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是隶属于心理学
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
基本定义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
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
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基本分类
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分别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阔,其研究领域可以分为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来说,
普通心理学,
生物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等属于基础研究范围。
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属于应用研究范围。实际上,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很难区分的,许多研究领域既有基础研究的性质又有应用研究的性质。
现代心理学的
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心理学参与解决教育、工业、商业、环境、军事、
医疗卫生、运动、司法以及各种
社会问题。
基本介绍
概况
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
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心理的实质和结构,心理学的体系和
方法论问题,以及感知觉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绪情感与动机意识,
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性格、气质等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有关的生物学基础。基础心理学也包括;心理学方法的研究,包括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和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基础心理学的发展与
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十分明显。心理与大脑的关系成为基础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基础心理学通过脑成象技术与脑科学相结合,将有可能解决心理学中的多解问题--对某些认知过程存在多种可能的
理论解释。这标志着基础心理学在21世纪将走上更富有成果的发展道路。基础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彼此共同推进关于人类认知的理论。
目标
1、博士学位 透彻了解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基础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好地掌握当前国际心理学发展的动向,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跨学科研究的素养,对所研究的领域有独到见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能独立承担并完成有较大意义的
科研课题,能胜任高等院校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2、硕士学位 具有较系统的基础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学或相关学科的实验技能和
测量方法,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胜任科研与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
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基础
心理学研究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与言语,动作,情绪情感与动机、意识,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气质、性格等及其有关生物学基础。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史和方法的研究,以及
动物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将认知过程与神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为基础心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2、课程设置 当代心理学进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流派,实验心理学专题,认知心理学专题,生理心理学专题,比较心理学专题,心理测量专题,认知科学导论,人工智能概论,认知神经科学,脑成象技术,比较神经解剖学,高级统计学,高级计算机语言。
相关学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神经生物学。
发展心理学
概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分支。它们是心理学的
主干学科。主要研究
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类学习与教育,特别是
学校教育在促进
个体心理发展变化中的心理学问题。
当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明显地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科学研究呈现
综合发展的趋势,另一是应用研究广泛开展。与之相应,该学科内部不断产生一些新的
交叉学科,如
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
心理生物学、发展心理病理学、发展心理社会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教育心理学、
核心理学等。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在21世纪的广阔前景和重要价值。
目标
1、博士学位 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充分把握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
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中所研究的领域有独到的见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能独立承担并完成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能胜任高等院校的心理学,尤其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2、硕士学位 具有较系统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胜任心理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范围
1、研究范围
(1)发展心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的
心理发展特点。内容包括婴幼儿、童年、青少年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和
社会性发展,
成人期和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与适应,特殊和异常儿童的心理发展,人类心理的演化等。
(2)教育心理学 主要研究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揭示其一般规律及其在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学习与教学心理、品德心理与培养、学科心理、差异心理、特殊教育心理、
学校心理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2、课程
发展心理学新进展,教育心理学新进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史,认知发展心理学,社会性发展,品德心理学专题,
智育心理学专题,学习心理学专题,教学
心理学专题,
比较心理学专题,高级统计学,计算机语言等。
相关学科
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语言学,
精神病学。
应用心理学
概况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
相关研究领域形成
应用心理学学科。应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
社会生活、
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迅速发展,应用心理学有着日益广阔的前景。
目标
1、博士学位 系统掌握应用心理学的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应用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最新
研究方法与技术,能独立完成应用心理学
实验研究或
现场研究。在理论与应用方面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一定的
写作能力和进行
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应用心理学教学或研究工作,并能在实际部门主持有关应用心理学的工作。
2、硕士学位 通过应用心理学的
基础训练,具备进行
实验操作与现场研究的能力,较系统地了解应用心理学的
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能够独立从事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从事应用心理学教学工作或研究工作并能在实际部门从事有关应用心理学的工作。
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运用心理学的
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工业、社会、医学、运动和军事等领域的心理学问题。本学科包含若干领域,相互联系,形成体系。其中主要有五个方面
(1)工业心理学:主要
研究工程、
技术设计和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内容包括: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高效、安全、健康工作的要求,人所必须具备的
感知觉、思维、决策和操作特点,组织管理工作中的
个体特征、
群体心理、
领导行为和组织心理等,提出有关
人员选拔、训练、评价、激励的方法和人一机
系统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2)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
社会行为的
一般规律,着重阐明人的心理受
社会文化制约的基本原理以及社会心理学原理在各类实际部门的应用。内容包括:个体
社会化过程。
社会认知、
社会动机、
社会态度、
人际关系与沟通、大众
心理现象等。
(3)
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和探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内容包括:医学心理诊断和评估、
行为异常的发生、
发展咨询和防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心理一行为一社会医学模式,以及心理关护和康复等。
(4)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心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内容包括:运动领域的
认知过程、
情感、意志、
技能学习、心理训练、
运动员选材,以及心理测试与训练方法等。
(5)
军事心理学:主要研究军事领域的应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评估、作业过程、训练、咨询和作战心理等。
主要研究方向有:
管理心理学,
人事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广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社会
心理过程,群体与大众心理,中国人(包括各民族)社会心理,
司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
体育教学心理,
运动训练心理,训练手段与方法,军事作业心理、军事人员选拔与评价等。
2、
课程设置 应用心理学新进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心理学文献,应用心理学(各分支)专题,高级
计算机语言。
相关学科
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
临床医学,运动训练学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
心理活动和
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一词来源于
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相关知识
学习、记忆及其机理
学习
1、定义
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不能把个体的一切行为变化都称为学习,如疲劳、
感觉适应、生病、
生理成熟等虽然引起人的行为变化,但不是通过练习而产生的,就不能称为学习。研究学习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对于学习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
个体行为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规律,同时对
身心疾病的
发病机制的研究,对各种
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均有指导意义。另外,学习有关知识理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⒉类型
对疾病发生、症状产生和心理治疗关系最大的学习类型有联系学习、
认知学习和
复杂学习三种类型。
(I)联系学习(association learning)。联系学习是指机体与外界事物间建立新的联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
学习方式,它可分为
经典条件反射和
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
条件反射是
俄国心理学家此籽洛夫(1923)提出。狗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刺激,狗不会分泌唾液,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但如每次在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然后再给食物,这样多次训练以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是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
基本条件。强化是指
条件刺激(铃声)与
非条件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相结合过程。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放弃非条件刺激,即不给强化,那么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称为消退。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的规律,有助于理解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操作条件反射(operate conditioned reflex)是美国
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F,1953):提出。他设计了一个被称为“
斯金纳箱”的装置,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箱内,老鼠在箱内乱窜乱跳,当它偶然压下箱内杠杆时,就得到一粒食物。经过多次的重复经历,再把老鼠放入箱内。它就会主动压杠杆来获取食物,这样
操作性条件反射就形成了。在这个实验中,食物作为奖励与操作(压杠杆)在时间上的结合,成为
正强化;如果同样的实验中,只是使老鼠在压杠杆时给予电击,那么它将不再压杠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这便是消退,则电击惩罚与操作(压杠杆)的结合成为负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也是强化,但斯氏强化的定义已和巴氏强化的定义不同。斯氏强化是指
强化物(食物或电击)对某一
操作行为(压杠杆)的
反馈作用或两者的结合。凡强化物对操作行为起
正反馈或增加作用称正强化;反之,称负强化。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说明,人的某些
心理障碍、
行为障碍和身心疾病可以通过强化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而消除。
⑵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认知论学者认为,学习是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它的性质是突然的诚悟、例如苛勒的
顿悟实验(insight experiment):当猩猩发现悬挂的
香蕉与箱子之间的关系后,它可立即去搬弄箱子,将箱子放在香蕉的下边,然后攀上箱子取下香蕉,这说明猩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认知参与到学习中。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障碍,就因为人们对外界环境歪曲错误的认知。而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治疗心理障碍,就必须矫正其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信念。
⑶复杂学习(complicated learning)。人类对知识、技能的
学习过程比联系学习和认知学习等简单学习复杂得多,比如弹琴、操作电脑,以及对各种
理论知识的学习等。按照刺激一反映理论,也可以把复杂学习看成是具有条件反射特点的
动力定型。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复杂学习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即初期较快→平台状态→再次提高。
记忆
1、定义
记忆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及思考过的问题的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心理发展的
必要条件。人如果离开记忆,将永远重复地去感知已经感知过的事物,那么将会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
2、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
形象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
具体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以及
问题解决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亿,是以个体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亿。
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可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
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它的映象仍然持续一瞬间才消失的记忆,其信息保持的时间约为0·25—2秒之间。
(2)
短时记忆指一次经验之后,能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指从I分钟至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3、规律
(1)识记(
memorization)。识记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并存储在
记忆系统。根据识记时有无
目的性,识记可分为
无意识记和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预先没想记忆的内容却在头脑中留下了痕迹。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有意识记是有目的、有计划并有意努力参加的识记。根据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可将识
记分为
机械识记和
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依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比无意识记与机械识记的效果好。
(2)保持(retention)和遗忘(forgetness)。保持是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保持的过程并不是把识记过的事物一成不变地在头脑中保留着,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识记内容的质和量都在发生着变化。
遗忘是指对已感知过的事物再提取时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记亿痕迹的自然衰退和干扰所造成的。德国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并画出了一条曲线来说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这就是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见图2-4)。
针对这一规律,为了保持记忆,应
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3)再认(
recognition)和回忆(recall)。
再认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
出现在眼前时,仍能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能够重新在脑中出现映象的过程。再认和回忆都是记忆的
信息提取的形式,只是再认比回忆简单。一般来说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就一定能再认。
学习和记忆
关于学习、记忆的
生理机制,很早就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总结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I973年英国的布利斯(Bliss)等人通过
动物实验发现了
突触传递效能改变的现象——突触传递效能增强,这种增强现象可持续10个小时以上。他们把这种长时程的突触传递效能改变的现象称为“
长时程增强电位(LTP)”,这一学习和记忆的
电生理学基础在1978年时得到了美国的麦克诺顿(MC·Naughton)等人的支持。
另外,通过
实验观察,人们发现
突触的结构在长时程记忆过程中有所改变,即脑中记忆的巩固是由于突触本身的
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而非依靠
神经系统的持续活动来实现的。同时还认为,长时记忆过程中突触后
神经元的
兴奋性也
可能发生持久性变化。这一“
突触可塑性学说”是学习和记忆产生的生理机制的又一观点。
有关学习、记忆机理的研究在突触可塑性学说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即NO调控学说。前面已证明,突触长时程增强电位(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是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现又证明
NO(
一氧化氮)是LTP产生的关键。其过程为:
记忆信息→
胆碱能神经元动作电位→
乙酰胆碱→Ca++
内流→NO
合成酶活性增强,使
精氨酸和O2(
氧气)合成
瓜氨酸并生成NO→LTP→CGMP↑→
RNA蛋白质分子合成→突触可塑性变化→
长时记忆思维
(一)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所谓间接的反映,是指不通过
感觉器官而是以其它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例如医生可以根据体温、验血结果、
心电图和病人自述作出疾病及
预后的诊断;又如俗语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都是借助其它中介事物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所谓概括的反映是人脑对
同类事物的
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一方面表现在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我们通过感知觉认识到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等),又通过思维把所有笔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即都是
书写工具;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事物之间
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如一般情况下只要是
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就有拍水音。以上通过概括,就能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
外部联系到
内部联系,扩大认识的范围,提高认识水平。无论是进行间接的反映还是概括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
知识经验,是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过程
从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
思维过程实现的。思维的过程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其中
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过程。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与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和关系的过程;抽象是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过程;概括是把从部分事物中抽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其他事物中去的过程;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
一般知识用到具体对象上去的过程。在思维活动中,以上各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合理地组织和运用各种思维过程是顺利完成思维任务的保证。
(三)种类
1、根据任务的性质与解决任务的方式分为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和
抽象逻辑思维(1)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如修表工人在修表过程中常要运用
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3岁前幼儿的主要
思维方式。
(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而进行思维。如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要运用具体形象思维,其他如服装设计、艺术创作等也经常运用。它是儿童的主要思维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是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如研究心理发展规律、探讨
社会发展动力都是依靠抽象逻辑思维。
(1)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
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如解答考试中的
单选题等。
(2)求异思维。是依据提供的信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找出多种答案的思维。如
一块砖有哪些用途。
(1)常规思维。用通常人们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其创新成分少,如根据书上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创造思维。人们用新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数学家高斯10岁时,以(1+100)×(100÷2)的方式计算出了1+2+3+4+……+99+100的结果。
想象
(一)定义
人在感知事物以后,会在大脑中留下这些事物的形象,这种保留在人脑中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
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想象不仅在人的认识、情感、
意志过程中十分重要,也是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另外,想象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因为想象与情绪情感有密切关系,在医生指导下使病人产生积极的想象,可以改变患者的
不良情绪,从而改善人体生理
机能和抗病能力。在国外有人把想象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改变病人的不良心态,增强全身
免疫功能,有利于病人康复。
(二)分类
1、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如看到天空的朵朵白云时而象骏马,时而象
北极熊,时而象山峦等。
2、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的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如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意想象又可分为
再造想象和
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描述或
图表说明而进行的想象。如阅读《红楼梦》时,在读者头脑中出现的贾宝玉、
林黛玉的形象。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如上例中贾、林的形象就是作者曹雪芹根据创作目的而独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创造想象具有
首创性、独立性和
新颖性等特点,因此,它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幻想(fantasy)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
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有理想和空想之分;理想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想象。空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的想象。
创造想象是一切
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是任何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创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也没有可以依据的固定模式。创造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目的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主客观条件等。另外,创造活动与创造者的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在人格上有许多共同特点,如
事业心强、有责任感、
求知欲旺盛、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敢于冒险、独立性强、勤奋、顽强、自信等。
相关病症
大脑应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才会产生正确信息。若不能如实反映
客观事物,便会产生错误的信念。有时,心理活动因为
思维方法不符合辨证法的原则,也不能客观、
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有的人缺乏科学医学依据,对自己正常的生理活动错误地认为是异常;或神经特别敏感,受书本的暗示以为自己患
癌症等。所以,错误的健康观念和错误的思维方法都会导致
心理障碍的产生甚至
心身疾病的产生(有关心身疾病有专门章节论述)。
思维障碍(thought disorder或disturbance)可出现于许多种类的神经或精神疾病患者中。例如,在脑器质性疾病患者中;往往是
抽象思维受损明显。在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思维障碍成为他们的突出临床表现。在此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些思维障碍作为例子加以介绍。该类病人的思维障碍包括
思维形式(组织观念,说话能否使人听懂)和思维内容(所表达的那些实际观念)两类。
思维形式障碍的主要方式:不连贯(概念之间无联系)、
语词新作(
neologism,自造别人不懂的新词)、
联想松弛(谈话很快
换主题)、言词(
speech)贫乏(用词量少)、持续(perseveration)和中断(bllocking,谈话突然中断)等。
所谓妄想是坚信一些本来在客观上不存在的事物,而且无法用解释或事实来纠正的认识。最常见的的有
被害妄想(占妄想的65%)。还有:
妄想知觉、躯体被动性妄想、
思想插入、思维扩散、思维抽取等。
相关教材
普通心理学
《
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浦-津巴多著,王垒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88元
《普通心理学》,孟昭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32元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5元
《认识心理学》,王苏、汪安圣,北大,18元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人民教育出版社,定价:30.8元
心理学史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定价:28.8元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林崇德,22元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张文新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 定价:22.9元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冯中良、伍新春等著,人民教育 定价:35元
教育心理学,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定价:20.4元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8元
统计与测量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北师大出版社,
张厚粲,44元
《
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郑日昌,21.7元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
暨南大学出版社,定价:24元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朱滢,2000年,北大出版,32元
《实验心理纲要》,杨博民,1989,北大出版,38元
《心理学研究方法》,北师大,王重鸣,14.6元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26元
《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杨治良,68元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董奇,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教,2004
学院分布
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2.
北京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3.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4.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5.
浙江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6.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7.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8.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9.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