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后,
周天子分封天下,将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先古圣王后裔、同姓宗族和
功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以拱卫王室。
分封天下
周代诸侯国源自周朝的分封制,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先古圣王后裔、同姓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
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
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爵位
五等爵
周代的所谓“爵”,就是周代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在法律制度上的规定。周代诸侯国的
五等爵,就是周代诸侯的五个等级。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周代诸侯划分为五等,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周代的列位等级说:“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
《
国语·
周语上》载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
方千里以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
宁宇。”
《
逸周书·
职方氏》说:“凡国,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
《左传》的这段话,据杜注是“言自王以下诸侯、大夫各任其职”,意义正与《逸周书·职方氏》一致。王是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公、侯、伯、子、男”就是周代的五等诸侯,故《逸周书》云“凡邦国大小相维”。“甸、采、卫”,杜注释为侯、甸、男、采、卫五服之名的略举,是对的。具体地说,采、卫主要指二服中的附庸小国。
《
国语·郑语》说:“妘姓邬、郐、路、
逼阳,
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
夷狄,莫之数也。”是邬、郐等附庸小国称采、卫之证。这样,在周代由王及公、侯、伯、子、男、
附庸、大夫所组成的等列,就是其社会阶级结构的大略。
《逸周书·
度训解》说周代诸侯国“爵以明等极”。
孔晁注:“极,中也。贵贱之等,尊卑之中也。”《
时训解》说:“天子乃命
大史次诸侯之列。”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次序,正表明它是标志周代诸侯贵贱尊卑的爵秩等列。
《左传》昭公十三年载郑子产说:“昔天子
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
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列”就是诸侯的等列。“列尊贡重”,就是爵位越尊贵,贡赋越重。“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此甸字通圻,指的是王畿之内。上引《周语·上》说“规
方千里以为甸服”,是一证。《周语·上》载祭公谋父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是二证。王畿之内的封国位虽卑而贡重。“郑,伯男也”,是说郑为伯爵,而在男服,所以让它承担“公侯之贡”,是不合理的。一些论著多把这句话与《国语·周语中》
富辰所说“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等同起来,说“伯男”与“伯南”一致,这是不对的。
金景芳师早就说过:“郑伯,南也”,指的是“郑伯这个人身份特殊”。因为郑武、庄公先后为王朝卿士。卿士职位也称“南”。所以应当尊贵,不能卑视。这与“郑,伯男也”的含义完全不同。故富辰在下文说“平、桓、庄、惠”诸王“皆受郑劳,王而弃之,是不用勋也。”
又,《左传》僖公二十九年说:“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
子男可也”。杜注:“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故可以会伯子男也。”从这两条材料可以看出,周代的公、侯爵位在伯、子、男之上。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是有序的
《左传》哀公十三年载鲁大夫子服景伯说:“王命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
子服景伯所说的“伯”,是诸侯之长,又称“侯伯”,也就是霸主。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
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据《礼记·王制》:“
八命为伯。”侯牧即诸侯,古代诸侯是牧民的,所以也称侯牧。“侯帅子男以见于伯”一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释为:“其曰侯者,盖兼公而言;其曰子男者,盖兼伯而言。谓公侯帅伯子男以见于伯也。”按竹添说是正确的。
《春秋》以“公侯”为一类,以“伯子男”为一类,所以“举侯可以兼公,举子男可以兼伯”。
又,《国语》说:“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也,而以伯子男为师旅。”韦昭注:“正,长也。”说明公侯相当于天子的“
官正”,亦即百官之长;而伯子男则相当于天子的师旅,位在公侯之下。
《左传》昭公四年载楚灵王在申地大会诸侯,楚大夫椒举向宋国左师向戌与郑国执政子产问礼仪形式。向戌说:“小国习之,大国用之,敢不荐闻?献公会诸侯之礼六。”子产说:“小国共职,敢不荐守?献伯
子男会公之礼六。”杜预注:“其礼六仪也。宋爵公,
故献公礼。郑伯爵,故献伯子男会公之礼。”这也说明公爵位在伯子男之上。
上述材料充分证明:在周代,“公侯”的爵位明显高于“伯子男”。五等诸侯的排列次序确是爵秩的高低等差。专就“公侯”而论,公又高于侯。
《左传》庄公十八年,“虢公、晋侯朝王,王飨礼,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当时人评论说:“非礼也。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所谓“名位不同”,是说虢公时任王朝卿士,位为“公”,而晋为侯爵,虢爵位高于晋侯。依周制,天子接见诸侯,应“正
班爵之义”,虢公高于晋侯,赏赐时就该“礼亦异数”。而今王不辨虢公与晋侯的爵秩高低,赏赐同样的礼物,就是“以礼假人”,这是违背周礼的。
周代诸侯国的“公、侯、伯、子、男”
五等爵,是周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曾概括世界各民族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共同特点说:“在过去的历史时代,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
周代诸侯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诸侯中“多级的阶梯”的表现形式。在周代社会中,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多级的阶梯”是普遍存在的,不仅诸侯中有,卿大夫中也有。
《左传》桓公三年说:“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
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这里所说的“敌国”是匹敌的国家。“公子”,就是国君的女儿。在国君的姊妹或女儿出嫁时,依对方国家的大小,分别由上卿、下卿、诸卿和上大夫送行。说明卿大夫是有上下等级的。
《左传》僖公十二年载,齐国的执政管仲到成周去为王室和戎人讲和。王准备以“上卿之礼”招待他。管仲因为齐国有国子、高子两位上卿,所以推辞不就,仅“受下卿之礼而还”。这证明在诸侯国的卿一级官员中确有上卿、下卿之分。
《左传》成公三年载鲁大夫臧宣叔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臧宣叔所说的“古之制”,就是西周制度。杜预注:“古制:公为大国,侯伯为次国,子、男为小国。”这就说明了在周代不仅诸侯国的卿大夫有上、中、下之分,而且不同国家的卿大夫在列国间的交往中地位也不尽相同。国家爵位尊,卿大夫的地位也尊;相反,国家的爵位卑,其卿大夫的地位也就卑。列国卿大夫的上下等级是十分严格的。
《左传》成公三年说晋国的中行伯(
荀庚)“其位在三”,列于中军帅郤克和中军佐
荀首之后。成公十六年,晋大夫郤至在
鄢陵之战后,到成周向天子献楚捷时自夸其功,王朝卿士单子说:“
温季(即郤至)其亡乎!位在七人之下,而求掩其上。”当时,郤至为晋新军佐,位次在上、中、下三军将佐及新军将之下,列第八位。襄公二十六年,郑国战胜陈国,郑伯赏赐有功的子展、子产二将,“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产辞谢六邑说:“自上以下,
隆杀以两,礼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赏礼。”子展时为郑国上卿,子西次之,良霄第三,子产居四。以
周礼,卿大夫每下一级,赏格当减去二,曰“隆杀以两”。所以子产不敢接受六邑的奖赏。以上数例足以说明周代卿大夫等级制的森严性。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大宗伯在“以
九仪之命正邦国”,“以
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之外,还有“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的职责。小宗伯则有“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的职责。列国的宗伯应当也有这种职能。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挥就以善于辨别列国大夫的“族姓、
班位、贵贱、能否”而知名。
周代社会的等级制度甚至渗透到了统治阶级的家庭中,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的妻妾也以
嫡庶为原则划分成若干等级。嫡妻即正妻,只有一人。天子嫡妻称后,诸侯嫡妻称夫人,卿大夫嫡妻称
内子。
庶妻位在嫡妻之下,排成
高低贵贱的等列。
《左传》文公六年载,晋襄公逝世,其子幼弱。晋大夫因为国家多难,商议扶立年长的君主。
贾季主张立
晋文公庶妻辰嬴的儿子公子乐。
赵孟不同意,说:“辰嬴贱,班在
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主张立晋文公庶妻杜祁的儿子公子雍,理由是:“杜祁以君故,让逼姞而上之;以狄故,让
季隗而已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爱其子而仕诸秦,为亚卿焉。秦大而近,足以为援;母义子爱,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晋文公嫡妻是文赢,次妃为襄公生母逼姞,三妃为季隗,四妃为杜祁,九妃为辰赢。清人
俞正燮推断,文公在齐娶的“齐姜在五,
秦女三人亦媵也,其在六、七、八欤?”可见,晋文公的夫人与八位庶妻的位次是井然有序的。
《左传》昭公八年说:“陈哀公元妃郑姬生悼太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
陈哀公的夫人与二妃、下妃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大夫赵衰娶
晋文公的女儿
赵姬为正妻,生
赵原同、赵屏括、赵楼婴三子。赵衰追随文公在狄时曾娶狄女叔隗,生
赵盾。赵姬是位贤达妇人,见赵盾有才干,就坚决请求以赵盾“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
叔隗为
内子而己下之”。这是卿大夫妻有嫡庶之分的证据。
《左传》昭公十一年载:“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
僚从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僖子使助薳氏之簉。”杜预注:“薳氏之女为僖子
副妾,别居在外,故僖子纳泉丘人女令助之”是正确的。“其僚”,是泉丘女的僚友。
沈钦韩《左传补注》云:“薳氏是僖子正室,使二女助之,为其簉。或薳氏是僖子别邑,使二女别居以此为簉也,故下宿于薳氏。”此说实误。一者,僖子为
鲁卿,在鲁都有府第,其府第在季氏宅东南,登其宅西北隅,便可望见季氏,其正妻怎能不在府宅而在薳氏?二者,如说“使二女别居为簉”,应是自为簉,《左传》怎会说“使助薳氏之簉”?依此知沈解不确。从这条材料看,
孟僖子的妻子至少有四位,排列次序是正妻、
副妾薳氏、二簉泉丘女、泉丘女僚友。
在统治阶级的家庭中,嫡妻所生的儿子曰嫡子,
庶妻所生的儿子曰庶子。嫡子高于庶子。嫡子依长幼论尊卑,庶子依其母亲的贵贱地位论尊卑。《公羊传》称这种现象叫“子以母贵”。
如果庶子有继承父业为公、卿、大夫的,则其母也随之提高到夫人、
内子的地位。《公羊传》则称这一现象为“
母以子贵”。
在先秦文献中,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的
五等爵称,也像在青铜器铭文中一样,有无定称的现象。
如据《春秋》、《左传》、《国语》,齐、卫之君时称公,时称侯;秦、郑之君时称伯,时称侯;滕、薛之君时称侯,时称伯,甚至称子;邾、莒之君时称子,时称公。
对于这类问题,由于金文材料自身的局限性,是难以说明的。而先秦文献则比较系统,我们从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特别是由于“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而孔门学说由七十子后学师口相传,这可以使我们在先秦两汉的儒家著作中找到答案。
公爵
“公”亦作为诸侯的通称,但那不是爵称,而只是尊称。如《春秋》一书于鲁十二君皆称公。
何休《公羊传》隐公元年注云:“鲁称公者,臣子心所欲尊号其君父。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之心欲尊其君父,使得称公。” 鲁本侯爵,而在国内臣子则可以尊其号为“公”。这在周代是一条不成文的法则。这条法则还不仅限于侯爵,也通用于“伯子男”等各级诸侯。
《白虎通·爵篇》云:“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 因为臣子“心欲俱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称其君为公也”。但是,如果“诸侯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以互相交接时,则不得“私其臣子之义”,要求诸侯各称本爵。
这一原则在《春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春秋》作为鲁国史,特称其君为公;而在记载其它国家诸侯朝会时,一律各称本爵。如《春秋》庄公十六年载幽之盟曰:“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又,僖公二十八年载
践土之盟曰:“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
卫子、莒子,盟于践土。”在这两次会盟中,《春秋》所列诸侯爵秩,除卫、滕二国而外,皆其本爵。卫所以称子,是因为卫侯当时出居在外,其弟叔武参与盟会,故以未成君之礼相待。滕所以称子,是因为春秋时沦落成为“微国”,是宋国附庸。齐、晋侯爵所以序宋公之上,是因为齐、晋先后受周天子册封为“侯伯”,为诸侯霸主。而列国诸侯于国内则一律可以称公。如《国语》一书系收集各国材料辑成,书中鲁、齐、晋、宋、卫、曹、郑、秦诸国君主皆称公。《左传》甚至称邾、莒等附庸小国君主为公,如邾文公、
邾定公、
邾宣公;莒共公、莒纪公、莒兹 公、莒犂比公等。
《公羊传》隐公五年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在周代,王室确曾设立过“三公”的高爵。
《逸周书·祭公解》是当前史学界公认的西周作品。《祭公解》说:“天子自三公上下辟于文、武”,又说:“天子三公监于夏商之既败,丕则无遗后,难至于万亿年,守序终之。”同书《酆保解》、《史记解》、《武寤解》等也载有“天子三公”。《周礼·春官·典命》曰:“王之三公
八命。”《司服》曰:“王为三公六卿
锡衰。”《秋官·小司寇》曰:“王南乡,三公北面。”在周初,
周公为太宰,召公为太保,太公为太师,他们就是“天子三公”。周代青铜器《琱生簋》铭文业已证明,周公、召公两人的身份,确为“公”爵,《公羊传》所言不虚。
“天子三公称公”,可能是周初之制,实际上在成康以后,凡是王室的执政卿士都可以称“公”,享受公爵待遇。
王世民先生在《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一文中列举的毕公、明公、溓公、益公、穆公、武公、
井公、
毛公、应公、芮公、虢公等王朝卿士,就都是公爵。
在东周时期,仅从《左传》上看,不论是诸侯入为王朝卿士的,如郑武公、郑庄公、虢公,还是畿内诸侯、大夫担任卿士的,如
召昭公、
召戴公、
单襄公、
单穆公、尹武公、尹文公、
王叔文公、
刘康公等也都一律称公。畿内的公爵大多都有封邑。
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云:“文王受命,
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
周公旦、
召公之采地。”
解放前陕西扶风出土的《琱生鬲》、1961年扶风齐家村出土的《琱我父簋》的“琱(周)”字,据李学勤先生说:“用为氏名,指周公的周氏;用为地名,则指周公的采地
周城。”其它如毕公的采地在毕,苏公的采地在温,芮公的采地在芮,东周时
刘康公的采地在刘,尹氏的采地在尹等,都能说明这一问题。
“王者之后称公”,主要指夏、殷二代之后称公。《逸周书·王会解》说在成周大会上,“堂下之右,唐公、
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孔晁注:“唐、虞二公,尧、舜后也。”夏公、殷公是“杞、宋二公”。
《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
大禹之后于杞。”
《礼记·乐记》载孔子说:“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孔疏说这是“举
三恪二代也”。
清
孙希旦《礼记集解》说:“封黄帝、尧、舜之后,所谓三恪也。封夏、殷之后,所谓二代也”,是正确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
元女太姬配
胡公(阏父子)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是其证。恪,《说文·心部》引作“愙”,是
敬之义。
《
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存
二王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
《汉书·成帝纪》说:“盖闻王者必存二王后,所以
通三统也。”
《白虎通·爵篇》则云:“公者,加尊二王之后。”由是观之,《公羊传》所说的“王者之后称公”,在周代,只能是杞、宋二国。
《春秋》记载宋国爵为公,与《礼记》、《汉书》相合。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昭公二十五年,宋大夫乐大心说:“我不输粟。我于周为客,若之何使客?”又,
何休《公羊传》隐公三年注说:“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而不臣也。”这些记载都是不容忽视的,它确能证明周人以
客礼侍宋,并尊其爵为“公”。
至于杞国,据《逸周书》,西周时杞为公爵。入春秋以后,仅称为侯。至鲁庄公二十七年以后,又称伯。
杜预《左传》注云:“杞称伯者,盖为时王所黜。”在
鲁僖公二十三年、二十七年、襄公二十九年,《春秋》又三称其为子。《左传》解释说:“书曰子,杞夷也。”又说;“杞.夏余也,而即东夷。”
《春秋》严夷夏之防,杞用夷礼,所以就视同夷狄之君而称子。何休《公羊传》注说:杞本公爵,但春秋时“微弱为徐、莒所胁,不能死位。《春秋》伯
子男一也,辞无所贬。贬称子者,《春秋》黜杞不明.故以其一等贬之”。与《左传》的解说大体相同,应是可信的。
可见,夏、商王室之后裔在周初虽为公爵,但入春秋以后,杞即衰弱,且不断迁徙。
据清人
阎若璩考证,杞初封在河南开封,春秋
鲁桓公二年迁于山东莒州及曲阜相邻之地,桓公六年迁淳于(山东省
安丘县东北),僖公十四年迁到缘陵(山东昌乐县东南),襄公时又迁回淳于,国家也沦落成为“伯
子男”一类小国。至于
三恪,爵低于公,仅为侯。《逸周书》称其为公,是沿用其旧名。
《史记·周本纪》载,周在封蓟之后,又封
召公于燕。其后,“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祝入春秋后亦不见于记载,只有陈国仍保持“侯”爵名号,但也沦落成为二三流小国。
侯爵
侯,是
五等爵的第二级。《白虎通·号篇》说:“侯是百里正爵。”《封公侯篇》说:“诸侯封不过百里。”这种说法,得到了《左传》的证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说:“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杜注:圻,“
方千里”;同,“
方百里”,衰,“
差降”。圻,又作畿,《诗·商颂·玄鸟》云:“
邦畿千里。”《逸周书·职方氏》云:“千里曰
王圻”,卢文弨解:“圻与畿同。”说皆与《左传》合。《孟子·万章下》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几四等。”七十里、五十里的“差降”,就是“衰”。
公、侯的封地虽然都是方百里,但公爵位尊,是王室的客,可以组建“三师”军队,有较大的独立性。侯,《逸周书·职方氏》孔晁注云:“为王者斥侯也”(《周礼·职方氏》孔疏同)。
春秋时王室大夫
富辰追述分封诸侯的作用说:“昔
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
藩屏周。”证明诸侯是王室的藩屏,承担着捍卫王室的任务。诸侯之长曰“元侯”,又曰“侯伯”、“方伯”。即《礼记·王制》所说“千里之外设方伯”。其地位与公爵相埒。
在周初,齐、鲁、卫、晋、燕诸国都是方伯,守卫着王室的东、北、东北、东南边疆,如《尚书·康诰》曰:“王若曰:
孟侯,朕其弟,小于封。”
《汉书·地理志》说:“周公封弟
康叔?号曰孟侯,以
夹辅周室。”颜师古注:“孟,长也。言为诸侯之长。”可见,康叔封卫,为周初诸侯之长。
伯爵
伯爵遍布于王畿内外。《礼记·曲礼》云:“五官之长曰伯”,孔疏:“伯,长也。”
《风俗通·皇霸篇》云:伯,长也,白也。言其咸建五长,功实明白。”通白,在商代方国首领就已称白,如殷墟卜辞中已有井白、易白、
丹白、羌方白、孟方白等。
《逸周书·武顺解》云:“五五二十五曰元卒……四卒成卫曰伯。”说明伯原为由百人组成的战斗编队,进而引申为百夫长之称,最后演变为一级爵称。
在周天子畿内,土地无多,所以不封侯而封伯。如东周畿内有
原伯、毛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孔疏说:“文王之子,原、毛之后,世为王臣,仍为伯爵,或本封灭绝,食采畿内。”
现存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出土于陕西扶风,证明毛伯在西周时也是畿内伯爵。凡伯,《左传》隐公七年杜注:“周卿士也。凡,国;伯,爵。”祭伯,《左传》隐公元年杜注:“诸侯为王卿士者。祭,国;伯,爵。”《国语·周语上》韦昭注:“祭,畿内之国,周公之后也。”
孔广森《公羊通义》断“祭伯”之“伯”为行次之称,误。其它如毕伯、芮伯、
社伯等,也都是畿内伯。
畿内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般都历任王官。其中有入为天子三公、王朝卿士的,就称为“公”。但公爵只限于一身一世,其后世子孙则恢复本爵。如据《班簋》铭文,
毛本伯爵,但毛伯“更虢城公服”以后,做了王朝卿士,就称
毛公了。西周末又有毛公任王朝卿士。而其后世子孙则恢复本爵,春秋时有毛伯得、毛伯过、
毛伯卫等。毕公高为武王世臣,成王时入为天子三公,而其后世子孙则自称“毕伯”,现存青铜器《毕伯硕父鬲》,可为证明。祭本
周公之后,称伯爵。但周穆王之世,祭公谋父任天子三公,即称祭公,而其后世子孙则恢复伯称。
原伯,系文王子孙,春秋时原伯有入为王朝卿士者,故称
原庄公、
原襄公,而其它诸原,仍称伯,有原伯鲁、原伯贯、原伯绞等。这种现象与周初伯禽、吕伋任王朝卿士,故称“鲁公”、“
丁公”,而其后世子孙一律称侯,属侯爵,是一致的。
畿外的伯,有曹伯、巢伯、吴伯等。吴的例子也很典型。吴本伯爵,春秋时吴君自称王,在黄池会前,晋大夫董褐利用吴君“欲守吾先君班爵”的诺言,折辩吴君说:“今君掩
王东海,以淫名闻于天子。君有短垣,而自逾之,况荆蛮则何有于周室?夫
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诸侯是以敢辞。夫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君若无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
吴公,孤敢不顺从
君命长弟。”这段话证明,在周室班爵禄时,吴确实曾接受了伯爵的命圭。这是周代诸侯有
五等爵的又一有力证据。
春秋时,吴自称为王,是“
淫名”,是“卑天子”,属于
僭越行为。所以晋与诸侯在黄池会上拒绝公开承认吴的王者地位。因为“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晋仍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晋人说如果吴能放弃王号,改称“
吴公”,晋也可以让步,同意由吴主盟。这又证明了春秋时期列国可以实力地位破坏周代的爵禄制度。至于《春秋》称吴君为“子”,那是因为《春秋》以“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是它用来“正名”的一种笔法。
子爵、男爵
子、男。《白虎通·爵篇》:“子者,兹也,兹兹无已也。”可见,子本是从王、公家族中分化出来的后代子孙。子演化成为爵位。当起于商代。《尚书》载商末有微子、箕子。周承商制,沿用了子的爵号。在周原第十一号窖穴第八十三号甲骨上就有“今秋,
楚子来”字样。但是,在西周大分封时,华夏族受封的子爵很少,且多为畿内小国。如《左传》文公三年有“
沈子”,系周公后;垣公二年有“郜子”,系文王后。在东周畿内有王季子,本爵为子。受采于刘,为王室卿士,谥
刘康公,其后世子孙称
刘子。
爵位演变
周代诸侯的爵秩等级像世间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引《
左传》、《
国语》等文献证明周代诸侯爵有五等,但据《公羊传》说《春秋》以公为一等,侯为一等,伯
子男为一等,是三等。《孟子·万章下》说:“公一位,
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是四等。同时,孟子说这仅是“尝闻其略”,“其详不可得闻也”。
《左传》、《国语》与《孟子》、《公羊传》所载周代爵秩等级的不同,其实就是周代诸侯等级不断变化的反映。这一点也在《周礼》的记载中有所表现。
《周礼·地宫·大司徒》讲周代诸侯虽有“诸公、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五等,但依其所食之地划分,则只为“公食其半,侯伯叁之一,
子男四之一”三等。这又与《孟子》所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大体相同。
可见,周代所封诸侯虽为五等,但从封地或所食之地看,实为三等。而公与侯、侯与伯、子与男等的差别,只是礼仪形式问题。所以经过从西周到春秋的二、三百年变化,大体上就变成了《春秋》所说的三等。
春秋时,诸侯爵等的另一种变化,是列国不再以昔日的爵秩高低,而是以实力地位来论大小和强弱。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春秋时诸侯“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完全正确的。
据《左传》成公三年,晋卿荀庚与卫卿孙良夫同时聘鲁,鲁成公询问大夫臧宣叔会盟时将以谁为先?臧宣叔说晋为大国,卫与晋比仅为小国,晋又是伯主,所以应以荀庚为先。杜预也说:“春秋以强弱为大小,故卫虽侯爵,犹为小国”,小国应“降大国二等”。在周初,晋、卫同为元侯,而今晋强卫弱,卫已沦落成三流国家。
姬姓国
姬姓是
黄帝的后代,
周天子姓姬。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
吕氏春秋》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荀子》谓“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谓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与
周天子同宗族的王族宗亲子弟们的诸侯国,统称周王族诸侯国,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东周时期,春秋霸主中的
晋国和
吴国,战国七雄中的
魏国、
韩国和
燕国,皆为与周天子同宗族的周王族诸侯国。
巴国
巴国在商代已经见称于世,主要活动在汉水中游一带。商代末年,参与
武王伐纣,成为周王室分封于汉水一带的诸侯,是周初著名的“汉阳诸姬”之一。
吴国
吴国系周太王长子
泰伯之后。
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虞仲。当时周章已经做了吴地君主,武王便把吴地封给了他。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
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
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
春秋时期,吴王
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
伍子胥和
孙武攻破楚国都城。阖闾的儿子夫差与
齐国和
晋国争霸成功后,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
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曾国
曾国系周朝开国功臣
南宫适(即南宫括)之后,史书称为随国。
曾国的建立,属于
西周王朝经营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实现了周王朝对江汉地区的有效控制。
虞国
虞国系周太王长子
泰伯之后。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虞仲。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列为诸侯。
前655年,虞公贪图
晋献公的宝马和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
虢国的
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鲁国
鲁国系
周文王第四子
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
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
伯禽于
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首都在
曲阜,疆域在
泰山以南,略有今
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
前249年,鲁灭于楚。
邢国
邢国是
周公旦第四子的封国。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成王分封周公六子为诸侯国,其中封其第四子姬苴(靖渊)于邢国,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姬姓,侯爵。
《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周初邢地是戎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骚扰周疆的重任,是太行山以东有得专征伐权的元侯,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国都邢台。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
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黄河以西的地域,在当时我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管国
管国系
周文王第三子
管叔鲜的封国。
周武王以监武庚将其封于管,即今河南信阳县。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旦摄政后,管叔鲜因勾结蔡叔度、霍叔处、
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
蔡国
蔡国系
周文王第五子
蔡叔度的封国。
周武王以监武庚将其封于蔡,辖地为河南
驻马店市
上蔡县一带,周武王死后,周公帅军平叛,杀死武庚,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蔡叔度的儿子蔡胡能改行向善,周公荐于成王,仍封于蔡,史称
蔡仲。
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于吴国边境重地
州来(安徽凤台县),史称下蔡。经五世,于前447年为楚国所灭。
曹国
曹国系
周文王第六子
曹叔振铎的封国。建都
陶丘,辖地为
山东菏泽市
定陶附近。东周时,曹国发生内乱。
前487年,曹国被宋国灭亡。
郕国
郕国系
周文王第七子
郕叔武的封国。郕,史书又作成、盛,互通。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谥号。
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国本封于
西周畿内,春秋时改封于
山东。位置在今
宁阳县东北(一说在河南范县)。
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鲁、齐围攻郕,郕降于齐。
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
赖国
赖国系
周文王第十九子
叔颖的封国。
武王伐纣后,叔颖退居于赖地,于是武王封叔颖于赖,建都于鄢(今河南许昌)。
霍国
霍国系
周文王第八子
霍叔处的封国。武王死后,
周成王年纪太小,
周公旦临朝摄政。
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殷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周公帅军平叛,霍叔被废为平民,但霍国仍被保留下来由霍叔之子继位,一直到春秋时代,前661年被晋国所灭。
卫国
卫国系
周文王第九子
康叔封的封国。康叔获武王封畿内之
康国,故称康叔。成王即位,
周公旦平定
武庚叛乱后,徙封康叔于卫(今河南
淇县朝歌),建立卫国。
卫君角三十三年(前209年),
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
沈国
沈国系
周文王第十子
季载的封国。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
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
前506年,沈国为蔡国所灭。
毛国
毛国系
周文王第十一子
毛叔郑的封国。毛国封地在今陕西省岐县、扶风一带。
郜国
郜国系
周文王第十二子的封国。郜国封地在今
山东菏泽市
成武县境内。春秋时,郜国被宋国所灭。传世器有
郜史硕父鼎及
郜仲尊。
雍国
雍国系
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国。雍国封地在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乡府城村。村西北200米处现存府城遗址,城垣方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调查发掘证实,此城始建于夏末商初,沿用于东周时期。
这里北望太行,南邻黄河,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商王畿西部的田猎区,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争霸的战略要地。
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滕国
滕国系
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封国。滕国封地在今
滕州市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
前415年为
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
毕国
毕国系
周文王第十五子
毕公高的封国。毕国封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不知何时何故,断了封赐,子孙散居各地。
原国
原国系
周文王第十六子的封国。原国封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市。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文公因守信而主动投降。原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县)。
酆国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曰:酆本商崇侯虎之地,文王灭崇,作丰邑,武王封其弟为酆侯。依据《路史·国名纪己》中的解释,以楚国之丰邑,即《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析县丰乡城为是,在今陕西山阳县。
今本《竹书纪年》记:成王十九年,黜酆侯,自是绝封。酆侯是因好酒而醉乱迷逸,被成王废黜绝国的。
郇国
郇国系周文王第十八子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
《诗·曹风下泉》:“郇伯劳之。”《竹书纪年》曰:“昭王六年,王赐郇伯命。”此郇伯即其后裔在王室任卿士者。
《左传·僖公十四年》载,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国时,晋国军队曾退居于郇。且“狐偃及秦大夫监于郇。”可见,至迟春秋早、中期郇国已被晋所灭。郇地盛产食盐,这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召国
召国系召公奭在王畿内的封国。召公奭为周室三公之一。周武王时,召公奭受封于燕地,但他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自己则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与周公旦、毕公高一起辅佐天子。其子孙世代继为三公。
北燕国
北
燕国系
召公奭的封国,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区一带。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
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燕国在战国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前226年,大将
王翦率
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前222年,燕灭于秦。
古魏国
古魏国系西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封地在今山西
芮城县北。
古韩国
古韩国系
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河津东北。春秋时期被
晋国所灭。
邘国
邘国系
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现为西万镇邘邰村。
晋国
晋国系
周成王的弟弟
唐叔虞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
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
新田(今山西
侯马)等地。
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
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
周携王,为
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
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即开创霸业。
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
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制霸中原。
晋平公时期,形成
晋国六卿。昭公之后,六卿强而公室卑。
烈公十九年(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静公二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彻底灭亡。
应国
应国系
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封地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
滍阳镇。应国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时亡于楚国。
单国
单国为周成王之子的封国。系东都王畿内封国,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单国之君世为王室卿士,鲁庄公元年(前693年),周王嫁女于齐,鲁侯主婚。单伯送周王之妇到鲁国,以备出嫁。杨树达注曰:“单音善,天子畿内地名。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称单伯,成公以下常称单子。”
虢国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
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陕西宝鸡附近,后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
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于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原地留有一小虢,前687年被秦国所灭。
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杨国
杨国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省拱洞西南。
郑国
郑国系
周厉王幼子友的封国,别名奠国。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
华县的东方),史称
郑桓公。郑武公和
郑庄公都是
周平王手下的卿士。
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刘国
刘康公为
周顷王的小儿子,是
周匡王和
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于前599年前后建立
刘国。
刘国故城位于河南
偃师市缑氏镇西南。
刘国自
刘康公、
刘定公、
刘献公、
刘文公、
刘桓公五世,相继为
王室卿士。
刘国诸公,在朝总揽百官,出外号令诸侯,地位显赫。
刘国灭亡的时间在
战国初年的
周贞定王时期。
魏国
魏国祖先毕万,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晋献公灭古魏国,把它封给毕万,立魏氏。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斯为诸侯,魏国建立。当时它西邻
秦国,东有淮、颍与
齐国和
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
赵国。自
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
梁国。
前225年,魏国灭于秦。
韩国
韩国的先人为晋国公族。晋武公封曲沃桓叔庶子万于韩原,立韩氏。
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国建立。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
韩国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于前230年灭亡。
西周国
西周国的的开国君主西周桓公是周贞定王幼子,哀王思王考王之弟。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是为西周桓公。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至此周朝土地分封完毕,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国。至周赧王时,天子徙都西周。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
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西周国灭亡。
东周国
东周国的开国君主东周惠公为西周威公少子。周显王二年(前367年)西周威公卒,少子根与太子朝不和,赵成侯与韩共侯遂分周为二,根自立于巩,号东周惠公。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
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东周公国灭亡。
姜姓国
实际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称之“姜”,为族名称之“羌”。羌人与周人在早期长期联姻,后协助周人灭商。
齐国
齐国系周开国功臣
吕尚的封国。初封于
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后迁至
临淄(今山东省
淄博市临淄区)。
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
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
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
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
公子纠奔鲁,
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
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任用
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公元前684年,齐国是最先迈入霸主地位。
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481年,
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
齐康公在位时淫于酒色,敬仲的后代
田和为相。
周安王十一年(前386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
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唯一的
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姜姓齐国灭亡。
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周惠王五年(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国公子敬仲奔齐,齐桓公任为工正。田氏家族历经300年苦心经营,逐步篡夺了齐国政权。周安王十三年(前389年),敬仲九世孙田和正式列为诸侯,田氏齐国建立。田齐的国都仍在
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
吕国
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
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
吕国(国都在今河南南阳市镇平县
侯集镇马圈王、宋小庄一带)。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东吕国是南阳吕国分离出来的一个小国,也叫吕国,史称东吕,在今河南新蔡一带,后来在春秋时为宋国灭亡。
申国
申人源于
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
西戎。先周时期
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
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
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称“
太姜”即是。
西周后期,
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职。
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
南土”局势的控制,改封王舅
申伯于今河南省
南阳市,在原
谢国的土地上建邑立国。此申国遂称“南申”,西土之申国可称西申。
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荆楚侵犯,周在此驻扎了军队。
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
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师假道于邓伐申。大概在
楚文王时,申国被灭,设为县。楚灭申后,曾将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东面的信阳一带安置,成为楚之附庸。这就是春秋时期信阳之申的由来。信阳之申称东申。
《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东申被迁往楚地,
楚平王时申又在信阳恢复。南申亡国约在战国中早期。
许国
许国是
许文叔的封国,为太岳之嗣。春秋时期,
郑国、楚国等非常强大,许国经常遭到强国侵略。公元前654年,楚国攻打许,许侯大败,于是肉袒谢罪,楚国才心满意足,退兵而去。楚成王时,再次进攻许国,许侯第二次肉袒谢罪,请求和解。在这之后,许国差不多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以想到许国面临的险恶局势。
许国灭亡在战国初期。
许元公在位时,许国被楚国攻灭。还有一个说法,是为魏国所灭。
纪国
纪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国祚延续到西周到春秋时代。国都纪,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
莱州湾的西南岸的今
寿光市。西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传说是纪
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结仇。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
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
鄣国
鄣国是齐太公的后代所立,为齐国附庸。齐桓公年间,齐灭鄣。
妫姓国
息国
息国,侯爵,妫姓,今蔡州新息县是也。庄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陈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
虞舜的后代
胡公满于陈,建都
宛丘(今河南
淮阳附近),是为
陈国,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辖地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称陈氏。
春秋早期,
陈桓公有宠于王,
郑庄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
陈国还参加宋、蔡、卫等国的伐郑,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陈桓公死后,陈国内乱,
陈宣公时才趋于平稳。
前534年,陈国因争立而内乱,
楚灵王使公子弃疾灭陈为县。前529年,楚平王夺得王位后,为笼络人心,再次使陈复国。前478年,依附于吴的陈国,在楚国公孙朝率领的楚师攻伐下,前478年终于亡国。
遂国
遂国是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
山东省
宁阳、
肥城一带)所建之国,是鲁国的附庸国。东
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被齐国所灭。
姒姓国
姒姓是夏禹的后代。
杞国
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
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
山东省
新泰,后又迁至
昌乐、再至
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
夏朝王室之后,存有
夏礼,因此
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论语·八佾》)。
越国
越国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禹封泰山,禅会稽中封禅大典中的会稽本来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时
越国的封地也本在古
雷泽地区,也就是如今的
山东菏泽地区。再后来却逐次南下,在周朝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西周初迁至如今地苏州吴中一带。
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
勾践经常与
吴国对抗,公元前494年,败于
夫差,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
子姓国
子姓是商汤的后代。
邓国
邓国的先人早期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商代的邓为侯国。商代晚期,邓人南徙河南郾城县东南。西周以后,邓国又徙都于今湖北襄樊市附近。
西周时,邓国与周王室及姬姓国关系密切,先后与井、应等国联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前688年,
楚文王伐申经过邓国,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邓国大夫提出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邓侯不听。第二年,楚文伐邓。
前678年,楚再次伐邓,将其灭亡。
邶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称
邶国。
西周设立的邶、鄘、卫三国,后来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领兵东征,结果武庚、管叔被杀,原来的邶、鄘、卫三国之地划归卫国所属,周王室封康叔于卫,领“以殷余民”。
从此,邶国之民和邶国之地转属卫国所有。邶国仅历武庚一代而终结,是周初封国中寿命最短的方国。
宋国
宋国是
微子启的封国。
武王灭商后,封微子启于宋。
春秋时期,
宋襄公称霸。
战国时期,宋戴公的后裔司城戴剔成(字
子罕)杀桓侯篡位,史称戴氏代宋。剔成在位41年,被弟弟偃杀死(一说逃到
齐国),偃即位,史称宋康王。
前286年,
齐湣王发兵灭宋,
宋康王死在魏国。宋立国761年,共26世,32君。
朝鲜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商朝遗臣
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
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
在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的著作《
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
汉初,
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
嬴姓国
葛国
葛国,又称葛伯国,
夏代封国之一,位于今河南省
宁陵葛伯屯。夏朝前期,黄帝支庶的
伯益长子
大廉,被封在葛(今商丘
宁陵县),建立
葛国,封为
伯爵,史称“葛伯”,今宁陵县有
葛城遗址。
江国
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
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
前624年,楚师围江。后因晋国出兵救江,楚师暂时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举灭掉
江国。
黄国
《
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
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
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
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史实见于《
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
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
梁国
周宣王封
秦仲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
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
公元前641年,
秦穆公率大军进攻
梁国,梁国土崩瓦解。
徐国
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建立
徐国。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流域(今
山东郯城一带)。周初,安徽
泗州(其都先在
山东郯城,后迁都至安徽
泗县江苏省
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
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
在周穆王时期,才肯臣服于周朝。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前512年为吴国所消灭。
秦国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养马之功,将他们分封在
秦,作为周朝的附庸,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前770年,
秦襄公护送
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从
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前325年秦惠王称王。
前246年,秦王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赵国
赵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
相传先祖
造父为
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
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后奄父救周宣王于
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
晋文侯。从此赵氏便在
晋国落脚,渐成望族。
前403年,叔带之后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将王翦攻陷邯郸,掳赵幽缪王,赵国灭亡。
谷国
谷国,初被分封时爵位为
伯爵,
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都是少昊的后裔,至
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
嬴氏的后代有叫
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
秦国和
谷国。
己姓国
苏国
苏国前身为夏时建立的温国,
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有苏氏助周伐商,周武王赐苏忿生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
卫国。
莒国
莒国,
子爵,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今
山东密州莒县是也。”据《
世本》记载,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
左传》莒女称戴己、声己。《史记·
楚世家》谓:“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汉书·地理志》谓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后归齐。
至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
乐毅破齐,
莒城不下。汉置
莒县,又为城阳国。
芈姓国
芈姓是颛顼部落的后代。
楚国
鬻熊,是
周文王的火师。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建立
楚国。
周定王十一年(前596年),楚庄王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称霸中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将王翦击破楚将项燕,掳楚王负刍,
楚国灭亡。
罗国
罗国是芈姓穴熊部落的一个分支,与楚国同祖。亦是子男小国。
春秋初期,为楚所灭。
虁国
蘷国是子爵国,是鬻熊的六世孙熊挚之后所立。
公元前634年,为楚所灭。
归姓国
胡国是周朝的封国,位于今河南省的
郾城县、舞阳县一带。
公元前763年,为楚国所灭。
姞姓国
伯儵在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
南燕。
此燕国为姞姓,一直延续到春秋,《左传》记载,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桓公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十八年,王子克奔燕。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二十年,郑伯执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名燕姞,所说的都是南燕。
风姓国
宿国
周武王为了表示对
伏羲氏的景仰,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今
山东省
东平县宿城镇)。春秋时期,宋国灭亡
宿国。
据《
春秋》庄公十年载,公元前684年,宋国把宿人迁到别处而夺其地。又据《
元和郡县志》十“泗州
宿迁”下说,今江苏宿迁即《春秋》宋人迁宿之地”。当是在“宋人迁宿”之前,居于今
山东境内的宿国已被别国逼迫而迁至今
江苏宿迁,春秋时又被宋国所迁。宿在
山东的故地后人于齐。
须句国
颛臾国
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
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秦素灭。
任国
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
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封国爵级
周朝的爵位分为6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附庸爵
部分公爵诸侯国
东周公国,西周公国:公爵 姬姓
宋国:公爵 子姓
虢国:公爵 姬姓
州国:公爵 姜姓
虞国:公爵 姬姓
部分侯爵诸侯国
蔡国:侯爵 姬姓
齐国:侯爵 姜姓
鲁国:侯爵 姬姓
卫国:侯爵 姬姓
邢国:侯爵 姬姓
晋国:侯爵 姬姓
部分伯爵诸侯国
郑国:伯爵 姬姓
秦国:伯爵 嬴姓
燕国:伯爵 姬姓
部分子爵诸侯国
吴国:子爵 姬姓
楚国:子爵 芈姓
越国:子爵 姒姓
部分男爵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