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
希腊语: Έλληνες;
拉丁语:Hellas;英语:Greek)是
希腊和
塞浦路斯的
主体民族。
简介
希腊人是希腊、
塞浦路斯的主体民族,自称亚该俄斯人(Acheos)或达拉俄斯人(Danaos),是古希腊人的后裔。有些分布于
美国、
澳大利亚和土耳其等国。多属
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部分属阿尔卑斯类型。使用
希腊语,属印欧语系希腊语族。文字有古
希腊文与新希腊文之分。多信
东正教,少数信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在希腊大多数人以说现代
希腊语为主,与古希腊的语言有一点区别。
民族历史
在前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革命开始影响到当时的
巴尔干半岛与希腊地区。约
西元前二十世纪,来自于欧洲的
印欧部族--
爱奥尼亚人、亚该亚人、多利安人等等,这些部族自称为希伦人(Hellense),他们进入
爱琴海一带,并且移居此地,向爱琴海沿岸的民族学习,进而吸收他们的文化与知识,希伦人因此逐渐文明化,其后赶走原居于爱琴海沿岸的民族,成为希腊人的祖先。在前8~前6世纪,建立雅典、斯巴达等
奴隶制城邦国家。同时,相互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称谓——希伦人,即古希腊人。前5世纪建立起高度的
古代文明。前8世纪起,在
地中海和
黑海沿岸殖民,使
古希腊语和
古希腊文明得以广泛传播,对欧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
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
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
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
印度河流域。
在公元前8世纪末叶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这一期间,Hellenes(“希腊人”)由一支希腊部落的名称演变为全体希腊人的总称。这一民族总称本身当然也是各部落和各城邦的希腊人在它之下确立认同的最鲜明的标记。
早在公元前5世纪,西方“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就把希腊人作为一个族群来看待,明确地使用了“希腊族”的概念。希腊族说希腊语,信奉希腊神祇,有着传说中的共同祖先;他们的族群起源传说,称其族称来自名祖希伦(Hellen),“希腊人”(Hellenes)本义为“希伦的子孙”。
学者认为,公元前5世纪早期,barbaroi(此为复数,单数为barbaros)由原来一个偶然用于嘲笑外族语言的词语最终演变为一个同“希腊人”相对立的概念,构成对一切非希腊人的蔑称。希腊人眼中的这种barbaroi不会说希腊语,缺乏理性;缺乏政治自由,由暴君统治;丧失节制,荒淫无度,野蛮凶残;天生具有奴性;等等。促成希腊人—蛮族人两极对立观念形成的最根本因素是
希波战争。这场战争是希腊人第一次成功地抵抗外敌入侵的泛希腊主义联合行动。外来威胁和抗战的胜利促使希腊人转到侧重于从外部,从“他者”,从非希腊人角度来进行自我定义。
公元前400年左右以阿提卡方言为基础,形成比较统一的希腊共同语。二是希腊-马其顿族群冲突与融合。亚历山大的征服和统治开启了一个希腊化时代。其间,希腊人和希腊文化再一次向外部扩散,希腊-马其顿人大量移居埃及和亚细亚内陆地区,希腊语成为多国官方语言。众多的希腊城市和军事殖民地散布在东方异域,共享同质的希腊文化。
早在古典时代后期,
伊索克拉底在谈到当时尚属个别的希腊化现象时,就已经预言到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对希腊化的蛮族人愈加普遍的认同:“‘希腊人’这个名字已不再表现为一个种族(genos)的名称,而是一种智力(dianoia)的名称了;与其把与我们出身(physis)相同的人叫做‘希腊人’,不如把拥有我们的文化(paideusis)的人叫做‘希腊人’。”在希腊化各王国统治者以希腊文明作为统治的文化基础的情况下,接受希腊教育和文化,会说希腊语,奉行希腊宗教和生活方式的非希腊人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多地被认同为希腊人。
公元前2世纪希腊被罗马所吞并,成为
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
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
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
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后受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历史上曾有瓦拉赫人、斯拉夫人、阿尔巴尼亚人、土耳其人相继迁入,但均被同化,同时亦使希腊的语言、文化、风俗等增添新因素。
马其顿人在希腊化时代以前没有被视为希腊人,在罗马时代的铭文中则被明确地列为希腊人的一个部落:“马其顿人和其他希腊部落”(Makedosin kai tois loipois ethnesin tois Hellenikois)。“亚细亚的希腊人”(tois epi tes Asias Hellesin)、“亚细亚的希腊人共同体”(koinon ton epi tes Asias Hellenon)、“比提尼亚的希腊人共同体”(koinon ton en Beithyniai Hellenon)等提法均见于小亚细亚出土的罗马时代的铭文。在称某人为“希腊人”时,人们有时也会提及其原初的种族,而无论他是否出身于希腊种族。一位名叫奥林匹娅(Olympia)的希腊妇女曾客居并死于罗马, 其兄弟给她树立的墓志铭中写道:“种族(genos)上属希腊人,我的故乡是阿帕美亚(Apamea)”。而《新约·马可福音》讲到耶稣在推罗边境遇到一个妇女求他驱除附在她女儿身上的污鬼时则说:“这个妇女是一个希腊人,在种族(genos)上是一个叙利亚腓尼基人。”
与罗马征服希腊人同步的是它大规模吸收希腊文化的过程。到公元前2世纪末,希腊语成为罗马人教育中的第一语言,受过教育的罗马人都是双语人。不过通常所谓的“罗马的希腊化”并非全盘的希腊化。公元前2世纪前期, 以
加图为代表的传统派就曾对希腊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抵制。虽然这种抵制未能取得胜利,罗马希腊化的进程仍在继续,但罗马人最终走上的是一条选择性的希腊化道路,并在其“希腊化”中建构了自己强烈的罗马特性,而且还产生了欲与希腊人在文化上一争短长的嫉妒心态。罗马人也因此对希腊人加以贬斥,例如:认为希腊人性格“轻率”,而与罗马人的“沉稳”截然不同,“轻率”使他们的公民大会为反复无常的愚蠢暴民所操纵,使他们丢掉了独立并只知阿谀新主子;他们狡诈堕落,奴性十足而又傲慢自大,厚颜无耻;说话容易激动而过于草率,喜好卖弄理论,热衷于讲述神话;过分重视美术和音乐;他们在体育馆中的裸体锻炼对军事训练来说毫无用处。罗马人赋予希腊人一个囊括一切蔑视内容的小称词蔑称Graeculus(“小希腊儿”)。不过他们有时还把希腊人区别看待,例如将作为“文明”故乡的“古希腊”同“当代无精打采的希腊”对立起来,将“真正的希腊人”与希腊化东方的希腊人区分开来。当然,罗马人并没有忘记希腊人将他们也视为蛮族。
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对于“希腊人”或“希腊特性”的理解和表述也几乎是对以往同类话语的重申。在公元前1世纪的哈利卡尔那索斯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os Halikarnasseus)看来,“希腊特性”的内容是“说希腊语”,奉行“希腊人的习俗”,“承认同样的神祇”和“适当公平的法律”等;“希腊本性(physis Hellas)主要是依据这些而有别于蛮族本性的。”他认为居住在黑海沿岸的阿凯亚人原属埃利斯人,其起源是“最希腊的”(Hellenikotatos),但他们“现在是所有蛮族人中的最野蛮者”。
智者兼哲学家法沃里努斯(Favorinus,约公元85—155年)是一位“希腊化的
高卢人”。他以第三者的口吻反复论证自己的希腊特性。他谈到自己“不仅曾力争掌握希腊人的语言(phone),而且曾力争获得希腊人的心智(gnome)、生活(diaita)和方式(skhema)。”他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和显著成绩”是“在他之前的罗马人和他那个时代的希腊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的。他表白了自己渴望成为希腊人的心态:“可以看到,最好的希腊人在罗马倾心于罗马人的行为方式,而他却倾心于希腊人的行为方式,并为此完全放弃了财产、政治名望和一切,他做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使他不仅像(dokein)个希腊人,而且就是(einai)希腊人”;“他虽是罗马人,但已经完全希腊化了”。他将自己视为一位“文化希腊人”的成功范例,并且希望因此获得希腊人的认同和为自己高卢同胞的希腊化提供激励:“对于希腊人来说,希腊的本地人有了一个文化与出身之于名誉并无区别的例子”;“对于
凯尔特人来说,若是看看这个人,就没有一个人会丧失接受希腊文化的信心了。”
从内容上看,上述两人对“希腊人”和“希腊特性”的界定大致相同。同希罗多德的“希腊人”“定义”相比,两人的界定都缺少共同的血缘一项。就其他方面内容而言,两人的界定或多或少都有与
希罗多德的“定义”相重合的地方。而这些内容又都与
伊索克拉底所说的“文化”相吻合。
狄奥尼修斯虽未明确提到“文化”一词,但他对黑海沿岸的
阿凯亚人的看法,无疑为伊索克拉底以文化作为希腊人的定性标准的论断提供了例证。法沃里努斯使用的“出身”(phynai)、“文化”(paideuthenai,paideia)和“心智”(gnome)等词与伊索克拉底使用的“出身”(physis)、“文化”(paideusis)和“智力”(dianoia)等词之间的同源关系或相似性更是显而易见的;两人使用这些词的论证也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从身份上看,狄奥尼修斯在种族上就是希腊人,法沃里努斯则是希腊化的非希腊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代表了当时被称为“希腊人”的构成。这种拥有希腊血统的希腊人和希腊化的非希腊人以希腊文化为基础的认同,无疑是希腊化时代希腊民族认同特质的自然延续。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的是,在对希腊化的非希腊人的文化认同越来越普遍的同时,希腊人传统的血缘认同并未因此被完全忘记,它仍在某些场合被表达出来,甚至被加以强调。很可能出自公元前3 世纪克里特的海拉克雷戴斯(Herakleides Kretikos)之手的一则残篇说:“希腊人是种族(genos)上为希伦的后代、说
希腊语的人。居住在
阿提卡的雅典人在种族(genos)上是阿提卡人,说阿提卡方言,正如多里斯人是多罗斯的后代,在语言上说多里斯方言,爱奥洛斯的后代说爱奥利斯方言,由克苏托斯(Xouthos)之子伊翁所生(phyntes)的人说伊奥尼亚方言。”
各方面希腊特性的保持和强调,也意味着罗马时代希腊人鄙视非希腊人并带有文化沙文主义的“蛮族”观念一如既往。公元2世纪,
亚述人塔提亚诺斯在其攻击希腊文化及哲学和颂扬基督教的著作《致希腊人》中开篇就呼吁道:“希腊人哪,不要对蛮族人这么怀有敌意,也不要鄙视他们的思想。你们的风俗有哪一样不是源自蛮族?”塔提亚诺斯本人的身份有些复杂,他早年是一个热衷于学习希腊文化和哲学的希腊化的非希腊人,中年时出于对希腊思想和宗教的不满和反感皈依了基督教,晚年又与罗马教会决裂。《致希腊人》的写作时间是在他皈依基督教后不久,此时他这种不免过激的反希腊文化言论却很能反衬出希腊人对非希腊人鄙视的程度。
希腊人将整个人类区分为希腊人和蛮族人,意味着将罗马人也置于蛮族之列并将其推到了“文明”的对立面。尽管早在公元前1世纪末, 亲罗马的希腊历史学家哈利卡尔那索斯的
狄奥尼修斯就曾试图证明罗马人在起源上也是希腊人,而且是比其他希腊部落“更古老和更加希腊的”(Hellenikoteron)希腊人,尽管
普鲁塔克曾偶然将罗马人、希腊人和蛮族人三个名称并列,传统的希腊人—蛮族人两分法还是在长时期内被希腊人本能地保持着,即便在那些对罗马友好的希腊作家的著作中,甚至在“金嘴”
狄翁对皇帝
图拉真发表的“论王权”演说中也是如此。
在大约公元50—250年之间即所谓的“第二智者时期”, 希腊人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复兴。这一时期,雄辩术这种公共表演性演说成为最富有声誉的文学和文化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演说家被称为“
智者”(sophistes)。智者演说使用的是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阿提卡方言, 演说中充满着对希腊伟大过去的旁征博引。语言形式及风格的复古和对往昔光荣的回顾也充斥于其他文学体裁中。这些智者、作家等知识分子大多数出身于富有的上层,并已成为罗马公民,有的甚至还享受到了皇帝赐予的某些特权,可以说是罗马政权下的受惠者,但其作品和言行不时流露出对希腊文化的更为自信,有时甚至不乏对罗马人近乎鄙视的述说,因而在希腊人当中颇受欢迎。而且,这种把目光更多地转向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以从中寻找和汲取引以自豪的民族精神力量的做法,并不只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普通民众在这一点上反而比他们更为激进。在这种时候,作为罗马政权受惠者的希腊上层知识分子反而表现出了不安。
拜占庭时期人们的身份认同基本上承袭了古希腊罗马人的身份认同观念。庞大的罗马帝国在文化上大致分为两个部分,西部的拉丁文化区和东部的希腊文化区,后者即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区域主要是讲希腊语的“希腊人”所在地。希腊语不仅是帝国民众日常用语,也是从事教育、宗教、法律、贸易活动的官方语言。在拜占庭帝国存续的千余年中,希腊文献传抄、整理和研究未曾中断,官方或民间重要文献均以希腊语写成。
在拜占庭帝国早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希腊人”(Hellen)这一称呼等同于异教徒甚至野蛮人,因此不存在希腊认同。公元330年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启用标志着拜占庭历史的开始,随着罗马公民权的推广和帝国的基督教化,“希腊人”这一称呼渐渐失去了原来所具有的民族内涵。它首先被用来指称那些固守古代希腊传统宗教的人,即所谓的异教徒,后来发展到被用来指代任何一个非基督徒甚至蛮族。
6世纪时,虽然“希腊人”这个称谓中所蕴含的异教色彩开始有所消解,但依旧受到官方的敌视。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就曾说过,要净化“(充斥着)不虔诚和肮脏的希腊人谬论的帝国”,并剥夺那些“践行希腊主义”(Hellenism)的人的公民权利,确保他们的书籍被付之一炬。历史学家普罗柯比也曾提到罗马人使用“Graecus”一词来贬低希腊人。
然而,拜占庭帝国对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却未因此而断裂。帝国早期的教父们就致力于去除古希腊文化中的多神教色彩,将其融合、吸纳到基督教文化中。在拜占庭中期,随着东正教官方地位的确立,基督教和希腊主义之间紧张对立的形势开始有所缓和。7世纪的诗人乔治·比西迪斯就曾将皇帝伊拉克略比作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用希腊神话人物来烘托皇帝作为基督教守卫者的形象。到马其顿王朝时期,随着古希腊文化的全面复兴,尽管希腊人与异教徒的古老等式从未完全失效,但却可以安全地使用这个词及其派生词来指代古希腊的语言和文学。10世纪的拜占庭学者约翰·盖米特利斯在其诗作中,经常提及古典作家的名字,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给予极高的评价。11世纪的哲学家米哈伊尔·普塞洛斯从小就熟悉《伊利亚特》,并对古希腊哲学抱有浓厚兴趣。在他的推动下,拜占庭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拜占庭希腊认同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
科穆宁王朝时期。“Hellen”一词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它代表着接受过相同古典教育的人。拜占庭的诗人和法学家约翰·茨泽斯骄傲地宣称他是一个纯粹的希腊人。随着拜占庭国势的衰弱和拉丁西方的崛起,单纯的政治和宗教差异已经不能将他们同拉丁人区分开来,拜占庭人只能转向一种更持久的遗产,即古典希腊。带有当代希腊民族内涵的Hellene一词开始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希腊认同可以将拜占庭学者同拉丁人和那些未受教育的希腊人或半希腊人区分开来。
安娜·科穆宁娜不仅用古希腊语撰写《阿莱科休斯传》,在偶尔提到西方蛮族人或罗斯人(斯基泰人)的名字时,她甚至向读者道歉,因为这“有损历史的高尚和主题”。东西方的矛盾冲突在1204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
君士坦丁堡时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也加速了希腊认同的演进。
在尼西亚帝国时期,希腊认同开始正式进入官方意识形态。尼西亚皇帝
约翰三世在写给教皇的一封书信中认为,“在我们的希腊族群(genos)当中智慧得以流行”。他的儿子狄奥多勒二世也强调与古希腊人存在一种文化和宗谱上的联系。狄奥多勒二世相信,古希腊人和他所在时代的希腊人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说着同样的语言,流着同样的血。这样,以前等同于异教徒的“Hellen”一词,现在成为一个可以用来定义自我身份但偏向文化层面的术语。虽然尼西亚的皇帝们将自己和臣民称为希腊人,但对罗马的政治认同仍然是其身份认同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罗马人的合法皇帝。
1261年君士坦丁堡的收复拉开了帕列奥列格末代王朝的序幕,希腊认同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希腊认同不仅包括对古希腊语言和文化的认同,还有对古希腊历史、地理乃至族群的认同。14世纪的学者塞奥多拉·梅托齐特斯曾说“我们是古希腊‘种族’和语言的参与者与继承者”。虽然皇帝们继续持有“罗马人的皇帝(basileus)和专制统治者”这一通常的称号,但是这个时代的一些著名人物开始努力劝说皇帝们接受“希腊人皇帝”这一称呼。密斯特拉的普莱松在写给
曼努埃尔二世的信中称:“从种族上来说,我们都是您治下的希腊人,我们的语言和先祖的文化就是最好的证明。”普莱松还强调了希腊人的延续性,他们一直居住在希腊大陆,是一个拥有共同文化、遗产和祖先领地的族群。
在帝国灭亡前后,拜占庭的希腊认同发展到了顶峰,它不仅成为拜占庭族群认同的一部分,甚至等同于他们的族群认同。贝萨里翁在给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封信中,把希腊人称为我们的族群。他设想的希腊身份是由地理位置和文字的记忆所塑造的,通过古典教育代代相传。米哈伊尔·阿波斯托利斯也称自己和他同时代的人为“希腊人的孩子”,认为古代和当代希腊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特拉比仲德的乔治也认为自己是希腊人,是一个与希腊土地和希腊过去联系在一起的人。他使用“祖国”(patria)一词来强调古代希腊人和生活在拜占庭帝国末期的希腊人之间的联系。史家劳尼库斯在作品中一直把拜占庭人称为希腊人,用“Hellene”和它的衍生词来指代拜占庭的所有事物。帝国灭亡后的君士坦丁堡牧首金纳迪乌斯·斯克拉留斯也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和他的拜占庭同胞是希腊人,他们的祖国是希腊(Hellas)。
虽然在帝国灭亡前后众多学者转向了希腊认同,但他们在希腊认同的具体内容、性质和成因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学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群体:对于以
贝萨里翁为代表的流亡意大利的学者而言,他们大多是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拥护者,在东西教会联合问题上持肯定态度。他们希望借助于西方的帮助抵抗土耳其人,甚至恢复帝国统治。他们的希腊认同是在拉丁西方影响下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希腊人的身份迎合了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可以让他们在意大利地区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帮助。
对于以斯克拉留斯为代表的君士坦丁堡学者们,起先他们希望借助经院哲学传统来应对时代危机,因为拉丁人发展了希腊哲学,但在土耳其人允许其保持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他们也开始反对教会合并,并接受土耳其人的统治。斯克拉留斯的希腊认同流于形式,对于希腊人的具体指代也不明确。宗教认同才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主要部分,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世界。
对于以普莱松为代表的米斯特拉的学者们而言,他们是
新柏拉图主义的拥护者,既反对土耳其人的统治,也反对东西教会的联合。他们希望建立一个由希腊人所统治的独立自主国家。他们转向希腊认同是为了阻止拜占庭学者们文化上的异化,以保护族群免受土耳其人和拉丁人的威胁。这种认同是完全自发的,并未受西方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第一批设想一个“新希腊”国家的人,他们的希腊认同不仅等同于族群认同,也是近代希腊民族意识兴起的标志。
18~19世纪,随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反对
奥斯曼帝国的斗争的开展,各种民族和文化因素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现代民族,1832年建立
希腊王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
协约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军占领。政府与王室流亡国外。在“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希腊进行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武装斗争。1967年军人发动政变,实行军人专政。1974年确立
共和制政体。希腊人过去多以农业为生,
畜牧业、渔业、
手工业和商业自古就很发达,但
现代工业一直比较落后。至1970年,工业产值始超过农业产值。现已发展起冶金、化工、电机、造船、采矿、塑料、纺织和食品等工业。海运业发达,为
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1980年,其商船吨位占世界商船
总吨位的14%以上 ,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实行9年制
义务教育,人民
文化教育水平一般较高。
文化
古希腊
文学反映了欧洲从
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
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古希腊时代显赫的英雄行为和
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深刻的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人们研究古希腊世界的
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由于古希腊
海湾、海岛众多,航海业发达,因此同其他地区,特别是同
埃及和
西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早在古希腊文明诞生之前,在西亚的两河流域的峡谷里就连绵不断地产生了
苏美尔文明、
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那里已经具备了较先进的书写、冶金、纺织等手工艺术,数学、天文学、建筑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地处
北非的埃及,在工业、农业、科学、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古代罕见的奇迹。这一切都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希腊人从古老的
东方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以滋润自己,
希腊文学也具有显著的东方色彩。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的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
命运观”。体现于文学中,就是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
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的事。
大多数希腊人信奉希腊正教。在希腊教堂里妇女应穿长裙,胳膊不可外露,而且妇女不得站到圣坛后面去。
古希腊、
古罗马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
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
基本内核。
希腊人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它们是不吉祥的,他们不喜欢黑色,也不喜欢猫,尤其是黑猫,到希腊人家中作客,忌过分赞赏某件东西。
科学研究
在数学、
逻辑学、
形而上学、文学和艺术方面,希腊人曾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天才,在天文学和自然史方面,他们也显示了毋庸置疑的
观察力和关于
宇宙学的思辨能力。但是,他们在物理科学方面成就比较小。
从观察上升到实验这一步是困难的。在
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以后将近两千年,实验方法才在物理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巩固的地位。在观察中,科学家只注意到自然界中碰巧出现于他自身各个天然的感官前的一些现象。在实验中,科学家则在自然界中创造了新的情况,并要求对这些情况作出正确的解释。
希腊早期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思辨是含糊的。在希腊
科学史的后期,大约从
阿基米德的时代开始,才发现有实验工作的迹象。和我们所知道的希腊人完成的大量的关于自然界的理论推断相比,希腊人进行过的实验的数目是少得惊人的。希腊人很少以实验证据来验证他们的思辨。
希腊人的观念
他们喜欢把什么事情都放在高峰和刀锋上体验,就是放在生与死的境界上去加以体验。比如战争,
古代希腊的三部史书,都是描写战争的,一部是有“
历史之父”之称的
希罗多德写的《历史》,讲希腊和波斯人的战争;第二部是《
荷马史诗》,讲的是
特洛伊战争;还有一部是《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写的,也是谈战争。为什么都谈战争?因为战争把一切浓缩了,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这就是刀锋体验。有一个
温泉关战役,三百勇士守关口,抵抗波斯人的进攻。有两个人,一个人出差去了,还有一个有病,没去打仗。他回家时妻子就说不,别人都死你为什么不去死?
雅典是美和文化,斯巴达是体魄和力度,《荷马史诗》是友情和智慧。
生活习惯
希腊人是自然主义者。你到希腊会看到,希腊靠海,有一个海叫
爱琴海。爱琴海边的人白天喜欢体育锻炼,喜欢游泳,睡觉很晚。那里的人感情是很热烈的,他们待人非常好,很重感情。这种自然主义还使得希腊人很少去建
摩天大楼,他们就要建与自然亲近的建筑,这一点和罗马很不一样,和中国倒比较接近。中国古代最高的理想是什么?是融于宇宙之中,像成都草堂,以小见大。希腊也有这种自然主义倾向,自然主义跟人为是相对的。我们到公园一看,都是人工造的。而
古希腊喜欢自然,和人为构成对立。他们非常喜欢文化。美和丑是对立的,这个美在希腊还是分等级的,什么叫美什么叫不美,这里面有很多讲究。首先那个美不仅仅是外表美,还有心灵美,还有其他美感。
希腊人十分注意着装整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讲究衣着端庄大方。在正式
社交场合,男子通常穿深色西装,打领带或系领结。一般来说,希腊的中老年人平时只要外出都要打扮自己,老太太们十分喜欢穿各式颜色鲜艳的服装。
希腊人举止高雅,并有许多讲究。他们不使用招手和摆手的动作,认为这是蔑视人的一种行为,手离对方的脸越近则侮辱性越强。他们还认为久久地凝视别人是不怀好意的表现。当众打喷嚏和用
手帕擦鼻涕更是他们十分忌讳的。
相见礼仪
希腊人以面食为主,有时也吃米饭。他们喜欢吃
牛肉羊肉,常吃蔬菜有
番茄、土豆等。希腊人的晚餐开始得很晚,在
雅典城里晚饭一般是在10点以后才开始。他们喜欢喝
土耳其咖啡,而且嗜酒如命,不论午餐晚餐都要喝酒,常常喝得稍醉微醺。
希腊人被认为是
地中海地区肢体语言的冠军使用者。他们的双手、身体、脸部很少有静止不动的时候。有时候你甚至无需靠近,站在50米开外的地方就能知道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
“不”
不像我们通常所用的摇头,他们表达“不”的方式实在是非常难以形容。这种方式是: 将整个头部抬高往后移动的同时点舌头。有时候这些细微的动作过于快捷,你根本不能够确定他/她是否回答了。于是你一次又一次地问,最后发现他/她从一开始就已经说了“不”。
“是”
将头部慢慢地往一边下垂,头部低下的时候微微闭起你的眼睛。
“过来”
这个意思由挥动手来表达。将你的手掌伸向空中,张开手指往下做抓空气状,在非希腊人看来这个动作是他/她要么在挥手道别,要么在告诉你往后稍微退几步。
如果这样理解,那情况就糟糕了,因为你越往后退,挥舞的双手就会变得更加的疯狂。
“我有事要告诉你”
触碰或者画下嘴唇,这个动作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让你安静。这个动作常常发生在“过来”之后。那么将两个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过来,我有事要告诉你”。
“你想要什么/你什么意思?”
眼睛里含着询问,摇晃一会儿他/她的脑袋。在希腊这通常表示他/她要么没有听懂
你说什么,让你再重复一遍,要么就是他/她问你需要什么。
“非常感谢你,我的朋友”
站在一个人的面前,在“是”姿势之后把右手放在心上,口头表达紧跟在这个动作之后。当然即使有一定的距离,这个动作也不是不可以做。
神话故事
在古希腊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奇幻瑰丽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历久弥新。希腊神话故事中,
有对希腊诸神聪明才智、正直品格的歌颂,比如以智慧获得雅典人们拥戴的女神雅典娜;有对弱者的同情和对邪恶的憎恨,比如
大熊星座和
小熊星座的传说;还有对古希腊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比如
特洛伊木马的故事…… 这些故事,
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引人入胜,还有那超乎寻常的想象、极度的夸张,都将把你带进古希腊那个充满神奇、充满美感的神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