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业(nomadic herding)是指靠放牧牲畜为生的一种
自给性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旱气候地区。虽然从事游牧的人数在世界上并不多,据估计,只有1500万人,但其所占据的面积却很大,大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世界农业面积的2倍。在世界上用于游牧业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中亚等地。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印人(Bedouins),东非的马赛人(
Masai)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为生的民族。
释义
游牧业(nomadic herding)是指靠放牧牲畜为生的一种
自给性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旱气候地区。虽然从事游牧的人数在世界上并不多,据估计,只有1500万人,但其所占据的面积却很大,大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世界农业面积的2倍。在世界上用于游牧业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中亚等地。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印人(Bedouins),东非的马赛人(
Masai)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为生的民族。
现状
从历史上看,游牧业过去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比狩猎采集阶段先进,但是比定居农业落后。认为游牧业是定居农业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其前驱。它是农民通过放牧牲畜以适应降水不足的干旱地区的一种经营方式。
游牧业虽然驱赶牲畜,逐水草而流动,但是它绝不是随机的漫游。牧民们是根据多年对当地的地理条件、牧草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变化所积累的经验为依据而迁移。大体上,每一个游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范围。
由于各地气候与植被条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东,骆驼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绵羊和山羊;在中亚以马为主;东非以牛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最耐渴的是骆驼,最耐粗饲料的是山羊,最耐寒的是在北极地区牧民们放牧的驯鹿。
牧民虽然从牲畜的放牧中获得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但是,他们必须与农业民族进行物物交换,以获得粮食、衣着等生活必需品。在历史上,
游牧民族由于具有强大的机动性,经常侵袭农业地区,建立一个个王朝,在世界历史上有过很大影响。但是,今天的游牧民族则因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正处于衰落之中。很多地区的牧民已转向定居,家庭成员中只有个别人随牲畜到远处放牧,其他成员则过着常年定居生活。中东地区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牧民们大都放弃其传统生活,转向城市,只有边远地区,牧民们仍保持其原来的生活方式。
主要要素
人
虽然放牧是分散的个体劳动,但单独的个人不能
游牧,单家独户也不能游牧。单家独户的牲畜类多量少和牲畜(因恋群性)宜分类编群合牧的两相密切联系的特点、共同占用草原(不能按户占用)的条件与人、畜迁徙中必需较多的劳力、畜力等四大类因素,构成了数户近亲从居(并非“杂姓众户聚居”)和(在一定地域和人群范围的个体劳动的分工与交换)单位--“游牧庄子”(以下简称“牧庄”)。
牲畜
根据草原(类型、草种、草量)具体情况和始自游牧业生产自身发展的需要,改善生产与技术管理,繁殖与培育种类、品种、性别和齿龄等四项结构适宜的牲畜(畜群),充分体现畜群最高生产力,产出最优质量、最多数量产品,作为游牧业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在青藏高原、在高寒草原,游牧以牦牛和粗毛羊为主的藏畜;在北方、西北戈壁、沙漠、盆地、荒漠干旱草原,游牧以马、黄牛、骆驼、绵羊、山羊为主的当地品种牲畜,不仅适应自然规律,也符合经济规律;不仅应该大大发展现被忽视、轻视的马、驼、山羊三畜,而且还应开始注意引进、培育、发展单峰驼、赛马(轻骑)和绒肉山羊。在六个游牧民族手中和许多较大的牧区内,实际上都有本地良种牲畜,这都是年久驯化选育的结果。
草原
(自然)草原虽是游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无(自然)草原就无游牧业,但它只等同于畜食,不是游牧业的生产手段或生产对象(如农田之于农业)因而决定不了游牧业的(社会)经济性质。土地在自然属性、形态(长草)方面,虽同草原,但在社会属性、形态方面,(生产对象)则同于牲畜。
游牧迁徙
游牧业生产是全靠牲畜繁殖与生长来提供产品(活畜与畜产品)的。牲畜只有通过吃草才能生存、成长、繁育。草生长于四季分明、相隔有距的广袤地域。为了牲畜吃草,人必须驱赶它们按季节转移到有草、有水并气候相宜的地面放牧。因此说,游牧是连结性畜与草原的必需环节,其核心与关键是按季转移放牧场地。游牧是游牧业的四项基本要素之一,是游牧业链中必需一环,是游牧业生产的主要特定形式。他是适应自然和经济规律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它并非出于人们的感情、爱好与意念,--由于没有舍饲圈养条件,也没有定牧条件,故牲畜必须也才得游动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