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96年),又称善国(善城),中国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
姬姓,子爵。在今
山东省滕州市境内;
微山县东北部,
滕州市西部,
邹城市南部,
山亭区西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
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是为滕叔绣。
国号
滕字,取自泉水腾涌之意。滕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当时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将他的十四弟姬绣封于此地,称为滕叔绣,从而建立了滕国,先秦时期县制,滕州作为州郡的所在地。相传三十一世,历七百多年之久。
滕国国君中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滕文公,曾多次“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轲到滕国,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略。滕文公任政期间,人丁兴旺,国富民强,“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文公因此博得一个“贤君”的美称,滕国也被誉为行圣人之道的“善国”。
《史记·陈杞世家》里说:“滕、薛、邹,夏、殷、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其“索引”:“滕不知本封,盖轩辕氏子有滕姓,是其祖也。后周封文王子错叔绣于滕,故宋忠云‘今沛国公丘是滕国也’。薛,奚仲之后,任姓,盖夏、殷所封,故《春秋》有滕侯、薛侯。邾,曹姓之国,陆终氏之子会人之后。邾国,今鲁国邹县是也。然三国微小,春秋时亦预会盟,盖史缺无可叙列也。”
历史
据古籍记载,“滕”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炎黄之战后,炎帝大败,黄帝率族东来,封其第十子于此,以地名为国名,立滕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同父异母的弟弟错叔绣于此,建立了姬姓滕国,史称“叔绣封滕”。
滕国,是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
诸侯国,在山东省滕州市西部,
微山县东北部,
邹城南部。国君为姬姓,公元前1046年立国,公元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错叔绣(封侯爵)。今滕州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灭于
宋国。共传23世。滕国君主为姬姓。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而封其宗亲及功臣为诸侯。其中叔绣(即
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被封于滕,是为滕叔绣。古滕城是滕国的首都,距离滕州市善国街道西7公里。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
山东滕州市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
春秋》
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
孟子曾到滕国拜见
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
宋康王所灭。
疆域
滕国在中国历史上所封甚早,地理环境亦佳,其辖域过小,据《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
政治
滕文公因国小势弱,时时存有滕国将被大国兼并吞灭的忧患意识。他还在做世子之时,到楚国去路经宋国得知孟子客居于此,往返途中两次会见孟子,听治国图存之道。滕文公在滕国执政后不久,孟子来滕,他把孟子安排居住在“上宫”,早晚问以国事。孟子在滕国居住了近三年的时间,方才返回故里邹地。
滕文公礼贤敬士以求自强图存,孟子传尧舜、性善之道当仁不让,滕国的仁政就这样产生了,“善国”方略得以实施。孟子在滕国留下了治国“民事不可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等至理名言,以及对百姓推行井田制,耕者九一的仁政办法。滕文公效法先王,实施仁政,多有善举,在国内很快就见到了成效,滕国周边国家的士人得知后倍受鼓舞。《孟子》记述,楚国有个叫许行的人带着数十个徒弟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请求在滕国安家落户,愿为子民。宋国的陈相与他弟弟陈良带着农具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也自愿做他的黎民百姓。滕国虽小,兴于内而睦于外,有了感召力、亲和力,已成为孟子所预期的“善国”。
滕文公从善如流,善于决策,遇有重大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尤其重视孟子的建议。如为滕定公发丧,遵照孟子的建议实行“三年之丧”。治理国家实行仁政等,其国家顾问是大儒孟子,滕文公虚心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向滕文公讲解了法先王、行仁政、民为贵、施善教等治国纲领,并公开讲学,宣传儒家的治国思想,为滕文公施行仁政时大造舆论。其重要大臣有博古通今的然友,他是滕文公的老师,德高望重,支持文公实行仁政。还有大臣毕战,按照孟子井田制的意见,主持土地赋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滕文公时在客观条件上同他父亲滕定公执政时大体相同,而滕之所以获得“善国”的美誉,主要是因为文公有很优秀的执政团体。
滕文公在孟子的指导下,与滕国大臣反复商量,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国策去做,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实行井田制、改革土地赋税制度,与邻为善、参加诸侯会盟等等。
经济
滕国始终把重点放在自强自立上,不怨天尤人,不要别人的恩赐,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自强不息,改变命运。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不误农时,及时耕收,确保粮食丰收,解决吃饭问题。同时大力发展手工业,促进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经过长期努力,达到国富民强,有实力与大国谈判,确保自身的安全。
滕国以民为本,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实行井田制,改革土地制度,防止贵族侵占人民的财产,使人民衣食住行有保障,安居乐业。
农家学派领袖
许行,率领众弟子来滕定居,促进了滕国农业的发展。
文化
1978年,在姜屯镇庄里西村一座古墓中发现“滕”铭铜器,1件铜鬲、2件簋,都带有铭文,其中鬲上的铭文为“吾乍(作)滕公宝尊彝”。从形制、纹饰和铭文来看,三器为西周早期器物。滕侯鼎为滕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滕国国君祭祀用的礼器,通高27厘米,子母口加盖,盖上置4个卷龙状小钮,盖及口沿下饰夔龙纹、鸟形纹各一周,腹饰饕餮兽面纹4组,足饰蝉纹及卷云纹。盖、器内底部分别铸铭文2行6字——“滕侯作宝尊彝”。此鼎铜质精良、纹饰华丽、铭文清晰,代表了西周早期滕国青铜铸造的最高水平。
考古研究表明,庄里西村是滕国贵族集中埋葬之地,自西周早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早期。1982年3月,庄里西村一个村民在田里干活时,挖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清理挖掘,出土文物20余件:青铜匜和青铜盘是成套的盥洗用具;青铜面具透雕张口瞪目的兽面,是巫术活动的道具;彩绘龙形耳陶簋和凤形耳陶簋造型独特,为祭祀用品;战国骨梳梳齿细密,梳背上雕刻两只展翅欲飞的瑞鸟,工艺不错。
社会
兴办学校,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观念,遵守宗法伦理,达到和睦相处,上下同心,共同防御外敌入侵。滕国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以修桥补路、急人之急、救人之困为荣,勤劳俭朴。
滕国自古以来“讲礼让,称仁义,说君子”“秉性仁爱”“好让不争”,被誉为“君子之国”。在春秋战国之际,大国诸侯曾经多次强征滕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他们服役。这说明滕国的文化科技先进,人口较多,经济繁荣。滕文公执政时期,人民忠厚善良,聪明智慧,重视科教,勇于创新,艰苦奋斗,见义勇为,具有更高的素质,成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
外交
滕国的内政,较为务实,求稳怕乱,以社会稳定为要务,全国上下没有大的冲突,保持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滕国在外交上采取积极稳妥的政策,多次参加大国主持的诸侯会盟,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灵活机动地处理复杂多变的问题,赢得更多的发言权,树立诚恳待人的君子国形象,使大国不敢轻易侵略。
《左传》对滕、薛、邾及小邾国之事多有记载,但终无大事。有一事流传颇广,那就是“滕薛争长”,结果经过和解以滕先薛后达成一致。当代,韩席筹先生编注的《左传分国集注》“略例”中说:“凡小国事之不能自立者,则附于强邻,或所并之国,如滕、薛、邾、莒之于鲁。”国小事少,还是难以单列。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为滕侯。 滕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
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
春秋》
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
迁移分布
滕国灭亡后,其贵族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后来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为复姓滕叔氏,也有的改为滕氏。滕叔氏后来仍旧省文简化为单姓滕氏。子孙纷纷离开得姓的原居地(
济宁市微山县东北部,
滕州市西部,
邹城市南部,枣庄市
山亭区西部。),而散居于山东、河南等地。
东汉时,滕姓在
北海郡繁衍昌盛,族大人众,名人辈出。这段时期滕姓登于史册的有三人,分别为:
滕延、滕咨和
滕抚,都是北海郡人,可见在东汉时滕姓在北海郡已成为望族。汉末动乱时,当地的
滕胄、
滕耽等避乱渡江,归属
孙吴;值得一提的是
滕胄与
孙权结为亲家,壮大了北海郡滕姓之盛名。
吴末时期,北海人
滕牧之女嫁与
孙皓而贵为皇后,滕牧后来却因失宠而被遣居
苍梧,即今
广西梧州;吴灭亡后,孙皓与滕皇后迁于
洛阳。
两晋时期,繁衍于南阳郡、开封县之滕族昌盛浩大,名家辈出,成为该地之名门望族。
两晋南北朝至
隋朝,北方持续的动荡不安,加剧了滕姓南移,加上之前汉末已南迁的氏族,现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西、湖南等地均有了滕姓人家。
唐代及其以后,浙江金华的滕家一支独秀,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有
白居易作诗为证:“身着锦衣儿戏绣,东阳门外数滕家”。另据《安远滕氏族谱》、《
石城县志》所载,“唐有滕文纪,家居江西抚州临川县滕家州,生子有三,其三子学珠自临川徙居福建
汀州宁化招得里南桥岭,至宋时,传八世,榜二居邵武,榜遂迁延平,榜仪移广东”。
宋
靖康之耻后,北方滕姓有迁居浙江
临安的,其中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滕康因仕宦居湖南永州,其孙滕宬徙居吴县,即今江苏
苏州。宋末元初的动乱,再加元末的动乱,使滕姓分布于南方各省份,今四川、云南均有滕姓人落籍。
明初,山西滕姓作为“
洪洞大槐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明中叶时,滕学珠之裔有迁居江西石城丰山、高田等地。明末清军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滕姓徙至四川。
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滕姓
闯关东进入东三省,亦有沿海之滕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 如今,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黑龙江、辽宁、湖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滕姓约占全国汉族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历代君主
历史遗迹
文公古台为古滕八景之一。历史上曾先后建有文公楼、文公祠、文昌阁、真武庙等。1991年重修,现滕国古城面积500,000平方米,其中文公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滕州市十佳名胜古迹。位于山东省
滕州市西南约7公里处的
姜屯镇东滕城村,是古滕国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外游客观赏游览的好地方。滕州3路公交车可直达景区。
古城墙东、西、南遗迹尚存。子城内东北隅建有文公台亦名灵台。原系滕王宫寝所在。几千年来,台上先后建有文公祠、滕王阁、真武庙、文昌阁等。昔日灵台、灵沼、古刹、古槐,依殿宇滕阁之势,梵诵笙管之音,晨钟暮鼓,绿天如暮,殿壁森森,颇具规模。现今修复的文公台坐北朝南,东西长60米,南北长45米,台高7米,正中为滕文公楼,两侧为厢廊,台门两侧有序连接东西厢廊,左厢廊东为走廊。台东为碑林。
厢廊墙壁石刻记载滕国十大名人,依次为:叔绣、
滕悼公、
滕文公、然友、毕战、司马懋、陈相、薛烛、徐行、
李洞并附生平简介。台前有一片开阔地为古时阅兵马的广场。石阶脚下两侧各一古槐,突兀参天,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据记载为唐代僧人所植,当地人称为神树。向南大路两侧各建一灵沼,一池绿波,粉前映日,碧盘滚珠,鱼跃水面。相传滕文公效法周文王而经营之,取与民同乐之意。文公台东南约500米处建有上宫馆,传为滕文公继位后请
孟子于上宫讲学,大兴强国富民方略。如今上宫馆遗迹依稀可见。
城西北200米处为庄里西村的鬼城,现存有突出的高台,传为滕国贵族的墓葬。近些年来出土的滕侯鼎、滕皇编钟等大量宝贵文物,是人们研究滕国文化的真实依据。
昔日滕国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相传三十一世,历时达七百余年之久。在八百诸侯并立、七雄称霸之时被誉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创造了富民强国,自强自立的光辉范例。
主要景观有:文公楼、善国碑林、周灵沼、唐古槐、壮观石、古砖刻楹联、吕祖阁、上公馆雍城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文公楼、唐古槐、善国碑林。
文公楼:建于文公台之上,座北朝南。一楼正厅内塑有滕文公、孟子等滕国历史人物彩塑蜡像,塑像生动再现了《孟子·滕文公章句》中所载的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群臣聆听史官笔录的生动场景。二楼“滕国史迹展”以珍贵的文物、图片、史料和书画展现滕国三千年的灿烂历史。
唐古槐:文公台前,两株古槐东西对峙,突兀参天,高约10米,周粗约3米。冬日虬龙当空舞,春来新绿遮碧天,苍劲古朴,古韵盎然。此槐为唐
贞观年间僧人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善国碑林:位于文公台上,文公楼东侧。汇集了从汉流传下来的数十块碑碣,其中有
汉画像石、唐造像碑、
宋太祖圣谕碑和
苏东坡的《西园诗碑》等。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具书画鉴赏价值。