,或者学术圈子批评了你,哪个更让你难过?你更在意哪一个?
王鲁湘:我好像没有听到过什么像样的批评,可能我还不构成批评的对象。比如你因为《纵横中国》批评我,是要看我作为答问者的角色是否合格,而我现在是主持人,是一个做菜的人,要看的是我有没有把受访者的兴趣勾起来,让观众得到语言和知识。但是像我对
黄宾虹的研究,这么多年都没听到批评了,去年才听到(去年
关山月美术馆举办黄宾虹研究论坛时,学者
郎绍君对王鲁湘提出批评,本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人物时代:你还为
五叶神代言,我在一篇访谈里看到你为这个品牌说了很多好话,建构了一个
理论体系去表扬它。你自己说民众不信任专家牵涉到利益的东西。那么你是否担心这样的广告和访谈会影响到民众对你的信任度?
王鲁湘:我当时没想过那么复杂。我是真的觉得那个牌子可以减少伤害。现在我已经戒烟了。
人物时代:所以如果影响到了信任度,那也就只能这样了?
王鲁湘:对。
人物时代:你的上一个春节是怎么过的?
王鲁湘:“无可奈何花落去”啊。春节就在家待着,不用工作,不受打扰,安安静静就好了。我从来不讲究仪式感。我要求文明有仪式感,但我个人生活是名士做派。国家典礼要很庄重,但我个人独处的时候是很散淡的,像魏晋名士那种。我最欣赏的是
嵇康,他是真名士,真有本事,对生死参透了,他不像其他名士,装疯弄傻,故意做出姿态,他真的去打铁,平和、从容地去死。他对世界上美好的事情有一点留恋,唯一遗憾的就是《
广陵散》这样好的曲子没有了。
龙之误
认识
甲申清明节举行的黄帝陵祭祀大典,首次采用国家级祭祀规格,发达的资讯手段将空前的盛况展示在全球华人面前———相信看到巨龙腾飞的那一刻,每一个
华夏儿女都会为之震动。
凤凰卫视和
陕西电视台特邀有“
知道分子”之称的著名学者王鲁湘先生进行现场讲解,王先生的博学和睿智令人钦佩,但在谈及龙时,却有错误和不确之处。
时序之错
考古发现证明,中华龙起源于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八九千年至上万年的历史。目前可见的最早的龙是
山西省
吉县柿子滩岩画龙,此龙因已非具体动物的描摹,而是一种多元素的集合,虽与之后新石器时代的“
原龙”有区别,但符合龙的创生规律,故可将其称为“萌龙”,即最早萌生的、处于萌芽状态的龙。此龙距今达一万年。接下来有:出土于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的石块
堆塑龙,距今八千年左右;出土于
陕西宝鸡北首岭的
陶壶彩绘龙,距今七千年左右;出土于河南
濮阳西水坡遗址的
蚌塑龙(即王先生最后展示出来的龙),距今六千四百年左右;出土于
内蒙古赤峰市
敖汉旗小山遗址的
陶尊龙纹图,距今六千年以上;出土于内蒙古
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
玉雕龙(即王先生展示的C形
玉龙),距今五千年左右;采集于辽宁省
建平县的
龙形玉佩(即王先生首先展示的
玉猪龙),距今五千年左右;出土于
安徽含山
凌家滩遗址的环形玉龙,距今近五千年……
最早的“萌龙”因学界尚有争议,不提也可;但王先生没有提及距今达八千年、有“
中华文明起源标志之一”称谓的查海龙实在是一个失误;而且,王先生认为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建平龙、三星他拉龙早于距今六千四百年的濮阳龙,更是明显的错误。
起源地
新石器时代及随后的
青铜时代,是
中华文明的起源期和
中华民族的形成期。考古发现证实,在和这一时期相对应的东北
红山文化,西北、中原
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中原、
山东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东南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中南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等区
系类型文化中,至少产生了
蛇龙、猪龙、鹿龙、鸟龙、
马龙、熊龙、
鱼龙、鲵龙、
鳄龙、虎龙、
牛龙等十余种“原龙”。中华民族的主体在这各大区系,众多类型文化的交汇影响、彼此“容合”中逐步形成,作为这个过程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者,龙也经同样的“容合”———历“原龙”、“
夔龙”、“飞龙”等不同阶段而基本定型。于是,龙的起源便具有了多方位、多地域、多元共生的特征,不仅出现于
辽河流域、
黄河流域,也出现于
长江流域,而王先生所讲的,龙在
环渤海流域最早出现的说法显然失之片面。
还有,王先生在讲解中没有说清楚龙与
黄帝的关系。其实,龙之所以能成为
黄帝族崇拜、运用、比附、象征、升华的对象,是龙在多元集合过程中所形成、所体现、所凝结的精神品格,与黄帝的精神品格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龙的精神可以用容合、奋进、福生、谐天来概括,这样的精神,同样体现在
黄帝身上。正是因了这样的精神底蕴,龙才走过上下两个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华夏儿女才成为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注:容合,是兼容、包容、宽容与集合、综合、化合的概称。)
漫谈选美
务虚交流
电话打通时,王鲁湘先生刚从
汉城回来,而第二天就要飞赴
昆明。于是在他前往春城的前夕,《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赶到王鲁湘先生家中,同他就
世界小姐总决赛引出的一系列话题,进行了一场务虚式的交流。
《国际先驱导报》:世界小姐总决赛将在三亚举行,媒体竞相报道。现在,选美的标准由多元的环肥燕瘦,变为单一的苗条
骨感。这是否说明人们的
审美观在渐趋一致?
王鲁湘:在全世界,审美观是日益趋同的,最明显的是衡量白人美女的尺度成为普世化的尺度,不仅体现在可以量化的身高三围,而且体现在不能量化的
眉眼的距离、眼眶的大小、嘴唇的厚薄、脸颊的
宽窄……这些都成为了衡量美貌的重要标准。
这是因为
强势文化的审美观会影响到弱势文化,强势文化正在输出标准、普及标准,我们处在被
输出者、被改造者的地位。
竞争
《国际先驱导报》:这种西方标准成为普世化标准,对于我们公平吗?
王鲁湘:选美是一种竞争,这种竞争是基于人种差异的竞争,不是先讨论出一个对各方都公平的标准,而是西方在自己社会这个封闭的圈子里按自己人种的客观
自然条件确立一个标准,就把这个西方的
审美标准强加到我们头上,这是不公平的,而我们东方人原本是有自己的审美观的。
《
国际先驱导报》:选美活动是不同评委口味调和的结果,这其实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标准,这种
操作模式对于这种审美观有何作用?
王鲁湘:选美活动、选美产业、选美文化成为环球一统的审美标准的推广工具。从客观效果上看,西方不仅通过媒体、电影电视推广,而且通过选美这种“活人秀”——活人在全世界展出,把这个审美标准推出去。
《国际先驱导报》:审美的标准是流动的,比如原来曾流行丰腴,后来流行
骨感,目前在全球风靡的骨感美是不是也会过去?
王鲁湘:我认为
骨感美人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了,并且关于审美的标准化、同一个模式的时代也很快会过去。审美标准跟着强势文化走,占据强势的文化,如果能维持足够长时间的话,它的审美观就会广泛传播。而世界文明的风水流变中,总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国际先驱导报》:有学者称,西方的审美观在侵蚀东方传统的审美观,并认为是一种
后殖民主义的
文化侵略,您怎么看?
王鲁湘:后殖民主义的
文化侵略这种提法不过是
列宁关于
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论述的一个变种,这种立场从现在看是较为偏颇的。对这种现象,我的建议是先不要贴标签,客观地看,实际上选美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满足了人对美的需求。
《
国际先驱导报》:如今视觉观感越来越重要,美丽意味着胜利,美丽者通吃,那大多数普通人怎么办?
王鲁湘:首先,这个命题不对。美丽的人并不能通吃,很多领域不需要美丽。就是在最需要美丽的电影电视行业中,也有很多人不符合大众审美标准但仍很成功。相反,对于美人来说,维护美丽有时会成为一种负担。
力量
美是一种力量,对个人来说它是一笔财富。不要说在人类世界,就是在动物世界,美都是一种力量,我们
人类社会只不过沿袭了
生物界的这种惯性而已。美是一种生产力,很多天生丽质的人就是可能会比别人付出更少的努力。我们不应因此而排斥美丽。但另一方面,美丽的人也面临着比资质平庸的更多的诱惑。
《国际先驱导报》:现在整容手术制造出来的“
人造美女”真不少,面部移植的
相关技术已经成熟,这种大规模地反自然行为有什么危害?
王鲁湘:我刚从汉城回来,我发现韩国的整容业——我把它称为“美丽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在汉城的一条街上能有200多家整容院。现在整容在韩国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个是整容的手术费用和之后多年的
维护费用相当昂贵,很多没有
支付能力的人都去做手术了,他们费用来源都成问题。还有就是因为年轻男女整容的太多,发现孩子生下来和父母都不像,有的还引发纠纷。
《
国际先驱导报》:如果以健康的心态追求美,“选美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能否用您的一句话概括?
王鲁湘:中国人的选美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模式,前段时间的
中华小姐选美就是个例子。
媒体报道
出国
2002年的国庆节,王鲁湘记得非常清楚。这一天,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京广大厦护照受理站递上了自己的申请表,这一回,他的材料没有被直接扔回来。
“我当时就觉得有戏了,”忐忑与兴奋之中,他听到窗口里的女声对他说:办好了护照,是你自己来取,还是直接寄到你们家啊?
那是他第一次出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消失”的,他用了无数个笔名,“随便起一个就用”,有点像
十八变的孙悟空。很少人知道那是他。更多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名字。
他在京北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度过了9个月,那段时间,看书是唯一的生活。
接着,他迎来了有光但近乎窘迫的日子,他和妻子靠着他70%的
基本工资过活,“只有几十块钱”——即便在1990年代初,这也是不高的收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社会气氛开始有了变化。人们敢找他帮忙了。他脚跨
两界,在电视圈,他帮朋友们撰稿、策划节目,在美术圈,他写评论、组织演出活动。
生活有了好转,但他仍然不是“他”。
199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20周年。一直潜伏的他,隐约觉得,是时候把头露出来了。
央视一个大型纪录片,作为总撰稿的他,这次要求署真名。央视为难,去请示上级。
当时中宣部的常务副部长白克明听说后,颇为吃惊,回话:当然应该署真名啊。
出书斋
2001年,王鲁湘加盟凤凰卫视,并很快被一些“新锐”媒体封为“中国第一知道分子”,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本人根本不知其意。
他说,自己很感谢那段岁月。
“首先就是把我从体制内逼出来了,第二就是把我从书斋里逼出来了,三就是把我从书本里逼出来了。人是有惰性的啊,没有这个逼迫,我可能还会在体制里赖着,在书斋里待着,在书本里耗着。”他自称一直缺乏生存技能,蒙上帝照顾,才没有经历每一件事情都要
去求人的“艰难生存”。
“从来都是事情来求我,我从来没有去求过人,这使我一直能维持某种清高,某种骄傲和某种自尊。我虽然被逼到了社会上头,但没有真正进入社会的底层,仍然可以读书思考,仍然可以四海之内皆兄弟。”
现在,他担任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并且指导
中央美院一个山水画高级研修班,他会在讲座中探讨中国
国画的命运,并不吝为赞美家乡城市泼墨挥毫。不过兼做电视人,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文化大观园》和《凤凰大讲堂》两个栏目上。
2006年开播的《文化大观园》,每周日下午5点首播,周一上午9点重播,用王鲁湘的话说,这是“最垃圾的时间”。在这个文化人都不大有空的时段里,节目的
收视率稳定在前20名,“有时能冲进前十,甚至前五。”
王鲁湘不能忍受节目“不好听”或者“不好看”,他拿登山家和摄影家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定要“到达”,一定要“拍到东西”。下一站是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在地上已经消失了,动身前他还在琢磨,去那里能拍到什么。“做节目都是拍脑瓜子决定的,只是我们(凤凰)拍得快,拍了就做。”连轴转早就是凤凰的招牌,节目周日下午播出,周日上午还在剪片子,这早就成了常态。
他的
腰椎间盘突出很严重,
糖尿病很严重,每次出远门都要带
胰岛素,而胰岛素必须冷藏。他听说有一种便携的
冷藏包,想买来——有了这个,他就能出更远的门了。
起初的时候是他们找选题,现在是选题找他们,“很多地方找上门来”。一方面因他宣称“不搞
批评报道”,一方面也因为他是王鲁湘。
点评
在电视圈,他是
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著名策划,偶尔也帮朋友们撰稿;在美术圈,他授课,写评论、组织活动。他说自己是从书斋里被逼出来的,但他也享受这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