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
2009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媒介融合》是2009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澳)奎因、(美)费拉克。
定义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即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类型
“新闻业融合”五种类型
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的:
所有权融合
(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Dispatch Media Group),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
策略融合
(Tactical convergence),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结构融合
(Structural convergence),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目,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和解释。
信息采集融合
(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前文中谈到的“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
新闻表达融合
(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媒介变革
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
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
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
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
第一阶段
最初的“媒介融合”是媒介组织的融合,这种结合往往是依靠外部的力量(如行政力量)使媒体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如中国的许多报业集团都属于这种类别,结合以后这类集团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只是一种十分松散的组合,往往还是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形成有机分工的态势;
第二阶段
“资本融合”比前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是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有实力的媒介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完成对其他媒介或媒介集团进行收购或者两个媒介组织之间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合并。
第三阶段
是“传播手段融合”阶段,所谓“传播手段融合”从小范围来说指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从大范围来说指大型的传媒集团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大平台上进行整合,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全部用一套班子,由“多媒体编辑”统筹策划,将采回的材料和新闻用于集团旗下的各个媒体。
第四阶段
“媒介融合”最高的阶段是媒介形态的融合。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新媒介,这种媒介有可能融合了几种甚至全部媒体的优点。
融合连续统一体
另外,戴默等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任教的学者向美国新闻大众传播学教育学会提交了一篇论文,题为:《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提出了“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
交互推广
(Cross-promotion
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
克隆
(Cloning)
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
合竞
(Coopetition)
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新闻内容等。作者认为合作的媒介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戒备,在电视上露面的报纸记者不会愿意透露那些构成报纸独家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
内容分享
(Content 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如选举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
融合
(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
其实,“媒介融合”的分类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关键是看其分类的标准。
原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组织进一步走向联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处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
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背景介绍
技术背景、消费者背景和产业背景共同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1、决定什么是可能的——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
无论是数字摄像机非线编辑、数字压缩、数字分配矩阵、节目复用、数字微波数字调制解调技术,还是数字机顶盒数字视频存储器、数字视频/音频接收器,都广泛地运用于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及接收等各个核心环节。技术力量改变着媒介的现有特征。以广播为例,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广播正由模拟转为数字,由单向传输为交互传播,由区域业务转为全国乃至全球业务。传统的单一属性(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进化;以往只有单一服务的网络(如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可以不同程度地承担其他网络的职责;一直局限于特定业务的媒介组织也开始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尝试着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能不能”的问题被技术一个个肃清,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的想象力可以无限延伸,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及市场机会也相应增长。
2、决定什么是需要的——媒介融合的消费者背景
是音频还是视频?是新闻还是综艺?是游戏还是商务?是点播还是广播?……媒介消费者的需求一直在变化,并且由单一转化为多元,由迎合转化为选择。
一国的经济状况对消费者影响重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关注两个系数:一个是通过食品支出总额和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之比体现消费者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另一个是基于对分配平等程度的判断反映贫富差距基尼系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7%,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这一数字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已接近富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基尼系数却年年增高——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为0.417,2004年为0.458,已远大于0.3-0.4之间的相对合理范畴,这表明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过大。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可用于食物之外的消费相应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则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
具体到传媒领域,一方面,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黄升民教授认为社会阶层的碎片“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性化倾向明显”,传媒的“大众时代”正过渡为“分众时代”。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角色由受众变成用户。在受众时代,媒介消费基本免费,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重视收视率收听率覆盖率。到了用户时代,媒介消费者则按需缴费,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它组织,消费者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当然,这些需要海量的内容作支持,媒介的经营开始重视用户的争夺及对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3、决定什么是允许的——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
媒介融合涉及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多个产业,各个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对媒介融合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广播电视产业电信产业。这两个产业控制着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及受众和用户,媒介融合“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特性需要在业务、网络等领域冲破上述产业间的壁垒。针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各国为了市场的有效竞争及产业的更加繁荣,纷纷制定、出台或修改广播及电信法规和政策。
美国首先于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接着欧盟于1997年发布《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各种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2003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英国通信法》,设立了由先前的电信管制局、独立电视委员会、广播管制局、BSC广播标准委员会和无线通信管制局5家合并而成的通信管制局OFCOM,管制方式从分裂变为统一,改变了广播电视行业单向进入电信行业的传统格局。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在我国,虽然75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相渗透,但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在IP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上,不少企业已经在不抵触政策的前提下,做了一些试验和探索。利于媒介融合的政策有待出台,因为这些政策在保证技术顺畅过渡,为革新创造机会,设定正确的协作标准,有效引导市场走向,以及通过影响市场结构使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对媒介融合起着关键作用。
特征
1.技术化与全能化
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媒介融合根本的和直接的诱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媒介融合表现出鲜明的技术特征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依托于不同媒介的文化形态竞争与融合,表现出多元文化的技术性与全能性。它不仅体现着大众文化的精神,也兼容并包着精英文化世俗文化高雅文化娱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形态。
2.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
媒介融合改变了内容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融合媒介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媒介联合经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融合新闻”(Multiple-journalism)产生了。融合新闻与传统的单一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巨大差异,其主要特点是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进行,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传播新闻。
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约化生产方面,不仅表现在传媒组织的合作,还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全民写作。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与文化生产的时代,为新闻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组织,承担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通讯员。
媒介融合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内容从物理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从媒介载体上看,可以分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思考
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
趋势一:政策规则创新加速传媒结构调整
决定新闻媒介运行模式的政策规则即将发生重要变化,新闻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能否利用规则变动效应与规则变动机会,成为决定新闻媒介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制约新闻媒介运行模式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是政策规则。根据各种情况和信息分析,政策规则将可能向着更有力地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深化改革方向变化,这意味着新闻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些年新闻业改革的成绩有目共睹。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的同时,健全法制,调整结构,发展集约经营,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组建集团,提高质量,培育市场,增进效益,事业迅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但随着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高新技术应用于传媒领域,随着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面临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从各种信息分析,这个阶段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委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体现宣传文化特点,适应法制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法律体系;探索建立传播健康精神文化产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抵御腐朽文化,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格局。
改革的着眼点是增强宏观控制力和微观组织活力,改革的重点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改革。控制总量,合理布局,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集团,实行规模运作,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地区结构调整,促进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今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结构调整将特别着重集团建设,在以党报为核心建立报业集团、以省级广播电视台为核心建立广电集团的基础上,以三年左右时间,组建一批具有活力、实力,综合性、多功能的新闻集团。这样的新闻集团的模式取向应类似时代华纳集团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即有主业的同时横跨传媒的几个领域,以实现在市场经济风浪中有比较强的抵御能力,可以与国外传媒集团在某些领域和地域相抗衡。
我们必须盯住政策导向,把握住新闻业深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主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稳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管理机制创新,微观领域结构创新,市场组织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不断增强新闻媒介的综合实力和舆论影响实施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我们所肩负着的历史使命
趋势二:媒介形态趋向融合与互相进入
决定新闻媒介形态的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在发生变化。媒介基本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这样的新媒体,也产生了诸多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媒体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其他行业与新闻信息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集团水平的信息平台将成为标准组织形式,新闻集团对外部信息源的依赖进一步降低。这些,改变了通讯社的存在空间与市场供求机制,减弱了通讯社的不可替代性;同时,这也给予通讯社进入新领域的机会和条件。
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是媒介形态的物质基础和变化前提。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应用,使得新闻媒介的技术实力不断增强,运行方式不断变化,使得媒介形态加速演变,也使得不同媒介间的依存关系、功能边界发生变化。
趋势三:多媒体新闻集团将成为市场格局主导者
主导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主要媒介正由传统媒介向新闻集团转移,多媒体新闻集团在实施舆论总体战略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下即将出现。一体化利用多种传播手段,以细分了的市场需求为核心进行资源重组结构重组,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产品线或产品群(如频道、产品线、报纸)等,将成为新闻集团的共同选择。
应当说,传统新闻媒介走向集团化、走向多媒体化是一种趋势,随着舆论总体战略的加快实施,集团化的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快。应当看到,今后主导中国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不再是一个个单立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而是新闻集团,主导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主要媒介正由传统媒介向新闻集团转移。可见的将来,是新闻集团在从总体上影响新闻信息市场格局。
趋势四:经济科技娱乐类信息将成为竞争焦点
新闻信息产品构成将发生重要变化;经济、科技、娱乐类新闻信息产品既是受众的主要需求,又是中国新闻集团与国外传媒集团竞争的焦点;对经济、科技新闻信息的分析与判断成为主要新闻产品之一;对经济、科技新闻的分析、判断能力更成为决定一个新闻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财经领域信息披露制度在约束新闻媒介行为的同时,也为新闻媒介的改革打开新的天地,将促使新闻报道的标准和处理方式以超出人们预见的速度发生重要变化;对广泛意义上的娱乐新闻的把握能力,成为新闻媒介市场基础的决定因素;新闻媒介内部文化的不适应会成为适应这种变化的主要障碍。
媒介融合在国内可以大致概括为: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三个方面,正逐步形成大传媒产业生态。
相关图书
基本信息
书 名: 媒介融合
作 者:(澳)奎因,(美)费拉克 ;任锦鸾 译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115205476
开本: 16开
定价: 45.00元
内容简介
融合是新闻业革命性进化的趋势,正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涌现。受众越来越细分、数字技术迅速发展,跨媒体所有权成为可能等是融合涌现的主要原因。本书以大学新闻学中融合理念为基础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在融合环境下任务编辑如何工作,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如何撰写新闻广播稿,如何为网站写作,如何利用信息图表法来强化报道,甚至包括如何使用数码产品制作和使用图片,如何身兼多职完成综合任务,随后研究了多媒体广告,评价了融合的公共关系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了从多个视角观察融合问题的方法。每一章都包含了实例和练习。本书的作者既精通融合的理论知识也熟悉媒体运用,本书适合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也适合新闻工作者参考。
图书目录
1 融合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我的生活
2 多媒体任务编辑和制作人
3 文字:新闻工作者的基石
4 广播电视写作与讲述
6 跨媒体的图片融合
7 数字静态摄影
8 数字视频摄影
9 编辑动态照片
10 多媒体新闻:把所有内容整合到一起
11 多媒体广告
12 多媒体公共关系
13 我们将走向何处——融合未来的可能
参考资料
媒介融合.豆瓣.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8:21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