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塑龙,又称蚌壳龙。
河南濮阳
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蚌塑龙身长1.78米,高0.67米,造型与现代龙相近,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蚌塑龙形,把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推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是一条约6500年前的龙,人们用蚌壳摆塑了它,安放在逝者身旁,昂首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空飞舞。
神秘发现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近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古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中,令人惊喜的发现了M45蚌壳摆塑龙虎图——既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蚌塑的龙形,又是最早的“四象”构图——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
中原遗址
濮阳位于豫北平原之东部,西面有太行山,东面有黄河,隔黄河与鲁西南丘陵山地相连,北面与冀南的华北大平原相接,南面与豫中的平原相连。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良好,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选择在这块美好的土地上来进行生产和生活。因此,濮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化。相传濮阳是帝颛顼之墟,又是夏王朝的重要与国昆吾的所在地,也是商族的发祥地之一。过去由于濮阳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做得很少,故对该地区的文化面貌了解不够。近些年来,濮阳市作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如1983年发掘马在遗址,1985、1986年发掘蒯聩台遗址和戚城遗址,1987年发掘西水坡遗址等。
通过一系列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喜人的收获,使人们很快就认识到濮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二、从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遗有总体的考察来看M45蚌壳摆塑龙虎图象的性质西水坡遗址,位于濮阳市城内的西南角,面积约有五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有宋、唐、汉代以及黄河淤上层、东周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和
仰韶文化层。在仰韶文化层中,已发现的遗迹中就有这个著名的蚌塑龙(又称蚌壳龙)
内涵丰富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把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三组蚌壳摆塑的图案进行综合研究,探寻其内在联系,得出星图的结论,是仰韶时代的先民们精心绘制的四时天象图,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表示时令的专用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利用蚌壳这一与农业、天象具有玄妙关系的自然物质,在西水坡遗址上,选择了最突出的地段,利用宗教主(或者说远古执行天象观测的部族首领)安葬的大祭仪式,创成了含有天文学潜在意义的三组蚌图。反映的四时天象就是二分二至天象图。
这一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二分二至,就是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是农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夏半年和冬半年的四个节气。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陆思贤和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李迪把上述研究成果集中表述在二人合著的《
天文考古通论》一书中。
研究者认为第一组蚌图是一幅二分图,反映的是春分和秋分的天象。事实上,要真正表示二分天象,东方苍龙星座、西方白虎星座和天极北斗星座必须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图示上,而45号墓恰恰具备了上述条件,其摆塑组合应了二分天象的玄机。
关于东方龙、西边虎与北斗组成的天象,早在《公羊传?昭公十七年》中就有记载:“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文献中涉及三个星宿名称:大火、伐、北辰。其实,稍有些许天文知识的人都知道,大火是指
东方苍龙星座中的心宿。心宿有三颗星组成,天文上称之为心宿一、心宿二和心宿三,大火星即是心宿二,即龙星座中最明亮的一颗,古人称为“龙心大火”。古人曾把中国的农历称为龙历,也叫做火历,就渊源于此,著名学者庞朴曾著《火历初探》、《火历钩沉》等,也是基于此因。伐,是西方白虎星座中的参伐,即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横排着的三颗星之下纵列的三颗星,名叫参伐。北辰即是指中央天区的北极星和围绕北极旋转的北斗星座。
看西水坡45号墓,墓主人乘北斗帝车居于正中,东方有龙,西方有虎,北斗的斗柄直指龙头,斗魁引提虎首。早在6000多年前,仰韶时期先民已对天体星座有了清晰的认识。《史记》中所述,是说春分日之夜,从黄昏到黎明通宵观测天体,星空正好绕天半周,星辰的东西位置对调。“用昏建者杓”,黄昏时斗柄指向东方,牵引苍龙出海升空,开始巡天。“夜半建者衡”,半夜时分斗柄南指,斗柄也称衡;而此时与北斗斗柄相平行的
南斗六星也从东方升起,这就是“衡殷南斗”之意。到了黎明,斗魁提携白虎出于东方,斗柄指向西方,斗魁正指东方。这就是“平旦建者魁”,“杓自华以西南”,“魁海岱以东北也”。
在春分那天半夜,斗柄和斗魁之间的“玉衡”星,正值“中州河济之间”。陆思贤和李迪特别注意司马迁说的“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这句话,说:“翻开历史地图,濮阳西水坡正在古时河济之间,这就 知道,《史记?天官书》所记载的是从远古以来一直流传下来的天象知识,而濮阳西水坡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天文观测基地。”无独有偶,有的学者就曾提出45号墓主是6000多年前登台观测天象的大智者,蚌图就是在当时没有文字的情况下,用蚌塑的形式对观测天象的实况记录,其数据非常准确,形象非常逼真,并推测,西水坡遗址在6000多年前应当有一座高高的观星台,只是由于几千年来的黄河冲刷淤积而湮没了。
结论惊人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自豪地说,6000多年前西水坡先民在农事天文观测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直影响至今,并将继续作用于后人,成为永恒。
其次,用蚌壳摆塑龙、虎、鹿、蜘蛛和一件精制石斧的第二组蚌图,就应是冬至图了。
先民在观象授时中,已经知道冬至是旧的回归年的终点,又是新的回归年的起点。冬至日,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上空,当时西水坡的人们因日照微弱而感到冬寒气冷。第二组蚌图中,龙虎蝉联一体,如同交尾,整体上看,龙头朝南,昏睡无精神;虎头朝北,精神抖擞,像是拖着龙一起行走;虎背有鹿,鹿头依靠着虎头,如同俯卧休眠;龙头上方有一蜘蛛和一把光洁精美的石斧。
可见,蚌塑龙的发现,是我们华夏文明6000年前高度农业文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