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
心理学类型
西方心理学一直在思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的,而德国人擅长思辨的传统; 德国的实验生理学比较发达,它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基础; 英法两国尽管科学技术发达,但他们重视量化、轻视无法量化的心理学。
起源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希腊,甚至比那更早的所谓古希腊前哲学时期。那时人们通过神话对宇宙进行描述和解释。对自然事件的传说是未来的物理学,对人性的传说则是未来的心理学。由诗人荷马写成的著名神话《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便包含了古希腊前哲学时期的常识心理学,例如武士经常不能控制他们心灵的不同部分,他们的理性也经常受到神的蒙蔽。我们从希腊文字里也可以窥探到人类早期对心理学问题的探索。例如“灵魂”(Psyche)这个词,指生命的气息,它在一个人死亡时离去。“心理学”(Psychology)就是从这个词演变来的。古代希腊前哲学时期的常识心理学包括的内容是广泛的。然而,常识却是很少自我表现批判和改进的,心理学不能从常识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大约到了公元前6世纪,心理学才真正开始了具有活力的起源时期,因为这时产生了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说过,哲学开始于惊异。科学也开始于惊异,而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一切科学,在其起源上都是哲学的一部分。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依其复杂的程度缓慢而逐渐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有些科学如天文学和力学研究不那么复杂的自然现象,就比较早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其他研究比较复杂的生物现象的科学如生物学,则比较晚地才分离出来。
心理现象比生物现象更复杂,所以心理学分化出来更晚。在心理学独立以前,已经有了不少关于心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它们大都散见于哲学家的著作中。因此古代希腊思想就不仅是西方哲学史的开始,同时也成了西方心理学史的源头。
发展历史
世界各地
1、古希腊罗马的心理学
朴素唯物主义的出现,使人们认为自然界的因果起源存在于自然界本身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超感觉世界中的、经不起逻辑分析和试验研究(观察)的、随心所欲的力量的作用之中。代表人物:德漠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封建社会的灵魂学说
在欧洲,基督教取得胜利,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后,严重摧残已经衰落的古代文化。它让人们仇视一切以经验和理智为基础的知识,而强调教会教条的千真万确。古迹被毁坏,图书馆被封被烧,书本被用以各种诸如取暖的莫名用途。
3、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历史也是从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学说的争论开始的。思想家们对亚里士多德学说持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亚里士多德学说已被改造成符合教会和烦琐哲学的教条。他们自己对世界不能作出解答时,便把希望寄托在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各种学说上。
4、十七世纪的心理学说
机械决定论。认为,活的躯体是一种机械系统,不需要任何隐秘的质和灵魂对它加以解释。意识是个人所固有的,通过内心观察获得关于本人心理状态和动作的尽可能确切的知识的能力。激情是在人体内由于人的本性而形成的指使人趋利避害的行为调节器。
5、十八世纪的心理学说
牛顿物理学和哈勒生理学,决定了这一世纪自然科学的面貌。
6、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心理学说
反射学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出现了以冯特、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学派,以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为代表的机能主义学派,以华生、托尔曼,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以维台默、考夫卡、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以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等等。
这些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不同,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不同,却都想以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统帅整个心理学,于是形成长期的争论和对峙。这在一个新学科的开创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它表明这个学科的不成熟,也表明它正在发展壮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有些学派萎缩了,有些学派发展了,新行为主义和新精神分析学派成为两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
到了6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反对用机械论和还原论的观点研究人,主张心理学应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价值、尊严和自由。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强调心理学主要应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过程。还应该指出,二战以后心理学的研究中心是在美国,其他国家多是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心理学。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从本国实际出发研究心理学的倾向,这种倾向先是出现在欧洲、接着出现在亚洲。
它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潘菲尔德、瑞典的海登等一大批学者。该学派主要强调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它主要从解剖结构、生物化学组成、电活动等三个方面对脑及神经系统结构与探能进行研究。例如,对脑的蛋白质、核糖核酸化学物质的研究;对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研究;对大脑的记忆过程的研究等等。国际上有相当一批学者,包括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他们有的甚至都不惜放弃原来已研究多年的课题而转向投入到对神经生理的研究中。
认知心理学派 它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初,正处于高潮。一般认为,奠基者是美国的耐塞和西蒙。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失败,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条件下产生的。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应承认人的主观东西--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为此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强调了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基本上博采了几大学派的长处,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认知心理学已表现出来的缺陷是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而集中于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两种主义
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主义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对西方心理学脉胳的疏理、危机的剖析、未来的前瞻中,可窥见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动力、危机的根源、繁荣的契机均与两种主义息息相关。纵观整个西方心理学走过的道路,无非是众多学派争论不休,轮番粉墨登场的历史,这实质上就是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互对抗斗争的过程,而心理学也正是在这种对抗斗争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壮大的。
心理学的“两个主义”,或被称为心理学的“两种文化”(吉姆布尔),“两种背驰的趋向”(罗杰斯),均是指心理学研究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学科学主义的研究取向是指将心理现象的自然物质的一面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采用自然科学实证的方法,依赖实验与数据,强调学科知识的客观性与精密性;而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由突出了心理现象的社会物质一面,采用人文学科的描述、解释方法,依赖经验与现象,追求感性、丰富、生动的学科知识。
两种主义下的西方心理学发展 在1879年冯特创建心理学实验室,心理科学正式诞生之时,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就与心理相生相伴了。冯特在构建整个心理学基架之时,就采用以科学主义取向研究个体心理过程(感知觉等)与以人文主义取向研究高级心理过程(思维、想象等)并重的方法。然而初生心理学为了能彻底摆脱哲学母体,实现真正的“脱胎换骨”,便不遗余力地追随并模仿自然科学。故而,作为了“心理学之父”的冯特自然更偏向于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经验要素及其复合,并用精确实验控制内省的条件。
西方心理
与此同进,心理学的人文主义并没有因为“心理学之父”的偏袒而被废弃,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旗帜鲜明地以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了向的内容心理学相抗衡,即以观察的方法研究意识活动来反对以实验的方法研究意识的内容,因此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可视为心理螳两个主义对立的滥觞。由于两个主义的对立,关于意识的研究陷入对峙的僵局中,深受实证主义影响的行为主义依据客观性原则干脆将意识从心事学研究中剔除出击,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胆观点立即受到人们重视。行为主义之所以能搏得一致响应,获取巨大的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将意识研究转向行为研究,使得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均获得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如此,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随之也带来了心理学飞跃性发展,所以这些傲人的成绩遂确立了科学主义取向的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统治地位。之后,作为反行为主义而兴起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它所提出的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的认知模式完全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经典公式“刺激(S)→中间变量(O)→反应(R)”的基础之上,因而尽管在研究对象上认知心理学又复回到意识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则是对行为主义客观性原则的深化。随着认知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绝对主导地位的确立,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也最终获得了霸主的地位。
心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并不甘于沉默,它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一方面,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对直接经验进行现象学的研究,以整体经验取代单个的刺激――反应,使心理的整体性从此得以关注;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学派在临床应用领域发挥着影响,它不仅根本没有精确的关证,且不关注人的理性层面,而是深入到潜意识,将非理性发挥到极致,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开掘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心理领域;而作为人文主义研究典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更是大张旗鼓地宣扬心理学研究中人的尊严、价值,主张人自我实现。它们纠正了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只将人视为自然物(动物、机器),只关注其自然属性(客观性、精确性),而从人文主义角度提出人作为社会存在所改期具有的社会属性――整体的意义、价值,以其生动、亲切、鲜活的面目引得众人瞩目。
从心理学内部发展来看,正是通过科学主义(均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与人文主义(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之间的对立斗争,相互否定、扬弃,推动心理不断发展;从科学史角度来看,真正的科学应具备一种科学精神――不断批判-、否定,它恰恰体现了作为科学所应具备的精神特征。
两种主义下的西方心理学危机 所谓物极必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斗争推动了心理不的发展壮大,但也正是由于两具主义的各执一端,互不容纳最终导致了西方心理学面临的危机,这一危机具体表现为:
危机
1.理论琐碎:理论琐碎直接导源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长期分裂排斥,它使得历史本不久远、理论相对贫管的心理不未形成合力,找不到统一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交早已被哲学界淘汰出局的实证主义奉为至宝,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要求经验实证、客观主义,于是心理学家沉顷于各种实验研究,一面是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研究数据的不断精确化,另一面却是研究中问题意义的丧失,以及研究对象(人)主体性的丧失,这种南辕北辙式的研究最终导致了一大堆零碎的数据、结论无从组建,根本形成不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学的人文主义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它否定理性,强调非理性,以致于人与动物无异,完全受本能摆布;还定分析、强调整体,以致于心理不的理论完全成为个人的体验、感司,降低了心理学科不地位,使之陷入了神秘主义。尤其是方兴未艾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提出消解一切中心,摧毁一切理性,否定以前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所有成果,似乎就走得更远了,况且他们缺乏严谨的体系,只是相似相近观点的汇集,故而其理论的支离破碎可想而知。
2.视野狭窄: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楷模,就必然要按照自然科学的原则要求自己,将视野限定在自然科学划定的界域之内,故而纳入视野内的事物必须是能够经得起实验验证的、可操作性,而不必从价值立场对其进行描述、说明。这一点十分突出地表现在其研究对象的确定上,如认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贮存、提取、加工的过程,它从不关心哲学中如何认识心理问题,也不在意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理解人之心性迪样,情感、人格等所有不可操作的心理现象被丢弃了,只剩下可控制的认知过程。另外,由于一直以来人们均认为认知心理学是依照实证方式建立起来的所谓的科学的心理理论,因而也就必然是普遍的、规律性的入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理所当然地视之为中心,而无视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的心理现象的特异性。科学主义存在着“近视”问题,导致了它与人们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人文主义同样有顾此失彼的毛袖珍。它虽将研究视野扩展到被忽视的人的主体性、价值尊严等,但却对人的自然物质属性视而不见,由于它对公认逻辑及标准的否定,使之处于无法考证的被动境地,甚至难与科学为缘,故而科学主义虽是弊端种种,然人文主义却始终未能取而代之,只能在有即范围发挥一定作用。
3.方法单一:科学主义以实证方法为唯一方法,认为只有实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翻开众多心理学杂志,充斥其中的尽是统计公式、实验数据,似乎不如此心理学就成不了科学。但过分强调高保真技术设备与实验数据,却将真正的目的抛在了脑后,甚至让实验者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研究问题所要求的实验结论与实验数据相吻合,达到实验中的“自我实现”。这最终导致技术手段越先进,结果却越有悖于事实规律。人文主义中也存在此类方法上的问题,如罗洛·梅就认为只有现象学方法是科学的。
由于理论琐碎,各个理论之间不能沟通,难成体系;由于视野警察,也就无法将各种心理现象相互联系,揭示真象;由于方法单一,使得各类方法不能相互补充,只能各行其是。结果只能是“心理学有如此多毫无关联的知识元素,彼此的不信任、不一致、累赘与争议,以致于帛取一般的意义也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这就是心理学的危机,而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相互指责、互不信任所引起的内讧、分解,耗散了心理学原本就不丰实的理论基础与体系。
两种主义下的西方心理学出路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分裂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的危机,那么如何从两个主义入手,解心理学于危机之中呢?
出路
可以说是科学主义促使了心理学的独立,使之朝着精确化、客观化方面发展,提高了心理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主义关注人生存的价值、意义,使心理学要贴近人们真实的心理。两者应是各有所长,相互弥补,不可代替,那么是否只要将两者合而为一就可以解决分裂问题而实现统一呢?我们不妨对科学发展史稍作俯瞰:哲学电初脱胎于神话,这就决定了最初的哲学是个混沌、笼统的混合体,随着哲学的发展,科学与人文从中分流出来,而作为独立体的它们必然要与母体有本质区别,因而科学、人文又分别朝着各自的“个性化”道路发展,并最终演变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一方面“个性化”程度越高,则越趋于成熟,但如果超出一定范围也必然会阻碍它的进一步发展。故而,要达到真正的成熟必须重新趋合,但这时的趋合是在双方各自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更高层次的统合。回过头来反观心理学,其实心理学史上也曾出现过两个主义的统合,但结果均告失败,这就是国为统合的基础不够,为时尚早。屈尔佩、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欲调和内容和意动心理学,但由于当时心理学尚处于发展前期,双方的研究亦未深入,因而这仅是一种简单的拼凑,并未达到真正统一,故波林对这种趋合的评价是“极端的折中主义的懒汉方法。”就是当前方兴未艾的认知心理学的也可视为两个主义的趋合的再度浓度尝试。一方面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它又接受实证主义的对象客观性和方法实证性,表面看似全面,可由于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尤其是脑科学发展的局限,认知心理学对心理的认识仍处于灰箱阶段,并未能真正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么两个主义在最高层次上的统合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科学观-科学人文主义,即在辩证唯物法基础上实现两者的统合。辩证唯物法告诉人们客观世界处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宇宙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事物本身既呈离散性、相对静止状态又呈连续性、流变状态,且两种状态是相互联系、依存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人的心理状态亦如此。因此尽管两个主义乍看起来迥然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深层底蕴是相通互补的。因此心理学的科学人文主义既继承了科学主义的求真,它在要求心理的客观化、定量化同时,更加注重吸收其他学科关于人的心理的知识,及日常概念,使研究对象血肉丰满,使疏远的科学世界重归人生活的世界。此外,由于它将科学主义的实证方法与人文主义的理解、描述相结合,拓展了实证方法的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0:58
目录
概述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