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卡斯共和国
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南部的自治共和国
哈卡斯共和国(英语:Respublika Hakassia;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Хакасия;哈卡斯语:Хакас Республиказы)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隶属于西伯利亚联邦区。面积61,900 km2,2022年,常住人口52.83万,其中城市人口占比70.61%。哈卡斯人占11.98%。哈卡斯语俄语在当地具有法定地位。首府阿巴坎
历史沿革
1930年10月20日成立时曾归属于克拉斯诺雅斯克边疆区,1991年从该边疆区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的共和国。属东西伯利亚经济区。
哈卡斯的土地面积约6.19万平方公里占全俄总而积的0.4%,占东西伯利亚经济区总面积的1.5%。
1992年6月6日,古代徽记出现 在哈卡斯共和国的国徽和国旗上。当时,该共和国通过了相应的国旗和国徽法。以下引用的是对两者的描述,其图案经历了若干次变更,但并不触及实质。
形成
当时,俄罗斯人把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的当地人都统称为“米努辛斯克鞑靼人”、“阿巴坎鞑靼人”或“叶尼塞鞑靼人”,而当地人自己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民族名称,平时多使用各自的部落名称,或较多地使用一个叫作“浩拉依”(HOORAJ)的名称。17~18世纪时,在叶尼塞浩拉依-吉尔吉斯人(突厥人)、克特人(古西伯利亚人)和萨莫耶德人(乌拉尔人)等基础上,形成哈卡斯部族。“哈卡斯”这一民族名称是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政府在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划界时,根据中国史书上汉语“黠嘎司”、“辖嘎斯”这一历史民族名称的语音而采用的。
哈卡斯人地区在1923年建立哈卡斯民族县,1925年改为哈卡斯州,1930年改为哈卡斯自治州,哈卡斯自治州1930年10月20日成立时曾归属于西西伯利亚边疆区,1934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成立后成为该边疆区的一个民族自治州,1991年苏联解体前从该边疆区分离出来,改为哈卡斯自治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的共和国。属东西伯利亚经济区。苏联解体后又改为哈卡斯共和国。1991年成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1996年以后,共和国杜马反对派一直主张将国名变更为“哈卡斯斯坦共和国”。另外还有反对派议员提出变更文字,哈卡斯1926年创制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29年一度使用拉丁字母,1939年又改用斯拉夫字母。支持变更文字的人认为,与斯拉夫字母相比,拉丁字母和哈卡斯语的发音更为匹配。但反对者则强调说,变更文字将给语言教学和文字印刷造成困难,同时还将导致哈卡斯发生“社会分裂”。
哈卡斯是萨彦-阿尔泰高原的一部分。据学者们推断,人类的祖先早在30万年以前就曾经在萨彦-阿尔泰高原和哈卡斯-米努辛盆地居住过。哈卡斯以其古代历史考古文物而闻名于世界。考古学家们称之为“考古圣地”决非偶然。一千多年以来,在现代哈卡斯的领土上曾经有过乌果尔-芬兰语系民族、伊朗民族、古突厥民族等多种文化的碰撞。就连古代中国对于南西伯利亚各民族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的典籍中曾经提及被中国人称作“黠嘎斯”(黠xíɑ,音霞)的北方邻居。这些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非同寻常的: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军事冲突、生存斗争和进行过活跃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相安无事的时期。
自上古以来哈卡斯就有驮道联结蒙古、中原、西藏和印度。在吉尔吉斯汗国时代就存在过与图瓦相联结的伟大丝绸之路的一个支路。远在7-8世纪古突厥人的古文字碑上就提到过这条路。
据Л.Р.柯兹拉索夫教授推断,叶尼塞河上游盆地(包括哈卡斯)中的文字一直存在到蒙古远征,即存在到13世纪,而根据最近的研究,一直存在到更晚的17-18世纪时期。
在10世纪初期,显贵的哈卡斯人把自己的子女远送出国到北方中国去进修学业。在这一时期哈卡斯有懂得汉语和契丹语甚至受过中国教育的人。
自13世纪以来,萨彦-阿尔泰各民族,其中包括叶尼塞吉尔吉斯人开始遭受来自南方蒙古邻居的越来越大的压力。经过持续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结果蒙古军队侵入了吉尔吉斯(哈卡斯)国的领土,于是在1293年这个国家便沦陷了。
在哈卡斯的历史上,蒙古时期的特点是人口大量减少,文化沉沦,封建制被粉碎。哈卡斯国解体以后,哈卡斯领土上的零散的封建王公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终究也没有能够建立起统一的联盟来。一直到17世纪初期才有了一定的稳定,那时形成了4个封建乌卢斯(公国),即阿特萨尔乌卢斯、阿特尔乌卢斯、叶泽尔乌卢斯和秃拔乌卢斯。管辖这4个乌卢斯的王公是统治民族吉尔吉斯人。
加入俄罗斯的过程
1707年3月彼得一世签署了关于在哈卡斯建卫的命令,于是在1707年8月4日到18日,先后用了15天建成了哈卡斯卫。这一年也就成了哈卡斯加入俄罗斯的一年。为了使哈卡斯牢固地成为俄罗斯成员,1718年还在其南部边界又建了一个萨彦卫。沙俄政权对哈卡斯感兴趣的地方首先是它的宝藏。还是在彼得一世时代,德·格·梅瑟施密特就曾经对哈卡斯的自然与矿藏做过最初的描述。这对这里的工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到18世纪30年代初,发现了很多铜矿:瑟尔铜矿、麦因铜矿、巴扎铜矿等,并组织了工业开采。1740年建立了2个工厂:卢岗炼铜厂和依尔巴铁工厂。
为了保障冶金工厂的原料,从18世纪30 ——40年代起陆续开采矿山,有白伊柳斯河上的卡雷什矿山和扎斯图普矿山,叶尔巴河上的叶尔巴矿山,阿巴坎河上的阿斯奇孜矿山、巴扎矿山、瑟尔斯克矿山和塔什忒普矿山,叶尼塞河上的麦因矿山和乌伊矿山等。
在哈卡斯-米奴辛边区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金矿开采业。大约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西伯利亚就开始了“淘金热”。到1986年在米奴辛区和阿钦区就有127个沙金矿坑。主要的采金地区有:萨拉尔矿、勃根达罗万内矿(如今叫公社社员矿)、和巴拉赫奇诺矿。1852年米奴辛区在沙金矿坑和矿场打工的有3800人。工人阶级开始形成了。
自从哈卡斯并入俄罗斯后的二百年期间,其领土就被俄罗斯移民住满并被其开垦。到1822年,哈卡斯-米奴辛边区地界上的俄罗斯居民点就有90个。
国旗国徽
国徽
“哈卡斯共和国国徽底色为白色,上有一只趴在地上的蓝色雪豹,四周是绿色的白桦树枝。树枝底部为哈卡斯民族的传统图案三叶草,上方为金色和白色相间的太阳标记。国徽下部是黑色字母的题字‘哈卡斯’。”
在哈卡斯祖辈使用过的众多生活用品和武器上,都能发现趴着的雪豹,这表明它是哈卡斯民族的动物图腾。它也是哈卡斯国徽上雪豹图案的雏形。对这一古老动物的描绘风格、手法及特点表明,它的确出自某一特定民族。因此,国徽上的雪豹象征着哈卡斯是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民族。这一图案也强调了时间的联系,昭示着地球上生命的永恒,显示了该国强大的内在力量、该民族古今文化的传承性。
白桦树枝作为国徽的边饰,表明它是哈卡斯人和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圣树,体现了两个民族间的友谊、共同的历史命运和团结的必要性。
国旗
“哈卡斯国旗为长方形,有3道水平分布的色带:最上方为白色、中间为天蓝色、下方为火红色。
旗帜左边靠旗杆部分为绿色,其宽度与一道水平色带的宽度相等。绿色色带中央有金色和白色相间的太阳标记。旗帜长宽之比为2比1。
旗帜的3种颜色与俄罗斯联邦国旗的颜色相同,表明哈卡斯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主体之一。
沿旗杆分布的绿色,是古哈卡斯国家国旗的主色调,它象征着如今的哈卡斯人与自己祖先的联系。绿色象征着生命永恒、原始森林、春日的草原、草地、新生、哈卡斯各民族间亲如兄弟的友谊,它也是西伯利亚的传统颜色。
国旗上的太阳标记只在哈卡斯境内的石雕上发现过。它体现了对哈卡斯土地上历代居民的崇敬。
政治选举
俄中选委数据显示,参加哈卡斯共和国行政长官选举的候选人瓦连京∙科诺瓦洛夫(俄共)在全部选票统计完毕后获得57.57%的支持率,反对他的选票占41.16%。
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数据显示,参加哈卡斯共和国行政长官选举的候选人瓦连京∙科诺瓦洛夫(俄共)在全部选票统计完毕后获得57.57%的支持率,反对他的选票占41.16%。
据中选委数据,全部选票统计完毕后,科诺瓦洛夫获得101405票支持,72498票反对。截至当地时间19时30分(投票站关闭半小时前),投票率为43.3%。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地方分部推举的科诺瓦洛夫是参加哈卡斯共和国行政长官选举第二轮投票的候选人。在9月9日举行的首轮投票中,包括该共和国时任行政长官维克托?济明在内,无人获得应有的票数。
自然资源
哈卡西共和国主要矿产资源包括铁、铜、钼、金、煤、重晶石、大理石、花岗岩等,其中煤炭储量占全俄储量3%,钼储量占全俄储量11%,重晶石储量占全俄储量11%。当地主要产业为水力发电和铝锭生产。
这里有草原、山地。森林覆盖面积约2800万公顷。主要河流有叶尼塞河及其支流阿巴坎河。还有著名的希拉湖。湖水和湖泥有医疗作用。哈卡斯共和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铁、钼、金、银、铜等矿以及纯石灰石重晶石、磷钙石、石棉、石膏;
——燃料能源资源有煤、石油和天然气;
——建筑材料有大理石、花岗石建筑用砂砾石和粘土;
——非贵重宝石有玉和硬玉
还有大量地下矿泉水。
铁矿石总储量约20亿吨,可开采量为6.5亿吨。煤炭储藏量150亿吨,石油储藏量5000万吨,天然气储藏量2000亿立方米,大理石可采储量为6407万立方米,年开采量2万立方米,年加工量34万平方米大理石板。
行政区划
主要城市
1.奥尔忠尼启则夫斯基区(英文:Ordzhonikidzensky;俄文:Орджоникидзенский район)
2. 希拉区(英文:Shirinsky;俄文:Ширинский район)
3. 博格勒区(英文:Bogradsky;俄文:Боградский район)
4. 乌斯季阿巴坎区(英文:Ust-Abakan;俄文:Усть-Абаканский район)
5.切尔诺戈尔斯克市(英文:Chernogorsk;俄文:Черногорск город)
7. 阿斯基兹区(英文:Askizsky;俄文:Аскизский район)
8. 阿尔泰斯基区(英文:Altai;俄文:Алтайский район)
9.阿巴坎市(英文:Abakan;俄文:Абакан город)
10. 别亚区(英文:Beysky;俄文:Бейский район)
11. 萨彦诺戈尔斯克市(英文:Sayanogorsk;俄文:Саяногорск город)
12. 塔什特普区(英文:Tashtypsky;俄文:Таштыпский район)
其他城市
有阿尔泰斯基、阿斯基兹、别亚、博格勒、奥尔忠尼启则、塔什特普、乌斯季阿巴坎、希拉8个行政区和阿巴坎(16.79万人)、萨彦诺戈尔斯克(5.58万人)、切尔诺戈尔斯克(7.93万人)、阿巴扎和索尔斯克5座城市(3个共和国直辖市)、13个镇和75个村。
国家首府
哈卡斯共和国共和国首府是阿巴坎市,距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643公里,距莫斯科4218公里。
民族语言
哈卡斯人(Khakass)是俄罗斯联邦中的一个少数民族,共有10万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哈卡斯共和国境内,有67000人,占全共和国总人口60万的11%多。另有一些哈卡斯人分布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地,哈卡斯人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他们有本民族的母语———哈卡斯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与阿尔泰语图瓦语比较接近,邻近的说突厥语的民族还有阿尔泰人、肖(绍)尔人(Shor),图瓦人和西伯利亚南部的托发拉尔人(Tofalar,或称卡拉加斯人(Karagas))。哈卡斯语分为哈斯(卡钦)方言、萨盖方言、高依巴尔方言、格孜勒方言、别勒德尔方言和绍尔方言。绍尔语有时被认为是另一种不同的突厥语,语法上绍尔语更接近阿尔泰语。哈卡斯人的文学语言是在哈斯方言和萨盖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7世纪初被沙俄殖民者征服。由于文化上长期受邻近的蒙古人影响,又长期受到俄罗斯统治,因此文化上呈现出集突厥、蒙古、俄罗斯文化于一身的特点。哈卡斯人曾信仰萨满教,现名义上信仰东正教,实际上仍信萨满教等原始宗教。哈卡斯人与中国黑龙江富裕县柯尔克孜族初迁移来时曾使用过的语言也有不少共同的语言特点。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解放前一直被称为“吉尔吉斯人”),在富裕县有1000多人。据说是18世纪随一部分蒙古准噶尔部军民东迁的,原住地就位于哈卡斯地区。富裕县的柯尔克孜语与新疆柯尔克孜语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语差别极大,基本上是另外一种语言。新疆的柯尔克孜语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吉尔吉斯语属于同一种语言的两个方言,彼此差别很小。富裕县柯尔克孜族曾信仰过萨满教藏传佛教,从未信仰过伊斯兰教。一般说汉语和蒙古语,原有的独特的古柯尔克孜语濒临失传。
哈卡斯人是在古代叶尼塞柯尔克孜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古代叶尼塞柯尔克孜人的族称在中国史书上曾先后被汉译作“鬲昆”、“坚昆”、“结骨”、“纥骨”、“黠嘎斯”、“辖嘎斯”、“乞儿吉斯”、“吉利吉斯”等。古代叶尼塞柯尔克孜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一个汗国,也有过文字,即“鄂尔浑·叶尼塞文”(突厥文)。10世纪初,他们先受契丹统治,13世纪初又受蒙古统治。在长期的战乱和难以在当地继续生存下去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离开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向中亚及新疆迁移。到16世纪末为止,大部分叶尼塞柯尔克孜人都已离开了故土,只有少部分人留在了这里。留下来的人们于17世纪时还建立过阿勒泰萨尔公国、耶泽尔公国等几个小的公国,但仍受西部蒙古的管辖。随着沙俄向东方的不断扩张,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的广大地区于1703年并入沙俄。1707年并入俄罗斯之前哈卡斯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而是零散的游牧部落。哈卡斯人主要从事半游牧业和狩猎,饲养细毛羊、牛和马,兼事农业,种植小麦、燕麦、马铃薯等。经济和文化落后。十月革命后,工农业得到发展,哈卡斯也成为西伯利亚南部煤炭和电力工业重要基地之一。
经济发展
哈卡斯共和国的主要工业经济部门有:有色金属冶炼(占总产值的41.8%),电力(14.8%)、轻工业(10.7%)、采矿业(煤、铁)。工业产品有:电、铝、钼精矿石、建筑材料、锯材、集装箱、汽车货车车箱等。农业有肉乳畜牧业、养羊业、成群牧马业和养鸡业。哈卡斯共和国同世界27个国家的公司有直接贸易联系,出口木材、煤炭、铝精矿、铜精矿、铝、大理石板、集装箱、洗过的羊毛。
哈卡斯共和国积极吸引外资,投资方向有:种植业、采矿业和矿产加工业木材加工、木材废料加工、河底沉材清理、日用品生产、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皮革和毛皮加工及皮件生产、草药制作、国际旅游、交通、.建设“哈卡斯”自由经济区
参考资料
哈卡西共和国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尔库茨克总领事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7 17: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